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廖輝英,女。1949年生于臺灣省臺中縣。1955年入烏日國民小學就讀,以后入臺北一女中、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廖輝英從初中三年級開始寫作。她曾任《婦女世界》的主編,曾在國華、國泰建業(yè)廠告公司任職,兼任凱美、龍霖建設公司企劃部主任和經理,更創(chuàng)辦社區(qū)報《高雄一周》,任發(fā)行人兼總編輯。她學的是文學,卻在工商界闖蕩15年。她的《油麻菜籽》獲1982年第五屆“時報文學獎”甄選小說首獎,并于1983年由臺灣三大導演合作(萬仁導演、侯孝賢編劇、柯一正飾男主角)拍成電影。作為電影編劇之一,獲得1984年第2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中篇小說《不歸路》獲《聯(lián)合報》中篇小說推薦獎。她的作品篇篇與時代脈搏息息相關,擊中臺灣社會要害;寫兩性情懷,最能撫平現(xiàn)代人的傷口,在臺灣公認是社會性最強、共鳴性最大的作家之一。
工作經歷
廖輝英從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從事傳播工作十余年,任職國華及國泰建業(yè)廣告公司,并任建設公司企劃主任及經理,創(chuàng)辦小區(qū)報《高雄一周》,主編《婦女世界》雜志。
個人作品
廖輝英作品短篇小說集《油麻菜籽》
中篇小說《不歸路》
長篇小說《盲點》、《落塵》、《絕唱》、《藍色第五季》、《窗口的女人》、《朝顏》
散文集《談情》、《說愛》、《自己的舞臺》,《心靈曠野》、《咫尺到天涯》、《淡品人生》、《兩性拔河》
兒童文學《草原上的星星》。
兩性文學
80年代崛起于臺灣文壇的女作家群體,顯示了新女性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的前衛(wèi)姿態(tài)。廖輝英作為其中的佼佼者,堪稱純粹的“女性問題作家”。她的作品,往往在題材的日常性中見出豐富的社會內涵,并透過婚姻、愛情的演變過程,來觀照女性命運與提升女性意識。對于那些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的擠壓中摸索前行的臺灣婦女而言,廖輝英關于婦女的歷史命運、生存景觀以及情感遭際的深刻檢討,無疑成為臺灣女性社會境遇和成長過程的一面鏡子。廖輝英的小說創(chuàng)作,有著現(xiàn)代職業(yè)女性的工作背景和獨特經驗,也銘記著一個女性主義者的精神意向。
情愛小說是廖輝英創(chuàng)作時高度關注的題材,且大多以女性為主角。她的小說每每凸顯當時女性自省自覺積極甚至強勢的性格特質。以女性特有的視角深入社會生活的底層,細致入微地描繪人物的內在心靈、生動展示出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女性豐富而復雜的情感世界。然而,變遷中的臺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跟著越來越復雜,家庭之外的誘惑、男女身分性別的差異、經濟地位、婆媳問題乃至于女性自己的內在自主覺醒等等,都是廖輝英著力探討的女性角色多元化內反省檢視的工作。
寫作歷程
對于1970年畢業(yè)于臺大中文系的臺灣省籍作家廖輝英來說,她人生的起步沒有跨入令她夢牽魂繞的文學界,而是馳騁于社會疆場。在廣告圈和企業(yè)界拼搏沉浮14年的人生歷練,造就了廖輝英干練精明的“女強人”形象。雖然一時與文學無緣,廣告界的工作卻為她廣泛接觸社會層面打開了一扇窗口,為她日后躋身文壇提供了豐富的生活素材和情感經驗。在這個生存競爭十分激烈的行業(yè)里,廖輝英以自身的能力和毅力,從最基本的撰文人員做到高級主管,雖然贏得“文案全才”、“快手輝英”的美譽,卻也嘗盡了職業(yè)女性馳騁社會疆場的酸甜苦辣,目睹了太多的生存拼搏、紅塵男女和悲觀離合。她接觸到很多不同的行業(yè)、不同的經營者、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人格性向,從中感受到一個社會的大動脈,整個人生的小縮影。特別是對職業(yè)女性人生奮斗的感同身受,對社會轉型過程中臺灣女性命運遭際的關愛和重視,使她在1982年初登文壇之際便加盟新女性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她把目光投向女性,并成為一個最懂得詮釋女性感情滄桑的作家。
