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人物平生
著名篆刻大師王敦化,閑暇寄情于書法篆刻,性喜文物古玩,時濟南有聞名全國的“尊古齋”; 是其青年時流連忘返老店鋪之一,他潛心于此,非走馬觀花,天長日久,博聞強記,又精考訂戡誤,遂名聲大振。王敦化在文物鑒定上,除歷代篆刻作品,印譜外以“瓷、銅、竹、石” 最負(fù)盛名。生平喜收藏,自謂有“三絕”。
一、他藏有一方漢印,名“妾壽” ;傳為漢權(quán)相梁冀,耽酒好色,有寵妾名孫壽,富傾國傾城之貌,秀發(fā)長可委地,孫壽有此“妾壽” 印也。
二、有一清初竹刻筆筒,刻一裸體尼姑,睡在芭蕉綠蔭之下,此尼眼神哀怨迷人。法名“無我”。筆筒上刻“莫笑綠天陳色相,誰人不是赤身來”。有人說此尼是陳圓圓,也有人說是“三藩” 之一,尚可喜的寵妃,因看不慣驕奢荒淫的生活,遂削發(fā)為尼。四十年代《東方雜志》美術(shù)版載此物照片,原主是蔡哲夫,后談月色轉(zhuǎn)讓于王敦化先生。
三、有《六朝劉玉墓志》的拓片。此墓碑毀于兵火,遂成弧本也。
社會榮譽
王敦化對于印譜的收藏與研究尤為著稱,編撰了《古銅印譜書目》一卷、《印譜知見傳本書目》二卷、《篆刻參考書佳本書目》一卷,均于1940年出版問世。王敦化在民國印壇享有一定之影響與地位。建國后,曾在南京博物院從事文物書畫鑒定工作。此《印譜知見傳本書目》,收錄明代以來,至民國年間出版或傳拓的印譜達千余種之多,是篆刻藝術(shù)與篆刻史研究不可多得的資料。后來經(jīng)王敦化先生教誨的著名文物鑒定家及著名書畫篆刻家成就者較多。
著作出版
《古銅印譜書目》、《印譜知見傳書目》、《篆刻上參考版本書目》、《齊魯古陶存》、《花間集版本考》、《明版書經(jīng)眼錄》、《歷代瓷窯考》、《清人詞目》、《墓志知見傳拓目錄》、《明版書刻留真》、《南京博物院藏印》等十余種著作傳世。
人物評介
不言而喻,王敦化先生在民國印壇享有一定之影響與地位,王敦化愛讀詞,尤喜《花間詞》。先生身材魁梧,性豪放,儼然一“關(guān)西大漢” 也。然別署名“小紅蓮庵” 妙哉!他于篆刻藝術(shù),一生自詡“以我之刀,刻我之印”。雖有秦漢,又不囿秦漢,心手相應(yīng),能自成一格。
摘錄——孫詢《民國篆刻藝術(shù)》
熙如(王敦化)先生自幼喜金石書畫,尤愛文物古玩,精于考訂勘誤,對繪畫、書法、印章、碑帖及版本均有精深的研究。
熙如(王敦化)先生擅長治印。自詡以我之刀,刻我之印。其印取秦漢印中古茂醇厚之風(fēng)格,又不拘于秦漢,溫潤古樸、清正典雅、存一代學(xué)者之書卷氣。
熙如(王敦化)先生性格豪爽,喜交友,與傅抱石、胡小石、俞劍華、高二適、林散之、武中奇、黃養(yǎng)輝、丁吉甫、蕭嫻、王一羽、錢瘦竹、錢松喦、陳大羽、魏紫熙、宋文治、亞明等文化名流多有交往,互通書信,交流作品,探討心得體會,相互提高。彰顯了老一輩藝術(shù)家對藝術(shù)的不懈追求。
今年是熙如先生誕辰一百一十周年,謹(jǐn)以此簡約文字緬懷先生,激勵青年同道精研中國文化,以告慰先輩。
映雪堂——孫少斌
授技傳理
王敦化先生住在南京,當(dāng)時已有87歲高齡,平時手已有些微顫抖。奇的是,他一拿刻刀則手穩(wěn)如陀,一點都不抖,要圓得圓、要直得直,王老的高深功底令樓建飛深深折服。
在教授樓建飛篆刻技巧的同時,王敦化老先生還教授了他很多人生道理。樓建飛是南方人,以米食為主,不喜面食,而王老的人生體會是,什么食物都習(xí)慣吃,才能習(xí)慣面對各種事情。
以畫悅?cè)?以畫助人——訪旅美畫家樓建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