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劉風珍,女,1966年11月生。博士,教授,作物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導師,作物遺傳育種專業(yè)、遺傳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花生產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戰(zhàn)略聯(lián)盟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花生產業(yè)技術體系“水分管理與抗旱栽培”崗位團隊成員。
學術研究
研究方向:主要從事植物基因克隆、表達載體構建及基因轉化研究,植物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和分子育種研究,花生新品種培育。研究領域涉及植物生物技術及其在育種上的應用,植物遺傳與功能基因分析,油料作物遺傳育種。
科研簡介:曾承擔的科研任務有:主持國家“863”計劃項目(花生抗病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子課題, 2006AA10A115);
主持山東省優(yōu)秀中青年科學家科研獎勵基金項目(反義PEPCase基因轉化花生提高種子含油量的研究, 2006BSB01049);
主持山東省博士后創(chuàng)新項目專項(花生油脂代謝關鍵酶基因植物表達載體構建和遺傳轉化研究,200703034);
主持山東省農業(yè)良種工程項目(花生特異種質創(chuàng)新與育種技術研究子課題,200703034)。參加“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項“高產優(yōu)質特用花生育種技術研究及新品種選育”、“花生優(yōu)質安全增效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十一五”國家863課題 “優(yōu)質高產多抗油菜和花生分子育種技術研究及品種創(chuàng)制”;國家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專項"專用花生優(yōu)質安全高效生產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優(yōu)質花生生產與種子質量檢測技術研究”;
山東省財政支持重點農業(yè)科技成果推廣項目2項“優(yōu)質專用花生新品種栽培技術推廣”、“丘陵旱地花生優(yōu)質高產栽培技術”;山東省農業(yè)重大應用技術創(chuàng)新課題“花生優(yōu)質高產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以及山東省良種工程項目等。
近年來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完成了花生△12脂肪酸脫氫酶基因、PEPCase基因、維生素E合成相關基因的克隆和表達載體的構建; (2)克隆獲得花生種子特異表達啟動子并構建成種子特異表達載體;
(3)建立并完善了農桿菌介導途徑進行花生基因轉化的技術體系,并將抗除草劑的bar基因、抗真菌病害的Rs-afp1基因、提高維生素E有效含量的γ-TMT基因等導入花生栽培品種,獲得轉基因植株;
(4)利用AFLP、SSR和SRAP技術進行了花生產量相關性狀的分子標記篩選研究;
(5)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將野生花生、國槐、蓖麻等植物DNA導入花生,從變異后代選育出多個優(yōu)良種質系。
(6)作為主要完成人培育花生新品種13個。豐花1號,豐花2號,豐花3號、豐花4號、豐花5號、豐花6號、山花7號、山花8號、山花9號、山花10號、山花11號和山花12號、山花13號等13個花生新品種通過山東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獲獎情況:
201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第2位),2009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第2位),2002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第3位),2005年全國農牧漁業(yè)豐收獎三等獎1項(第2位),1999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第5位),1998年山東省教育廳二等獎1項(第5位)。獲植物新品種權1項,申請植物新品種權6項。在《中國農業(yè)科學》、《作物學報》、《應用生態(tài)學報》、《中國糧油學報》、《中國油料作物學報》、《農業(yè)生物技術學報》等核心刊物上發(fā)表論文4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