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12年秋天,26歲的云南陸軍講武堂教官朱德同昆明師范學院19歲的學生蕭菊芳結婚。1916年初,朱德隨討袁護國軍第1軍北征,開往家鄉(xiāng)四川。9月底,菊芳為朱德產(chǎn)下一子,朱德發(fā)現(xiàn)他右耳際有一根細細的“拴馬柱”,遂為之取名“保柱”。生子4個月后,蕭菊芳患了類似赤痢的熱病,于1919年6月24日病逝。
少年
未滿三歲生母便去世,而生父朱德為祖國的富裕強盛在外奔波探索,朱琦就留在了故鄉(xiāng)四川,由繼母陳玉珍(朱德第二任妻子)在瀘州撫養(yǎng)長大。
1937年朱琦被抓壯丁。
重回父親身邊
紅軍到達陜北后,朱德在繁忙之余,常會勾起對離散多年子女的思念之情。
國共第二次合作后的1937年8月,朱德到南京開會,從當時的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昆明行轅主任龍云那里得知朱琦在他的部隊里,就曾向在四川重慶八路軍辦事處的周恩來吐露過。周恩來頗能體味老總這番情愫,親自布置人員依線索尋找,并將朱琦送往延安,據(jù)說當朱琦被帶到朱德身邊時,朱德不由自主地扳過他的頭,在右耳際處輕輕摸索,當觸到胎生的“拴馬柱”時,便抑制不住激動喃喃道:“沒錯,是我的兒子,是我的兒子!
1938年,朱琦被送到中央黨校學習,參加革命并入了黨。
畢業(yè)后赴華北抗日前線,戰(zhàn)斗中腿部中彈致殘,由于傷病,1943年從前方調回延安,被派往抗大七分校工作,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七分校隊列科長。
婚姻
在延安,朱琦和趙力平(1926- )相遇了。為他們牽線的,是趙力平的頂頭上司、抗大七分校校長彭紹輝將軍。
然而他們秦晉相結的路程并不平坦。當趙力平隱隱約約聽出彭紹輝的話里,含著要她和朱琦建立比同志更親近的關系那重意思時,她惶惑了。一來年輕的她根本沒考慮過婚嫁問題,二來朱琦是德高望重的總司令的兒子。
接下來自然是回避、躲閃加躑躅,連朱琦邀她到自家做客,見一見朱德和康克清,她都沒有答應。由普通的紅軍戰(zhàn)士成為朱軍長妻子的康克清,看中了趙力平的人品,也理解她的心情,就請女將軍李貞、晉綏軍區(qū)司令賀龍,幫忙做趙力平的工作。
1945年9月,七分校校部遷離延安,轉移到晉綏根據(jù)地的內(nèi)蒙古豐鎮(zhèn)。
好事多磨,這一磨就磨了兩年。1946年3月,趙力平、朱琦的愛情進入了瓜熟蒂落的時節(jié)。
就在豐鎮(zhèn),3月23日,喜歡當紅娘成人好事的賀龍,為他們主持了婚禮。還在延安的朱德、康克清,終于等到了兒子新婚的佳音。
經(jīng)過了晉綏、晉察冀的輾轉,朱琦夫婦到達河北,和劉少奇、朱德領導的中央工委聚合。但新媳婦還未來得及同公公婆婆見上一面,她就和朱琦加入了由鄧穎超當團長、黃華當副團長的土改工作團,赴河北阜平縣搞土改。
1948年阜平的土改結束,趙力平隨丈夫到西柏坡,才第一次與公公婆婆見了面。第一次近距離的接觸,她親身感受到了兩位老人的慈善、平易和溫和,正如別人向她介紹的一樣,她覺得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里會很溫馨和輕松。由于怕引起公公婆婆傷心,她和朱琦的第一個孩子,因環(huán)境艱苦只來到世間三天就早夭之事,趙力平就沒有馬上讓兩位老人知道。
此后不久,根據(jù)工作的需要,朱琦被調往石家莊鐵路局。當他把這一消息告訴父親時,朱德對他說:“你一直在部隊工作,不懂技術,調到鐵路局以后,不能當領導搞管理,要從頭學起!
