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主要經(jīng)歷
Paul Ehrlich 保羅·埃爾利希
1854年~1915年
一譯艾立希、歐立希。德國免疫學家;瘜W療法的奠基者之一。
1854年3月14日生于德國西里西亞的斯特雷倫(今波蘭斯切林),1915年8月20日卒于巴特洪堡。
1878年畢業(yè)于萊比錫大學并獲醫(yī)學博士學位后,任柏林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助教、講師、副教授。1890年在R.科赫領導的傳染病研究所任職。首次提出白細胞按所含顆粒染色特性的分類法;發(fā)明結核菌的抗酸染色。1890年后研究免疫問題,幫助E.貝林生產白喉抗血清,設計單位測定抗毒素量的方法。創(chuàng)側鏈學說,研究動物血清的溶血反應,提出“補體”一詞。晚年時專攻化學藥物治療傳染病的研究,發(fā)明治療梅毒的有效藥606(砷凡納明),與I.I.梅契尼科夫共獲19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先后獲得世界各學術團體授予的81個榮譽稱號。
代表作為《細胞生命的免疫力》。
大記事
1854年3月14日生于德國西里西亞的斯特雷倫(今 波蘭斯切林)于猶太人家庭,1883年結婚。1878年畢業(yè)于萊比錫大學并獲醫(yī)學博士學位后,任柏林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助教、講師、副教授。 萊比錫大學(Universität Leipzig)位于德國薩克森州的萊比錫,創(chuàng)立于1409年,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也是現(xiàn)今德國管轄地區(qū)內歷史第二悠久的大學,僅次于海德堡大學(1386年),另兩所創(chuàng)建曾早于萊比錫大學的大學 科隆大學(1388年—1798年,1919年重建)和 埃爾福特大學(1392年—1816年,1994年重建)都曾關閉后又重開。1953年至1991年間,萊比錫大學曾名為“萊比錫卡爾· 馬克思大學”。自從創(chuàng)建以來經(jīng)歷了近600年不間斷的教學與科研,現(xiàn)在的萊比錫大學發(fā)展到了14個系、150多個研究所,有注冊學生29668人(2006年冬季學期),是 萊比錫最大的一所大學,薩克森州第二大的大學。著名校友有萊布尼茲、歌德、尼采、 歷史學家蘭克、讓·保羅等。1879年德國生理學家 威廉·馮特任萊比錫大學哲學教授時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實驗室,標志著現(xiàn)代心理學的開端。醫(yī)學專業(yè)是萊比錫大學最知名的專業(yè)。柏林大學的前身是 柏林洪堡大學,二戰(zhàn)結束后改名為 洪堡大學。洪堡大學是德國最著名的大學之一,成立于1810年,豈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由普魯士教育大臣、德國著名學者、教育改革家 威廉·馮·洪堡(Wilhem von Humboldt)創(chuàng)辦。當時被譽為“現(xiàn)代大學之母”。柏林大學從一成立起,就確定了教學與科研為一體,全面人文教育的辦學宗旨。洪堡大學一直十分重視國際學術交流合作。1959年加入國際大學協(xié)會后立即與原蘇聯(lián)的“洛蒙諾索夫” 莫斯科大學建立了校際關系。隨后又先后與原 捷克斯洛伐克的 布拉格大學、波蘭的 華沙大學、原南斯拉夫的貝爾格萊德大學、古巴的哈瓦那大學、奧地利的維也納大學、法國的巴黎大學、 埃及的開羅大學、日本的法政大學、西班牙的馬德里孔普盧滕塞大學、美國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50多所大學簽訂了 校際合作協(xié)議。1981年,中國的北京大學和洪堡大學互派專家,1982年,中國又選派3名進修生到洪堡大學深造。洪堡大學是德國大學的表率,也是許多國家的大學效法之楷模。重建于1818年的 波恩大學曾沿襲洪堡大學的辦學模式。1890年在R.科赫領導的傳染病研究所任職。1896~1899年先后任斯泰格利茨血清實驗所及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實驗治療學研究所所長。早年從事生物體內不同組織、 細胞與染料的親和力的研究,發(fā)明活體染色法。鑒別了肥大細胞與漿細胞;發(fā)現(xiàn) 嗜酸性粒細胞;首先鑒別了髓細胞性白血病的各種類型;首次提出白細胞按所含顆粒染色特性的分類法;發(fā)明 結核菌的抗酸染色。1890年后研究免疫問題,幫助E.貝林生產白喉抗血清,設計單位測定抗毒素量的方法。創(chuàng)側鏈學說,研究動物 血清的溶血反應,提出“補體”一詞。晚年時專攻化學藥物治療傳染病的研究,發(fā)明治療 梅毒的有效藥606(砷凡納明),“606”是一種新藥的代號,即“灑爾佛散”(申凡納明),據(jù)說是因為試制它到第606號染料才獲得成功而名。 與I.I.梅契尼科夫共獲19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先后獲得世界各學術團體授予的81個榮譽稱號。1915年8月20日卒于巴特洪堡。在免疫學方面,他創(chuàng)立了“側鏈學說”。這一學說為診斷、治療和預防傳染病提供理論基礎。榮譽
主要榮譽
保羅·埃爾利希在組織學、血液學、生物化學、病理學及腫瘤學方面也很有研究。他的主要著作包括《組織染色治療與實驗》、《化學治療錐蟲研究》、《螺旋菌實驗化學療法》、《免疫力研究論文集》等。弗勞·黑德維希·埃爾利希于1929年為紀念她的丈夫保羅·埃爾利希設立了埃爾利;饡罡哚t(yī)學研究獎——保羅·埃爾利希-路德維希·達姆施泰特獎金 ,路德維希·達姆施泰特獎金是為紀念保羅·埃爾利希的好友、著名的化學家路德維希·達姆施泰特而設立的。1952年這兩項獎合并為現(xiàn)在的保羅·埃爾利希-路德維希·達姆施泰特獎金。保羅·埃爾利希-路德維希·達姆施泰特獎金每年頒發(fā)一次,用以獎勵在化學療法、細菌學、免疫學、血液學及癌癥研究等領域的杰出成就。獎金分主要獎金與附屬獎金兩種。主要獎金于偶數(shù)年頒發(fā),包括一枚金質獎章和50,000馬克的獎金;附屬獎金于奇數(shù)年頒發(fā),側重于獎勵青年科學家,包括一枚銀質獎章和50,000馬克的獎金。德國公共衛(wèi)生部也承擔一部分獎金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