基本資料
姓名:張奐 性別:男
字:然明
出生年月:104一181
國籍:中國
時代:明
籍貫:敦煌淵泉人(今甘肅安西縣東)
民族:漢
身份:東漢大將
個人簡介
張奐少時從太尉朱壟學習《 歐陽尚書》。他嫌牟長所著的《尚書章句》(又名《牟氏章句》)廢話太多,就把原書四十五萬余字刪節(jié)成 九萬字,表現(xiàn)了在學術上的創(chuàng)新精神。后來在大將軍 梁冀幕府任職時,他把刪節(jié)本《 章句》獻給桓帝,被調(diào)到東觀(皇家 圖書館)工作,后因病辭職。又舉 賢良,對策獲得第一名,被任為議郎。
個人生平
漢桓帝 永壽元年(155),出任安定屬國都尉。值南匈奴7000余人攻美稷(今內(nèi)蒙古 準格爾旗西北),東羌響應。張奐率200余人進屯長城,收集兵士,招撫東羌,進據(jù)龜茲(今陜西榆林北),切斷羌、胡聯(lián)系,與羌結好,聯(lián)兵擊敗南匈奴。后升使匈奴中郎將。 烏桓、南匈奴聯(lián)兵進犯,張奐招撫烏桓,破南匈奴。
延熹元年(158),又擊退鮮卑侵擾。二年,受株連免官。經(jīng) 皇甫規(guī)七次上書薦舉,六年,復出任武威太守。重視招民屯田,均賦役,革舊俗。后任度遼將軍。九年,升 大司農(nóng)。鮮卑知其離去,又聯(lián)合諸胡襲擾邊郡,朝廷復任以護匈奴中郎將之職,督幽、并、涼三州及度遼、烏桓兩營軍事。匈奴、烏桓聞訊,20余萬眾相繼降,鮮卑亦退回塞外。
延熹六年(163年),朝廷調(diào)他擔任度遼將軍,進駐曼柏,代表朝廷處理鮮卑、烏桓事務。數(shù)年間幽、并二州地區(qū), 清靜無事。
延熹九年(166年)春,又調(diào)張奐擔任九卿之一的大司農(nóng),掌管糧食、貨幣等國家經(jīng)濟。這時北部邊境的鮮卑,聽到張奐的調(diào)離消息,便勾結南匈奴、烏桓數(shù)道入塞,或五六千騎,或三四千騎,攻掠沿邊九郡,殺掠百姓;同年秋,鮮卑又率八九千騎入塞,聯(lián)結東羌、上郡沈氐、安定先零等羌人共攻張掖、酒泉,沿邊深受其害。為了平息叛亂,朝廷仍以張奐為護匈奴中郎將監(jiān)督幽、并、涼三州及度遼、烏桓二營。南匈奴和烏桓聽到張奐率兵到前線時,便率眾二十萬口投降。張奐誅其首惡,對降眾采取安撫辦法。惟獨鮮卑率眾退走出塞。
永康元年(167),遣司馬尹端、董卓擊破掠擾三郡的諸羌,殲萬余人。次年,建議以招撫手段安定羌地,為朝廷所納。后轉任太常,以黨罪受誣,歸家著書,直至病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