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張績武

    張績武

    張績武(1905---1991),號振端,湖北羅田縣人。少時從軍,參加抗戰(zhàn),累功至中將。1948年任宿縣城防司令,11月16日宿縣被攻克時被俘。特赦后回鄉(xiāng),曾任湖北省羅田縣政協(xié)副主席等職。1991年9月10日病逝。張績武工詩善畫,造詣頗深,有儒將之稱,晚年為早日實現(xiàn)兩岸和平統(tǒng)一做出了貢獻。

    人物簡介

            張績武1905年9月20日生,湖北羅田縣石橋鋪四口塘村。原名繼武,號振瑞。國民黨軍中將。中央軍校武漢分校第7期畢業(yè)。曾任第13軍89師265旅上校參謀長,1938年參加徐州會戰(zhàn),1939年任第13軍參謀處長,1945年任第3方面軍新兵集訓總處參謀長,1946年1月任交通警察第2總隊總隊長,1948年9月任交通警察第1旅旅長,11月兼任津浦路南段護路司令部中將副司令和宿縣城防司令,11月16日宿縣被攻克時被俘。1967年獲特赦后在呼和浩特新生塑料廠勞動改造,1970年1月回鄉(xiāng),后任湖北省羅田縣政協(xié)副主席。1991年9月10日病逝。

       張績武一生幾乎跨越整個20世紀。他20世紀50年代前投筆從戎,參加過北伐、抗日和內(nèi)戰(zhàn),曾任國民黨津浦鐵路交警護路司令部中將副司令,是一位鄂東籍的國民黨重要將領;50年代以后經(jīng)改造重獲新生,釋放還鄉(xiāng),曾任羅田縣政協(xié)副主席、常委等職,又是鄂東的一位重要統(tǒng)戰(zhàn)對象。張績武一生經(jīng)歷坎坷,賦有傳奇色彩,他曾說:“我一生抗日最痛快,內(nèi)戰(zhàn)最痛苦,回鄉(xiāng)最幸福!”一生中,他寫過大量古體詩,正是他一生經(jīng)歷的寫照和人生體驗,真可謂詩情灑滿人生路。

     

    人物生平

      他自幼聰穎,勤奮好學。在華州高等小學堂曾從師著名教育家顧熠山學習,1911年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陜西省立三中。1916年考入北京高等師范(即后來的北京師范大學)博物科,與劉和珍等人同學于魯迅先生。1919年與陜西籍同學張耀斗等參加“五四”愛國運動。翌年畢業(yè),派赴日本考察教育,歸國后著有《東渡日本教育考察記》。

      1921年張績武回到陜西不久,即任省立三中訓育主任,次年任校長。他思想進步,辦學有方,大膽聘用革命人士魏野疇來校擔任教師并兼任教導主任,宣傳革命思想,使學校煥發(fā)勃勃生機。旬邑學生張金。磸埬教,后為中共黨員,在陜西從事革命活動)來投考省立三中因年紀超齡,被張績武破格錄取,給其學習機會。陜西通志館《續(xù)修陜西通志》編纂工作恢復,張績武被聘為采訪,做了許多實地調(diào)查和文獻資料征集工作,并對全省交通進行全面考察,以新的思想觀點和科學的方法,編寫出版了《陜西交通絜要》一書。1924年魯迅先生來西安講學,張績武參與了接待工作。

    張績武

      1926年張績武離開省立三中,任省長公署參議。1927年任白水縣長。后來在省教育廳任督學。嗣后張績武又任陜西女子師范校長及中山中學校長。1931年先后擔任富平縣長、咸陽縣長。在咸陽縣長任內(nèi),他聘請著名學者興平人馮孝伯先生修纂了《重修咸陽縣志》。他體恤民情,注重做實事,身背包袱,腳穿粗布鞋,幾乎走遍了每個村堡,仔細得農(nóng)民牛下牛犢,他都要幫忙接生。咸陽人稱他“劉青天”,給他送萬民傘,為他立功德碑。由于他在縣長任內(nèi),力圖改變陋習,清正為官,他的作為,為當局所不容,最后被去職。離任時,有幾百名老人一直哭著把他送到灃河橋。

