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吳濁流

    吳濁流

    吳濁流,新竹縣新埔鎮(zhèn)人,幼時受日語教育,畢業(yè)于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范部,做過教諭、小學教員,后來因郡視學凌辱臺籍教員,抗議無效,憤而辭職,結束了近二十年的教師生涯。


    個人資料

      作家:吳濁流

      本名:吳建田

      性別:男

      出生年:1900年6月2日

      卒年:1976年10月07日

    吳濁流

      籍貫:臺灣省新竹縣新埔鎮(zhèn)

    個人簡介

      1941年,赴祖國 南京任新報記者,一年后返回臺灣,先后任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新聞、新生報、民報記者,后轉任臺灣機器同業(yè)公會專門委員(1949-1965年),曾參加詩社,1936年開始寫作,吳濁流是臺灣早期的鄉(xiāng)土文學作家,前期的小說以日據時代的生活為背景,代表作為《 亞細亞的孤兒》;后期的作品以反映戰(zhàn)后臺灣社會為主,代表作有《波茨坦科長》、《狡猿》。除文學創(chuàng)作外,吳濁流還創(chuàng)辦“臺灣文藝”雜志(1964年),設立臺灣文學獎(1969)、吳濁流文學獎(1969),獎勵后進,不遺余力,1976逝世,享年七十七歲。

    作品介紹

      《亞細亞的孤兒》原名為《胡太明》,是書中主人翁的名字。后來又改成了《亞細亞的孤兒》,因為臺灣是亞洲的一部分,地處邊陲地帶,受到日本的統(tǒng)治,離開了祖國的懷抱,就像一個孤兒一樣。當時臺灣老百姓被日本人壓榨得十分凄慘,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更可憐的是,中國大陸認為,臺灣人是日本人的間諜,所以到大陸的臺灣人都被受歧視,甚至要隱瞞身分,不能承認自己是臺灣人。

      吳濁流先生說:《亞細亞的孤兒》是透過胡太明的一生,把日本統(tǒng)治下的臺灣,所有沉淀在清水下層的泥污渣梓,一一的揭露出來。登場的人有教員、官吏、醫(yī)師、商人、老百姓、保正、模范青年、走狗…等。不問是日、臺人、中國人各個階層,都網羅在一起,不異是一篇日本殖民統(tǒng)治社會的反面史話!

      書中有一句話:「你在這兒,最好不要承認自己是臺灣人,臺灣人的日本話,很像九州島的口音,你就說自己是福岡,或熊本地方的人好了!惯@句話充分的描寫出日治時代臺灣人的無奈,讓人在閱讀時,有一種莫名的辛酸與感慨。

      吳濁流在寫《亞細亞的孤兒》時,深怕被時時往他家跑的日本特務發(fā)現,使他必須在寫好兩、三張稿紙時,小心翼翼的藏到碳籠里,等累積到十幾張時,再藏到隱密的地方。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他更是一面躲警報,一面躲日本特務,冒著生命危險,一字一句的寫完這本《亞細亞的孤兒》。他用筆當武器,極力反抗日本對臺灣人民的欺壓。他的作品中充滿了正義,也給人是非不容混淆的感覺。

    寫作風格

      臺灣光復后,吳濁流開始嘗試中文創(chuàng)作,但并未放棄日文創(chuàng)作,完成了許多重要作品,如《 亞細亞的孤兒》、《黎明前的臺灣》、《無花果》、《臺灣連翹》等。吳濁流熱愛文學,終其一生都在為臺灣文學奉獻心力,他的作品頗豐,非常能夠把握住社會變遷的過程。

