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性 別: 男
民 族: 漢
出生日期: 1942.12
專業(yè)技術職務: 教授(博導)
社會兼職
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傳統(tǒng)音樂學會理事、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學會常務理事。
學習工作經歷
1963年畢業(yè)于西南師范學院音樂科,1981年畢業(yè)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獲文學(藝術)碩士學位。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主任、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藝術學教育與科研》主編、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院長。1995年享受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F(xiàn)任南京藝術學院特聘教授,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主編,民族音樂學專業(yè)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及專業(yè)特長
音樂學理論、中國傳統(tǒng)音樂及理論研究、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及理論研究、音樂教育研究等。
主講課程及教學優(yōu)勢
藝術學教育理論和中國傳統(tǒng)音樂理論、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理論的研究及教學主講民族音樂學概論。
著作
《瑤族民歌》(合作),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年。
《白族音樂志》(主編),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年。
《民族音樂學概論》,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年。
《中國音樂》,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年。
《民族音樂學視野中的傳統(tǒng)音樂》,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年。
《20世紀中國音樂史論研究文獻綜錄·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年。
論文
《民間合唱園地里的小花》,《人民音樂》1982年第6期。
《民族音樂中的“子母聲”》,《中國音樂》1983年第1期。
《聽中國打擊樂音樂會》,《中國音樂》1985年第1期。
《桂、湘、粵邊界瑤族民歌考察》(第2作者)《中國音樂學》1985年第1期。
《侗族民間合唱旋宮實踐的初步探討》,《音樂研究》1985年第4期。
《民族聲樂曲“垛句”唱腔的結構型態(tài)和藝術功能》,《音樂探索》1986年第1期。
《論民族音樂現(xiàn)象的系統(tǒng)化結構》,《中國音樂學》1986年第3期。
《田野作業(yè)的方法論思考》,《中國音樂學》1986年第3期。
《漢代雜技音樂》,《中國音樂》1986年第4期。
《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研究》,《中國音樂年鑒》1987年。
《長鼓研究——兼論細腰鼓之起源》,《中國音樂學》1987年第4期。
《通俗歌曲及其傳播的民間音樂本質》,《人民音樂》1988年第3期。
《民族音樂現(xiàn)象系統(tǒng)化結構的綜合研究》,《音樂研究》1989年第1期。
《〈白族音樂志〉體例 》,《中國音樂學》1990年第3期。
《潤物細無聲——1990年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研究述評》,《中國音樂年鑒》1991年。
《歷史積累上的飛躍——中國民族器樂表演藝術歷史及發(fā)展概觀 》,《音樂研究》1991年第3期。
《從荒蕪走向繁茂——少數(shù)民族音樂研究四十年》,《中國音樂學》1991年第3期。
《白族那馬支系音樂及其文化構成透視》,《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3年第1期。
《實地調查資料儲存的理論及方法》,《中國音樂學》1993年第4期。
《民間音樂作品書面規(guī)范顯示及其權利歸屬》,《人民音樂》1994年Z1期。
《實地調查的經驗積累和科學意義及作用再認識》,《中國音樂》1995年第1期。
《民族音樂學的實地調查類型》,《中國音樂》1996年第1期。
《在傳承過程中新生——工尺譜存在意義和作用的思考》,《中國音樂》1997年第1期。
《收獲的季節(jié)——1997年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研究》,《中國音樂年鑒》1998年。
《關于撰寫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史的幾個問題》,《人民音樂》1998年第1期。
《近代新音樂環(huán)境中的“國樂”處境》,《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學刊》1998年。
《1998年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研究》,《中國音樂年鑒》1999年。
《“納西古樂”名實談—答〈人民音樂〉記者問》,《人民音樂》1999年第1期!
《留得華韻播寰宇——民族音樂大師彭修文祭》,《中國音樂》1998年第2期。
《進入音樂大師的生活時空——〈世界著名音樂大師圖典〉序》,《藝術學教育與科研》1999年。
《20世紀中國民族音樂理論研究學術思想的轉型(上)》,《音樂研究》2000年第4期!
《20世紀中國民族音樂理論研究學術思想的轉型(下)》,《音樂研究》2001年第1期!