      1935年張績武回省教育廳繼任督學。1937年調(diào)省教育廳任武功西北農(nóng)林?茖W校副教授兼高級職業(yè)學校校長。1942年調(diào)省教育廳任主任秘書、設計委員會總干事、民眾教育委員會主席等職。同時又在省立商專、西北工學院兼課。1948年8月,張績武擔任陜西省立師范?茖W校校長。當時,解放戰(zhàn)爭已進入戰(zhàn)略決戰(zhàn)階段,全國解放的時間日趨逼近。在此期間,他除了順應時勢,主持校務之外,還長期與李子春一起,協(xié)助顧熠山先生從事重修華縣縣志的工作。這部志書共17卷,分裝10冊,58萬字。上起西周,下迄在1948年,詳今略古,注意經(jīng)濟,多載民生疾苦,秉筆直書,為民國期間陜西所修縣志之上乘者,《重修華縣縣志稿》于1949年在西安出版。

     

    解放后任職

      西安解放后,張績武入西北人民革命大學學習,1951年參加天水土地改革。1952年后在省文教廳、省文化局工作。后與李子春被聘為省博物館顧問、省文史館館員!拔幕蟾锩逼陂g倍受迫害,被遣送回鄉(xiāng)。1976年12月平反。后任政協(xié)西安市委員會委員、民革陜西省委顧問、政協(xié)陜西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征集委員會委員、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顧問,為編修新志和社會各方面編史修志的史料咨詢做了大量的工作。張績武著作除以上所提到者外,還有《動物的感情生活》和闡揚陜西文史的筆記《鄉(xiāng)邦之光》等。

    此去寧捐一寸丹

            張績武乳名九齡,號振端,原名繼武,出生于湖北省羅田縣石橋鋪花屋河魁山腳下的一個佃農(nóng)之家(今屬羅田縣匡河鄉(xiāng)花屋河村)。自幼聰穎、機智、好學。讀私塾時,13歲那年端午節(jié),幼小的張績武就寫出了由私塾先生命題的《蒲劍》一詩:

    世間常劍鐵鋼成,欲斬妖邪萬不能。

      惟有菖蒲來作劍,斬妖除孽果然精。

      這首詩借寫端午節(jié)農(nóng)村家家采菖蒲以驅(qū)邪這一習俗,表達了對黑暗腐朽勢力的痛恨和對喚起廣大民眾革命力量的期盼,字里行間充滿了少年英雄氣概。私塾先生看了這首詩后,贊不絕口,即寫下“極高身份,絕頂聰明”的贊語,并給張績武取名為繼武,意在希望他努力學習,繼承本族先賢張振武之革命精神,鼓勵他成為鄉(xiāng)里賢哲和國家有用之才。16歲時,張績武就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了“復興小學”。

      1925年,大革命的浪潮席卷到羅田,許多熱血青年踴躍投身革命行列。張績武滿懷報國熱情,毅然將復興小學托給他人去辦,自己與本鄉(xiāng)同伴經(jīng)武漢南下廣州報名參軍,投身在國民革命軍第4軍(軍長李濟深)第10師(師長陳銘樞)當兵。后轉(zhuǎn)在1l軍26師某連當兵。因連長是羅田人,見他文字俱佳,就安排他在連部當文書上士。1926年7月隨革命軍北伐。

      北伐戰(zhàn)爭失敗后,張績武回到家鄉(xiāng)。家鄉(xiāng)父老見他歸來,都慶賀他虎口余生,雙親更是喜從天降。然而,張績武回家不久又急要歸隊。家鄉(xiāng)父老苦口婆心挽留他在家照料雙親,服務桑梓,繼續(xù)把復興小學辦好。一位叫葉綏銘的老先生還以詩相贈,勸其“莫把毛錐終誤用,書生何事請長纓”。對于鄉(xiāng)親們的規(guī)勸和挽留,張績武一言以蔽之:“國之不存,何以言孝”于是只遵從祖教擇吉日與未婚妻完了婚,一個月后,便離別了雙親和新婚的妻子,于1927年冬第二次去了部隊。臨行前,他寫了一首《離鄉(xiāng)背井答葉綏銘先生》的詩,以示其報國決心:

