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趙貞吉

    趙貞吉(明代)

    趙貞吉(1508年-1576年),字孟靜,號大洲,內(nèi)江桐梓壩人。生于明武宗正德三年,嘉靖十四年(1535)進士,授翰林編修。擢左論德、監(jiān)察御史,奉旨宣諭諸軍。會嚴嵩以事中之,廷杖謫官。隆慶元年(1567),復(fù)起歷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與高拱不協(xié),乞休歸。卒于神宗萬歷四年,年六十九歲。謚文肅。2008年8月,四川省內(nèi)江市市中區(qū)文物普查隊于四川省內(nèi)江市市中區(qū)四合鄉(xiāng)三山村12組碑亭灣發(fā)現(xiàn)趙貞吉墓。趙貞吉墓為趙貞吉及其母、妻的合葬墓。在早期被盜極為嚴重,考古人員只在墓室中發(fā)現(xiàn)三具頭顱和零碎的遺骨,墓志銘與隨葬品均不見。

    人物生平

    少時聰穎

    趙貞吉于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2月16日)出生于四川內(nèi)江桐梓壩,六歲時隨祖父趙文杰于武功縣讀書,每日能讀一卷書。年幼時與其弟趙蒙吉自相師友,互進其學,十五歲讀王守仁《傳習錄》,驚曰: “予固疑物理之遠于本也,今獲所歸矣。”(我本來懷疑萬物的規(guī)律是遠離本心的,現(xiàn)在才知道真正的歸向。)欲往從王守仁治學,父母不許,遂遍誦六經(jīng)自求之。十九歲習靜般若寺,自號洞巾道人,適逢首輔楊廷和因大禮議之事惹怒明世宗朱厚熜,被罷職歸鄉(xiāng),趙貞吉慨然興嘆: “孟子賢人也,孔子志夢周公,孟子志行王道,俱欲見諸行事,豈僅取為我忘情斯世哉!”遂立志學以致用,經(jīng)邦濟世,于是復(fù)攻舉子業(yè)。

    嘉靖七年(1528年),二十一歲的趙貞吉中四川省鄉(xiāng)試第四, 《易經(jīng)》房魁,為舉人,率領(lǐng)本鄉(xiāng)赴試者一同去新都拜謁楊廷和,楊廷和評價他說:“是將為社稷器,吾兒慎(指楊慎)弗逮也!

    嘉靖八年(1529年),下第歸鄉(xiāng),會其母余太夫人故去。同年,王守仁、楊廷和相繼過世,趙貞吉感于人世飄忽若是,遂兼修出世業(yè),復(fù)習靜古剎,“不櫛沐解衣者數(shù)年”。(胡直·《少保趙文肅公傳》)

    初入仕途

    嘉靖十四年(1535年),趙貞吉二十八歲,其父強令其赴禮闈參加會試、殿試,中乙未科進士,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廷相稱贊他的對策文章,可與漢朝賈誼的《治安策》相媲美(都御使王公廷相撫其卷曰:“雖《治安策》弗能絕也!保。內(nèi)閣擬一甲第二名,朱厚熜嫌其語直,批:“略泛而滯于行!敝枚椎诙痪镁秃蠡诹,于是首先選他為庶吉士,特旨留館,讀書中秘。

    嘉靖十五年(1536年),授翰林院編修。

    趙貞吉

    嘉靖十七年(1538年),趙貞吉因感朱厚熜初即位時銳意改革,去除積弊,而近年沉迷方術(shù),朝政荒疏,于是上《乞求真儒疏》,但惹惱了執(zhí)政者,因于是年秋請假歸鄉(xiāng)治學。

    嘉靖二十年(1541年),西北邊地不寧,以副使身份隨隆平侯張偉出使蘭州,行持節(jié)冊封事。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趙貞吉出教司禮監(jiān),并同修《會典》,充會試同考官。又升為右春坊右司允,管國子司業(yè)事。

    仕路坎坷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進兵南下?lián)锫樱北凭⿴,謾書求貢,史稱“庚戌之變”,朱厚熜召百官廷議,日中莫出一言,只有趙貞吉奮袖大言:“城下之盟,《春秋》恥之。且既許貢,則賊必入城要索不已,即內(nèi)外夾攻,胡以御之?”并當場建言,宣諭諸將,散金犒士,以激勵前線戰(zhàn)事。朱厚熜對其頗為贊賞,并擢升他為左春坊左諭德兼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奉敕宣諭諸軍,并賜白金五萬兩,聽隨宜勞賞。

