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擱判斷
①
不同生物有不同的感覺方式;
②
個人身心和所觀察的事物都各不相同;
③
同一人的感官以不同的方式感知事物,它們是互相矛盾的;
④
人的身心在感受事物時,隨著時間、身心狀況的變化而變化;
⑤
對事物的觀察,隨著方向和距離的不同而不同,獲得的結果也不相同;
⑥
對事物的感覺是憑借空氣等中介的;
⑦
事物的顏色、溫度、大小和運動,處在不斷的變化當中;
⑧
一切感覺都是相對的和互相影響的;
⑨
人對事物的印象由于重復與否而導致深刻與否;
○10不同法律和社會條件下的人,有不同的信仰。
由此得出結論,人的感覺(感性認識)是純粹主觀而不可靠的,所以只能“懸擱判斷”。
(2)阿格利巴是古羅馬哲學家,是懷疑學派的第五代繼承人。他繼埃奈西德穆針對感性認識不可靠的觀點,進一步認為理性認識也不可靠,并提出“懸擱判斷的五點論式”,即:
①“意見的沖突”。他認為,人類對于同一對象的意見是不一致的,是互相矛盾的。因此,最聰明的辦法是不作肯定或否定的判斷。
②“無窮倒退”。據(jù)以論證的論據(jù)本身還需要逐一論證,直至無窮。
③“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相對性”。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都是取決于或相對于進行認識的主體,但孤立事物是無法被認識的,只有和他物發(fā)生聯(lián)系才能被認識,而他物仍只有和其他事物發(fā)生聯(lián)系才能被認識,結果勢必同樣導致“無窮倒退”。此外,處在不同條件下的事物,在被感知或被思考時又是不同的。所以絕對的認識和絕對的認識標準是沒有的。
④“憑空假設”。獨斷論者為避免種種“無窮倒退”,從而肯定一種“不證自明”的公理作為出發(fā)點。它純粹是人為的準則,它的證明仍來自于某種前提,結果仍然無法逃避“無窮倒退”。這種公理是不合理地非法憑空設定的。
⑤“循環(huán)論證”。他認為,感性認識無法用理性認識來證明,理性認識也無法用感性認識來證明,否則勢必陷入循環(huán)論證。因為用來論證的論據(jù)本身尚有待證明。
結果只能放棄判斷,“懸擱判斷”,對任何事物不作判斷。
探討:所謂判斷,就是對事物的情況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維形式。如:“我是學生!薄拔也粫⒄Z!本褪桥袛。它在其語言形式上表現(xiàn)為一個句子,但并非所有的句子都表達判斷。一般說來,陳述句表達判斷,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不直接表達判斷,但有時隱含判斷。判斷是由概念組成的,它有兩個基本的邏輯特征值:若判斷所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符合客觀實際,則為真;若不符合客觀實際,則為假。
關于“懸擱判斷”的“五點論式”和“十點論式”,都是片面夸大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反映客觀實際的相對性。但不應由此就走向另外一個極端,拒絕對事物作出任何判斷。
十點論式的片面性
①不同的生物雖然有不同的感覺方式,但作為人這一類而言,感覺方式是有共性的;
②個人的身心和所觀察的事物雖然都各不相同,也就是隨機性很強,但或許還是能夠從中找到共同的思維規(guī)律的;
③④⑤⑥⑧同一人的感官以不同的方式感知事物,它們可能會相互矛盾;人的身心在感受事物時,可能隨著時間、身心狀況的變化而變化;觀察事物時,雖然隨著方向和距離的不同而不同,可能會獲得不同的結果;對事物的感覺是憑借空氣等中介的;一切感覺都是相對的和互相影響的。盡管這樣,它們還是有共性的。這幾方面的典型共性就是它們都是人的大腦(真心)的間接功用,主要以眼、耳、鼻、舌、身等來感知事物。由于眼、耳、鼻、舌、身容易受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影響,同時這種功用感知到的都是事物的局部特征,且每一種事物都是有很多局部特征的,所以它給人的感覺是感知結果隨機性很強。盡管如此,人們的感覺很多還是相似或者是相同的,不應因為有差異而否認共性。
