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石玉昆

    石玉昆(清)

    〔清〕(約公元一八五六年前后在世),字振之,號問竹主人,天津(今天津)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跡均不詳,約清文宗咸豐中前后在世。他是北方著名之評話家,善講《忠烈俠義傳》,原稿有三千余篇。其后經(jīng)人編為小說,成《三俠五義》一百二十回,《小五義》一百二十四回,《續(xù)小五義傳》一百二十四回,先后出世。《三俠五義》又經(jīng)俞樾之改編,名為《七俠五義》,辭句較雅潔,但《小五義》等多雜方言,不脫評話家本色,實校改本之《七俠五義》為勝。被譽為“單弦之祖”。

    基本介紹

    石玉昆,生平事跡不詳,,字振之,號問竹主人, 天津人。大約出生在乾隆末期,也有研究者推斷“石氏的生年, 最遲也應(yīng)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以前”。主要生活在嘉慶、道光年間,當(dāng)時也有人稱其為石先生或石三爺。從目前所掌握的資料來看, 有關(guān)石玉昆的記載多集中在其成名之后。生活在乾隆至道光時期的富查貴慶曾有一首專門吟頌石玉昆的詩, 其詩序云:“石生玉昆, 工柳敬亭之技, 有盛名者近二十年! 據(jù)披露這首詩的吳英華、吳紹英介紹 ,“從這首詩在詩集中的排列順序看, 它當(dāng)作于道光十七年以前”。依據(jù)這一推斷,可以看出石玉昆至少在道光初年即已成名。實際上, 石玉昆成名的時間可能還要更早些, 在道光四年(1824年)的慶升平班戲目中, 有不少《 三俠五義》的重要關(guān)目, 如《 瓊林宴》、《 三俠五義》、《遇后》、《花蝴蝶》、《 烏盆記》、《陳林抱盒》、《拷寇承御》等。劉世德、鄧紹基撰文認為有九出, 但由于有些故事在此前的戲曲中已有流傳, 并不一定都是直接出自《三俠五義》, 不過《三俠五義》、《花蝴蝶》系由此而來, 這是沒有問題的。《三俠五義》為石玉昆所首創(chuàng), 學(xué)界意見比較一致, 沒有疑問。戲曲從此取材, 必定是在《三俠五義》有相當(dāng)廣泛的流傳之后。按照清代說唱行業(yè)的一般規(guī)律, 他在成名之前肯定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xué)徒訓(xùn)練。這樣, 即使石玉昆天賦很高, 成名很早, 其成名時至少也得有二三十歲。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說的:“此功此名絕非登臺三年兩載的新手可成。退一步說, 即使他二十歲成名, 其生年亦當(dāng)在嘉慶五年(1800)前后。”筆者認為這一推斷是可信的。因此, 即使保守一些估算, 石玉昆出生在乾隆末期。也有研究者推斷“石氏的生年, 最遲也應(yīng)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以前”, 這個推斷大體也是合乎實際的。

    藝術(shù)成就

    石玉昆所創(chuàng)作的《三俠五義》,被譽為中國武俠小說鼻祖,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發(fā)生了重大影響!度齻b五義》原名《忠烈俠義傳》,120回,首刊于 光緒五年(1879),署石玉昆述。卷首有問竹主人(石玉昆)序及退思主人、入迷道人二序。

    《三俠五義》 小說敘寫 宋朝 包拯在俠客、義士的幫助下,審奇案、平冤獄、以及俠客義士幫助官府除暴安良、行俠仗義的故事。書中塑造了一位 鐵面無私、不畏權(quán)勢的清官形象,曲折地體現(xiàn)了人民的愿望。其中包公平冤獄、“鍘龐昱”、“除藩王”等情節(jié),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封建統(tǒng)治的黑暗,表現(xiàn)了人民群眾的斗爭精神。書中穿插了大量俠客活動,既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正義行為,也表現(xiàn)出他們忠心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wù)的本質(zhì)。它的出現(xiàn),表明近代傳統(tǒng)的公案小說與 俠義小說的完全合流。小說的內(nèi)容大致分為兩部分。前60回,涉及北宋仁宗年間, 河南陳州旱情嚴(yán)重,包拯奉皇命到 陳州放糧賑災(zāi)。陳州 惡霸龐煜仗著自己是皇親國舅,竟派人刺殺包大人。南俠 展昭等人暗中保護、幫助包大人,使包大人得以刀鍘國舅,除暴安良。隨后,包大人又查清了多年前的皇宮冤案“ 貍貓換太子”之事,使仁宗與李娘娘母子二人得以團聚。主要寫 包公斷各種奇案冤獄以及鋤龐昱、葛登云和為 李太后伸冤等故事,其中穿插南俠封“御貓”, 五鼠鬧東京并歸服 朝廷和授職事。后60回,以 顏查散為中心,寫他在白玉堂等眾俠客義士協(xié)助下,剪除襄陽 王趙爵等誅強鋤暴的故事。

