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自幼博聞強記,受教于母,嗜書不倦,貫通經史,長于《毛詩》、三《禮》,被譽為“學冠東南”,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拔貢,曾為四庫館校錄。四十五年(1780年)中舉,四十六年(1781年)辛丑成進士,未幾卒。有子顧鳳毛早逝,次子顧麟瑞為詩人。清乾隆四十二年,以拔貢入北京國子監(jiān)。乾隆四十五年進士。曾任《四庫全書》校錄,具體負責金石、篆隸等書籍的校定編纂。精于名物考證,注疏五經多為前人所未及。對毛詩的注疏最富成就。除經學訓詁以外,對《昭明文選》的研究頗有造詣。擅長詞賦創(chuàng)作,文風典重古穆。其一生著作頗豐,惜文稿大多散失。在“揚州學派”中,顧九苞與興化任大椿,高郵王念孫等齊名,在學術界有很大影響。邑人在四牌樓為其立“學冠東南”匾。
軼事
汪中曾揚言:“揚州一府,u2018通者u2019三人,u2018不通者u2019三人!庇腥藛査巴ㄕ摺蹦娜?“不通者”又是哪三人?他說:“通者是我自己和王念孫、劉臺拱三人;不通者是程晉芳、任大椿、顧九苞三人!
龍津草堂
儒學街百歲坊巷中段,張氏祠堂對過,有一座“穿堂貫”古民居建筑群,其東大門可通百歲坊巷,西大門可連長安橋南街的顧家巷(現址為昭陽醫(yī)院北側)。興化籍“揚州學派”另一位早期代表人物顧九苞的故居--“龍津草堂”就“藏”于此幽深小巷古民居住宅群中而鮮為人知。直到2002年初,此街區(qū)進行大面積拆遷時,才被人們發(fā)現。
據《龍津堂顧氏族譜》記載,顧氏家族為宋元時期興化“顧、陸、時、陳”四大家族之首,系三國時吳丞相顧雍后裔。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其始祖省元顧六三自蘇州遷居興化西城外。子孫中的一支遷往東城外龍津河畔(今東門龍津河菜市場一帶),后又遷居長安橋南,即現昭陽醫(yī)院以北一帶。
早在元代,顧氏“龍津草堂”即已初具規(guī)模。明清時代,又得以改建修建。700多年來,這座宅第里產生和生活過顧九苞的先祖和若干后代。其中頗有影響人物有顧九苞的十五世祖——元大德年間(1297年至1307年)進士、肅政廉訪司副使顧成;有明天啟七年(1627年)任湖廣江華縣(今湖南江華)知縣的顧九苞的高祖父顧士奇;有顧九苞的曾祖父——被詩壇“神韻派”領袖人物王士禎和曾任《明史》纂修的學者汪懋麟推崇備至,在“揚州畫派”(即“揚州八怪”)形成史上具有重要貢獻的明代著名人物、山水畫家顧符稹;有顧九苞的長子——“揚州學派”早期重要人物顧鳳毛;有顧九苞的次子——創(chuàng)作有《樂府定霸記》等許多傳奇劇本的戲劇家、詩人顧麟瑞等。
作為顧氏家族中的佼佼者,顧九苞是這座故居的最為重要的主人。
顧九苞所屬的“揚州學派”是我國學術史上的一個重要流派,在戴震的“皖派”、惠棟的“吳派”之外獨樹一幟。在該學派中,顧九苞和其他學者一道整理文化遺產,用十分精密細致的?狈椒ǎ瑢υS多重要古籍進行詳細考訂,在經學、史學、訓詁學、音韻學等學科的輯佚、辯偽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了十分可靠的材料,使后來的讀書人在繼承并弘揚民族文化方面省去了許多精力和時間。更值得一提的是,顧九苞在治學態(tài)度和方法上堅持唯物主義思想,重視客觀材料的收集、歸納研究,其細致、縝密、專一、鍥而不舍的可貴精神值得今人學習。