    人物年表

      1900年6月2日

      生于新竹縣新埔鎮(zhèn)巨埔里十號。父吳秀源,母親朱滿妹,排行第四,上有兩兄一姊。

      1910年

      入新埔公學校就讀。

      1916年

      新埔公學校畢業(yè),升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范部(即臺北師范學校)就讀。

      1920年

      臺北師范學校畢業(yè)。任臺灣公學校教諭(照門分教場主任)。

      1921年

      發(fā)表《論學校與自治》于新竹州教育課募集論文集。

      1922

      因《論學校及自治》的發(fā)表,被當局認為思想偏激,四月左遷至苗栗四湖公學校。

      1924年4月

      被調至五湖分教場。

      1924年9月

      與十九歲的林先妹小姐結婚。

      1925年2月

      得急性肺炎,險失一命。

      1926年2月

      因發(fā)表《對會話教授的研究》于新竹州主辦的教育研究會,受本校的新校長穎川先生看重。

      1930年10月27日

      發(fā)生霧社事件。

      1936年

      受同事日本文學少女袖川老師的刺激而作的小說處女作《くウげ》(《水月》),以及稍后的《べンの雫》(《筆尖的水滴》)皆發(fā)表于《臺灣新文學》。

      同年,小說《どぶの鯡鯉》(《泥沼中的金鯉魚》)并榮獲《臺灣新文學》征文比賽首獎。

      1937年

      轉任關西公學校首席訓導。

      發(fā)表小說《自然へ歸れ》(《歸兮自然》)于《臺灣新文學》,以及創(chuàng)作《功狗》和《五百錢之蕃薯》兩篇日文小說。

      同年并發(fā)表研究論文《下學年數學教授的研究》于新竹州主辦的教育研究會。

      1939年

      因抗議日本軍閥為辟兵源,在臺灣全面實施青年訓練,苛擾兼施,復遭左遷于馬武督分教場主任職。

      1940年

      以服務二十年獲敘勛,但因郡視學(督學)肆意凌辱臺籍教師,抗議無效,憤而辭職。

      1941年

      只身歸祖國,任南京《大陸新報》記者。

      1942年

      返臺,任《臺灣日日新報》記者。

      發(fā)表游記《南京雜感》,分十個月在《臺灣藝術》連戰(zhàn)。

      1943年

      起稿《胡太明》,即《亞細亞的孤兒》。

      1944年

      任《臺灣新報》記者。(日本帝過為壟斷臺灣島的視聽,將全島報社歸并統(tǒng)一為《臺灣新報》)。

      同年,創(chuàng)作小說《陳大人》,臺灣光復后發(fā)表于《新新雜志》;小說《先生媽》發(fā)表于《民生報》。

      1945年

      臺灣光復后,任職于《臺灣新生報》(即日據時代的《臺灣新報》)。

      創(chuàng)作日文散文《日本應往何處去》和小說《糖扦仔》(原為《胡太明》中一篇)。

      長篇小說《胡太明》完稿。

      1946年

      任職《民報》記者。

      籌組崇正出版社成立事宜。

      1946年9月

      開始出版《胡志明》(原名《胡太明》,為日文小說《亞細亞的孤兒》的最初版本,分四篇單獨發(fā)行),本書被公認為抗日文學的代表作。

      1947年

      轉任社會處科員。

      崇正出版社籌組計劃流產。

      二月二十八日發(fā)生二二八事件。

      創(chuàng)作隨筆《夜明ば前の臺灣》(《黎明前的臺灣》)和《佗しい夜》(《孤寂的夜》)二篇。

      1948年

      任大同工職訓導主任。

      發(fā)表小說《ボッダマ科長》(《波茨坦科長》),并由私立大同工職打人情會出版,一說由臺北學友書局出版。