    近代學(xué)者 俞樾在蘇州讀到《三俠五義》,大加贊賞:“方算得天地間另是一種筆墨!”親自加以修訂,他認為本書第一回“ 貍貓換太子”事,“殊涉不經(jīng)”,遂“援據(jù)史傳,訂正俗說”,重撰第一回。又以三俠即 南俠御貓 展昭展 熊飛、 北俠紫髯伯 歐陽春、 雙俠 丁兆蘭 丁兆蕙合為一俠。實為四俠,增以小俠 艾虎、黑妖狐 智化、 小諸葛 沈仲元共為七俠;原五鼠即鉆天鼠 盧方、徹地鼠 韓彰、 穿山鼠 徐慶、 翻江鼠 蔣平、 錦毛鼠 白玉堂,仍為五義士,改書名為《 七俠五義》,于光緒十五年作序刊行。但此改動遭到文學(xué)界很多人的質(zhì)疑, 魯迅、 胡適諸輩皆認為俞樾的改本實不如原本。如1923年12月28日魯迅致胡適佚札言:“我以為可重印者尚有數(shù)書。一是《三俠五義》,須用原本,而以 俞曲園所改首回作附!1925年,亞東圖書館重印《三俠五義》時選用原本。胡適“序”中明確指出:“《三俠五義》原本確有勝過 曲園先生改本之處。就是曲園先生最不滿意的第一回也遠勝于改本。近年 上海戲園里編《貍貓換太子》新戲,第一本用《三俠五義》第一回作成底本,這可見京班的戲子還忘不了《三俠五義》的影響,又可見改本的第一回刪去了那有聲有色的描寫部份便沒有文學(xué)的趣味,便不合戲劇的演做了。這回亞東圖書館請 俞平伯先生標(biāo)點此書,全用《三俠五義》作底本,將來定可以使這個本子重新行于國中,使許多讀者知道這部小說的原本是個什么樣子。所以今有《三俠五義》、《七俠五義》兩種名稱流傳于世。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對石玉昆這部《三俠五義》“為市井細民寫心”的話本小說給予積極評價,并指出其歷史局限,他強調(diào)指出,“《三俠五義》及其續(xù)書,繪聲狀物,甚有平話習(xí)氣……是 俠義小說之在清,正接宋人話本正脈,固平民文學(xué)之歷七百余年而再興者也。”

    石玉昆

    《 中國小說史略》評價《三俠五義》繪聲狀物,保留了宋元以來說話藝術(shù)的明快、生動、口語化的特點,刻畫人物、描寫環(huán)境,能與情節(jié)的發(fā)展密切結(jié)合。特別是對俠客義士的描繪,各具特色,多有性格,富于世俗生活氣息。 魯迅說此書“而獨于寫草野豪杰,輒奕奕有神,間或襯以世態(tài),雜以詼諧,亦每令莽夫分外生色”。

    《三俠五義》 作為 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具有真正意義的武俠作品,對中國近代評書曲藝、 武俠小說乃至文學(xué)藝術(shù)影響深遠,稱得上是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由此掀起了各類武俠題材文學(xué)作品的高潮!度齻b五義》有關(guān)武功技擊(如點穴、暗器、劍訣、刀法、輕功提縱術(shù)等)、江湖勾當(dāng)(如悶香、百寶囊、 千里火、夜行衣靠、 人皮面具等)以及機關(guān)埋伏(如八卦連環(huán)堡)種種名目之演述,均對以后武俠小說之內(nèi)容素材有決定性之影響。此后武俠公案、短打評書盛極一時,例如《五女七貞》、《永慶升平》,民國《 三俠劍》、《 雍正劍俠圖》等紛紛問世,清末民初亦有大量知識分子投身武俠小說創(chuàng)作,寫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佳作,比如 王度廬的《 臥虎藏龍》, 還珠樓主的《蜀山奇?zhèn)b傳》,一直到港臺的 金庸、 古龍的武俠小說都在它的影響之下。

