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張文環(huán),(1909年10月—1978年2月),臺灣被日本統(tǒng)治時期的重要小說家、雜志編輯。出生于 嘉義縣 梅山鄉(xiāng)。1927年赴日本岡山中學就讀,再入東洋大學文學部。1932年參加東京臺灣人文化同好會,遭日警取締,因而從東洋大學輟學,自修文學之道。1933年與吳坤煌、王白淵、 巫永福、 蘇維熊、施學習、陳兆柏、楊基振、曾石火等人組織“臺灣藝術(shù)研究會”,發(fā)行純文學雜志 《福爾摩沙》。
1935年以小說《父親的顏面》入選《中央公論》小說征文第四名,之后為臺灣文藝聯(lián)盟東京分盟活躍份子。1938年返臺擔任 《風月報》編輯、翻譯徐坤泉大眾小說名著《可愛的仇人》,并任職于臺灣映畫株式會社。1941年與黃得時、王井泉、 陳逸松、中山侑等人組“啟文社”,創(chuàng)辦 《臺灣文學》,與 西川滿主持之《文藝臺灣》分庭抗禮。1942年與西川滿、濱島隼雄、 龍瑛宗赴東京參加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
1943年以小說“夜猿”與西川滿同獲頒皇民奉公會第一回臺灣文學賞,并與王井泉、林博秋、 呂赫若、呂泉生、 楊三郎等百余人組織“厚生演劇研究會”,于臺北永樂座舉行“第一回研究發(fā)表會”,其中原作“ 閹雞”由林博秋改編為舞臺劇公演,佳評如潮,在當時造成相當大的回響。日據(jù)末期以作家職被征召擔任皇民奉公會參議等職。1944年出任臺中州大里莊長,熱心地方政治。1946年當選第一屆 臺中縣參議員,1947年代理能高區(qū)署長。戰(zhàn)前可算是日文創(chuàng)作最豐者,戰(zhàn)后停止創(chuàng)作,228事件后漸離公職。晚年利用業(yè)余創(chuàng)作,1975年撰寫長篇小說《地に這うもの》在日本推出,獲日本圖書出版協(xié)會推薦為優(yōu)良圖書,中譯本《滾地郎》由廖清秀先生翻譯,在臺灣出版。
1978年完成《從山上望見的街燈》初稿后,2月12日不幸因心臟病辭世,享年70歲。
“辣薤罐”描寫市井小民的生活情況,表現(xiàn)當時的人際關(guān)系,刻劃一個畏縮男人與一個鋒頭畢露 阿婆之間的內(nèi)心沖突。“藝旦之家”則描寫當時社會問題,娓娓道出一個藝旦生活的坎坷及憧憬愛情生活,但愛情像沙灘上的泡沫,捉摸不到!耙乖场背尸F(xiàn)一個獨立山中門戶的農(nóng)家生活,傳達出夫妻、母子的親情。“閹雞”揭露人性弱點──自私自利,并以當時傳統(tǒng)觀點來探討人性的沖突,看到女人的悲劇命運。
年表
1909年
出生于嘉義縣梅山鄉(xiāng) 太平村(舊名大坪村)。
1921年
就讀 小梅公學校。
1927年
赴日本就讀岡山中學。
1931年
進入東洋大學文學部。
1932年
三月,與林兌、吳坤煌等組「文化サ-ワル」。九月,事發(fā)被捕入獄。
1933年
三月,與吳坤煌、蘇維熊等成立「臺灣藝術(shù)研究會」。四月,離開東洋大學。七月,發(fā)行《フォルモサ》(即《福爾摩沙》)創(chuàng)刊號,發(fā)表小說〈早凋的 蓓蕾〉。
1934年
一月,《フォルモサ》第2號出刊,發(fā)表小說〈 貞操〉。六月,《フォルモサ》第3號出刊。
1935年
小說〈父親的顏面〉入選《中央公論》小說征文第四名。二月,參加「臺灣文藝聯(lián)盟東京支部」第一回 茶會,發(fā)表小說〈自己的壞話〉、〈哭泣的女人〉、〈父親的要求〉于《臺灣文藝》;〈 重荷〉于《臺灣新文學》。
1936年
發(fā)表小說〈部落的元老〉及隨筆〈被迫用上的題目〉于《臺灣文藝》。
1937年
與定兼波子(張芙美)結(jié)婚。發(fā)表小說〈豬的生產(chǎn)〉于《臺灣新文學》。