兩性觀點
廖輝英認為有太多的歷史與現(xiàn)實使傳統(tǒng)女性以及現(xiàn)代女性在社會中有著自身的特點。廖輝英將這些情況歸結為四點:
一是女人如同薪柴為家焚燒了一生,卻沒有留下一片自己的天空,沒有屬于自我的回憶;。
二是女人要出人頭地、成就事業(yè),必須具備最少高出同職位男性兩倍以上的能力,克服同等級男性兩倍以上的困難,忍受來自四面八方的挑戰(zhàn)和壓力,才可能奠定職業(yè)女性的人格尊嚴與事業(yè)地位; 三是身處臺灣向工商社會轉型的時代,飽受傳統(tǒng)慣例和現(xiàn)代專有的雙重磨難的男女兩性,不僅自身處境艱難,相處也或明或暗,危機四起 。
四是在女性與男性一爭長短的年代,女性的智慧、學識、能力或耐性并不比男人弱,可是成就甚難突破某一界限,往往因為“情關難度”,一個失敗的婚姻就斷送了女人的一生。
基于種種事實,廖輝英在對男女兩性的不平等、女性自我意識的不覺悟、男女兩性情境的不和諧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后,明確提出了自己的女性主義主張。她強調,先做一個“人”,再做“女人”,不要因為“性別”而對人生目標打折或讓步;她渴望做第一等女人,不做第二等男人,做自己而不要去仿效他人;她主張女性在為家庭貢獻心血精力之后,總要給自己留一片天空;她反對“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tǒng)主張,也不喜歡標榜所謂的“單身貴族”,希望男女兩性能合理、合禮,而且合情地彼此相待。“我是個女性主義者”,回首來時路,廖輝英這樣定位自己;谶@樣一種女性理想,廖輝英動筆寫作并且始終面向女性寫作,其創(chuàng)作宗旨也鮮明呈現(xiàn)。
主要作品介紹
《盲點》是廖輝英的一篇長篇小說。書中成功地探討了兩性,探討了婚姻、家庭,特別是對父權社會的探討深刻,發(fā)人深省。小說以丁素素的婚姻戀情作為主乾,她出生于實業(yè)家庭,是有教養(yǎng)的女大學生。經戀愛與齊子湘結婚,兩人情投意合,本應為恩愛美滿的一對,不料婚后卻碰到滿腦子封建馀毒的婆婆齊玉瑤,對素素百般虐待,挑撥夫妻感情,并在素素產子之后奪走小孩,成為兩人離婚的導火線。家庭破裂之后,素素在父親的幫助下創(chuàng)建麗姿女子美體中心,盼以事業(yè)上的成功來彌補婚姻失敗的痛苦,而父親的猝逝及無賴彥長波對素素的侵犯、中傷,都再度對素素造成近乎絕境的打擊。不和諧的家庭中,素素是悲哀的犧牲品,卻也因此走向人生的另一個高峰。全篇故事沖突迭起,刻畫寫實,令人讀之有深刻的反思。
小說透過種種父權體制的書寫,廖輝英直陳臺灣近百年來女性遭受的社會現(xiàn)實;為了推翻這些制度,巧妙地運用種種反父權策略,于精神上或形體上閹割了作品中的男性人物,彰顯女性主體論述;但因自身成長背景使然,作家溫柔敦厚的人格特質涵蘊于小說中,顯示在其對男性人物的塑造,并未對男性大加撻伐;而透過婚姻變奏的情節(jié),演譯女性救贖與成長的方式,闡述新女性的出路,這使得小說風格呈現(xiàn)作家期望兩性平等、溫柔相待之標的。
傳統(tǒng)中國的婚姻為父權制度,20世紀的婦女運動喚起了女性對自我處境的自覺,努力爭取男女平等的地位。然而女性在婚姻的圍城中,不僅需要迎戰(zhàn)父權對女性的要求,更要面對女性內在的自我價值觀,這往往才是女性罪證脫不了的框架。廖輝英在呈現(xiàn)婚姻中的女性樣貌多變,但主要的共相就是對婚姻的焦慮感。
社會評價
廖輝英的作品篇篇與時代脈搏息息相關,擊中臺灣社會要害;寫兩性情懷,最能撫平現(xiàn)代人的傷口,在臺灣公認是社會性最強、共鳴性最大的作家之一。其女性題材作品貼近現(xiàn)實,直視人生,并透過婚姻、愛情的演變過程,關心女性的生活與情感,觸探女性幽微的心聲,并著力于女性命運與提升女性意識,成功地描繪出新舊并存的臺灣社會中婦女在情感、婚姻、家庭中的遭遇,從各個角度塑造出一系列不同類型且生動的女性形象。
廖輝英是個有高度社會會責任感的作家,創(chuàng)作后期,廖輝英將創(chuàng)作的筆頭從兩性走向了社會會各個階層的更大層面上,并且將創(chuàng)作的關注點轉向青少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