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何宗彥(1559-1624)字君美,一字若善,號昆柱。江西金溪東漕(今瑯琚鄉(xiāng))人。明代勤諫宰相。官至吏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丞相)。
17歲時隨父客居隨州(今湖北隨縣),遂占隨州籍。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進士,任官詹事(為太子講讀官員)。四十二年遷禮部右侍郎,署部事。當時,歷時十五年之久的立儲之爭已經(jīng)有了結(jié)果。廷臣力爭的皇長子朱常洛終于被確定為太子。在眾大臣的請求下,皇帝最寵愛的鄭貴妃生的兒子、福王朱常洵不得不搬往封地的河南洛陽。但鄭貴妃與朱常洵提出要撥莊田四十萬頃。何宗彥為此多次上疏駁斥,萬歷皇帝不聽,后以在全國撥四十萬頃的田糧收入歸朱常洵而終結(jié)。
太子生母王貴妃亡故,萬歷皇帝把她當普通妃子埋葬,何宗彥又上疏為王貴妃力爭!拌钃舭浮 爆發(fā)后,何宗彥又上疏說:“天下懷疑陛下薄待太子已經(jīng)很久了。太子處于被輕視的地位”,建議改善太子待遇,沒有得到批準。沒過多久,何宗彥被轉(zhuǎn)為左侍郎,繼續(xù)代理禮部事務(wù)。
何宗彥代理禮部尚書六年,為官清廉,治事井井有條,遇事能以大局為重,多次直言進諫,在廷臣中聲望日高。四十四年冬,皇宮隆德殿發(fā)生火災,何宗彥又向皇帝提出通下情、修廢政、補缺官的建議。四十五年,皇長孫已經(jīng)十三歲,因皇太子的地位不鞏固,皇長孫仍未就師聽講,因此何宗彥又多次上疏,請求派人為太子講學,讓皇孫拜師就讀,萬歷皇帝仍不采納。四十六年六月,京師(今北京)發(fā)生地震,何宗彥又上疏言三事,一是指出皇帝已不視朝三十余載,致使朝政廢弛,二是邊備盡廢,致使遼東盡失,三是衙門缺員太多,致使政務(wù)停頓,要求皇帝順從天意,力行改正。無奈神宗不視朝已三十余年,諸事多委以貴戚、近侍,言官多依附齊黨,何宗彥不與他們結(jié)黨營私,仍忠于職守,不斷奏本,一時得到不少人的贊許。
四十七年秋,后金侵犯邊境,明軍三路敗退,開原、鐵嶺相繼失陷,沈陽危急,他奏請皇帝臨朝共商兵食大計,又未被采納。四十七年十二月,皇帝下令朝臣推薦內(nèi)閣輔臣,廷臣多把何宗彥作為首選人物推薦,唯獨吏科給事中張延登不署名,何宗彥遂未獲通過。時御史左光斗、薛敷政、肖毅中等均上疏皇帝,為何宗彥未入閣表示惋惜,而張延登同官亓詩教、薛鳳翔又屢屢上疏糾駁。當時朝臣朋黨角逐,言官多依附齊黨,何宗彥不與他們結(jié)黨,無所依附,故不能安其位,于是不久辭歸。
何宗彥為官“清修有執(zhí),攝尚書事六年,遇事侃侃敷奏,時望甚隆”。萬歷四十八年(1620)八月,神宗崩,光宗即位,何宗彥在家被授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宰相)。此時邊陲失守,人情洶洶,危機四伏,他奉命于危難之際。天啟(熹宗)元年(1621),何宗彥還是不畏艱險,慨然進京就職,勞苦操作,籌商軍國要務(wù)。天啟時曾典試禮闈,選錄400人皆俊義之士,使不少昔日遺珍一時見采,被視為得人。天啟三年(1623),晉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少傅兼太子太傅、太子太師、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四年正月卒于任上,贈太傅,謚“文毅”。時人評說,何宗彥澡身浴德,正色立朝,淡于求名,拙于求利。死后,奉旨建祠,以示紀念。
著有 《何文毅公集 》10卷、《春曹疏草》2卷。其事跡見于《明史》卷240《何宗彥傳》。
弟何宗圣,由鄉(xiāng)舉歷官工部主事。后因佞附魏忠賢,驟加工部右侍郎。崇禎初,革職,定為充軍罪,名列魏黨逆案。子何敦伯,刑部郎中。敦伯子迎崇,廣西梧州府知府。子何敦仲,廣西南寧知府。子何敦起,光祿寺典簿。子何敦叔,云南鶴慶府知府。敦叔子品崇,廣東肇慶府知府。子何敦季,福建按察司副使。敦季子志崇,山東館陶知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