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趙普勝(?-1359年),巢湖廬州路無為州廬江縣人氏(安徽巢縣)人。元末紅巾軍將領(lǐng)。善用雙刀,故號“雙刀趙”。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壽輝在蘄州起義,趙普勝會同俞廷玉父子(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淵三子)、廖永安兄弟(弟廖永忠),以巢湖為根據(jù)地,發(fā)展水師,有水軍千艘。十二年(1352年),趙普勝等配合天完軍攻占太平諸路,繼而攻下安徽無為、銅陵、池州、安慶等地,占江西湖口、彭澤一帶。十三年(1353年),天完都城陷落,趙普勝退守巢湖結(jié)寨自保,發(fā)展有兩萬余眾。十五年(1355年),天完政權(quán)重振于漢陽,遂又投奔徐壽輝。進駐樅陽,再取安慶。陳友諒忌諱趙普勝戰(zhàn)功赫赫,又有謠言說趙普勝欲歸吳者。至正十九年(1359年)九月,陳友諒詐以會軍為期,將趙普勝邀至安慶,趙普勝不疑有他,如期赴約,陳友諒聞其至,且燒羊出迎,于雁水義登舟見陳友諒,陳友諒以圖謀不軌的名義殺趙普勝,挾徐壽輝,移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為漢王。
史載
書上都說趙普勝后來為陳友諒的得力將軍,戰(zhàn)功顯赫。朱元璋想奪陳友諒的地盤,但苦于趙普勝把守著安慶和池州一線,抵擋了朱元璋的西進。朱元璋的大將軍徐達多次進攻都被趙普勝給打了下來。在正面打敗趙普勝無望的情況下,朱元璋利用陳友諒生性多疑的性格特點,使用反間計,謊稱趙普勝意欲投靠他,氣得陳友諒在根本沒調(diào)查的情況下就殺了趙普勝。
疑問:趙普勝那么一位戰(zhàn)功顯赫的將軍,陳友諒在沒什么證據(jù)的情況下就隨便給殺了?何況當(dāng)時陳友諒實力大大的雄厚于朱元璋,有必要投靠朱元璋嗎?
其實趙普勝根本就沒有被陳友諒所殺,他一直追隨著陳友諒,直到陳友諒戰(zhàn)死。陳友諒死后,他逃到了陽新縣富池鎮(zhèn)的一個四面環(huán)山的地方住了下來,為了躲避朱元璋的追殺,他改姓袁,并世代居住了下來。早先那地方是幾家雜姓居住的,趙普勝到那地方后慢慢的把其他姓氏的人都給趕走了。如今那地方已經(jīng)繁衍成將近2000多人的村莊了,全村人全部姓袁。村里很多地方至今還叫著原始的名字,如張家塘,樂家坡。這個村子叫袁廣村,村子的村譜最悠久的記錄也是從趙普勝那時開始的。村里的老人都知道自己本姓趙,祖先是趙普勝。老人們都可以講段趙普勝的事跡。
其實趙普勝逃到那并不是沒根據(jù),袁廣村離徐壽輝起義的發(fā)源地蘄洲只有一江之隔,天元政權(quán)開始的都城——浠水,就與蘄洲相鄰,趙普勝當(dāng)時號稱天元政權(quán)的四大金剛之一,那里有著他輝煌的過去,在那里隱居意義可想而知。
2005年12月14日武漢大學(xué)歷史學(xué)院楊國安教授帶領(lǐng)考察團來袁廣村考察,獲取了很多珍貴的歷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