1938年
偕妻返臺定居臺北,任「臺灣映畫株式會社」經(jīng)理代理,兼任《風月報》日文編輯(年底離職)。發(fā)表評論〈文章與生活〉、散文〈 先覺者的悲哀〉、小說〈兩個新娘〉于《風月報》。翻譯徐坤泉大眾小說名著《可愛的仇人》。
1940年
發(fā)表長篇小說〈 山茶花〉連載于《臺灣新民報》;評論〈臺灣文學的將來〉、散文〈我的 自畫像〉、小說〈辣薤罐〉、散文〈吾友張星建氏側(cè)寫〉于《臺灣藝術(shù)》;小說〈憂郁的詩人〉、散文〈 檳榔籠〉于《文藝臺灣》。
1941年
脫離《臺灣文藝》,與王井泉、陳逸松、黃得時、中山侑組「啟文社」,籌辦《臺灣文學》。六月,《臺灣文學》創(chuàng)刊。發(fā)表小說〈藝旦之家〉、〈論語與雞〉于《臺灣文學》;小說〈部落的悲劇〉于 《臺灣時報》;散文〈酒是稚氣還是 邪氣〉于《文藝臺灣》;評論〈臺灣文化的自我批判〉于 《新文化》;散文〈 媽祖〉于《民俗臺灣》。
1942年
發(fā)表小說〈夜猿〉、〈頓悟〉、〈閹雞〉、〈地方生活〉于《臺灣文學》;散文〈無救的人們〉、〈地相學〉于《民俗臺灣》。十月,與西川滿、濱島隼雄、龍瑛宗赴日參加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
1943年
發(fā)表小說〈迷兒〉、散文〈羅漢堂雜記〉、評介〈臺灣民謠〉于《臺灣文學》;散文〈狗本來有角〉、評論〈老娼撲滅論〉于《民俗臺灣》。一月,參加《文藝臺灣》小說征文評審。二月,以小說〈夜猿〉獲頒皇民奉公會第一回臺灣文學賞。九月,與王井泉、林博秋、呂赫若、呂泉生、楊三郎等百余人組織「厚生演劇研究會」,于臺北永樂座(戲院)舉行「第一回研究發(fā)表會」,演出張文環(huán)原作,林博秋編劇《閹雞》與林博秋編導(dǎo)的《高砂館》、 《地熱》、《從山看街市的燈火》等劇,由呂泉生編曲。十一月,《臺灣文學》奉命廢刊。
1944年
舉家遷居臺中霧峰,任霧峰區(qū)公所主事。發(fā)表小說〈泥土的芳香〉、〈云之中〉、隨筆〈臨戰(zhàn)決意〉、散文〈增產(chǎn)戰(zhàn)線〉于《臺灣文藝》。長子孝宗出生。
1945年
七月,任臺中州 大屯郡大里莊莊長。八月,兼任農(nóng)會會長。
1946年
三月,當選臺中縣第一屆縣參議員。發(fā)表散文〈寄語臺灣青年〉、〈從農(nóng)村看省參議會〉、評論〈臺拓的土地問題〉于 《新生報》。
1947年
二月期間因二二八事件逃入山中避難。六月,代理能高區(qū)署長。
1948年
任職「臺灣省通志館」編纂。
1949年
任職「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纂兼總務(wù)組長。
1951年
因羅萬俥提攜被聘為「臺灣人壽保險公司嘉義分公司」經(jīng)理。
1955年
任職臺中「 建和企業(yè)公司」經(jīng)理。
1956年
任職「天一染織公司」總經(jīng)理,「神州影業(yè)公司」顧問。
1957年
任職「 彰化銀行北區(qū)分行」專員。改編〈藝旦之家〉為電影〈嘆煙花〉劇本。
1965年
自彰化銀行被迫退休。以中文發(fā)表〈難忘當年事〉于《臺灣文藝》。二月起任職「 日月潭觀光大飯店」會計主任。
1968年
任職「榮隆紡織公司」總經(jīng)理、「南山保險公司」主任。年底返任「日月潭觀光大飯店」總經(jīng)理。
1972年
以日文撰寫《地に這うもの》。
1975年
《地に這うもの》在日本出版。
1976年
廖清秀譯《滾地郎》在臺北出版。
1977年
開始起稿撰寫〈從山上望見的 街燈〉。
1978年
二月十二日辭世,二月十六日安葬于臺中市郊四張犁公墓。
出版書籍
1975年 《地に這うもの》,日本東京都:現(xiàn)代文化社。
1976年 《滾地郎》,臺北市:鴻儒堂。