    因初時廷議罷,趙貞吉盛氣謁見閣臣嚴嵩于西苑值房,嚴嵩辭而不見,趙貞吉遂斥罵門者。適逢趙文華趨入,趙貞吉復(fù)斥之,故嚴嵩大恨。及其撰敕時,故意不書令其督戰(zhàn)之語,亦未遣一兵一卒為其護從。時敵騎往來頻繁,趙貞吉獨單騎出城(僅弟趙頤吉從之),先詣總兵仇鸞營,因仇鸞陰與嚴嵩勾結(jié),辭而不受。趙貞吉無奈,次馳入諸將營,宣諭犒士。次日入城復(fù)旨,入城前已撰有疏草,復(fù)請督戰(zhàn)之權(quán),而仇鸞畏其復(fù)至,使人為趙貞吉謄疏,故意拖延。及趙貞吉入,疏不來,獨以宣諭事畢奏上。嚴嵩乘間激朱厚熜怒,謂趙貞吉“漫無區(qū)畫”,下之詔獄,廷杖四十(《明世宗實錄》記為杖五十,《明史竊》記載為杖九十),謫廣西慶遠荔波典史。趙貞吉率妻子赴廣西,至祁陽,得廣西督學王敬所(王宗沐)翰諭。趙貞吉病且兩月,計取道永州入粵,過飛雄嶺中瘴,止存皮骨,與妻子相向而泣,是時頗為狼狽,智勇俱困,卒賴王敬所之眷顧,得置于安全之地,抵貶所已是春末夏初。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六月,被量移為徽州通判。后累遷南京吏部主事、南京光祿寺少卿、右通政、南京光祿寺卿等職。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趙貞吉聽聞三大殿災(zāi),于是寫信給執(zhí)政嚴嵩,認為不應(yīng)為了修殿而勞苦百姓。他因此惹惱嚴嵩。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趙貞吉的父親趙勣謝世,他聞訃后歸鄉(xiāng)。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升任南京戶部右侍郎,因已聞訃歸,遂未到職。

    嘉靖四十年(1561年),改任戶部右侍郎,嚴嵩欲遣其往薊州掌督運糧草之事,趙貞吉以為此事原已有人司職,徒增一職無益于事,故而拒絕,嚴嵩大怒,使人論劾,竟奪官去職。罷官歸鄉(xiāng)后,趙貞吉于內(nèi)江桂湖街聚眾講學,從者甚眾,并遍游內(nèi)江各名勝寺廟,題詩刻石。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朱厚熜駕崩,趙貞吉痛哭,稱:“先皇知我!

    頗受恩寵

    隆慶元年(1567年),新即位的明穆宗朱載垕起復(fù)趙貞吉為禮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掌詹事府事務(wù)。八月,朱載垕親臨太學,當時國子祭酒胡杰剛離職,趙貞吉代其處理事務(wù),講《尚書·大禹謨》之《后克艱章》篇。趙貞吉年逾六十,議論侃直,進止有儀,頗受朱載垕關(guān)注。朱載垕又見其闡發(fā)有旨,音暢儀端,深為感動。不久后,趙貞吉補任經(jīng)筵日講官,被推舉為南京禮部尚書。

    隆慶二年(1568年)三月,朱載垕又將趙貞吉留下,當經(jīng)筵直講。會文武邊臣議,欲招南兵十萬于張家灣。趙貞吉執(zhí)意認為不可,當事者悟。復(fù)點會試總裁,奉命教吉士,仍充講讀編修,代祭孔子,為皇太子講《唐太宗喻太子章》。

    隆慶三年(1569年)八月,趙貞吉以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yún)C務(wù),同諸閣臣入輔大政,協(xié)管詹事府事。

    隆慶四年(1570年)正月,加太子太保、榮祿大夫,賜蟒袍鸞帶。二月,由首輔李春芳舉薦,兼掌都察院事。會有俺答孫把漢阿吉等入降,趙貞吉力促和議。后因非例考察科道之事與輔臣高拱不協(xié),上疏乞歸,十二月解都察院事。