    而《三俠五義》等 俠義公案小說的不少故事,又成為各類戲曲的題材來源。如京劇《打鑾駕》、《遇皇后》、《北俠除霸》、《打龍袍》、《 五鼠鬧東京》等,都是敷演《三俠五義》的故事!度齻b五義》情節(jié)紛繁曲折而又條理清晰,語言通俗,保留了宋元以來說書藝術(shù)的生動活潑、直截明快的特色,對以后的公案小說產(chǎn)生過廣泛的影響。后來《續(xù)俠 義傳》《續(xù)七俠 五義》《 小五義》、《 續(xù)小五義》、《后續(xù)小五義》、《 再續(xù)小五義》等續(xù)書的紛紛涌現(xiàn),都是受它直接影響的結(jié)果。

    《三俠五義》除原刻本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有鉛印本。《 七俠五義》有1980年 北京寶文堂的鉛印本。

    石玉昆所演為子弟書和單弦, 有人稱其為“ 單弦之祖”。根據(jù)當(dāng)時子弟書藝人多來自富貴人家子弟的情況, 有的研究者據(jù)此認為“石氏實系u2018滿清子弟u2019無疑” , 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尚待更多文獻資料的證實。不僅如此, 石玉昆還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藝術(shù)流派—石派書, 又稱石韻書。據(jù)趙景深先生介紹, 在牌子曲中, 還有以《石玉昆》為曲牌名的。由此可以看出, 其演出在當(dāng)時還是很受歡迎的, 以至于有些書鋪借此牟利,“按段抄賣, 另有目錄, 要者定寫”。就連當(dāng)時的說書藝人對石玉昆也是贊譽有加:“就拿玉昆石三爺他說吧, 怎么就該說不過他? 他如今是不出來咧。他到那個書館兒, 一天只說三回書就串好了幾十吊錢, 如今名動九城, 誰不知道石三爺呢?” 據(jù)說石玉昆曾為禮王府供奉, 不過這條記載與富察貴慶《知了義齋詩鈔》詩序所說的“ 性孤僻, 游市肆間, 王公招之不至”似乎有些矛盾。從富察貴慶的詩中來看, 石玉昆確實是位頗有個性的民間藝人。相傳石玉昆的演唱以巧腔著稱。現(xiàn)在單弦的曲牌里的〔石韻書〕就是石玉昆演唱賦贊類唱詞的唱腔,可見其對各曲藝形式的影響之大。

    著名民間說唱藝人石玉昆與柳敬亭堪稱清代說唱史上的雙璧, 其首創(chuàng)的《三俠五義》一書藝術(shù)成就很高, 在武俠小說發(fā)展史上有著相當(dāng)重要的意義和影響。對石玉昆的籍貫家世、生卒年份、生平事跡及著述, 前輩學(xué)人如魯迅、胡適、孫楷第、趙景深、李家瑞等皆曾進行過專門的研究, 解決了一些疑難問題。但因文獻資料缺乏的限制, 其中尚有不少空白及誤傳。其后, 研究者繼續(xù)進行研究, 但由于資料的缺乏及對現(xiàn)存史料理解的不同,各持己見, 眾說紛紜。近年來, 隨著新的資料的陸續(xù)發(fā)現(xiàn)及研究的不斷深人, 有必要對這一問題重新進行探討, 得出一些符合歷史真相的結(jié)論, 為相關(guān)研究提供參考。據(jù)《非廠筆記》記載, 石玉昆, 字振之, 天津人。因久在北京賣唱, 有人誤認為是北京人。他在咸豐、同治時候曾以唱單弦轟動一時。當(dāng)時也有人稱其為石先生或石三爺。從目前所掌握的資料來看, 有關(guān)石玉昆的記載多集中在其成名之后。生活在乾隆至道光時期的富查貴慶曾有一首專門吟頌石玉昆的詩, 其詩序云:“石生玉昆, 工柳敬亭之技, 有盛名者近二十年。” 據(jù)披露這首詩的吳英華、吳紹英介紹 ,“從這首詩在詩集中的排列順序看, 它當(dāng)作于道光十七年以前”。依據(jù)這一推斷,可以看出石玉昆至少在道光初年即已成名。實際上, 石玉昆成名的時間可能還要更早些, 在道光四年(1824年)的慶升平班戲目中, 有不少《三俠五義》的重要關(guān)目, 如《瓊林宴》、《三俠五義》、《遇后》、《花蝴蝶》、《烏盆記》、《陳林抱盒》、《拷寇成玉》等。劉世德、鄧紹基撰文認為有九出, 但由于有些故事在此前的戲曲中已有流傳, 并不一定都是直接出自《三俠五義》, 不過《三俠五義》、《花蝴蝶》系由此而來, 這是沒有問題的!度齻b五義》為石玉昆所首創(chuàng), 學(xué)界意見比較一致, 沒有疑問。戲曲從此取材, 必定是在《三俠五義》有相當(dāng)廣泛的流傳之后。按照清代說唱行業(yè)的一般規(guī)律, 他在成名之前肯定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xué)徒訓(xùn)練。這樣, 即使石玉昆天賦很高, 成名很早, 其成名時至少也得有二三十歲。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說的:“此功此名絕非登臺三年兩載的新手可成。退一步說, 即使他二十歲成名, 其生年亦當(dāng)在嘉慶五年(1800)前后。”筆者認為這一推斷是可信的。因此, 即使保守一些估算, 石玉昆出生至少也應(yīng)在嘉慶五年(1800)以前。也有研究者推斷“石氏的生年, 最遲也應(yīng)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以前”, 這個推斷大體也是合乎實際的。至于一些辭書采用的石玉昆生于嘉慶十五年(1800)年左右的說法①,顯然晚了些, 很難想象一個十來歲的孩子在道光初年就已經(jīng)達到如此高的藝術(shù)造詣, 獲得如此大的名聲。