《百年之計,莫如樹人》,《藝術學教育與科研》2001年。
《音樂基礎教育的文化層面定位》,《香港“中國音樂研究在新世紀的定位”國際學術研讀者論壇會論文集》2002年。
《樂史圖說四則——骨哨、骨笛、陶鐘和夔鼓的音樂圖象學描述》,《南陽師院學報》2002年第5期。
《〈云南民族音樂論〉序》,云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
《民族音樂學如何強調其實踐性》,《音樂與表演》2003年第1期。
《民族音樂學理論的實踐層面》,《人民音樂》2004年第2期。
《民族音樂學概論》, 《中國學術年鑒(人文社科版)》2004年。
《20世紀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研究的創(chuàng)建》,《中國音樂學》2004年第3期。
《修煉資料積累和文獻研究“基本功”——為〈20世紀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史論文獻綜錄〉結題而作》,《音樂與表演》2004年第3期。
《20世紀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研究的拓展(上) 》,《黃鐘》2005年第1期。
《20世紀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研究的拓展(下) 》,《黃鐘》2005年第2期。
《絲竹聲聲入耳來——評〈江南絲竹音樂大成〉》,《中華讀書報》 2005-05-11。
《先秦絲竹樂辨蹤》,《音樂與表演》2005年第2期。
《樂目新撰舉要——〈中國音樂詞典〉(少數(shù)民族音樂部分)增修釋例》,《中國音樂學》2005年第4期。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思考——以傳統(tǒng)音樂文化類型為題》,《人民音樂》2006年第1期。
《兩漢魏晉南北朝“絲竹樂”窺探》,《交響》2006年第1期。
《一個“流域”兩個“中心”——江南絲竹的淵源與形成》,《音樂研究》2006年第2期。
《〈三六〉與〈三六〉“家族” 》,《中國音樂》2006年第4期。
《江南絲竹樂隊編制的歷史繼承與創(chuàng)新拓展》,《音樂與表演》2006年第4期。
《藝術學的田野考察》,《藝術學研究》2007年創(chuàng)刊號。
《環(huán)太湖地區(qū)的樂社傳統(tǒng)——蘇南“絲竹繁興”的人文歷史背景研究》,《中國音樂》2007年第1期。
《豈一個“樂派”了得——傳統(tǒng)音樂流派與“中華樂派”芻議》,《人民音樂》2007年第2期。
《江南絲竹二胡源流與“聲腔化”演奏傳統(tǒng)》,《音樂與表演》2007年第2期。
《蘇南“絲竹繁興”的樂社背景》,《人民音樂》2007年第7期。
《江南絲竹曲目類型及來源》,《中國音樂》2007年第3期。
《什么是有力度見成效的保護?》,《中國藝術報》 2007-07-27。
《隋唐燕樂樂隊編制特征窺探》,《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第10期。
《“江南絲竹”概念及研究述評》,《藝術百家》2008年第1期。
《江南絲竹的傳播與影響》,《中國音樂》2008年第1期。
《江南絲竹笛簫演奏的“昆曲”“琴樂”傳統(tǒng)》,《中國音樂》2008年第2期。
《研究材料的原創(chuàng)性——在首屆“音樂學博導論壇”上的發(fā)言》,《音樂與表演》2008年第3期;
《經濟搭臺、文化唱戲——大理古城“洋人街”戲臺“天天有戲”調查 》(第一作者),《中國音樂》2008年第4期;
《〈四合〉與〈四合〉族 》,《音樂研究》2008年第6期;
《絲竹遺響迤沙拉》,《人民音樂》2009年第1期;
《得失有三思,皆可以為鑒——民族音樂學理論及方法傳承反思錄》,《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
《江南絲竹樂社“蘇南三社”調查》,藝術百家,2009年第3期;
《江南絲竹琵琶演奏的“文曲”傳統(tǒng)》,中國音樂,2009年第4期;
《六板》與《六板》族——江南絲竹曲目家族構成辨識之三,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9年第4期;
《“樂種”研究四個邏輯層面的構思與設計——為“江南絲竹研究”制定的基本策略》,交響,2009年地4期;
科研獲獎
《長鼓研究》,1988年獲中國藝術研究院第一屆優(yōu)秀科研成果獎。
《民族音樂現(xiàn)象系統(tǒng)化結構的綜合研究》,1991年獲中國藝術研究院第二屆優(yōu)秀科研成果獎。
《中國音樂》,1999年獲文化部首屆文化藝術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
《中國民間音樂》,2002年獲第四屆江蘇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
《民族音樂學理論的實踐層面》,2004年獲中國文聯(lián)“優(yōu)秀評論(理論類)獎”。
國家社會科學重大項目、藝術科學國家重點項目“十部文藝集成志書”(編審),2004年獲全國藝術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優(yōu)秀編審工作獎”。
《民族音樂學視野中的傳統(tǒng)音樂》,2005年獲江蘇省“高校社科類優(yōu)秀成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