1990年 《張文環(huán)集》,臺北市:前衛(wèi)出版社。
2002年 《張文環(huán)全集》, 臺中縣 豐原市: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翻譯作品
1998年 《可愛的仇人》,臺北市:前衛(wèi)出版社。
期刊、報紙、散篇
1933年 〈落蕾〉(早凋的 蓓蕾),《フォルモサ》(即 《福爾摩沙》)創(chuàng)刊號。
1934年 〈 貞操〉,《フォルモサ》第2號。
1935年 〈父の顏〉(父親的顏面),入選《中央公論》小說征文第四名。〈自分の惡口〉(說自己的壞話),《臺灣文藝》!雌い皮い颗担ǹ奁呐耍杜_灣文藝》2卷5號!锤袱我蟆担ǜ赣H的要求),《臺灣文藝》2卷10號! 重荷〉,《臺灣新文學》創(chuàng)刊號。
1936年 〈部落の元老〉(村莊的元老),《臺灣文藝》3卷4、5號!磸姢い椁欷款}目〉(被迫用上的題目),《臺灣文藝》。
1937年 〈豬的生產(chǎn)〉,《臺灣新文學》2卷3號。
1938年 〈兩個新娘〉, 《風月報》73期! 先覺者的悲哀〉,《風月報》!次恼屡c生活〉,《風月報》69期。
1940年 〈 山茶花〉,《臺灣新民報》!磁_灣文學的將來〉,《臺灣藝術(shù)》創(chuàng)刊號。〈辣薤罐〉,《臺灣藝術(shù)》2號!次业 自畫像〉,《臺灣藝術(shù)》!次嵊褟埿墙ㄊ蟼(cè)寫〉,《臺灣藝術(shù)》!磻n郁的詩人〉,《文藝臺灣》1卷3號! 檳榔籠〉,《文藝臺灣》。榔籠〉,《文藝臺灣》。
1941年 〈藝妲の家〉(藝旦之家), 《臺灣文學》1卷1號!凑撜Zと雞〉(論語與雞),《臺灣文學》1卷2號!床柯浃伪瘎 担ù迩f的悲。, 《臺灣時報》8月號!淳皮现蓺猡 邪氣か〉(酒是稚氣還是邪氣),《文藝臺灣》! 媽祖さまの緣談〉(媽祖的婚事),《民俗臺灣》。〈臺灣文化の自己批判〉(臺灣文化的自我批判), 《新文化》8月號。
1942年 〈夜猿〉,《臺灣文學》2卷1號。〈頓悟〉,《臺灣文學》2卷2號! 閹雞〉,《臺灣文學》2卷3號!吹胤缴睢担杜_灣文學》2卷4號。〈救はれぬ人人〉(無救的人們),《民俗臺灣》!吹叵鄬W〉,《民俗臺灣》。
1943年 〈迷兒〉,《臺灣文學》3卷3號!戳_漢堂雜記〉,《臺灣文學》!磁_灣民謠〉,《臺灣文學》!唇扦先韦猡巍担ü繁緛碛薪牵,《民俗臺灣》3卷4號。〈老娼撲滅論〉,《民俗臺灣》。
1944年 〈土の匂い〉(泥土的芳香),《臺灣文藝》1卷3號!丛皮沃小担ㄔ浦校,《臺灣文藝》1卷5號!丛霎a(chǎn)戰(zhàn)線〉,《臺灣文藝》!磁R戰(zhàn)決意〉,《臺灣文藝》。
1946年 〈寄語臺灣青年〉, 《新生報》!磸霓r(nóng)村看省參議會〉,《新生報》!磁_拓的土地問題〉,《新生報》。
1965年 〈難忘當年事〉,《臺灣文藝》2卷9期。
作家品評
◇文選自〈 葉石濤編,《光復(fù)前臺灣文學全集》,臺北:遠景〉
張文環(huán)的文學作品,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意識及民族精神,更含有人道主義的思想。他關(guān)懷具有頑強生命力的農(nóng)民,以及被欺辱凌虐的百姓生活苦況。他以呈現(xiàn)這些卑微的人物,來闡述人類心靈的苦難。
◇文選自〈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文學界雜志社1996〉
張文環(huán)的文學最接近十九世紀寫實主義的文學巨匠托爾斯泰或巴爾札克的風格,透過臺灣民眾四季的風俗習慣的描寫,來刻劃臺灣民眾的民族性傳統(tǒng)生活,同時用深厚的人道主義胸懷擁抱了他們。
◇文選自〈《張文環(huán)集》簡介,前衛(wèi)出版社1991〉
