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月稱,藏文:達哇扎巴;梵文:薩那哈巴Candrakīrti 。約7世紀中葉,古印度佛教僧人,印度佛教大乘 中觀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平不詳。傳說他出身于南印度薩曼多婆羅門種姓。少年出家,聰穎善辯,師承佛護的弟子蓮花覺。精通佛護一系的中觀學(xué)說。曾任那爛陀寺住持,并曾與月宮菩薩進行過辯論。后又在南方,弘揚佛法,興建寺廟。最后逝于摩藩伽山。他發(fā)揮了中觀無自性學(xué)說,反對瑜伽行派的阿賴耶識,不同意立自證分。承認有離心的名言外境,但認為無論是世俗諦、勝義諦外境都無自性,反對清辨的世俗諦有自性。他把龍樹的緣起性空的理論發(fā)展成性空緣起,并發(fā)展了如何安立煩惱障和所知障的二障差別,以及佛果位的盡有智如何觀照世俗諦的理論。在方法論上,他發(fā)揚了佛護的傳統(tǒng),對論敵的觀點采用歸謬論證法,嚴格地只破不立,以破顯宗。因此被稱為“隨應(yīng)破派”或“應(yīng)成派”。
個人作品
現(xiàn)存的月稱著作有十余部,既有中觀通論性質(zhì)的著作,也有對龍樹的《中論》、《六十頌正理論》、《七十頌性空論》和提婆的《四百論》所作的注釋。主要有《 入中論》、《中觀根本明句論》(又名《明句論》)、《六十道理論釋》、《 七十空性論釋》、《菩薩瑜伽行四百論廣釋》等。其中《中觀根本明句論》,梵本已由西方學(xué)者?霭妗LK聯(lián)舍爾巴茨基還將其中的第一品《觀象品》與本宗的最后一品《觀涅盤品》譯成英語。日本荻原云來譯出其中的六品,山口益譯出了十一品。《入中論》西方學(xué)者也已校印,法尊則從藏譯本譯成漢語。
影響
隨應(yīng)破派由于月稱的努力而大張其勢,不僅與瑜伽行派相對立,而且與中觀自立量派相抗衡。月稱的學(xué)說通過阿底峽完整地傳入西藏,中經(jīng) 宗喀巴等人的提倡,在西藏佛教各派中被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