    致仕著書

    隆慶五年(1571年)初,致仕歸,蔭一子趙鼎柱為左府都事。抵家后,門人請設(shè)教于圣水寺。三月,隆慶和議成,朱載垕以趙貞吉曾與其議,特蔭其子趙景柱為中書舍人。

    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朱載垕駕崩,趙貞吉哭臨至水漿不入,因哀毀過度而患嗽疾。

    萬歷二年(1574年),其弟趙蒙吉謝世,趙貞吉傷弟之先逝,有遲暮之感,乃于是年卜葬地于“寶峰”。

    萬歷三年(1575年),趙貞吉杜門謝客,不復(fù)會講,匯秦漢而下三教遺言,作為內(nèi)篇曰《經(jīng)世通》 ,外篇曰《出世通》 ,匯三千年未經(jīng)折衷之籍,聚為一書,作內(nèi)外二篇都序。此書尚未撰成,至冬末,嗽疾復(fù)作,遂輟編。

    萬歷四年(1576年)三月十五日(4月13日),趙貞吉端坐而逝,享年六十九歲。訃聞抵京師,明神宗朱翊鈞為之輟朝一日,諭祭褒揚,謚號“文肅”,追贈少保。

    主要成就

    政治主張

    趙貞吉自少年時代起即崇尚陽明學說,治學以經(jīng)世致用、就實黜虛為要,反對空談之學,注重實用,他將理論與實踐結(jié)合,并將其貫穿于自己的整個政治生涯之中。

    作為進入仕途的敲門磚,趙貞吉在自己殿試的策對文章中,便針對當時的社會弊端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其內(nèi)容涉及國家安全、財政收支、農(nóng)民負擔、整頓吏治等重大問題,策論切中時弊,并提出希望統(tǒng)治者于社會各方面實施針對性改革措施,這篇策對文章得到了時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廷相的高度認可,認為可以和漢朝賈誼的《治安策》相媲美。

    兩年后,因感于明世宗迷惑方術(shù),不理朝政,而朝臣大多因循茍且,趙貞吉上《乞求真儒疏》,提出在全國范圍內(nèi)廣泛征聘人才的主張,結(jié)果惹惱了執(zhí)政當局(“疏上,慨然有國無其人之感焉,閣臣見之皆不懌。”尹守衡·《明史竊》),被迫請假回籍暫避。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一蒙古俺答部南下劫掠,抵達北京城外,并向明王朝要挾索貢。執(zhí)政當局計無所出,召集百官商議,直至日中,無一人敢發(fā)一言,唯獨趙貞吉挺身而出,力排主和之議,并且提出了具體可行的應(yīng)變措施,雖然后來被嚴嵩構(gòu)陷遭到貶謫,但議和之議被否決,避免了明王朝與俺答議和后可能導(dǎo)致的“歲遣重使,輸以歲幣,而終不能塞虜人無厭之求,以召戎啟釁”(何良俊·《四友齋叢說》)的后果,可以說趙貞吉抗論于朝之舉,是功在社稷,而舉世皆受其利。嘉靖朝仕途的挫折,并沒有讓他放棄自己的政治主張,反而使其政治見識更加成熟。

    隆慶元年(1567年),他受召起復(fù),即向明穆宗上萬言書:《三幾九弊三勢疏》,其內(nèi)容幾乎涵蓋朝政的各個方面,向皇帝提出需要注意的三種幾微之事(三幾)、必須去除的九種弊端(九弊)和需要改弦易轍的三大要害(三勢)。陳子龍等人在其所編撰的《皇明經(jīng)世文編》中收錄此疏,并注批語:“公此一疏,不但事理明暢,文筆亦復(fù)高勁,不減賈太傅諸篇。”同樣將其與漢代賈誼相提并論,可見趙貞吉對國家治亂安危的關(guān)注是一以貫之的。趙貞吉此疏,問題尖銳,議論深刻,革新主張具有可操作性,可惜并未得到皇帝足夠的重視。他也并沒有因此就閉口不言,在接下來的閣臣任職期間,他陸續(xù)上了《議邊事疏》、《論營制疏》,包括其之前所上的《練馭議》、《調(diào)兌議》,是他側(cè)重在國家邊防事務(wù)方面提出的改革主張,希望通過營制、馬政、軍制等方面的革新,可以一改明朝中后期邊防廢弛、兵力疲弱的現(xiàn)狀,達到提高國家軍事實力的目的,然而因為趙貞吉個性豪直,終被排擠致仕,他的改革主張并沒有得到實施的機會。