    盡管有些記載說石玉昆是咸豐、同治間人或同治、光緒間人, 但石玉昆達到藝術(shù)高峰、享有盛譽卻主要是在道光年間。這還可以從其他文獻的記載中得到印證。如道光二十三年(1843)至二十五年(1845)金梯云抄本《子弟書》中, 有《石玉昆》一目, 專門描述石玉昆說書情形。正如阿英先生所講的, 這“至少可證明二事, 一是玉昆應(yīng)稱u2018道光時說書人u2019。另一是玉昆確為說話人”。近人崇彝也說“ 道光朝有石玉昆者, 說三俠五義最有名”,“此道光朝石玉昆所傳也”(P 9.19)。至于石玉昆的卒年, 目前還不能確知。崇彝在談?wù)摴饩w年間聚珍堂刊本《三俠五義》時, 特意強調(diào)“此道光間石玉昆所傳”,言語間流露出今昔之感, 按說如果光緒間年間石玉昆還在世的話, 他是不會如此刻意強調(diào)“道光”這一時間的。有的研究者根據(jù)《三俠五義》最初刊本《忠烈俠義傳》的成書年代來推測, 認為石玉昆“大約應(yīng)該在同治十年(1871)時就已經(jīng)去世了”。李家瑞則認為石玉昆“大約死在同治末年”, 理由有二:一是“ 到了光緒初年, 假托他名字的書, 就先后出版了”, 一是“郭棟兒稍后于石玉昆, 而郭棟即死于光緒初年”。盡管李家瑞沒有過硬的證據(jù), 但這個推測還是比較可信的。另據(jù)李宗侗在民國年間進行的調(diào)查, “ 石玉昆在咸豐時已經(jīng)老了, 尚是嘉、道時間的人”②。不過, 石玉昆去世的時間也有可能更早, 蔡省吾未刊稿《北京藝人志》有如下一條記載:“(石玉昆)歿后有《贊昆》子弟書, 名重一時!弊拥軙顿澙ァ酚置秶@昆》、《嘆石玉昆》、《評昆論》或《石玉昆》, 如果這個說法屬實的話, 則石玉昆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至二十五年(1845)之前即已去世。綜合上述材料及各種說法, 說石玉昆于同治年間或之前去世, 應(yīng)該是沒有多大問題的。

