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洪明奇, 臺灣大學化學系學士(1973)、生化科學研究所碩士(1977) 美國麻省Brandeis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1978-1983)
經(jīng)歷: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后訓練(1984-1986) 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癥和腫瘤中心癌癥和腫瘤生物學系助教授(1986-1991)、副教授,教授,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癥和腫瘤中心乳癌癥和腫瘤基礎研究中心主任、分子細胞癌癥和腫瘤學系主任(2000.3迄今)
曾獲榮譽: 德州大學休斯頓健康科學中心John P. McGovern杰出教職員獎 ,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癥和腫瘤中心,教育杰出教授獎(1993)、基礎醫(yī)學研究杰出教授獎(1998)
Hubert L. And Olive Stringer榮譽教授(1996.1-1999.4)、杰出癌癥和腫瘤研究榮譽教授國立癌癥和腫瘤研究院基礎及臨床前審查委員會,初審小組成員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病理計畫審查小組成員,(美南國建會(AACP)杰出成就獎, Houston, Texas, U. S. A. (1997.5) 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癥和腫瘤中心,Ruth Legett Jones endowed講座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2002) 現(xiàn)職: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癥和腫瘤中心分子細胞癌癥和腫瘤學系主任及教授;兼任乳癌癥和腫瘤基礎研究中心主任 。
發(fā)現(xiàn) BIK-DD
他領導的研究團隊從正常細胞中找到一種癌癥凋亡細胞的突變種(BIK-DD),適度表現(xiàn)后,可引起癌癥干細胞的凋亡,卻不會誤殺正常細胞。
他完成的動物實驗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癌癥凋亡細胞突變種治療后的胰臟癌老鼠,腫瘤均明顯變小,而且六成以上可存活1年以上;未接受治療的對照組老鼠,全部在三四十天后即死亡。
他采取的基因治療模式,就是想辦法讓癌癥干細胞自然凋亡,而達到徹底治療目的。
他研究團隊采用的癌癥凋亡細胞(BIK)一般人體內(nèi)就有,即存在于正常細胞里,也存在于癌細胞中;但這種凋亡細胞平常并不會特別表現(xiàn),無法殺死癌癥干細胞。洪明奇找到癌癥凋亡細胞的突變種(BIK-DD),且可調(diào)控到讓它只在癌癥干細胞中大量表現(xiàn),而不會表現(xiàn)于正常細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