      又發(fā)表隨筆《臺灣文學の現況》(《臺灣文學的現況》)于日本《雄雞通信》。起草小說《泥濘》。

      1949年

      改任臺灣機器工會同業(yè)工會專員。

      創(chuàng)作《書呆子的夢》。

      1949年8月

      出版漢詩《藍園集》,共有“劍潭筆淚”、“長江墨滴”、“鳳嶺松濤”、“雙峰余情”和“稻江云影”等五篇,由新竹英才印書局出版。

      1950年

      創(chuàng)作小說《友愛》;小說《泥濘》完稿。

      1952年

      寫《十圓札の一生》(日文起稿未完成)。

      1953年

      任專門“委員”。胃出血,病一個月。

      1954年8月

      發(fā)表散文《新文學運動的氛圍氣》于《臺北文物》。

      1955年

      起稿《狡猿》。

      1955年1月26日

      娶長媳張松英。

      1956年

      完成小說《狡猿》。

      《アヅアの孤兒》(《亞細亞的孤兒》)在日本一二三書房出版。

      1957年

      旅行日本六星期,作漢詩《東游吟草》一○二首。

      同年《歪めウれ島》在日本ひゐげ書房出版。

      1958年

      創(chuàng)作小說《銅臭》和《閑愁》。

      1958年5月

      漢詩集《風雨窗前》在苗栗文獻書局發(fā)行(其中附錄《先生媽》、《陳大人》和《騷壇雜感》)。

      1959年6月

      《孤帆》由楊召憩譯,高雄黃河出版社出版(本書是為《亞細亞的孤兒》的中譯本)。

      1960年

      創(chuàng)作小說《三八淚》和散文《仰看青天》。

      1961年

      創(chuàng)作散文《有關文化的雜感一二》。

      1962年

      創(chuàng)作漢詩《芳草夢》一二二首。

      1962年6月

      由傅恩榮譯、黃渭南校閱的《亞細亞的孤兒》由臺北南華出版社出版。

      1963年

      創(chuàng)作散文《漫談文化沙漠的文化》和小說《老姜更辣》。

      1963年4月

      漢詩《濁流千草集》由臺北集文書局出版。

      1963年11月

      《瘡疤集》(上)(下)二冊,由臺北集文書局出版。

      1964年

      成立《臺灣文藝》雜志社。

      發(fā)表散文《臺灣文藝雜志的產生》和論文《漢詩必須革新》于《臺灣文藝》創(chuàng)刊號。

      發(fā)表散文《歷史有很多漏洞》和《給有心人的一封信》于《臺灣文藝》第二期。

      發(fā)表散文《關于漢詩壇的幾個問題》、《意外的意外》二篇和《覆鐘肇政的一封信》于《臺灣文藝》第三期。

      發(fā)表散文《漫談臺灣文藝的使命》、《一場虛驚》、《惜哉臺灣文藝月刊》于《臺灣文藝》第四期。

      發(fā)表散文《傳記小說不振的原因》于《臺灣文藝》第五期。

      1965年

      自臺灣機器工業(yè)同業(yè)公會專門委員職退休。

      游香港、日本,作《再東游吟草》一二○首及《東游雜感》。

      發(fā)表散文《我辦臺灣文藝及對臺灣文學獎的感想》于《臺灣文藝》第六期。

      發(fā)表小說《幕后的支配者》、散文《為自由詩壇說幾句話》和新詩《萬國文藝攤的拍賣》于《臺灣文藝》第七期。

      發(fā)表小說《很多矛盾》和論文《對詩的管見》于《臺灣文藝》第八期。

      發(fā)表小說《牛都流淚了》和散文《要禁得起歷史的批評》、《我最景仰的偉人》于《臺灣文藝》第九期。

      創(chuàng)作散文《光復二十周年的感想》、《忘卻歌唱的金絲雀》和《急流勇退》;散文《回憶我的第二故鄉(xiāng)》發(fā)表于西湖“國校”五十周年紀念冊。