⑦事物的顏色、溫度、大小和運動,都處在不斷的變化中。這樣一來,好像無法感知或認識事物了。其實我們已經(jīng)探討過,如果從作為系統(tǒng)的事物整體性出發(fā),這個事物還是這個事物,它本身并沒有成為別的事物。所以,人可以從整體上來了解事物。這是大腦(真心)的直接功用,它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思維是直覺(直感)思維、形象思維等,也仍然是人們感知事物時所共有的。
⑨人對事物的印象由于重復與否而導致深刻與否。這說明人的大腦(真心)接收或貯存信息時,通過不斷重復而使這些信息的信息量加大,信息量加大就導致了印象的深刻。這也是人的思維共性。
○10不同法律和社會條件下的人,有不同的信仰。但盡管如此,同一時期的人在意識領域(如思維特征)上還是有一定共性的。由此,互相之間才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交流。
可見,人的感覺(感性認識)還是具有一定共性的,或者說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一定的思維規(guī)律,而并非純粹是主觀而不可靠的。對阿格利巴“懸擱判斷的五點論式”片面性的剖析: ①關于“意見的沖突”。他認為人類對于同一對象的意見是不一致或互相矛盾的。因此,最好不作肯定或否定的判斷。
其實,人類對同一對象的意見并非總是不一致或互相矛盾的,很多時候還是一致的。即使不一致,也可以通過大家公認的公理、定理進行大家公認的邏輯論證(即因明),來達成觀點上的一致。
②關于“無窮倒退”。他認為,據(jù)以論證的論據(jù)本身還需要逐一論證,直至無窮。
佛法哲學中認為,宇宙中找不到“第一因”,所以從這點上可肯定論據(jù)的“無窮倒退”。但并不能因為“無窮倒退”就認為人們沒有一致的觀點。在因果的不斷論證中,人們在其中就可能找到共同的觀點,從而達成一致。
③關于“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相對性”。阿格利巴認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都是取決于或相對取決于進行認識的主體,但孤立事物是無法被認識的,只有和他物發(fā)生聯(lián)系才能被認識,而他物也只有和其他事物發(fā)生聯(lián)系才能被認識,結果勢必同樣導致“無窮倒退”。此外,處在不同條件的事物,在被感知或被思考時又是不同的。所以絕對的認識和絕對的認識標準是沒有的。
事物之間是互相聯(lián)系的,單個事物的不同局部也是互相聯(lián)系的。其實對孤立的事物進行認識,一方面,可以將它放入一個大系統(tǒng)中,對大系統(tǒng)的整體性(全息性)進行研究。這種整體性是構成這個系統(tǒng)(整體)的各個局部的共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將事物作為相對孤立的整體,通過其局部特征來認識事物。所以“孤立事物是無法認識的”說法有些片面。處在不同條件下的事物,在被感知或被思考時可能不同,但這仍有可能是人們遵循共同的思維規(guī)律(如推理)和其他客觀規(guī)律的結果。
④關于“憑空假設”。他認為,獨斷論者為避免種種“無窮倒退”,從而肯定一種“不證自明”的公理作為出發(fā)點。它純粹是人為的準則,它的證明仍來自于某種前提,結果仍然無法逃避“無窮倒退”。這種公理是不合理地非法憑空設定的。
所謂公理,是其真實性得到公認而無需證明的判斷或命題?梢姡淼恼鎸嵭砸呀(jīng)得到了“公認”,并非是“獨斷”的行為。
⑤關于“循環(huán)論證”。他認為,感性認識無法用理性認識來證明,理性認識也無法用感性認識來證明,否則勢必陷入循環(huán)論證。因為作為論證的論據(jù)本身尚有待證明。
人的感性認識可以上升到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也可以指導感性認識,進而驗證理性認識是否正確。二者是互相促進、互相制約、辯證統(tǒng)一的。同時,用于論證的論據(jù)本身可能已經(jīng)是公理、定理。所以并非一定是循環(huán)論證。