朱琦先后當火車機車的練習生、司爐、副司機、司機。
1949年后,朱琦在天津鐵路分局機務段工作。
晚年
(以下為朱琦妻子趙力平口述)
朱琦在“文革”中也受到了很大的牽連。因為爹爹還是中央政治局委員,又有周總理等不時地保護,當時造反派不敢對爹爹太放肆。他們整不著爹爹,就拿朱琦撒氣,批斗、抄家是家常便飯。
1969年6月,朱琦被送到山西榆次“五七干!睂W習。當年年底,他從山西回來后,又被下放到天津附近一個叫漢溝的小車站改造,在那兒當倉庫保管員,一直干到1972年,才給重新安排了工作。恢復工作后,由于勞累,也由于“文革”這幾年的折磨,朱琦患了心臟病。1974年6月10日,朱琦突然去世,沒有留下一句話。孩子們都不在家,他們都當兵去了。怕爹爹經(jīng)受不住這個噩耗,只對他說“朱琦突然犯病了,在醫(yī)院搶救”。爹爹很擔心,整整一個星期睡不好覺,總是問情況怎么樣,還需要什么藥,得到的答復也總是“還在搶救”。
6月20日,朱琦去世后的第10天,我們回北京去見爹爹?祴寢尣鸥嬖V他:“搶救無效,朱琦走了,追悼會都辦好了,孩子們想回來看看!蹦翘,爹爹顯得很虛弱,他看著我,喉結動了幾下,好像要說什么,但一時沒有說出聲。這時,坐在我旁邊的康媽媽,輕輕地拍了拍我,示意別再哭了。爹爹說:“你們開始不告訴我,這不對,我就這么一個兒子,這么年輕就走了,很可惜。他上過中央黨校,受過高等教育,走得這么早,太可惜了!
爹爹曾說:“假如我不在了,我沒有任何財產(chǎn),房子是國家的,還有這個桌子,全部交給國家,你們要不上。但是我有一部分書是自己買的,還有一部分是國家發(fā)的,你們可以看,可以拿去學習。我的會客室有一個主席像,這個你們可以拿走。”事實也是這樣,康媽媽病逝以后不到24天,中央管理局就把家具全拿走了。朱琦病故后,當時鐵道部政治部主任對康媽媽說:“你看朱琦病逝了,可是力平一個人在天津,把她調到你們身邊,對你們本身也是個照顧,對力平也是個安慰。”當時我也在場,康媽媽沒說話,爹爹說:“力平在天津工作這么多年了,有群眾基礎,工作也不錯,調到北京的新單位也不好參加工作,還是在天津好吧。”一句話否定了。(離休之后的1996年,我才調到北京。)秘書抱不平說,總司令太正統(tǒng)了,從來不為孩子說句話。
個人家庭
朱琦(1916.9-1974.6.10),朱德第一任妻子蕭菊芳(1885—1919)所生,小名“保柱”,譜名“寶書”。
父親:朱德(原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
生母:蕭菊芳(1885—1919),朱德第一任妻子,1912年秋于昆明與朱德成婚,1919年6月24日病逝。
養(yǎng)母(繼母):陳玉珍(1897-1967),四川瀘州南溪人,朱德第三任妻子,1917年6月和朱德在四川南溪結婚,一直在瀘州撫養(yǎng)朱琦到成年,直至1937年朱琦被抓壯丁,1967年11月逝世于老家瀘州南溪。
繼母:康克清(朱德第六任妻子,終生夫人)。
妹妹:朱敏(1926-2009),走出納粹集中營的傳奇女性,國務院新經(jīng)濟的總編、美國迅網(wǎng)公司的總裁、書法學會的副主席、教授、中醫(yī),丈夫劉錚,知名教授。為朱德第四任妻子賀治華所生。
妻子:趙力平(1926- ),1946年3月23日與之成婚,育有四子一女:
長子:朱援朝(1951-2013),前津薊高速公路董事長、銀廣夏實業(yè)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顧問。2013年5月31日因腦干出血去世。
次子:朱和平(1952.10- ),空軍指揮學院副院長、空軍少將、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第十一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女兒:朱新華(1954- ),1970年入伍,在廣州部隊醫(yī)院當衛(wèi)生員。1977年調北京解放軍301總醫(yī)院,后任急診科主任。1998年調301總醫(yī)院干休所,先后任門診部主任、所長至今。
三子:朱全華(1956- ),曾任海軍裝備部副部長,退休后發(fā)起成立了朱德公益基金會,并任執(zhí)行會長。
幼子:朱國華,(1957-1983),在天津鐵路部門工作,1983年9月“嚴打”期間被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判處死刑,執(zhí)行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