    隆慶四年(1570年),俺答孫把漢阿吉部率眾降明,此事在明廷引起激烈爭論,趙貞吉力議主和,接受歸降,此議后來于隆慶五年(1571年)達成,史稱“隆慶和議”,換來了明朝與蒙古邊境數(shù)十年的和平互市,趙貞吉首贊之功,不可不提。

    從“庚戌之變”到“隆慶和議”,趙貞吉對于戰(zhàn)與和的主張,都能審時度勢,以國家民族的最高利益為基準,做出自己的決斷,足以展現(xiàn)其在國家軍事方面的卓越見識。

    學術(shù)思想

    趙貞吉被認為是王學傳承之一的泰州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創(chuàng)立者為王陽明嫡傳弟子王艮,其學術(shù)理論以“格物”為要,認為士人修身的目的在于知善知惡,為善去惡,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要干實事,把人的自然本質(zhì)和社會本質(zhì)統(tǒng)一起來,其學派的傳承關(guān)系,脈絡(luò)大致為“心齋(王艮)之后,為徐波石(徐樾),為顏山農(nóng)(顏均)。蓋心齋真英雄,故其徒亦英雄也。波石之后為趙大洲,大洲之后為鄧豁渠。”(李贄·《為黃安二上人三首》)他曾與當時的王學傳承者唐順之(荊川)、徐樾(波石)、王畿(龍溪)、羅洪先(念蓭)、趙時春(浚谷)、胡直(廬山)、蔣信(道林)、孫應(yīng)鰲(山甫)等相交論學。

    趙貞吉的實學思想與王艮的格物說一脈相傳,他認為人皆可為圣賢,需要靠自己不斷學習修養(yǎng),克服干擾本心的欲念,時常自修自凈,就可以不斷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但他并不以自身道德修養(yǎng)完成為目的,而是主張要有所作為,即出世為經(jīng)世之用,在干實事時,也時刻不忘完善自我,即經(jīng)世為出世之體。他認為一個有道君子,只要心存仁義,不斷完善自我,則或儒或釋或道皆無不可,他也從不避諱自己談禪修道,曾與萬鹿園(萬表)在京郊談禪,觀者甚眾,引為一時輿論浪潮之先,他對于傳統(tǒng)的朱子理學將釋道斥為異端的理論很不以為然,并且親身實踐,得出結(jié)論,“禪不足以害人明,蓋以身證之,非世儒徒以口說諍論可比也。”(《與趙浚谷中丞書》)雖為王學傳承者,趙貞吉的學術(shù)理論又與王陽明有不同之處,《罪惟錄》中論及趙之學術(shù)特點,“跡文肅所著述,儒禪兼,以是為文成之學也,而不大見其用于文成!谖某蓪W擬禪,而不言禪,在文肅學擬禪之學,不必不言禪,此有同異微分處。”

    王陽明學說提倡知行合一,趙貞吉也是這么要求自己的,所以他“身居臣子之地,每懷經(jīng)世之愿;心慕道德之門,時發(fā)出世愿。”(《祭古圣賢文》)經(jīng)世、出世,都統(tǒng)一于趙貞吉身上,并貫穿其一生。做官時就要有所作為于國有益,不做官時則致力講學,為社會培養(yǎng)人才。

    趙貞吉一生重視人才培養(yǎng),在朝在野都多次進行講學活動,從者甚眾,“師事趙老者,在朝盈朝,居鄉(xiāng)滿鄉(xiāng)!保ā赌显冧浶颉贰だ钯棧┰诤擦衷喝温殨r,給司禮監(jiān)宦官、國子監(jiān)學生講學,同時也作為日講官,給隆慶皇帝講學。他的學生中,有鄧林材、鄧林喬兄弟、龔懋賢這樣的出仕為官者,也有鄧豁渠這樣的離經(jīng)叛道者,不一而足。

