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凝先簡介
簡介
婁凝先(1910—1984) 原名婁海山,山東商河縣人。北京大學肄業(yè)。曾任天津市政協(xié)副主席。
經(jīng)歷
1923年至1927年就讀于惠民省立四中, 畢業(yè)后,考入北京大學經(jīng)濟系。1928年在校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秘密宣傳革命。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任共青團北平市委書記。后調任共青團河北省委秘書長,中共太原特委書記。1931年被逮捕。1937年出獄后,參加了“犧盟會”。1938年當選為晉察冀邊區(qū)行政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負責處理邊區(qū)政府的日常工作。1943年初調任《晉察冀日報》主編。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在天津從事地下工作,先后任中共天津工委宣傳部副部長、統(tǒng)戰(zhàn)部副部長,《天津導報》社長兼主編等職。建國后,先后任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主任、副秘書長、秘書長、副市長,南開大學副校長,天津市高校教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天津市文教委員會黨組書記,政協(xié)天津市第六、七屆委員會副主席等職。系天津市一至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天津市人民委員會委員。
婁凝先生平
大革命時期
婁凝先生于較富裕的農家,姊妹5人,凝先排行末。幼年時就讀于村塾,1923年升入惠民中學。在校期間,勤奮好學,要求上進。訂閱創(chuàng)造社主編的《幻洲》雜志,并撰文參與“靈與肉”的辯論。1927年考入北京大學經(jīng)濟系。次年,在校加入共青團,開始了革命活動。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先后任共青團北京市委書記、共青團河北省委秘書長。期間,參加領導了北京市的紀念“二七”大罷工、國際“五一”勞動節(jié)、十月革命節(jié)等多次群眾集體游行。1930年10月,受中央北方局派遣到山西太原任共青團山西特委書記。在白色恐怖經(jīng)費匱乏情況下,他化名魯文元開展工作。不到一年時間,先后建立了太原兵工廠、晉生織染廠、成成中學、國民師范、第一師范等廠、校團支部,并恢復了共青團祁縣縣委。1931年秋,太原的黨團組織遭到嚴重破壞,婁凝先在叛徒丁楚元指認下被捕,關押在太原國民黨地方法院看守所。在獄中,他參加領導了兩次絕食斗爭。后一次,絕食11天。獄卒強往嘴中灌水,他緊咬牙關,滴水未進。終于使敵人讓步。
抗戰(zhàn)時期
1937年出獄后參加犧盟總會工作。1938年任晉察冀邊區(qū)行政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1942年冬,調任《晉察冀日報》副主編。敵后辦報,日軍經(jīng)常“掃蕩”,戰(zhàn)斗頻繁,報社駐地時有轉移。他與大家同甘共苦,以草棚樹林為屋,以雙膝書夾為桌,席地而坐,閱讀稿件,撰寫社論,并反復推敲報紙的版面、標題,常徹夜不眠,堅持在戰(zhàn)斗空隙出報。其勤奮負責精神,眾所稱譽。
解放戰(zhàn)爭時期
1945年秋,婁凝先受黨組織派遣赴天津從事地下工作,任中共天津工委宣傳部副部長兼《天津導報》社長、主編,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他領導大家克服了人少事繁、設備簡陋、特務搜查等困難,使導報得以按期出版及時送到讀者手中。次年春,由于斗爭形勢要求,他帶領報社人員由郊外轉入市內。在民主人士的掩護支持下,創(chuàng)辦了《中國新聞》報。該報繼承《天津導報》的宗旨、任務,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團結教育廣大市民,抨擊美蔣反動派的罪行。敵人如芒刺在背,驚恐不安。國民黨天津市長張廷諤曾向警察局下達手令:限3日破獲,抓得1人,賞金10萬元。但詭計落空。
婁凝先光輝晚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婁凝先歷任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主任、副秘書長、秘書長、副市長,南開大學副校長,天津市高教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天津市文教委員會黨組書記,政協(xié)天津市副主席。曾被選為天津市一至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天津市第二屆人大代表會上當選為人民委員,在三至五屆人大代表會上被選為副市長。他多年從事政府機關的領導工作,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較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工作深入,講求效率,為天津市的建設付出大量心血。他主管市的文教工作,在擔任市高教委、市文教委員會領導職務和大學校長期間,集中精力進行了教育戰(zhàn)線上的撥亂反正,積極支持教育改革,努力探索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新途徑,為開創(chuàng)教育戰(zhàn)線的新局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拔幕蟾锩逼陂g,他受到林彪、“四人幫”的嚴重迫害,身心遭到摧殘,但對黨的事業(yè)的信念堅貞不渝。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他衷心擁護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激情滿懷的投入工作。在逝世前的幾天,他還認真地學習關于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文件。他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的工作精神,高度的革命責任感和事業(yè)心,深為同志們敬佩。1984年11月8日,因心臟病復發(fā),搶救無效,與世長辭。終年74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