      一別魁山兩年間,北征失利返故園。

      喜瞻夫子身猶健,愧對雙親鬢發(fā)斑。

      原望鏖兵平虜易,方知征戰(zhàn)救國難。

      愚生欲繼先賢德,此去寧捐一寸丹。

    沙場碧血灑一回

            張績武第二次到部隊后,即考入黃埔軍官學校,在第七期步兵科學習,同時加入國民黨。畢業(yè)后,分發(fā)到國民黨13軍89師265旅某機槍連當見習排長,并歷任連、營、團長等職。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張績武任265旅上校參謀長。此時,日本帝國主義在侵占平津后。一面進攻冀南,一面向西北進攻昌平南口。張績武隨89師奉命開赴南口。接到進軍命令。他即率部隊集聚在大同車站,冒雨召開誓師大會,抗日官兵紛紛表示決心,鐵拳如林,呼聲雷動,請纓殺敵士氣高漲。張績武因?qū)懴铝恕犊谷帐膸煛罚?/p>

      日軍燒殺我平津,此恨綿綿北海深。

      誓向東瀛清血債,揮刀索命向?qū)濉?/p>

      89師在南山戰(zhàn)斗一個多月,官兵傷亡摻重,但未有一入當俘虜,出現(xiàn)了不少以少勝多每攻必克的英雄戰(zhàn)例,敵軍稱:“在南口遭到了堅強的抵抗!

      1938年初,張績武在河南苗頭樓戰(zhàn)役中,同往常一樣,英勇善戰(zhàn),出奇制勝,他腰束白帶,率部隊傍晚包圍,拂曉進攻,乘日寇軍營內(nèi)士兵未起床之前摸哨入內(nèi),斬殺日寇于床上,消滅日寇兩個大隊,因此記功,被晉升為13軍獨立團長。

      1938年3月,13軍奉五戰(zhàn)區(qū)李宗仁司令命令,從許昌出發(fā),經(jīng)淮陽、鹿邑、亳州、渦陽進軍蒙城,集結(jié)待命,準備參加保衛(wèi)徐州阻擊日寇南下的大會戰(zhàn)。行軍中,張績武看到日寇鐵蹄踐踏下的中國大地上滿目瘡痍,民不聊生,懷著滿腔怒火寫下了《中原東進》一詩:

      日寇兇殘極,千村付劫灰。

      長亭人影盡,殘榭燕難歸。

      餓犬猶依廣,門框沒扇楣。

      強咽家國恨,刀劍向東揮。

      部隊向東挺進,他率部風餐露宿,日夜兼程。一天部隊進至淮陽至鹿邑之間的淝河西岸,正準備渡河,軍郵趕至馬前,向他送呈他父親寫來的一封家信,拆信后,得知父親病危,要他速歸。他面對滔滔江水,凝望南天,心急如焚,但他想到值此國難當頭,自己軍務在身,自古忠孝難以兩全,安能反顧便毅然在信封皮上寫下慰藉父親的八句口占,拜托郵差寄回羅田。這八句口占如同征人在殺敵殉國前吟唱的一支高昂戰(zhàn)歌:

      捧書知父病,家國兩蹉跎。

      狼寇燒殺掠,中華共枕戈,

      好兒當報國,慈父聽凱歌。

      淝水奔騰急,殺向泰山窩。

      就在這封信到家沒幾天,病重的父親就去世了。而就在此時,他的部隊奉命以驚人的速度趕到了臺兒莊的北面陣地,待命參加臺兒莊大會戰(zhàn)。

    在這里,張績武的獨立團向北布防,為一線防御。不久接軍部電令撤出北防陣地,向南轉(zhuǎn)移,引誘日軍南下至臺兒莊,以圖包圍集殲。臺兒莊戰(zhàn)役打響后,張績武先是奉命率獨立團趕回原北防陣地,附敵背后,與臺兒莊守軍一起包圍敵軍。后日軍企圖向北逃竄。在臺兒莊附近嶧縣大顧柵構(gòu)筑據(jù)點掩護撤退。張績武又奉命率獨立團趕赴大顧柵,集殲該據(jù)點守敵。

      經(jīng)過十余天的激戰(zhàn),臺兒莊會戰(zhàn)取得了勝利,而張績武在戰(zhàn)斗中不幸負傷。他以詩記述了這一歷史性的大會戰(zhàn)《血戰(zhàn)臺兒莊》:

      白天隱蔽夜包圍,入陣沖鋒血肉飛。

      誓叫豺狼頭盡斷,不辭七尺骨成灰。

      中華正義天猶眷,日寇兇殘世所非。

      國恨家仇今報雪,沙場碧血灑一回。

      八年抗日,張績武南征北戰(zhàn),足跡跑遍了半個中國,參加過南口、得勝口、居庸關、山西娘子關、臺兒莊、豫中平原、豫西伏牛山、蘭(考)(開)封、雞公山、武漢、襄宜、長沙、柳桂、南寧、貴州獨山等戰(zhàn)役戰(zhàn)斗,曾獲國民黨政府頒發(fā)的青天白日、云麾、寶鼎等多枚勛章。在抗日戰(zhàn)爭的槍林彈雨中,他不畏戎馬倥傯之艱辛,或詩或書,經(jīng)常展卷揮毫,寄情達意,不遺余力,使他情懷日益豁達,文筆不斷升華,膾炙人口的戰(zhàn)地詩篇往往信手拈來,一代儒將已是有口皆碑。他的詩既是戎馬生涯的戰(zhàn)地筆記,又是歷史的見證?谷諔(zhàn)爭勝利后,他曾在桂林舉辦過《抗日軍人張績武書畫展》,內(nèi)容全部是他的戰(zhàn)地詩詞之作。展中有他自撰的一幅對聯(lián):“有空必練,萬水千山一枝筆;無役不從,十年百戰(zhàn)再生人”,實際上就是他抗戰(zhàn)生涯的總結(jié)。

    白云無力過槐枝

      1948年農(nóng)歷9月20日,是張績武43歲生日。當時,蔣介石發(fā)動內(nèi)戰(zhàn)已經(jīng)兩年多了,張績武不可避免地卷入了這場內(nèi)戰(zhàn)。早在1943年7月,張績武就參加了美國舉辦的高級作戰(zhàn)人員印度培訓班學習,回國后1944年任國民黨軍16師副師長、師長、第三方面軍新兵集訓總處參謀長,1945年6月任國防部別動軍10縱隊少將總指揮,兼鐵路交警第二總隊總隊長。1947年任148師師長。同年國防部在南京總統(tǒng)府召開八百人高級參謀會議,張績武因在河南營救被圍困的國民黨軍第七兵團司令黃伯韜“立功”,蔣介石偕宋美齡親自授發(fā)他龍虎勛章。而此時43歲之際,張績武已調(diào)任國民黨津浦鐵路交警護路司令部中將副司令,兼宿縣城防最高指揮官。很顯然,此時的張績武已被一步一步推上了重要位置,成為國民黨部隊的重要人物。然而身居要職的張績武深知“共產(chǎn)黨之政治能喚起人心所向”,國民黨發(fā)動內(nèi)戰(zhàn)不得人心,必將難逃失敗的命運。眼下又正是淮海戰(zhàn)役前夕,人民解放軍已大兵壓境,兵臨城下。因此他感到惶恐不安,更有一種胳膊扭不過大腿的無奈。這段時期,他常徘徊于司令部,不時眺望窗外。在距離司令部不遠處是宿縣回民小學的操場,那里除了場邊的那棵近百年的古槐樹外便是一片空寂荒涼。秋風瑟瑟地吹打著即將枯萎的樹葉,那乏力的白云,疲憊不堪地飄過槐樹枝頭向遠方逝去……此情此景,久久縈回在他的心中。于是就在他的生日這天,他寫下了一首《生日感懷》,表達了他苦悶、彷徨的心情:

      我生正值菊花時,搜索枯腸不出詩。

      每日開窗三眺望,白云無力過槐枝。

      這首詩一改他往日的慷慨激昂,調(diào)子變得低沉和蒼涼。43歲,當是才思最旺盛的時期,卻枯腸搜索,怎么也寫不出壯懷激烈的詩來。張績武感到了絕望,感到了已無力挽回失敗的命運。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zhàn)役開始。我人民解放軍華東,中原兩大野戰(zhàn)軍首先在徐州以東圍殲了黃伯韜兵團,然后在宿縣西南圍殲了由華中援徐的黃維兵團,一舉攻取宿縣。11月16日,張績武被我人民解放軍俘虜。

