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摩菲(PaulCharlesMorphy,1837年6月22日—1884年7月10日),美國國際象棋棋手。他被譽為當時世界上最為杰出的國際象棋大師之一,也是歷史上第二個非正式的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因為那時還沒有正式比賽的世界冠軍,因此摩菲被認為是國際象棋的無冕之王。
在國際象棋界,“摩菲化”已成為一個特定形容詞,對棋手來說,“完美”與“輝煌”這兩個詞的意思加在一起,也不及它的含義豐富。摩菲這位天才棋手的名字也成了至今流行于棋界的一句口頭禪——“就像摩菲”,這句話意味著妙著紛呈。棋史上第一位正式的世界冠軍斯坦尼茨就被棋界譽為“奧地利的摩菲”。
生平經歷
摩菲生于美國新奧爾良的一個富裕家庭,父親是路易斯安那州最高法院的法官。他六歲開始從父親那兒學棋,十二歲時在故鄉(xiāng)新奧爾良,與歐洲來的移民、國際象棋大師羅文泰爾交手,竟連勝兩局,而且對局質量很高。這樣,他就被譽為國際象棋神童,成了他的同胞博比·菲舍爾的先驅。
1856年,摩菲十九歲時取得了律師資格。次年,即1857年,摩菲被邀參加了在紐約舉辦的第一屆全美國際象棋冠軍賽,他以14勝2和1負的卓越戰(zhàn)績奪魁。同年,摩菲在紐約國際聯賽中與一位歐州著名大師路易斯·保爾森進行對抗賽,摩菲以5勝2和1負的壓倒比分獲勝,對局下得干凈利落,十分漂亮。于是,一顆國際象棋明星從世界中心戰(zhàn)場歐洲之外的美洲升起。
就在安德森摘取1851年倫敦國際聯賽桂冠之后未過數年,一股颶風從大西洋彼岸刮來,它使安德森熾烈如火的氣勢頓時黯然失色。
1856年,歐洲棋壇已有傳聞,說一個名叫摩菲的人如何在美洲取得非凡的成功,他擊敗了所有的美國大師和來訪的歐洲冠軍。但這些消息在安德森居住的大陸上并未引起什么大的恐慌。然而,兩年之后,年僅二十一歲的摩菲只身千里跋涉,來到了國際象棋的領地——歐洲。他先在倫敦露面,英國棋杰斯當頓拒絕與之交戰(zhàn),緊接著這位年輕人一鼓作氣在英國和德國連挫各國精英,整個歐洲棋界為之目瞪口呆。最后,他移師巴黎、向棋王安德森提出挑戰(zhàn)。
1858年12月14日,轟動世界棋壇的對抗賽在巴黎揭開了戰(zhàn)幕。首局安德森執(zhí)先以自己擅長的王翼棄兵先得1分,他的大刀闊斧的進攻絕技得到了充分的施展。第二局摩菲先行,只是局和棋。第三局弈至中局,局勢撲朔迷離,觀眾屏息斂聲。在關鍵時刻,摩菲一步棋“長考”了十一個小時之久(當時尚未實行限時制),連裁判都換了好幾個。精湛的棋藝和頑強的斗志,終于使摩菲獲勝。
此后,摩菲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勢連下安德森四城,連安德森自己也弄不懂這是怎么回事,他從未有過如此慘敗的記錄。接下去的四局棋,安德森又1勝2負1和失利,自忖無能再戰(zhàn),便不得不放棄了以后的對抗。摩菲遂以7勝2和2負的懸殊比分贏得這次對抗賽,成為國際象棋歷史上第二位非正式的世界冠軍。
1858年6月到12月的歐洲之旅,摩菲轉戰(zhàn)英國、德國和法國,橫掃整個歐洲棋壇。此后,他在英國又住了幾個月,大部分時間用于蒙目棋表演賽,每次照例同時以一人對八人。他在蒙目車輪戰(zhàn)中所表現出來的巨大實力,產生了極大的效應。然而,這一切很快成為過去。自從他在1858年擊敗安德森以后,摩菲就再也不參加和一流棋手的任何比賽和對局了,只和比他級別低的棋手弈車輪戰(zhàn)或逢場作戲的讓子賽。在1859年5月摩菲回美國后,他已不再在棋上用功了。摩菲在二十二歲時擔任過紐約一家國際象棋雜志的臨時編輯,次年他又出任過一個時期的國際象棋月刊工作人員。此后,他行為古怪,發(fā)展到了極其偏執(zhí)的程度,以至于對于國際象棋一言不談。1884年,他因中風而去世。那天是7月14日,他經過長時間的步行回到了家,他母親發(fā)現他在浴室里停止了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