    趙貞吉致仕歸里后,忽生勇猛之志,擬潛心編撰《經(jīng)世通》和《出世通》,把古代典籍分別用經(jīng)世、出世二題貫通起來。這兩部書規(guī)模宏大,卷帙浩繁,計劃多達三千多卷,惜乎天不假年,二書開局編輯不久,趙貞吉就病重謝世,未能成書。

    文學造詣

    趙貞吉的文學成就,即在當時就享有盛名,與楊升庵(楊慎)、任少海(任翰)、熊南沙(熊過),并稱為“蜀中四大家”。其文如其人,雄快豪邁,氣韻不俗,除被人以賈誼相比的兩道上疏外,其亦有《洗心亭記》、《求放心齋銘》、《克己箴》、《掌石賦》等殊為可讀。其詩作文學價值尤為可觀,傳世五百余首,尤以七言見長。

    他的詩學陶潛、李白、白居易等人,有真情,去矯飾,有個性,去蹈襲,放縱自如,一瀉千里,常有奇巧之句,令人贊嘆不已。清·錢謙益評價他的作品,“公為詩駿發(fā),突兀自放,一洗臺閣嬋媛鋪陳之習。其文章尤為雄快,殆千古豪杰之士,讀之猶想見眉宇! (《列朝詩集小傳·趙宮保貞吉》)。許孚遠則認為其“文章俱自胸襟流出,追風逐電,不可捉摸,非史非漢,非韓非蘇,而超然遠覽,睥睨古今,自成一家之文也。詩格韻大似李白,其得諸無意,信口拈成,又絕類寒山拾得語!保ā囤w文肅先生文集序》·許孚遠)

    其青年時代,因曾經(jīng)出使蘭州,親眼見識過邊防重鎮(zhèn),軍營較場,詩風接近邊塞詩派的高適、岑參,多表現(xiàn)其為國立功、身任天下的雄心壯志,英氣勃勃,豪氣縱橫,如《雜詠六首》、《臨洮院后較射亭放歌行》、《薦福寺贈別趙中丞》等可為代表。中年時期,仕途上的坎坷,磨礪了他的意志,讓他對于世情和國情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自身的經(jīng)歷,也讓他對古今英雄失路產(chǎn)生了許多體念和認同,故而才有《望紫柏山》中“君不見京洛紅塵多更深,英雄著地皆平沉!敝。而其寫景述懷之作,則具備更高的文學價值,其七言歌行體作品,文辭華美,不必俗語,明白曉暢,音韻和諧,換韻自然,藝術(shù)上追蹤李白、白居易,以《望紫柏山》、《眉山歌》、《游華山至華州夜飲王太史草堂醉中留別》等篇可為其中代表。

    個人作品

    趙貞吉著有《文肅集》二十三卷(《四庫總目》)行于世!痘拭鹘(jīng)世文編》輯有《趙文肅公文集》兩卷。今人官長馳有《趙貞吉詩文集注》。

    人物評價

    總評

    趙貞吉博學才高,但他為人好強,容易發(fā)怒,常常得罪人。對一些重臣,他也直呼其名,因此招致諸多怨恨。高拱、張居正的名望、資歷都不如趙貞吉,但都在他之前得到重用。趙貞吉與他們都恃才爭強好勝,互不相讓,趙貞吉最終被排擠離職。

    歷代評論

    楊廷和:孟靜,社稷臣也。

    胡直:公孝友天至,從綰發(fā)與弟頤吉(此處應(yīng)為蒙吉)自相師友,剛忠英偉,稱其氣貌,解褐即身任天下,憂先一世,雖百千挫不回,稍激勇退倬,有鳳翔千仞之志,至其學問淵源,上探堯孔之微,而并包逮于伯陽、子羽,爰遠泥洹,雅自命曰:經(jīng)世、出世。其亦希古之博大人哉!將與天地精神往來遨乎其初!荀楊諸子,未足窺其奧也。海內(nèi)士業(yè)文章者,爭高模擬。公負特操,不襲人后,而博辨雄深,環(huán)瑋變化如出溟海、起神龍,不可端崖,要歸于道。(《少保趙文肅公傳》)

