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檔案
姓名:楊繪
性別:男
出生年月:1068~1116
朝代:北宋
籍貫:四川綿竹
民族:漢族
身份:任翰林學(xué)士、御史中丞
人物簡介
楊繪(1068~1116),字元素,號先白,謚肅軒,綿竹(今屬四川)人。公元1056年(宋仁宗嘉祐元年)登進士第,歷官荊南府通判、開封府推官等職,后任翰林學(xué)士、御史中丞。晚年棄官南下,來海陽縣官溪都(今榕城區(qū)仙橋、梅云一帶)定居,創(chuàng)槎橋村。楊氏一支在此繁衍生殖并蕃遷潮汕各地。楊繪被潮汕大多楊姓居民尊為始祖。楊繪墓位于仙橋錢崗山西北坡,坐東朝西,是一處宋代古墓。楊氏宗祠位于仙橋槎橋村東聯(lián)聯(lián)社,建于清初,為三廳式灰、木、石構(gòu)筑廟堂。揭陽市政府于2005年7月公布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將楊繪墓及祠堂列為古墓葬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史籍記載
《楊氏族譜》
揭陽市《楊氏族譜》載:“始祖中順大夫公,諱繪,系出古瀛之域,南仕宋,為司諫!庇纱它c明了揭陽楊氏始祖為宋代的楊繪,曾任司諫中順大夫。同時并記載:“宋始祖中順大夫御史中丞司諫肅軒公:公諱繪,號肅軒,字先白,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壬申八月十五日午時,神宗熙寧四年擢御史中丞。疏議王安石新法之非,疏曰:u2018老成之人,不可不愛。今舊臣多引疾求去;范鎮(zhèn)年六十有五、呂誨年五十有八、歐陽修年六十有五而致仕;富弼年六十有八而引疾;司馬光、王陶皆五十而求散地。陛下可不深思其故乎?u2019書奏,王安石聞而惡之:u2018與刺史劉摯,俱貶嶺外。u2019帝不許,詔:u2018貶亳州,摯監(jiān)衡州鹽倉。u2019徽宗政和六年丙申三月二十四日子時卒,享壽八十有五。”
《宋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的《二十五史·宋史》中有楊繪的列傳。其中的記載與《楊氏族譜》中所載吻合無誤,且在該列傳中,楊繪疏議王安石新法之非的疏言,幾乎是一字無差地直錄。據(jù)《宋史·楊繪傳》記載:“楊繪進士上第。通判荊南,以集賢校理為開封府推官。神宗立,召修起居注,知制誥,知諫院,后改兼侍讀,未閱月,復(fù)知諫院,擢翰林學(xué)士。免役法行,罷為侍讀學(xué)士,知。歷應(yīng)天府,杭州,再為翰林學(xué)士。因常薦屬吏王永年,坐貶荊南節(jié)度副使,數(shù)月,分司南京,改提舉太平觀。起知興國軍。元豐初年,復(fù)天章閣待制,再知杭州。為文立就,有集八十卷!睏罾L在政治上有起伏,但其“為吏敏強”,“表里洞達,一出于誠”。
對一段近千年的歷史,僅憑一份族譜便作定論似乎有點輕率,在幾位史學(xué)界老先生的指點下,楊先生舍近求遠,查找國史。在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的《二十五史·宋史》中找到了楊繪的列傳。其中的記載與《楊氏族譜》中所載吻合無誤,且在該列傳中,楊繪疏議王安石新法之非的疏言,幾乎是一字無差地直錄。據(jù)《宋史·楊繪傳》記載:“楊繪進士上第。通判荊南,以集賢校理為開封府推官。神宗立,召修起居注,知制誥,知諫院,后改兼侍讀,未閱月,復(fù)知諫院,擢翰林學(xué)士。免役法行,罷為侍讀學(xué)士,知毫州。歷應(yīng)天府,杭州,再為翰林學(xué)士。因常薦屬吏王永年,坐貶荊南節(jié)度副使,數(shù)月,分司南京,改提舉太平觀。起知興國軍。元豐初年,復(fù)天章閣待制,再知杭州。為文立就,有集八十卷!睏罾L在政治上有起伏,但其“為吏敏強”,“表里洞達,一出于誠”。 從文學(xué)的角度看,楊繪詩著重于抒發(fā)個人情感,嫻熟于托物言志,詠物抒情,其風(fēng)格清新婉麗。如《荷花借字詩》:“香艷憐渠好,無端雜芰窠。向來因藕斷,特地見詩多。實有終成的,露搖爭奈何。深房蓮底味,心里苦相和!睏罾L也填詞,而且自度新曲“勸金船”,為詞人所喜愛。尤其對詞話貢獻尤巨。他于宋神宗元豐初年編著了《時賢本事曲子集》,按照蘇軾致楊繪信函推知,該前集有一百四十余集,而后集數(shù)量更大,但原書至宋末已佚。清末梁啟超先生從宋人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等輯得五條,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把之置于卷首。今揭陽彭妙艷先生共輯得楊繪詞話十多條,雖吉光片羽,然影響巨大。
揭陽素有“未有揭陽城,先有槎橋鄉(xiāng)”之說,揭陽城即榕城,昔稱玉窖村,其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宋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孫乙卜吉選址于玉窖村建揭陽縣治。紹興十年距今也有860多年了,而根據(jù)“先有槎橋鄉(xiāng)”之說,則槎橋鄉(xiāng)的歷史應(yīng)該更為悠久。據(jù)載,宋神宗熙寧七年,即公元1074年,迄今已有929年,其歷史足足比紹興十年揭陽復(fù)縣長近70年。槎橋作為揭陽著名的文化古村,歷代人文鼎盛,有元代翰林學(xué)士楊宗瑞,清代福建學(xué)政楊鐘岳等,素有“歷代院臺三翰林,一門文武五進士”之說,槎橋的楊氏宗祠高掛“四知門第”之匾,顯見其歷史淵源尚與東漢名臣楊震有關(guān)。
文學(xué)成就
從文學(xué)的角度看,楊繪詩著重于抒發(fā)個人情感,嫻熟于托物言志,詠物抒情,其風(fēng)格清新婉麗。如《荷花借字詩》:“香艷憐渠好,無端雜芰窠。向來因藕斷,特地見詩多。實有終成的,露搖爭奈何。深房蓮底味,心里苦相和。”楊繪也填詞,而且自度新曲《勸金船》,為詞人所喜愛。尤其對詞話貢獻尤巨。他于宋神宗元豐初年編著了《時賢本事曲子集》,按照蘇軾致楊繪信函推知,該前集有一百四十余集,而后集數(shù)量更大,但原書至宋末已佚。清末梁啟超先生從宋人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等輯得五條,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把之置于卷首,F(xiàn)揭陽彭妙艷先生共輯得楊繪詞話十多條,雖吉光片羽,然影響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