      1965年10月

      楊召憩譯本《孤帆》由泛亞出版社再版。

      1966年

      發(fā)表評論《評魏畹枝的“對象”于《臺灣文藝》第十期》。

      發(fā)表散文《我的批評》、《兩年來的苦悶》和《悼江肖梅》于《臺灣文藝》第十一期。

      發(fā)表游記《游鸕鶿潭記》于《臺灣文藝》第十二期。

      發(fā)表漢詩《再東游吟草》。

      發(fā)表游記《東游雜感》收入于《談西說東》。

      1966年12月

      小說版的《吳濁流選集》由臺北廣鴻文出版社出版。

      1967年

      創(chuàng)作散文《回想照門分教場》;并發(fā)表散文《懷念吳新榮君》于《臺灣文藝》第十六期。

      完成日文小說《道はひと筋》(《路迢迢》)和中文回憶錄《無花果》。

      1967年4月

      漢詩、隨筆版的《吳濁流選集》由臺北廣鴻文出版社出版。

      1968年

      發(fā)表散文《為臺灣文藝講幾句閑話》于《臺灣文藝》第十八期。

      小說《無花果》和環(huán)球游記《談西說東》于《臺灣文藝》第十九、二十、二十一期連載。

      1969年

      設立“吳濁流文學獎”。

      發(fā)表散文《我設文學獎的動機》于《臺灣文藝》第二十五期。

      1969年4月

      海外游記《談西說東》(分《談西說東》和《東游雜感》二篇)由臺灣文藝雜志社出版。

      1970年

      發(fā)表散文《回憶大同》于《臺灣文藝》第二十六期。

      發(fā)表散文《看雞棲王的作風》于《臺灣文藝》第二十七期。

      發(fā)表散文《素富貴行乎富貴》于《臺灣文藝》第二十八期。

      發(fā)表散文《回憶五湖》、《川端康成的弦外之音》于《臺灣文藝》第二十九期。

      發(fā)表論文《再論中國的詩-詩魂醒吧》于《臺灣文藝》第三十期。

      發(fā)表散文《羅福星的詩與人》于《臺灣文藝》三十三期。

      創(chuàng)作散文《回憶五十年前的母!泛汀痘貞浤感5慕裎舾小,并與前《回憶五湖》三篇總題為“一束回想”。

      1970年10月

      《無花果》由臺北林白出版社出版。

      1971年

      分別發(fā)表散文《贅言》和《設新詩獎及漢詩獎的動機》于《臺灣文藝》第三十一和三十二期。

      發(fā)表琉球、日本游記《東游雅趣》于《臺灣文藝》第三十二和三十三期。

      寫《別人無份的世界猶之乎熄火山》(日文,登載于日本奉仕經濟新報)。

      1971年1月11號

      發(fā)表于日本《奉仕經濟新報》的日文散文《別人無份的世界猶之乎熄火山》中譯后發(fā)表于《臺灣文藝》第三十四期。

      1971年1月

      《晚香》由臺灣文藝雜志社出版。

      1971年12月

      《泥濘》由臺北林白出版社出版。

      1972年

      年初漫游東南亞。

      發(fā)表游記《東南亞漫游記》和散文《既到臨崖返轡難》于《臺灣文藝》第三十五期。

      創(chuàng)作游記《游五指山記》和七絕《晚霞》一○一首。長篇日文小說《臺灣連翹》起稿。

      寫《別人無份的世界猶之乎熄火山》(中文,登載于臺灣文藝第三十四期)。

      1972年6月

      《夜明げ前の臺灣-植民地ガウの告發(fā)》由日本社會思想社出版。

      1972年11月

      《泥濘に生きる-苦惱する臺灣の民》由日本社會思想社出版。

      1973年

      妻林先妹女士逝世。

      1973年1月

      漢詩總集《濁流詩草》總計二十三篇,由臺灣文藝雜志社出版。

      發(fā)表《臺灣連翹》一小部份,中譯后于《臺灣文藝》第三十九至四五期連載。

      1973年5月

      《東南亞漫游記》由臺灣文藝社出版;《アジアの孤兒-日本統(tǒng)治下の臺灣》(《亞細亞的孤兒——日本統(tǒng)治下的臺灣》)由日本新人物往來社出版。

      1974年

      游歷美洲。寫作《南美游記》。

      發(fā)表散文《對文學的一二管見》于《臺灣文藝》第四六期。

      1975年

      游歷印度尼西亞、澳洲、新西蘭、馬尼拉等地,作《印澳紐游記》。

      發(fā)表游記《睽違三年重游日本》、《重訪四湖》和散文《回顧日據時代的文學》分別于《臺灣文藝》第四七、四八和四九期刊登。

      1975年9月

      小說選集《泥沼中的金鯉魚》,張良澤選編,由臺南大行出版社出版。

      1976年

      游歷印度、埃及、非洲等地,作《非印游記》。

      發(fā)表散文《大地回春》、游記《印澳紐游記》、《非印游記》和散文《北埔事件抗日烈士蔡清琳》分別刊登于《臺灣文藝第五十、五一、五二和五三期》。

      1976年5月

      應邀赴東吳大學演講,題為《日據時代漢詩在臺灣文化之地位》。

      1976年9月

      偶染風寒,不意并發(fā)肝疾、糖尿和白血球過多等癥,病情惡化,十月七日溘然長逝,享壽七十有七。

    著作

      吳濁流在37歲時以日文發(fā)表處女作〈水月〉,刊登在1936年3月的《臺灣新文學雜志》。其后四十多年的作品包括小說、舊詩詞、游記、文藝論評等。吳濁流過世后,作品經張良澤教授整理匯編《吳濁流選集六冊》,加上后來出版的《無花果》、《臺灣連翹》、《吳濁流致鐘肇政書簡》,共九冊。其中,仍然有許多零散篇什、書簡、以及兩千多首舊體詩未整理出版。

    長篇小說

      《亞細亞的孤兒》于1945年完稿,其內容敘述日本統(tǒng)治時期的臺灣知識分子胡太明在臺灣遭受日本殖民者的欺壓,到日本留學歸來后受到鄉(xiāng)親的潮諷,到中國大陸后又不被認為是中國人而受到歧視。在對自身歸依的無助感及許多人生挫折打擊的日侵月蝕下,最后發(fā)瘋而以悲劇收場。

      《無花果》是吳濁流第二本長篇,為吳濁流的前半生自傳,記述作者從日治到戰(zhàn)后初期的經歷。小說完稿于1967年底,在1968年時分三期連載于《臺灣文藝》雜志上。因內文部份描述二二八事件,在1970年以單行本首次出版即被國民黨政府列為禁書查扣,其后只在美國和臺灣地下流傳,直到1988年才正式由前衛(wèi)出版社在臺灣公開發(fā)行。其實本書的內容,和《亞細亞的孤兒》非常近似。只因《亞》書只寫到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之前,這本書寫到了二二八;因此,前者有忠貞的國民黨員為之翻譯發(fā)行,而此書則遭到禁止刊行的命運。諷刺的是,批評日本統(tǒng)治的《亞》書可在日本出版,而只少部份描述國民黨統(tǒng)治的《無》書卻不能在臺灣出版。