在“揚州學派”早期代表人物中,顧九苞與另一位興化籍經學家任大椿歷來為研究者所推崇,成為與高郵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儀征阮元、焦循,寶應劉寶楠,江都汪中一樣有影響的學者。而《四庫全書》的編纂,則凝聚了“揚州學派”眾多學者的心血,對我國古代圖書的保存、學術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龍津草堂”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文物普查中未被發(fā)現,發(fā)現后又于2002年6月被徹底拆除,十分可惜!褒埥虿萏谩笔且蛔鶕碛袔资g具有典型明清建筑風格的古民居建筑群。其中,顧九苞直系后裔顧原一家居住的房屋除有正屋、客廳2進以外,還有八字形照壁、小竹園、小書齋、小廚房及門樓。據顧氏家人介紹,正屋內原有數塊匾額,其中有表彰顧士奇的“冠楚廉能”匾和旌表顧九苞的“學冠東南”匾。這兩塊匾上的字體及大小型制與“四牌樓”上所懸匾額完全相同,可惜毀于十年浩劫中。但令人欣慰的是,“龍津草堂”客廳通向正屋小門兩旁存留下的一對高1米,形狀酷似現代企業(yè)公章的元代“石鼓”被市博物館珍藏,而成為顧九苞故居——“龍津草堂”惟一的實物佐證。
顧姓來源
源流一
顧姓是源于夏代顧國的姓。 顧姓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姓氏,最早的一支形成于夏末商初,出自顧(今河南范縣);還有一支形成于西漢初期,出自會稽(今浙江紹興)。 據史書記載,夏朝時,昆吾氏的子孫受封于諸侯國顧國(今河南范縣),與附近的巴姓昆吾國和彭姓韋國,都是夏朝在黃河下游的重要支柱和東部的屏障。夏末商初時,顧國被商湯滅掉,亡國后的顧國王族子孫,散居全國各地,以國名為姓氏,從此中國開始有顧姓。
源流二
而另一支顧姓源自遙的子孫。漢朝初年,越王勾踐的裔孫搖,因佐諸侯滅秦有功,被封于東頤(今浙江永嘉),后來搖又封自己的兒子于會稽,人稱顧余侯。后來顧余侯的子孫以其封地的名稱號的“顧”為姓氏,從而又形成一支顧性居民。
南顧與北顧
這兩支顧姓,一支起源于北方,另一支起源于南方,后人便稱為“南顧”和“北顧”。至今顧姓人在談論其淵源時,仍有“南顧”、“北顧”之說。 顧氏得姓后,“北顧”發(fā)展不及“南顧”,南顧很快成了會稽一帶的大姓,漢魏六朝時與陸、朱、張三姓合稱為會稽四姓。由于顧姓主要發(fā)源和成長于會稽,所以會稽也成了顧姓的著名郡望之一。后來,這支顧姓中的人西遷武陵(今湖南常德),并迅速發(fā)展,因此武陵也成了顧姓的又一郡望。
宣繡淵源
顧氏家族<<宣紙刺繡>>起源于誕生于明代天啟年間的<<紙繡》工藝,由聚居在江蘇省古都興化市戴南鎮(zhèn)缸顧莊的顧氏家族一支脈始祖顧小村之二世顧文華及妻殷氏創(chuàng)立。
顧氏家族其祖先為越王勾踐、顧愷之等先輩圣人,其后人為了祭奠各位先人始祖及家族圖騰,獨巨匠心地采用與眾不同的<<紙繡>>方式刺繡出各種圖案,將其陳設在家族祠堂內,供后人贍仰,并因此區(qū)別其他姓氏的一種標志。
《紙繡》系顧氏家族內代代相承的一種家族性手工技藝。久而久之隨歷史變遷和家族文化的延伸,經過長期而緩慢的演變,又逐步發(fā)展為紙上書畫刺繡,但也僅存于家族內流傳,一直延續(xù)至第十世顧壽德及妻周氏止,因避戰(zhàn)亂而中斷,共九世達七百余年之久。