    在有關(guān)石玉昆的記載中, 多刻意強調(diào)其兩點。首先是其演唱技藝的高超。子弟書《石玉昆》對此有十分生動形象的渲染描述, 它稱贊石玉昆“高抬聲價本超群, 壓倒江湖無業(yè)民, 驚動公卿夸絕調(diào), 流傳市井效眉肇”。有些記載即是根據(jù)這篇子弟書而來,如《北京藝人小志》云:“(石玉昆)博學(xué)善辯, 西派之超絕者, 自著《三俠五義》等書, 談唱皆雅。出而聲價便高, 當(dāng)時有接待神仙之目。殘后有《贊昆》子弟書, 名重一時。書少歇時, 有其徒代演一二小段, 此刻人多便旋, 故謂之車前子, 言其利小水也! 張次溪《人民首都的天橋》一書的記載與此大同小異。

    石玉昆所演為子弟書和單弦, 有人稱其為“ 單弦之祖”。根據(jù)當(dāng)時子弟書藝人多來自富貴人家子弟的情況, 有的研究者據(jù)此認為“石氏實系u2018滿清子弟u2019無疑” , 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尚待更多文獻資料的證實。不僅如此, 石玉昆還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藝術(shù)流派—石派書, 又稱石韻書。據(jù)趙景深先生介紹, 在牌子曲中, 還有以《石玉昆》為曲牌名的。由此可以看出, 其演出在當(dāng)時還是很受歡迎的, 以至于有些書鋪借此牟利,“按段抄賣, 另有目錄, 要者定寫”。就連當(dāng)時的說書藝人對石玉昆也是贊譽有加:“就拿玉昆石三爺他說吧, 怎么就該說不過他? 他如今是不出來咧。他到那個書館兒, 一天只說三回書就串好了幾十吊錢, 如今名動九城, 誰不知道石三爺呢?” 據(jù)說石玉昆曾為禮王府供奉, 不過這條記載與富察貴慶《知了義齋詩鈔》詩序所說的“ 性孤僻, 游市肆間, 王公招之不至”似乎有些矛盾。從富察貴慶的詩中來看, 石玉昆確實是位頗有個性的民間藝人。

    其次, 除上面所介紹的演唱技藝高超之外, 最為人稱道的是石玉昆在演出內(nèi)容方面的出新, 特別是他別出心裁, 將包公審案與江湖俠義題材結(jié)合起來, 推陳出新, 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題材類型, 對清代中后期包括說唱、小說、戲曲在內(nèi)的通俗文學(xué)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顯然,石玉昆不是那種亦步亦趨、因循守舊的人, 他是很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高超的演出技藝加上頗具新意的內(nèi)容, 故能享有盛名幾十年, 成為與柳敬亭一樣著名的民間藝人, 不僅受到市井民眾的極大歡迎, 而且也為文人士大夫所接受, 正如子弟書《石玉昆》中所說的:“編來宋代包公案, 成就當(dāng)時石玉昆!笨磥硎窭ψ约菏讋(chuàng)的這套書還是很有感情的, 據(jù)當(dāng)時的說書藝人介紹,“玉昆三爺說了一輩子的包公案”,“他是跟了文正公一輩子的”。

    石玉昆創(chuàng)作《三俠五義》, 正如胡適所概括的:“有因襲的部分, 有創(chuàng)造的部分。大概寫包公的部分是因襲的居多, 寫各位俠客義士的部分差不多全是創(chuàng)造的”。 由于《三俠五義》深受歡迎, 其他民間藝人紛紛效仿, 在石玉昆生前, 即有與他同時說《三俠五義》者,如王瑞和, 甚至有傳說說《三俠五義》系王瑞和在旅店得一位南方士子所傳授。不過這僅是傳說, 可信度不高。

    說石玉昆是《三俠五義》的首創(chuàng)者, 這是沒有問題的, 學(xué)界對此也無爭議, 但鑒于《三俠五義》成書過程的復(fù)雜性, 這一說法顯得較為籠統(tǒng)和含糊。不如將這一問題分解為對石玉昆與說唱本《龍圖公案》及后出《龍圖耳錄》、《忠烈俠義傳》乃至《小五義》、《續(xù)小五義》關(guān)系的梳理和辨析, 因為圍繞這一問題產(chǎn)生的誤解和附會很多, 需要進行認真細致的探討和澄清。

    石玉昆的演出應(yīng)該是有說有唱的, 現(xiàn)存包公題材, 以《包公案》、《龍圖公案》為名的說唱本多種, 分藏于北京首都圖書館、臺灣“中央研究院”舊本東京大學(xué)等地。這些說唱本大體上可分為石派書和說唱鼓詞兩種類型, 石派書自然為石玉昆所傳, 與其演出內(nèi)容最為接近, 但它們未必就是直接聽記石玉昆的說唱而來, 至少現(xiàn)在我們還沒直接的證據(jù)。其他說唱鼓詞也是由此演變而來, 受到石玉昆的重要影響, 但它們皆根據(jù)演出需要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動, 與石玉昆的距離要遠些。