      張績武被俘后,被關押在河南開封監(jiān)獄,解放初期轉(zhuǎn)到武漢中南軍區(qū)高級俘虜訓練隊,1953年轉(zhuǎn)到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監(jiān)獄,1967年特赦后在呼和浩特新生塑料廠勞動改造。

    黨恩似海誓深酬

      1970年元月,張績武被釋放回到了家鄉(xiāng),翻開了他新的生活的一頁。

      回家的第二天,他就寫下一首《遇赦還鄉(xiāng)感懷》的中堂詩和一副對聯(lián),掛在屋子里,給他家黑洞洞的屋子增添了一縷春暉。其詩是:

      離鄉(xiāng)四十六春秋,兒女相迎笑白頭。

      桑梓聚歡非夢想,黨恩似海誓深酬。

      對聯(lián)是:

      守法遵規(guī)批判舊我,脫胎換骨重做新人。

      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時期,“農(nóng)業(yè)學大寨”運動正如火如荼。回鄉(xiāng)后不久,張績武不顧年過花甲的高齡,就投入了“農(nóng)業(yè)學大寨”之中。到1972年,縣內(nèi)的修水庫、劈山改河、開田造地等大型工程,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和足跡,付出了他的辛勤汗水。他往來于離別四十余年的山山水水之間,重睹家鄉(xiāng)的人情風貌,深深感到家鄉(xiāng)天時、地利、人情的和諧和天然的樂趣。艱苦的勞動使他的面容消瘦了,但他依然那樣憨厚,談笑風生。

      后來,縣里認真落實釋放國民黨部隊將領的政策,強調(diào)不能視同青壯年勞動力一樣安排農(nóng)活,張績武便被安排到生產(chǎn)隊里的一塊叫船形地的地里照看紅芋。從此這塊地和看地的茅草棚便成了他獨有的勞動、鍛煉、學習、生活空間。在這里,他除照看紅芋外,還參加紅芋的栽插、鋤草、追肥等勞動。每天早上,他乃聞雞起舞,對著東方晨曦,舞起了太極拳……張績武在這塊紅芋地里度過了四個月的時間,野外風寒雨露,蚊叮蟲咬,生活已是十分艱苦,而他卻自稱是一種回歸大自然的仙居生活,真有其寵辱皆忘、心曠神怡之感。這年中秋之夜,一輪明月高掛,看到地里的紅芋已豐收在望,張績武便輕輕吟唱出回鄉(xiāng)后的第一首田園詩:

      結(jié)廬船形地,為把紅芋看。?聞雞舞太極,望日弄三餐。?天天犬相伴,夜夜子同眠。?遠市塵囂外,此中有甘甜。

      另一首寫于此期間的《看紅芋地》,足見他的幽默詼諧和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

      滿山紅芋可供餐,貧下中農(nóng)讓我看。

      損失千棵難避責,未加呵斥總懷慚。

      1973年秋,張績武所在的石橋鋪公社文斗河大隊治山開田大會戰(zhàn)開始了。該大隊屬當時黃岡地委學大寨的示范點,規(guī)劃建設自不同尋常,地委書記董復漢同志親自掛帥,縣委書記文長福同志在此住點督辦。當時學大寨要繪制各地的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規(guī)劃圖,找來找去全公社沒有既能繪制地圖又會繪畫的合適人選。這時公社黨委書記想到了張績武。作為當?shù)攸h委書記,他了解張績武的情況。但在當時要啟用一個釋放回鄉(xiāng)的國民黨將軍卻是一件很擔風險的事情。他考慮再三,便向地縣兩級書記匯報請示。兩位書記聽了張績武的情況介紹后,立即表示同意,認為張績武應該大膽用其一技之長。就這樣,張績武被通知到公社,安排在公社水土保持站住下,致力于該大隊學大寨規(guī)劃圖的繪制。

      張績武年幼時就愛畫畫,在讀私塾時,曾從師學過水墨山水畫。從戎以后,畫畫亦成為他戎馬生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他還用心把山水畫繪畫技巧應用到繪制軍用地圖上。在部隊擔任新兵集訓總處參謀長,干訓團教育長時,他常用他的山水地圖作教材。今天,夢想不到他的這一專長竟成了和平建設家鄉(xiāng)的可用之才。他感到太幸福了!他決心完成好繪圖任務,為家鄉(xiāng)建設盡其晚年綿薄之力。在水保站同志的幫助下,他夜以繼日地按時完成了第一張規(guī)劃圖。在大功告成、放下畫筆的那天晚上,新月當空,夜色如水,他心情舒暢,仿佛人在山水之間,便寫下了《繪制石橋鋪公社規(guī)劃圖感事》一詩:

      東方新月透紗窗,悔罪從頭路正長。

      錦繡山河描繪后,光陰催我報恩忙。

      張績武從事繪制學大寨規(guī)劃圖,縣、公社領導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張老”具有繪畫特長,這在學大寨中“特別需要”。于是,張績武又被安排到當時匡河區(qū),負責繪制全區(qū)范圍內(nèi)的學大寨及其他建設規(guī)劃圖,并騰出一間寬敞明亮的房子給他作畫室,還給他配了一輛舊腳踏車,以便到各處了解情況,搜集資料。在這里,他深感共產(chǎn)黨和人民政府對他的信任和關懷,深感領導和同事們與他肝膽相照,心里有著從來未有過的輕松和愉快,常常思緒萬千,詩情不斷。這時他雖已年逾古稀,但仍精神煥發(fā),他在一首詩中寫道:

      七二年華對大廷,只因仁政化頑民。

      深慚舊事增遲悔,始覺新生沐晚春。

      綿薄恨無填海力,鴻恩惟有獻忠勤。

      欣逢四化身猶健,為黨揮毫日日新。

      1978年,羅田縣委根據(jù)張績武回鄉(xiāng)后思想和勞動改造表現(xiàn),以重要統(tǒng)戰(zhàn)對象上報地委,給他正式安排了工作,先后安排在縣文化館、縣志辦從事美術輔導和縣志編修。1983年3月羅田縣政協(xié)成立,張績武被選為縣政協(xié)第一屆副主席,并連任第二屆副主席和第三屆政協(xié)常委(當時三年為一屆)。1985年張績武被評為全國健康老人。

      ?張績武自回鄉(xiāng)到擔任政協(xié)副主席之后的這一段時間,是他詩詞創(chuàng)作最活躍的階段,他幾乎每事必寫,每感必發(fā),正是“詩情畫意知多少,信步拈來自在題”,“綿繡山河描不盡,筆痕點點獻心香”,記下了他“堯風點染桑榆景,霽后霓紅照晚晴”的幸福生活。

    萬千情意一書知

    擔任縣政協(xié)副主席后,張績武認真學習新時期統(tǒng)戰(zhàn)工作的方針政策,銘記人民政協(xié)的重要性質(zhì)、地位和作用,除了認真做好政協(xié)其他工作外,滿懷熱情主動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廣泛開展海峽兩岸通信往來,與當年去臺人員的聯(lián)誼二作,努力為祖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作貢獻。正如他在—首詩中寫道:“承恩晚歲新樓住,更補金甌獻赤忱”。此期間,他認真回憶當年他的同學、同事中的去臺人員詳細地把他們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出來。經(jīng)他回憶整理,他所熟知的去臺人員中任職團長以上的近百人,任職最高的有曾任過國民黨總統(tǒng)的嚴家淦、總司令黃杰、國防部長陳大慶、高魁元等。

      張績武寄往臺灣的第一封信就是寫給當年他的黃埔軍校同學、時任臺灣國民黨政府國防部長高魁元的。信中回顧了兩人的同學之誼,闡明了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的共同心愿。字里行間,情真意切。信中賦小詩三首為:

      為懷親友賦新詩,三十年來問候遲。

      愿送飛鴻穿海峽,萬千情意一書知。

      咫尺天涯粵海邊,夢中人在水中間。

      千絲萬縷離情味,靜待歸舟一葉還。

      望臺當局重民心,少壯離愁鬢巳紛。

      億萬回歸心似箭,解鈴還待系鈴人。

      從此,張績武的一封封書信,一幅幅字畫飛越海峽,寄去了“捐棄前嫌重攜手”,“莫因萁豆誤前程”,“中華統(tǒng)一千秋業(yè),青史標名后世歌”的期盼,寄去了“自昔人生風送葉,歸根才識夢魂香”,“神州處處桃源里,最是安居故里親”的回鄉(xiāng)體驗。如果說,張績武開展聯(lián)誼工作有其特殊的身份,那么更有其特殊的途徑,即以詩聯(lián)誼,以詩寄情,寄給臺灣同胞的每一封信都有他的詩作。他的詩詞、書法和繪畫在臺灣的老同學、老同事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對于激發(fā)他們的思鄉(xiāng)愛國之情,起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1991年9月10日,張績武因患腦溢血猝然辭世,終年86歲。就在他去世的頭一天晚上,他寫下了畢生最后的一首詩《寄呈臺灣姚宇輝同學》,仍不忘與臺灣及海外同胞的聯(lián)誼,實現(xiàn)祖國的和平統(tǒng)一:

      四十二春秋,懷君念未休。

      互疑皆作古,幸在一星球。

      手足天涯遠,神交玉照留。

      重洋如咫尺,故國望歸舟

    被俘經(jīng)過

    1948年11月解放宿縣的戰(zhàn)斗中,東門、西門為解放軍的主攻方向。在清除宿縣外圍敵軍后,15日下午5時,中野3縱7旅在東門、小東門發(fā)起了總攻。宿州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副會長史文敏說,由于有炮火支援,守軍被壓制得抬不起頭。解放軍30門重炮半小時的轟炸已經(jīng)將守軍打得幾近崩潰。趁守軍尚未組織起有效抵抗,我軍在小東門城墻上炸開了一個一丈多寬的缺口?扇笨诰嚯x地面太高,沖到缺口下的7旅19團2連戰(zhàn)士始終無法爬上缺口。這時,2排長楊永保急中生智將身體伏在缺口下,讓戰(zhàn)士們一個個踩著自己的身體登上缺口。7旅后續(xù)部隊隨即蜂擁而至,迅速打破敵軍防守,攻入城內(nèi)。

      東門攻城戰(zhàn)開始的時候,更為慘烈的西門爭奪戰(zhàn)也拉開了序幕。當時西門外的石橋被國民黨守軍炸毀,解放軍要想沖到西門下,必須在護城河上臨時架設浮橋才行。9旅25團把架橋任務分給了7連,7連馬上組成7個架橋班輪流下河架橋。不料在戰(zhàn)士架橋的過程中,國民黨守軍在西門兩側(cè)設置的暗堡突然開火,火力封鎖河面。7個班的戰(zhàn)士一個接一個地倒下,又一批接一批地沖下河。就這樣連沖6次,都沒能架起浮橋。史文敏說,眼看部隊攻擊就要受挫,這時9旅調(diào)來的火箭炮發(fā)揮了作用,迅速敲掉了敵人的暗堡,并在城墻上打開了一個缺口。敵人暗堡被敲掉后,7連戰(zhàn)士趁機下河架起了浮橋。擔任前鋒的8連戰(zhàn)士飛奔過河,躍上城墻與守軍展開肉搏戰(zhàn)。不甘失敗的敵軍從三面組織部隊反撲,8連戰(zhàn)士則寸步不退,堅守缺口。在連續(xù)打退敵人兩次反攻后,我軍完全控制住了西門。此時,8連120名戰(zhàn)士只剩下14人,而7連120名戰(zhàn)士僅剩下3人。

      15日晚,我軍發(fā)起總攻的時候,王大勤正和其他店員躲在中藥店的柜臺下邊,蓋上厚厚的被子,生怕被炮彈打到。王大勤說,打了大半夜后,槍炮的聲音越來越響,大地和房屋都在炮響后開始顫抖。他們已經(jīng)可以聽到街上解放軍戰(zhàn)士大喊“火箭炮”、“擔架”的聲音和連綿不斷的“繳槍不殺”的喊聲。

      巷戰(zhàn)開始后不久,解放軍已將殘敵和宿縣最高指揮官、國民黨中將張績武圍困在福音堂。16日凌晨,在勸降無效后7旅19團向福音堂內(nèi)的殘敵發(fā)起攻擊。山炮部隊首先向福音堂內(nèi)連發(fā)數(shù)炮,擊中了福音堂鐘樓。隨后戰(zhàn)士們奮勇沖向敵軍裝甲部隊,炸毀一輛裝甲車。剩余的3輛裝甲車看形勢不妙想掉頭逃跑,慌亂中竟接連開到了水溝中,隨即被19團戰(zhàn)士繳獲。張績武引以為豪的裝甲車反而成了解放軍的有力武器,19團的戰(zhàn)士利用裝甲車的優(yōu)勢火力對敵軍進行壓制。