因家族信奉:“傳兒不授女”的族規(guī),該手工藝大多為男性完成,秘不外傳。因此關于該工藝的記載,極為罕見。
因歷史變遷,社會動蕩的影響,加之“東林黨”事件,顧氏家族受到株連,遭受重創(chuàng),使《紙繡》發(fā)展時斷時續(xù),進展緩慢。
在長達近七百余年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無論是戰(zhàn)亂還是朝代變遷,該《紙繡》工藝隨家族人口遷徒,一直延續(xù)了下來,逐步從揚州輻射至高郵、卸甲一帶。但到清末后因社會動蕩,民國戰(zhàn)亂期間,《紙繡》陷于停頓?箲(zhàn)時期,唯一一名掌握<<紙繡>>工藝的后人,慘遭日本軍人殺害,導致<<宣紙刺繡>>徹底失傳,而歸于沉寂。
《宣紙刺繡》初期名為《紙繡》,誕生于明代天啟年間,起源于顧氏家族一支脈系的家族內傳手工技藝,系二世顧文華及妻殷氏獨自創(chuàng)立。該支脈系始祖顧小村源于江蘇省興化市戴南鎮(zhèn)缸顧村,從顧氏家族從明朝供奉牌位查明,顧氏家族《紙繡》手工技藝距今已有700年歷史。并由顧氏家族內代代相傳,傳至當代為十二世。一直延續(xù)至第十世顧壽德及妻周氏止,因避戰(zhàn)亂而停頓。。
《宣紙刺繡》是由顧氏家族內《紙繡》演化而來,早期刺繡與眾多“女紅繡”一樣在布織物上完成。二世顧文華及妻殷氏喜好追求新意,與妻嘗試在紙上刺繡的方法;诋敃r的材料限制,僅能用馬糞紙為刺繡底料。
最初方法為:用米漿將雙層馬糞紙粘合,涼干后,訂在木框繡架上繪制圖案并用染色棉線繡制。因馬糞紙纖維粗劣,故繡成品圖案多為不成功。后改良為在紙上實施鋪底滿繡,以增強紙張的拉力和覆蓋馬糞紙面后,再在滿繡后的底色上,手工繪圖后繡制,使《紙繡》形成雛形。最初《紙繡》因材料是用米漿粘合,在潮濕環(huán)境中易發(fā)霉變色,使之技藝進展緩慢。后九世祖顧桂與妻錢氏,改用較厚的馬糞紙用簿紗鋪底粘合后,再進行繡制,提高了《紙繡》的質量,由最初的繡制家族內各家供奉的世祖像繡品,延伸至家族內各內屋廳堂的吉祥內容為題材的圖案繡品。但馬糞紙因易脆裂且易卷曲的缺陷,使之無商品價值。但該《紙繡》的出現,奠定了向《宣紙刺繡》的發(fā)展基礎。
第十世顧壽德及妻周氏,接觸到安微宣紙,故而采用宣紙做為刺繡材料取代馬糞紙,輔以白布托底,用漿糊粘合,以木刻印刷圖案,并采用蠶絲線進行繡制。圖案大多以先祖人像、民俗,花鳥、神像為主。主要用于家族廳堂內供奉。由于采用了絲線繡制,使之表現力豐富,后專攻水墨國畫為題材的水墨畫刺繡。也因此奠定了現代《宣紙刺繡》的文化藝術的理念。
在清代晚期,社會進入戰(zhàn)亂時期,在民國抗戰(zhàn)時期,因家族躲避戰(zhàn)亂遷徒途中而中斷。
現代<<宣紙藝術刺繡>>發(fā)展過程
十二世祖第四孫顧恩德與妻陸氏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定居江西南昌,后其子八三年顧玉純于回鄉(xiāng)祀祖,受先輩之遺囑,恢復祖業(yè)家傳《紙繡》,傳承發(fā)揚的懇求后,立志潛心研究前人<<紙繡>>工藝,在近三十年不懈努力,反復探索,改變宣紙纖維配方材料,終于使當代《宣紙藝術刺繡》研發(fā)成功。
《宣紙藝術刺繡》系國內獨一無二的一種刺繡手工藝品。它是以中國千余年來宣紙上的書畫藝術和刺繡手工藝術完美相結合的一個獨創(chuàng)性繡種。也是中國刺繡行業(yè)中無法比擬的刺繡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