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姓名:朱光庭
性別:男
出生年月:1037年
國籍:中國
時代:不詳
籍貫:不詳
民族:漢族
身份:進士
簡介
朱光庭[1],字公掞,朱景子,河南偃師人。十歲能屬文。辭父蔭擢第,調(diào)萬年主簿。數(shù)攝邑,人以“明鏡”稱。歷四縣令。曾孝寬以才薦,神宗召見,問欲再舉安南之師。光庭對曰“愿陛下勿以人類畜之。蓋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何益于廣土辟地也!庇謫栔魏谓(jīng),對曰:“少從孫復學《春秋》!庇謫枺骸敖裰型庥兴労?”對曰:“陛下更張法度,臣下奉行或非圣意,故有便有不便。誠能去其不便,則天下受福矣!钡垡云溲詾槭栝,不用。簽書河陽判官,從呂大防于長安幕府。五路出師討西夏,雍為都會,事倚以辦,調(diào)發(fā)期會甚急,光庭每執(zhí)不從。使者怒,將加以乏興罪,光庭求免去,大防為之解。生平
朱景之子,十歲能寫文章。嘉佑二年進士,調(diào)萬年簿,時人稱“明鏡”。哲宗時,司馬光薦為左正言,乞罷青苗法。后來與賈易成為洛黨領(lǐng)袖。后來洛黨式微,改入朔黨,形成蜀洛朔黨爭。
履歷
哲宗即位,司馬光薦為左正言,首乞罷提舉常平官、保甲青苗等法。論蔡確為山陵使,而乃先靈駕而行,為臣不恭。又言章惇欺罔肆辯,韓縝挾邪冒寵,言甚切。宣仁后嘉其守正,諭令盡言,毋有所畏避。遷左司諫,又論“蘇軾試館職發(fā)策云:u2018今欲師仁祖之忠厚,而患百官有司不舉其職,或至于媮;欲法神考之厲精,而恐監(jiān)司、守令不識其意,流入于刻。u2019臣謂仁宗難名之盛德,神考有為之善志,而不當以u2018媮u2019、u2018刻u2019為議論,望正其罪,以戒人臣之不忠者!蔽磶,中丞傅堯俞、侍御史王巖叟相繼論列。宣仁后曰:“詳覽文意,是指今日百官有司、監(jiān)司守令言之,非所以諷祖宗也。”遂止。河北饑,遣持節(jié)行視,即發(fā)廩振民;而議者以耗先帝積年兵食之蓄,改左司員外郎。遷太常少卿,拜侍御史。論蔡確怨謗之罪,確貶新州。拜右諫議大夫、給事中。乞補外,除集賢殿修撰、知亳州。數(shù)月召還,復為給事中。
官職
坐封還劉摯免相制,復落職守亳。歲余,徙潞州,加集賢院學士。鄰境旱饑,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猶自力視事。出禱雨,拜不能興,再宿而卒,年五十八。紹圣中,追貶柳州別駕。元符初,又停錮其諸子。 光庭始學于胡瑗,瑗告以為學之本在于忠信,故終身行之;兆诹,復其官。朱姓起源
1、朱姓始成于西周,是古帝顓頊高陽氏之后。古帝顓頊的玄孫陸終有6個兒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賜曹姓。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后,封安的后裔曹挾在邾(今天山東省鄒城市一帶),建立邾國,附庸于魯國。邾國又作鄒國,亦稱邾婁,有今山東費縣、鄒城、滕州、濟寧金鄉(xiāng)等縣地市,建都于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遷都于繹(今山東鄒城東南紀王城)。到了戰(zhàn)國中葉為楚所滅,邾國貴族以國為氏,就是邾氏,后邾國君主支庶子孫又去邑為朱姓。
2、另據(jù)<<魏書·官氏志>>記載,鮮卑族竭燭渾氏朱可渾氏,在孝文帝時住在洛陽,他們一起改為朱姓。
3、《元和姓纂》記錄說舜時有一個大臣名叫朱彪(一作朱虎),他的后人以朱為姓。由此看來,帝舜時代就已經(jīng)有了朱姓。居住在閩、粵等沿海地區(qū)的朱氏,從明代開始陸續(xù)有人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人遠徙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qū)。
4、宋國的開國君主宋微子啟(商紂王的庶兄)有裔孫朱暉,原以國名為氏,稱宋氏。春秋時,諸侯滅宋,其后裔逃至碭(今安徽省碭山縣),改宋氏為朱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