      《臺灣連翹》是吳濁流最后一本著作,原日文,在吳濁流去世十年后由鐘肇政先生中譯出版。描述臺灣戰(zhàn)爭前后政壇的秘辛。

    短篇小說

      《水月》短篇小說集收錄從1936年到1946年間,吳濁流以描述日本統(tǒng)治時期的臺灣人為主的早期中短篇小說共八篇:〈水月〉、〈泥沼中的金鯉魚〉、〈功狗〉、〈陳大人〉、〈糖扦仔〉、〈先生媽〉、〈路迢迢〉、〈歸兮自然〉。其中,〈水月〉和〈功狗〉描寫日本人對臺灣子弟不平等待遇,而〈陳大人〉和〈先生媽〉則揭露當時臺灣御用紳士和日本走狗的行徑。

      《波茨坦科長》短篇小說集收錄吳濁流自1946年后的中短篇小說共十篇:〈波茨坦科長〉、〈狡猿〉、〈銅臭〉、〈三八淚〉、〈幕后的支配者〉、〈友愛〉、〈牛都流淚了〉、〈老姜更辣〉、〈茅盾〉、〈閑愁〉。受戰(zhàn)后國民黨貪污腐敗和二二八事件的影響,吳濁流戰(zhàn)后的小說以控訴時政為主,如〈牛都流淚了〉。而〈銅臭〉、〈波茨坦科長〉則紀錄來臺接收官員以及“半山”臺奸貪污腐化的行徑。

    詩集

      吳氏除小說創(chuàng)作外也常寫漢詩,有《濁流千草集》、《藍園集》、《濁流詩草》等詩集行世。

    其他

      《南京雜感》是張良澤教授整理的《吳濁流選集六冊》中的卷四。收錄吳濁流游記共九篇:〈一束回憶〉、〈回想照門分教場〉、〈回我的第二故鄉(xiāng)〉、〈重訪西湖〉、〈南京雜感〉、〈回憶大同〉、〈游顱鶿潭記〉、〈既到臨崖返轡難〉、〈印非游記〉。

      《黎明前的臺灣》是張良澤教授整理的《吳濁流選集六冊》中的卷五。收錄吳濁流對臺灣、中國、日本的文化論述共十六篇。

      《臺灣文藝與我》是張良澤教授整理的《吳濁流選集六冊》中的卷六。收錄吳濁流論述、散文、自序計三十九篇。

      《吳濁流致鐘肇政書簡》收錄1962年6月至1976年8月止,吳濁流致鐘肇政以日文書寫的簡信三百多封,由物理學博士錢鴻鈞編匯,黃玉燕中譯,于2000年05月01日初版。不過,鐘肇政致吳濁流的書簡卻只紙未留。

    TAGS: 中國 文學 文學家 作家
    名人推薦
    • 托馬斯·吉布森
      托馬斯·吉布森(Thomas Gibson),演員,1962年7月3日生于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曾獲金球獎提名、金衛(wèi)星獎提名、演員工會獎提名。代表...
    • 扎克瑞·萊維
      扎克瑞·萊維出生于9月29日,查爾斯湖,路易斯安那州,直至家人在Ventura County, California落地生根前,Zach曾在美國各地居住。主要作品有...
    • 郭曰方
      曰方,河南原陽人。中共黨員。1964年鄭州大學中文系畢業(yè)。歷任中國駐索馬里大使館隨員,方毅副總理秘書,中國科學報社總編輯,中國科學院機關黨委書...
    • 馬修·摩丁
      馬修·摩。∕atthew Modine)又譯名馬修·莫迪恩,美國導演、編劇、演員。1959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羅馬杜達,馬修·...
    • 劉宇航
      劉宇航,男,漢族,1996年8月12日出生,模特。第五屆新面孔中國模特大賽黑龍江賽區(qū)亞軍;第五屆新面孔中國模特大賽全國總決賽冠軍、最具風度獎。201...
    • 周霆坤
      周霆坤,藝名:周霆坤,職業(yè)為演員,編劇,祖籍臺灣,在很多電視劇中飾演過角色!稇蛘f乾隆》中賈六的扮演者。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