      三縱司令員陳錫聯(lián)對張績武發(fā)出最后通牒,命令他放下武器。張績武不從,三縱的攻擊再次開始。官兵們繳獲了敵人的三輛裝甲車,三輛裝甲車隨即掉轉(zhuǎn)炮口向教堂射擊。眼看頂不住解放軍的猛烈攻勢,曾夸下?谝c宿縣共存亡的張績武帶著僅剩的兩個中隊兵力倉皇出逃?墒菦_出福音堂不遠,張績武即被解放軍戰(zhàn)士發(fā)現(xiàn),并被逼到兩個院子中。此時的敵軍已完全喪失了斗志,19團5連1班班長李振堂帶著5名戰(zhàn)士沖進一個院子,一聲“繳槍不殺”就俘虜了40多名敵人。5連1班戰(zhàn)士接著沖進另一個院子,殘敵紛紛繳械投降。班長李正堂帶領戰(zhàn)士郝占敖、邢四娥、李耀宗、王國雙、姜永生沖進一座院子,郝占敖控制著院門口,一個國民黨軍軍官抱著槍企圖往外沖,郝占敖一步上前奪下他的槍,大喊:“不準動!動就打死你!”院子里的守軍接著喊起來:“不打了!不打了!我們繳槍!”清點俘虜時,不見張績武。班長李正堂盯上了俘虜群中一個滿臉鍋灰的人,因為這個人總是問:“你們對俘虜官殺不殺?”

      李班長問:“叫什么?”

      這個又小又瘦的人說:“方曉兮!

      “干什么的?”

      “商丘兵營管理所中尉書記!

      書記,即國民黨軍中管理文書文件的普通軍官。

      李班長瞪起眼睛:“不對!你是大官!”

      宿縣攻堅,三縱殲敵一萬兩千余人,俘虜張績武和他的少將參謀長韋編。

      宿縣被攻占之后,徐州戰(zhàn)場上的國民黨軍被孤立,且徐蚌地區(qū)的國民黨軍主力被分割成了南北兩塊。

      毛澤東對中原野戰(zhàn)軍攻占宿縣給予極高的評價:“在戰(zhàn)役發(fā)起前,我們已估計到第一階段可能消滅敵人十八個師,但對隔斷徐、蚌,使徐敵完全孤立這一點,那時我們尚不敢作這種估計,這種形勢的造成,主觀上是因為我華東、中原兩大野戰(zhàn)軍會合并攻占宿縣,客觀上是敵人只有某種程度的防御能力[對于這一點決不可輕視,很少有攻擊能力[對于這一點必須有充分認識!

      

     

    TAGS: 人物 歷史
    名人推薦
    • 史硯芬
      史硯芬(1903—1928),又名余晨華,1903年3月生于江蘇省宜興縣,他早年喪父,家境貧窮。1919年,正在中學讀書的史硯芬投身五四愛國運動的洪流,積...
    • 李慰農(nóng)
      李慰農(nóng)(1895--1925),原名李爾珍,化名王倫。1895年出生于安徽省巢縣(今巢湖市)。革命烈士。1922年在法國勤工儉學時入黨。1925年5月來青島領導黨的...
    • 楊濟
        楊濟,字文通,生卒?—291,籍貫司州弘農(nóng)華陰[今陜西華陰東]。歷位鎮(zhèn)南、征北將軍,遷太子太傅。駿及珧、濟勢傾天下,時人有“三楊”之號。官至...
    • 皇甫無逸
      皇甫無逸(?-627年),字仁儉,唐初廉吏。祖籍安定烏氏(今甘肅平?jīng)鑫鞅保s十六國時期遷居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市)。其父皇甫誕在隋任并州總...
    • 林特
      林特是宋真宗時期的官員。因“天性邪險,善附會”,與朝官丁謂、王欽若、陳彭年、劉承珪等五人被稱為“五鬼”。
    • 梁二娣
      梁二娣,清代道光、咸豐時期人。任職紅船,長撐船及煲頭。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