    《龍圖耳錄》部分內(nèi)容也是由聽記說書而來, 據(jù)孫楷第介紹, 在其“藏抄本第十二回末有抄書人自記一行云:此書于此畢矣。惜乎后文未能聽記!睋(jù)此他指出《龍圖耳錄》“乃聽《龍圖公案》時筆受之本。聽而錄之, 故日《龍圖耳錄》。通行本《忠烈俠義傳》即從此本出”。這一看法也可以從崇彝的記載中得到佐證:“此書(指《三俠五義》— 筆者注)本無底本, 當(dāng)年故舊數(shù)友(有祥樂亭、文冶庵二公在內(nèi))每日聽評書, 歸而彼此互記, 因湊成此書! 不過這里有個問題, 即《龍圖耳錄》是不是聽記石玉昆的演出而來。孫楷第認為是石玉昆, 理由是“《忠烈俠義傳》題u2018石玉昆述u2019,然則此本所錄即石玉昆所說之辭矣”,此外, 他還指出,“玉昆說唱《龍圖公案》, 今猶有傳抄足本, 唱詞甚多。此《耳錄》全書盡是白文, 無唱詞, 蓋記錄時略之”。 但崇彝的記載卻與此不同, 在介紹完《三俠五義》系聽記說書而來后, 接著說:“其中人物, 各有贊語(今本無) 多趣語, 諧而雅。此道光間石玉昆所傳也。一句“此道光間石玉昆所傳也” 拉開了時間距離,排除了聽記石玉昆說書的可能, 而且這種說書與石玉昆所創(chuàng)的石派書不同, 因為它并沒有唱詞, 只是“其中人物, 各有贊語”。后來的整理者刪去的只是贊語, 不是唱詞。從崇彝稱“故舊數(shù)友”的口氣看, 他對情況是相當(dāng)了解的, 因此他的話更可信些, 孫楷第所說只是推測, 并無過硬的證據(jù)。

    同時還要說明的是,《龍圖耳錄》也并非全是聽記說書而來, 因為該書卷首說得十分明白:“《龍圖公案》一書, 原有成稿, 說部中演了三十余回, 野史內(nèi)讀了六十多本;雖則傳奇志異, 難免鬼怪妖邪, 今將此書翻舊出新, 不但刪去異端邪說之事, 另具一番慧妙, 卻又?jǐn)出驚天動地之文! 從這段話可知,《龍圖耳錄》是在“原有成稿”的基礎(chǔ)上“翻舊出新” 而來的, 其中包括“三十余回”的“說部”和“六十多本”的“野史”!罢f部”顯然是指與《龍圖公案》內(nèi)容相關(guān)的一部小說, 具體情況現(xiàn)在已難以確知!耙笆贰碑(dāng)是指記錄下來的說唱《龍圖公案》, 因為這種說唱多是以本為單位的。整理者將其揉合到一起, 并進行了一番“翻舊出新”的整理加工工作。這位整理者現(xiàn)在已難以確知, 估計可能是崇彝所說的祥樂亭、文冶庵等人。

    吳曉鈴藏有一種名為《忠烈俠義傳》的抄本, 該抄本于20世紀(jì)30年代購得, 后被收錄進《古本小說集成》影印出版。在這個抄本中, 《龍圖耳錄》卷首這段文字變成了序言,并署“道光二十八年, 石玉昆”。有的研究者據(jù)此認為, 這段序言為石玉昆所著。其實這個看法是錯誤的, 因為它對這一抄本的內(nèi)容和性質(zhì)了解不夠。該抄本一百二十回, 為兩人抄成, 序言、目錄為一人, 正文為一人。原裝冊數(shù)不詳。半葉五行, 行二十二到二十六字不等。將該抄本與筆者所見到的相關(guān)《龍圖耳錄》版本對比可以知道, 該書為《龍圖耳錄》,而非《忠烈俠義傳》!吨伊覀b義傳》經(jīng)過文人修改, 與《龍圖耳錄》在文字、章回劃分、回目文字等方面有著明顯的不同, 它還將其中的雙行夾批刪除, 由于刪除不盡, 有些混人正文。該抄本具備《龍圖耳錄》的一切特征, 與謝藍齋抄本、北京師范大學(xué)藏抄本文字接近,與《忠烈俠義傳》則較遠。由于判斷十分容易, 一目了然, 這里不作論證。

