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楊暨是 滎陽人, 父親是驍騎將軍楊恪。 于魏明帝即將伐蜀時,堅持不可伐蜀的意見,并征求 劉曄的意見,導致劉曄后來被人告發(fā)迎合明帝意,而說法不一,致其遭疏遠,最后發(fā)狂死。
楊暨還曾有一篇議論曹操征漢中事的文章,載于《三國志 張魯傳》,注引《魏名臣奏》。楊暨去世后,謚肅侯。
人物性格
從勸諫明帝伐蜀,“持不可伐蜀之議最堅”又“暨切諫“都可以看出其作為明帝親近的臣子,卻堅持真理,不懼失寵。與 辛毗在某些方面很像。而劉曄自圓其說,為自己辯解之后責備楊暨時也說過:”子誠直臣!坝纱丝梢娨话。
歷史評價
劉曄:子誠直臣,然計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
潘岳:投心魏朝,策名委身。奮躍淵涂,跨騰風云。或統(tǒng)驍騎,或據(jù)領(lǐng)軍。
相關(guān)記載
《三國志 劉曄傳》引《傅子》:
中領(lǐng)軍楊暨,帝之親臣,又重曄,持不可伐蜀之議最堅,每從內(nèi)出,輒過曄,曄講不可之意。后暨從駕行天淵池,帝論伐蜀事,暨切諫。帝曰:“卿書生,焉知兵事!”暨謙謝曰:“臣出自儒生之末,陛下過聽,拔臣群萃之中,立之六軍之上,臣有微心,不敢不盡言。臣言誠不足采,侍中劉曄先帝謀臣,常曰蜀不可伐!钡墼唬骸皶吓c吾言蜀可伐。”暨曰:“曄可召質(zhì)也。”詔召曄至,帝問曄,終不言。后獨見,曄責帝曰:“伐國,大謀也,臣得與聞大謀,?植[夢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詭道也,軍事未發(fā),不厭其密也。陛下顯然露之,臣恐敵國已聞之矣。”於是帝謝之。曄見出,責暨曰:“夫釣者中大魚,則縱而隨之,須可制而后牽,則無不得也。人主之威,豈徒大魚而已!子誠直臣,然計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濒咭嘀x之。
《三國志 張魯傳》引《魏名臣奏》:
楊暨表曰:“武皇帝始征張魯,以十萬之眾,身親臨履,指授方略,因就民麥以為軍糧。張衛(wèi)之守,蓋不足言。地險守易,雖有精兵虎將,勢不能施。對兵三日,欲抽軍還,言u2019作軍三十年,一朝持與人,如何'!此計已定,天祚大魏,魯守自壞,因以定之。"
《全三國文 卷四十一》:
暨字休先,滎陽人,驍騎將軍恪之子。明帝時為中領(lǐng)軍將軍。卒,謚肅侯。
《上明帝表》
武皇帝始征張魯,以十萬之眾,身親臨履,指授方略,因就民麥以為軍糧。張衛(wèi)之守,蓋不足言。地險守易,雖有精兵虎將,勢不能施。對兵三日,欲抽軍還,言u2018作軍三十年,一朝持與人,如何u2019。此計已定,天祚大魏,魯守自壞,因以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