日據(jù)時代日文作家中,不論創(chuàng)作量或水平最高的,首推張文環(huán)。他的小說特色是民族神和人道主義的合流,反抗批判的筆鋒較為隱微,在一系列根植于人文關(guān)懷、鄉(xiāng)土意識的素樸淳厚的風俗畫筆觸下,溫暖地描繪了庶民階層的生活態(tài)度與道德理念,進而探討人生的意義,省察人性的愛欲善惡,揭露做人的尊嚴與責任,忠實地呈現(xiàn)日據(jù)臺灣的生活真相與社會面貌。
評論匯編
期刊論文
1983年 廖清秀:〈<滾地郎>與<辣薤罐>〉,《臺灣文藝》81期,頁69-72。
1991年 陳萬益:〈張文環(huán)的小說藝術(shù)〉,《國文天地》77期,頁45-47。
1991年 龍瑛宗:〈張文環(huán)與臺灣文學〉, 《客家》34期,頁34-36。
1992年 野間信幸著,涂翠花譯:〈張文環(huán)的文學活動及其特色〉,《臺灣文藝》130期,頁21-41。
1992年 游喚:〈張文環(huán)小說<閹雞>里的臺灣文化典故〉,《明道文藝》198期,頁53-59。
1995年 津留信代作,陳千武譯:〈張文環(huán)作品里的女性觀──日本舊殖民地下的臺灣(上)〉,《文學臺灣》13期,頁171-210。
1995年 津留信代作,陳千武譯:〈張文環(huán)作品里的女性觀──日本舊殖民地下的臺灣(下)〉,《文學臺灣》14期,頁194-218。
1996年 津留信代作,陳千武譯:〈張文環(huán)作品<夜猴子>的意義〉,《文學臺灣》18期,頁227-250。
1997年 賴松輝:〈張文環(huán)的<重荷>、<論語與雞>研究〉,《成大中文學報》5期,頁311-329
1999年 許惠玟:〈張文環(huán)小說的女性形象分析〉,《臺灣文藝新生版》166/167期,頁11-39。
1999年 柳書琴:〈活傳媒:奉公運動下臺灣作家張文環(huán)的異聲〉, 《水筆仔》8期,頁7-22。
1999年 伊象菁:〈導(dǎo)讀:決戰(zhàn)下的臺灣文學──張文環(huán)的<頓悟>〉, 《聯(lián)合文學》182期,頁126-131。
2000年 張恒豪:〈決戰(zhàn)下的臺灣文學驍將──張文環(huán)〉,《臺北畫刊》394期,頁47-48。
2000年 江寶釵:〈從臺灣日據(jù)時期小說中「自然」的三種型態(tài)看張文環(huán)<夜猿>的殊異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7期,頁120-134。
2000年 江寶釵:〈張文環(huán)<閹雞>中的民俗與性別意識〉,《中國學術(shù)年刊》21期,頁447-464+551。
2001年 張良澤:〈張文環(huán)的<父の顏>〉,《臺灣文學評論》1卷2期,頁217-219。
2002年 洪錦淳:〈論張文環(huán)「閹雞」中的月里〉,《臺灣文學評論》2卷3期,頁82-95。
2002年 張文熏:〈評論家/小說家的雙面張文環(huán)──以藝旦、媳婦仔問題為中心〉,《臺灣文學學報》3期,頁209-228。
2002年 柳書琴:〈從部落到都會: 進退失據(jù)的殖民地青年男女──從<山茶花>論張文環(huán)故鄉(xiāng)書寫的脈絡(luò)〉,《臺灣文學學報》3期,頁81-108。
2002年 陳建忠:〈鄉(xiāng)土即救贖: 沈從文與張文環(huán)鄉(xiāng)土小說中的烏托邦寓意(上)〉,《文學臺灣》43期,頁275-305。
2002年 張文熏:〈評論家/小說家的雙面張文環(huán)──以藝旦、媳婦仔問題為中心〉,《水筆仔》14期,頁37-50。
2002年 游勝冠:〈論戰(zhàn)爭期張文環(huán)國策言論中的「政治無意識」〉,《中外文學》366期,頁60-92。
2002年 柳書琴:〈前進東京或逆轉(zhuǎn)歸鄉(xiāng)?論張文環(huán)轉(zhuǎn)向小說<父之顏>及其改作〉,《靜宜人文學報》17期,頁1-22。