    該書的序言明顯是書商為牟利而偽造, 并非石玉昆本人所作, 系抄錄光緒七年北京聚珍堂活字本《忠烈俠義傳》序言而成。理由如下: 一、從序言內(nèi)容看, 明顯不是石玉昆的口氣, 序言與正文重復(fù), 且署名時間與實際創(chuàng)作、流傳情況相沖突。二、序言、目錄與正文非一人所抄, 而且目錄與正文不符合。目錄所抄為《忠烈俠義傳》目錄, 正文則是《龍圖耳錄》目錄;旧峡梢詳喽, 序言系故意偽造。偽造石玉昆序的目的是為了說明它是石玉昆原本。胡士瑩先生雖未目驗該書, 但根據(jù)其他情況推斷該抄本“甚至連編寫的年月也提前了”,“疑坊賈作偽牟利者所為”這一論斷現(xiàn)在來看是完全正確的。

    后來面世的《忠烈俠義傳》(又稱《三俠五義》)則又是在《龍圖耳錄》的基礎(chǔ)上進行加工潤飾而成, 由北京聚珍堂書坊首先刊出, 隨后各家書坊紛紛翻刻, 廣泛流傳。其加工整理者為問竹主人、入迷道人。因為石玉昆是首創(chuàng)者, 所以題“石玉昆述”也算不上冒名。這樣, 經(jīng)過眾人幾番修改整傷, 其內(nèi)容已與石玉昆早年的實際演出有了很大的距離。

    至于《三俠五義》的續(xù)書《小五義》、《續(xù)小五義》, 盡管其初刊者文光樓主人石鐸信誓旦旦地說自己“ 采訪《龍圖閣公案》底稿, 歷數(shù)年之久, 未曾到手”,后來“適有友人與石玉昆門徒素相往來, 偶在鋪中閑談, 言及此書, 余即托之搜尋”。終于“友人去不多日, 即將石先生原稿攜來”。但從種種跡象來看, 文光樓主人石鐸之言只不過是一種促售的廣告手段, 其所得并非石玉昆的原稿, 正如胡適所說的:“這話大概不可信”。他從《三俠五義》與《小五義》內(nèi)容不相連接、相互矛盾、文章非出一人之手、石玉昆此時可能已死等六個方面道出了其不可信之處,應(yīng)該說這一推斷是很具說服力的。其實, 文光樓主人也意識到這一問題, 對此他辯解說:“前套《忠烈俠義傳》與余所得石玉昆原稿, 詳略不同, 人名稍異, 知非出于一人之手。向使從前套收伏鐘雄后接續(xù)《小五義》, 挨次刊刻, 下文破銅網(wǎng)陣各處節(jié)目, 必是突如其來。破銅網(wǎng)陣各色人才, 亦是陡然而至。不但此套書矛盾自栽, 并使下套牙關(guān)相錯, 文無線索, 筆無埋伏, 未免上下兩截, 前后不符。必須將八卦連環(huán),原原本本分析明白, 用作根基, 使眾人出載, 條條段段解說清楚, 以清來歷, 乃不至氣脈隔膜, 篇法斷絕!边@種辯解正說明了刊印者的心虛, 如果真是石玉昆的原稿, 是沒必要這樣辯解的, 同時這一辯解也是無力的, 因為聚珍堂初印、各家仿刻的《忠烈俠義傳》皆署名石玉昆, 早已為大家所熟知, 風(fēng)迷道人說自己所得為石玉昆原稿, 與《忠烈俠義傳》“非出于一人之手”,實際上是否認了《忠烈俠義傳》的著作權(quán), 顯然這一說法無法得到人們的認可。