由此可見,理性認識并非不可靠。
綜上所述,人在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上是存在一定共性的,從而形成公理和定理,并由此進行判斷和交流。認為結果只能“懸擱判斷”,其想法和行為是極端的。
其實,埃奈西德穆和阿格利巴的“懸擱判斷”本身就含有判斷的成分。如果真的完全“懸擱判斷”的話,那么這個命題也不能說出來了。這種矛盾是集合性與排他性的矛盾,我們將要在以后進行探討。
五點論式片面性
①關于“意見的沖突”。他認為人類對于同一對象的意見是不一致或互相矛盾的。因此,最好不作肯定或否定的判斷。
其實,人類對同一對象的意見并非總是不一致或互相矛盾的,很多時候還是一致的。即使不一致,也可以通過大家公認的公理、定理進行大家公認的邏輯論證(即因明),來達成觀點上的一致。
②關于“無窮倒退”。他認為,據(jù)以論證的論據(jù)本身還需要逐一論證,直至無窮。
佛法哲學中認為,宇宙中找不到“第一因”,所以從這點上可肯定論據(jù)的“無窮倒退”。但并不能因為“無窮倒退”就認為人們沒有一致的觀點。在因果的不斷論證中,人們在其中就可能找到共同的觀點,從而達成一致。
③關于“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相對性”。阿格利巴認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都是取決于或相對取決于進行認識的主體,但孤立事物是無法被認識的,只有和他物發(fā)生聯(lián)系才能被認識,而他物也只有和其他事物發(fā)生聯(lián)系才能被認識,結果勢必同樣導致“無窮倒退”。此外,處在不同條件的事物,在被感知或被思考時又是不同的。所以絕對的認識和絕對的認識標準是沒有的。
事物之間是互相聯(lián)系的,單個事物的不同局部也是互相聯(lián)系的。其實對孤立的事物進行認識,一方面,可以將它放入一個大系統(tǒng)中,對大系統(tǒng)的整體性(全息性)進行研究。這種整體性是構成這個系統(tǒng)(整體)的各個局部的共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將事物作為相對孤立的整體,通過其局部特征來認識事物。所以“孤立事物是無法認識的”說法有些片面。處在不同條件下的事物,在被感知或被思考時可能不同,但這仍有可能是人們遵循共同的思維規(guī)律(如推理)和其他客觀規(guī)律的結果。
④關于“憑空假設”。他認為,獨斷論者為避免種種“無窮倒退”,從而肯定一種“不證自明”的公理作為出發(fā)點。它純粹是人為的準則,它的證明仍來自于某種前提,結果仍然無法逃避“無窮倒退”。這種公理是不合理地非法憑空設定的。
所謂公理,是其真實性得到公認而無需證明的判斷或命題?梢,公理的真實性已經(jīng)得到了“公認”,并非是“獨斷”的行為。
⑤關于“循環(huán)論證”。他認為,感性認識無法用理性認識來證明,理性認識也無法用感性認識來證明,否則勢必陷入循環(huán)論證。因為作為論證的論據(jù)本身尚有待證明。
人的感性認識可以上升到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也可以指導感性認識,進而驗證理性認識是否正確。二者是互相促進、互相制約、辯證統(tǒng)一的。同時,用于論證的論據(jù)本身可能已經(jīng)是公理、定理。所以并非一定是循環(huán)論證。
由此可見,理性認識并非不可靠。
綜上所述,人在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上是存在一定共性的,從而形成公理和定理,并由此進行判斷和交流。認為結果只能“懸擱判斷”,其想法和行為是極端的。
其實,埃奈西德穆和阿格利巴的“懸擱判斷”本身就含有判斷的成分。如果真的完全“懸擱判斷”的話,那么這個命題也不能說出來了。這種矛盾是集合性與排他性的矛盾,我們將要在以后進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