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姓名:程異
性別:男
出生年月:不詳
國籍:中國
時代:唐代
籍貫:陜西
民族:漢族
身份:鹽鐵揚子院留后
生平
出身官宦世家,明經(jīng)及第,補鄭縣尉。受王叔文的提拔,升鹽鐵揚子院留后。王叔文變法失敗后,貶郴州司馬,為“八司馬”之一。后因吏部尚書李巽推薦,授御史,任鹽鐵揚子院留后,又遷任淮南等道兩稅司。元和十三年(818年)九月任相,次年四月去世。裴度說他:“程異雖人品庸下,然心事和平,可處煩劇,不宜為相!
經(jīng)歷
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德宗病卒,順宗李誦即位。李誦居東宮時,最寵侍臣王伾、王叔文。王叔文關心國政,意在改革貞元后期的弊政。李誦即位后,王叔文主斷朝政,推薦了柳宗元、劉禹錫、程異等人,組成了一個銳意改革的革新派。程異長于理財,擢為虞部員外郎,充鹽鐵轉(zhuǎn)運、揚子院留后。革新派改革鹽稅,降低鹽價,打擊了宦官和藩鎮(zhèn)將帥抬高鹽價盤剝?nèi)嗣竦男袕,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民的負擔。但改革遭到內(nèi)外保守勢力的反對。是年,宦官俱文珍聯(lián)合劍南西川、河東、山南等鎮(zhèn)將,上表請皇太子李純主持國政。李純監(jiān)國,保守派奪得政權,革新派受到打擊,主要成員均遭貶謫,程異被貶為郴州(今湖南郴縣)司馬。
憲宗元和初年,鹽鐵使李巽舉薦程異善理財稅,“請棄瑕錄用,擢為侍御史,復為揚子留后,累檢校兵部郎中、淮南等五道兩稅使”【注:見《舊唐書·程異傳》】。他在江淮經(jīng)營貢賦,除弊興利,迅速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由于他顯示了非凡的才能,被調(diào)入朝任太府少卿,歷遷太府卿、衛(wèi)尉卿,兼御史中丞,充鹽鐵轉(zhuǎn)運副使。元和八年(813),淮西吳元濟叛亂,朝廷調(diào)軍隊征討。諸將不肯盡力,戰(zhàn)爭相持數(shù)年,軍需供應緊張。程異出使江表以調(diào)征賦,“尤通萬貨盈虛,使馳傳江淮,裒財用以給軍興,兵得無乏”。有力支持了參戰(zhàn)各軍的錢糧供應。憲宗嘉贊,命他專任鹽鐵轉(zhuǎn)運使、兼御史大夫。十三年(818)九月,以工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居宰相,仍領轉(zhuǎn)運使。
程異以善理財稅,發(fā)展經(jīng)濟,增加國庫得以位居宰相,但朝中的權貴階層向來鄙視經(jīng)濟人才,認為他資歷淺薄,不堪大任。程異自己亦恐威望不足,難服百官,因而推辭入相。當時,西北邊境軍政吏治皆不善,程異建議設置巡邊使,加強朝廷對軍鎮(zhèn)的控制,并自請出任巡邊使。尚未下詔,逢程異卒,時為元和十四年(819)四月,追贈左仆射。
評價
程異管理財稅十余年,為官清廉,并不為自己聚斂,死后家無余財,朝野人士稱贊。程姓起源
程姓起源有五:
1、出自風姓,以國為姓,是重和黎的后裔。重、黎是古史傳說中的“五帝”時期的人物。他的后裔伯符(一作喬伯)在西周前期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國。古程國的地望在漢晉時期的洛陽上程聚,也就是現(xiàn)在河南省洛陽和偃師交界處。程國的居民以國名為氏,于是就產(chǎn)生了程氏。程氏得氏之前的遠祖,黃帝時有風后,顓頊時有重、黎,舜、禹時有伯益。程氏的得氏,是在西周時期。
2、以地名為姓。傳說,周宣王之時,重黎的裔孫程伯休父入朝為大司馬,后又因攻占徐方(今山東滕縣東南薛故城)有功,被封到程邑(今陜西咸陽市東,也有人說在今洛陽市東),他的子孫有一部分人以地為姓,稱程姓。
3、出自商、周之際的伯符之后。據(jù)資料記載,伯符是程姓的始祖。由于伯符向周王敬獻“泰山之車、井中之玉和雙穗之禾”這“三異之端”有功,被周王封在廣平的程地,后世子孫以國為氏,稱程姓。實則伯符是重和黎的后代。
4、出自姬姓是荀氏后裔以邑為姓而改。據(jù)史料記載,春秋時,晉國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長子或妾生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省新絳縣東北),其后裔以邑為姓,稱程姓。
5、別的民族和姓氏改為程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