2002年 陳建忠:〈鄉(xiāng)土即救贖:沈從文與張文環(huán)鄉(xiāng)土小說中的烏托邦寓意(下)〉,《文學臺灣》44期,頁288-324。
2002年 柯喬文:〈講三○年代故事的人(上)〉,《臺灣文學評論》2卷4期,頁38-59。
2003年 柯喬文:〈講三○年代故事的人(下)〉,《臺灣文學評論》3卷1期,頁63-77。
2003年 林政華:〈《張文環(huán)全集》﹝陳萬益主編﹞評介〉,《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44期,頁409-413。
2003年 王慧芬:〈張文環(huán)小說中鄉(xiāng)土世界的探究〉,《仁德學報》2期,頁139-176。
2003年 洪錦淳:〈張文環(huán)<閹雞>中的月里〉,《中國文化月刊》275期,頁91-114。
2003年 陳鴻逸:〈生于斯的滾地郎──張文環(huán)〉, 《文化生活》34期,頁60-63。
2004年 廖梅璇:〈從深山小村莊,走來──筆耕鄉(xiāng)土張文環(huán)〉, 《少年臺灣》21期,頁74-77。
報上評論
1996年 陳萬益:〈一個殖民地少年的啟蒙之旅──析論張文環(huán)的小說 《重荷》(上)〉, 《中央日報》6月29日19版。
1996年 陳萬益:〈一個殖民地少年的啟蒙之旅──析論張文環(huán)的小說《重荷》(下)〉,《中央日報》6月30日19版。
專著
1987年 白少帆、王玉斌:〈張文環(huán)的創(chuàng)作〉,收錄于《現(xiàn)代臺灣文學史》,遼寧大學出版社,頁243-249。
1988年 包恒新:〈 呂赫若與張文環(huán)的創(chuàng)作〉,收錄于《臺灣現(xiàn)代文學簡述》,上海社會科學院,頁131-135。
1991年 粟多桂:〈“隱忍”的抵抗文學勇士──龍瑛宗、張文環(huán)〉,收錄于《臺灣抗日作家作品論》,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頁208-232。
1991年 劉登翰:〈張文環(huán)和龍瑛宗的小說創(chuàng)作〉,收錄于 《臺灣文學史》,海峽文藝,頁566-577。
1996年 柳書琴:〈謎一樣的張文環(huán)──日治末期張文環(huán)小說中的民俗風〉,收錄于《第二屆臺灣文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師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頁1-18。
1999年 徐照華:〈論張文環(huán)的小說< 閹雞>與<夜猿>〉,收錄于《臺灣文學研習專輯》,臺中圖書館,頁1-67。
2000年 張明雄:〈臺灣鄉(xiāng)野的彩繪──張文環(huán)的小說〉,收錄于《臺灣現(xiàn)代小說的誕生》,臺北市:前衛(wèi)出版社,頁103-111。
2000年 張明雄:〈張文環(huán)與 巫永福小說意境的比較〉,收錄于《臺灣現(xiàn)代小說的誕生》,臺北市:前衛(wèi)出版社,頁203-219。
2000年 柳書琴:〈殖民地文化運動與皇民化:論張文環(huán)的文化觀〉,收錄于《第一屆臺杏臺灣文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遠流出版社,頁1-43。
2000年 柳書琴:〈變調(diào)之旅──張文環(huán)等中部青年的帝都經(jīng)驗與文學〉,收錄于《臺中縣作家與作品論文集》,文建會,頁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