    至于那位光緒四年(1878)二月間在王府說《小五義》的民間藝人,有人認為是石玉昆本人:“既然石玉昆創(chuàng)作有《小五義》的原稿, 且有在王府說書的經(jīng)歷,他無疑就是那位u2018在王府說《小五義》u2019的說書人”。既然石玉昆創(chuàng)作《小五義》的前提不能成立, 這一結(jié)論也就值得懷疑。事實上, 這位民間藝人根本不可能是石玉昆, 甚至連石玉昆的徒弟都不是。光緒年間石玉昆是否在世都很成問題, 且不說在《小五義》的第四十八回中還有這樣一段話:“列位, 前文說過, 此書與他們那《忠烈俠義傳》不同, 他們那所說北俠與沉中元是師兄弟, 似乎北俠這樣英雄, 豈肯教師弟人于賊隊之中。這是一。二則間沈中元在霸王莊出主意, 教鄧車涂抹臉面, 假充北俠, 在馬強的家中明火。若是師兄弟, 此理如何說的下去 這乃是當(dāng)初石玉昆石先生的原本, 不敢畫蛇添足!憋@然石玉昆是不可能說這種話的, 而且從其語氣來看, 此時石玉昆應(yīng)該已經(jīng)不在人世。這位民間藝人比石玉昆要晚許多, 即使他是石玉昆的徒弟, 也不會用這種語氣來稱呼石玉昆, 更不會如此批評《忠烈俠義傳》, 而且他說書的體裁樣式與石派書有著明顯的不同, 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說的, 《小五義》“屬于評話體, 與子弟書、單弦在體裁上截然不同, 所謂u2018石玉昆原稿u2019的說法, 是不可信的”。在《小五義》第三十三回, 也有一段批評《忠烈俠義傳》的話:“列公,你們看書的, 眾位看此書, 也是《三俠五義》的后尾, 可與他們先前的不同。他們那前套還倒可以, 一到五義士墜銅網(wǎng), 凈是胡說。銅網(wǎng)陣口稱是八卦, 連卦交都不能說得明白, 故此余下此書, 由銅網(wǎng)陣說起。列公, 請看書中的情理二字。他那個書上也有君山, 這書上也是君山。君山與君山不同, 眾公千萬不可一體看待!比绻@位批評《忠烈俠義傳》的民間藝人是石玉昆的話, 那《忠烈俠義傳》、《龍圖耳錄》以及石派書《龍圖公案》的創(chuàng)作者又會是誰呢?其中的漏洞是十分明顯的。事實上, 這位在王府說《小五義》的民間藝人也是有跡可尋的, 據(jù)李宗侗在民國年間對說書藝人的走訪調(diào)查, 《小五義》是說書藝人“李鳳山于光緒初年在北京羊肉胡同文宅說評書時編的”。他認為這一說法“似頗可信” 。

    正是因為石玉昆的名氣太大,所以后來的民間藝人都拿他來做招牌, 招攬生意, 這同明清兩代私人書坊刊印小說時喜歡打著李蟄、馮夢龍、湯顯祖、李漁等人的名號一樣, 在中國古代通俗文學(xué)發(fā)展史上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現(xiàn)象, 對此不可當(dāng)真, 需加認真辨析。盡管《小五義》和《續(xù)小五義》并非石玉昆的原創(chuàng), 出于一位后來的民間藝人之手, 但它們也是清代后期通俗文學(xué)的代表之作, 自有其特色和價值。由此也可看出石玉昆和《三俠五義》在其間的重要影響。

    名人推薦
    • 趙寶煦
      趙寶煦(1922.11.18.-),北京人,祖籍浙江紹興。政治學(xué)家,當(dāng)代中國政治學(xué)主要奠基人之一。
    • 許及之
      許及之(?~一二○九),字深甫,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士
    • 馬青原
      馬青原,女,別署耘心軒主人,浙江溫州人。中國民盟盟員,畢業(yè)于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獲學(xué)士學(xué)位。后就讀于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研究生院張榮慶書法藝術(shù)工作室和...
    • 鞠聞天
      鞠聞天,字游天,號笑我山人,齋號泠風(fēng)堂,F(xiàn)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內(nèi)蒙古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兼創(chuàng)作委員會副主任,內(nèi)蒙古政協(xié)書畫院院士,滿洲里市青...
    • 張義勝
      張義勝,男,1969年出生,安徽含山人,中國名家書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華夏畫院副院長!稌▽(dǎo)報》首屆全國手卷書法展優(yōu)秀獎;永遠跟黨走·...
    • 魏恒斌
      1943年生,湖南隆回人,寶藝軒主,湖南師大畢業(yè)。中國書協(xié)和中國美協(xié)會員、(國際)中國書協(xié)和美協(xié)副主席、國際華人榜書協(xié)會主席、中國國學(xué)研究會理...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