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受姓始祖
季孫,中華潘姓其中一宗系的受姓始祖。潘姓始祖季孫公畫像關(guān)于潘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這樣記載的:"周文王后畢公之子季孫,食采于潘,因氏焉。有廣宗,河南兩望。"[1]
顏之推贊季孫公曰:
威儀奕奕 德音秩秩 無忝厥考 王命寵錫
執(zhí)圭受土 屏藩周室 靖安爾位 修明典則
姬旦禽父 姜尚呂伋 內(nèi)公外候 左輔右弼
畢公無老 保嫠洛邑 惟公受采 其事不忒
大啟爾宇 永思無極 因地為姓 義同申伯 [2]
姓氏資料記載
「潘」出自季孫。以國為氏,姬姓。潘姓始祖季孫公之墓《廣韻》、《元和姓纂》載,周文王后畢公子季孫,食邑于「潘」,子孫以邑名為氏。
『姓譜』載: 周文王之子季孫, 食采于潘, 因氏焉。
『姓纂』載: 周文王子曰畢公高, 畢公高子曰季孫封于潘, 因氏焉。[3]
潘氏季孫之父
季孫之父為畢公高,畢公高與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并稱為“周初四圣”。
畢公高,姬姓,畢氏,名高。周文王的庶子,周武王的弟弟。文王吞并商人畢方。周初時,他被封于畢方故地(今陜西咸陽西北),伯爵。成王時,入為天子三公之一,故稱畢公。畢公高之“公”并非爵位,而是三公之“公”。
《史記·魏世家》說:“武王伐紂,而高封于畢,于是畢姓!薄都狻罚骸岸蓬A(yù)曰:畢在長安西北!薄墩x》引《括地志》:“畢原在雍州萬年縣西南二十八里!奔唇耜兾飨剃柺斜碑呍5孛参髦僚d平縣東部,東抵秦咸陽城遺址,北抵涇陽縣涇水南岸,南抵渭水,地面平坦,土壤肥沃,是關(guān)中平原富庶之區(qū)。畢國封于此地,是得天獨(dú)厚。[4]
潘氏季孫系史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軒轅之時,神農(nóng)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nóng)氏弗能征。于是軒轅乃習(xí)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三戰(zhàn),然后得其志。
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nóng)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信道,未嘗寧居。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jié)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圣德焉。
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yǎng)材以任地,帝顓頊生子曰窮蟬。
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
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yǎng)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
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戲,好種樹麻、菽,麻、菽美。及為成人,遂好耕農(nóng),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帝堯聞之,舉棄為農(nóng)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棄,黎民始饑,爾后稷播時百谷!狗鈼売谯,號曰后稷,別姓姬氏。
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wù),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閑。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劉立。公劉雖在戎狄之閑,復(fù)修后稷之業(yè),務(wù)耕種,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始,故詩人歌樂思其德。公劉卒,子慶節(jié)立,國于豳。
慶節(jié)卒,子皇仆立;势妥洌硬罡チ。差弗卒,子毀隃立。毀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亞圉立。亞圉卒,子公叔祖類立。公叔祖類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復(fù)修后稷、公劉之業(yè),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熏育戎狄攻之,欲得財物,予之。已復(fù)攻,欲得地與民。民皆怒,欲戰(zhàn)。古公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zhàn),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zhàn),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乃與私屬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復(fù)歸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于是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筑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樂之,頌其德。
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當(dāng)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文身斷髪,以讓季歷。
古公卒,季歷立,是為公季。公季修古公遺道,篤于行義,諸侯順之。
公季卒,子昌立,是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劉之業(yè),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伯夷、叔齊在孤竹,聞西伯善養(yǎng)老,盍往歸之。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
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詩人道西伯,蓋受命之年稱王而斷虞芮之訟。后十年而崩,謚為文王。改法度,制正朔矣。追尊古公為太王,公季為王季:蓋王瑞自太王興。
武王即位,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之徒左右王,師修文王緒業(yè)。
武王病。天下未集,群公懼,穆卜,周公乃祓齋,自為質(zhì),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后而崩,太子誦代立,是為成王。
成王將崩,懼太子釗之不任,乃命召公、畢公率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
周成王(公元前1038年)封畢公高季子季孫食采于潘, 因氏焉,季孫為潘氏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