    姜寶:今世論學者多陰采二氏之微妙,而陽諱其名,公于此能言之,敢言之,又訟言之,倡言之,而不少避忌,蓋其所見真,所論當,人固莫得而訾議也,于乎若公其可謂豪杰而圣賢矣。(《趙文肅公文集序》)

    孫應(yīng)鰲:公平生素秉真慧,洞契元銓。有疏觀性命之志,含醞萬象,條達九流;有雄視今古之識,矯歷奇服,慷慨謀國;有盡瘁邦家之節(jié),道合則從,時違斯止;有粃糠塵世之介,良由本體,澄澈精悟默成。故屢進不喜,數(shù)罷不憂,任勞怨不詘,觸權(quán)勢不懼,真人倫之師表,世儒之筮龜也。(《趙大洲墓志》)

    何良。航紫啵挥芍腥嗽,則是營求而得,唯趙大洲入閣,出自圣裁!黄淙吮某终,且剛直有口,遇事輒發(fā),不能藏垢,……然一直不容于群枉,故不久而論罷。大洲每遇事泥古,不通時變,誠亦有之,然其忠誠許國,奮不顧身,何可掩也。夫山有猛獸,藜藿不采,朝廷豈可一日缺諷議之臣,留之以箴儆于國可也,何故群擠而力排之。昔晁錯喜言事,遂為袁盎所陷,后人作忠鳥傳以哀之。李令伯言,仕無中人,不如歸田,蓋從古而然矣。(《四友齋叢說》)

    蔡汝南:趙大洲兄,近謫粵尉。此兄堅凝峻拔,迥駕流輩。《與陳給事中虛峰》

    李贄對其的評價為:

    吾謂趙老真圣人也。(《與焦漪園太史》)夫趙老何人也?巍巍泰山,學貫千古。(《復(fù)鄧石陽》)

    霍與瑕:師于國家重務(wù),片言立斷,有不可者,厲聲折之,人不能當其下風,然行云流水,一過即休,未嘗有絲毫芥蒂胸中。汲引后進,愛惜人才,容納直言,為朝廷開言路,每惓惓也。……公學為帝師,才堪王佐,不吐不茹,至大至剛,此其鐘山岳之間氣,為一代之偉人。(《祭大洲趙尊師閣老》)

    陳文燭:至求真儒一疏,將望世廟以大有為之君,而自許以明世之臣。所云周家累世而吊民混一之業(yè)付諸渭濱;殷道方隆而鹽梅舟楫之寄托諸傅嚴。投竿釋鍤,起定臺衡,乃先生終身廟廊,進必以正。當時最患者北虜耳,惓惓于練兵選將。而隆慶諸疏,視宣諭將士者氣不少變。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形之奏對講說者愷且直,見之記述論贊者恪且嚴。詩歌雄偉,銘誄典實,符采彪炳,暉麗灼燁,真如三峨萬仞,屹然青天之上。又如二江合流,東注而之海也,即操染家不能窺其萬一。先生遭逢明主,豈不知涉世之難乎,而不肯少貶以徇人。日倡正學,興起事功,意未嘗不在唐虞殷周也。及其未究,退居于蜀,垂白著書,推以訓世,而衛(wèi)道之心愈悲矣;蛑^先生犯顏敢諫,類合州鄒吉士汝愚;耿介恬退,類重慶劉文簡公;精白一心,勤勞王家,類新都楊文忠公;韻宇宏深,博蹇好修,類里中劉文肅公。夫四公皆天下士,以先生方之,可謂有光于蜀之前修,而要之不足以概先生也。乃先生真學圣人而未至者與!先按察公每言,海內(nèi)道義交久而真者,惟趙孟靜一人耳,而先生寓書惓切汲引佞。(《趙文肅公文集序》)

    許孚遠:先生少掇嵬科,官居館閣,而衣疏茹淡,絕遠聲色,終其身有簞瓢陋巷之風。品格孤高,一塵不染,而忠君孝親濟世利物出于天性,皇皇焉有畏天命而悲人窮之意。天資敏異,于學無所不窺,而好善如饑渴,天下有才慧好修之士,雖在韋布后生,靡不樂取之以為友。平生言無矯飾,行無依違,進退綽如也。是故釋褐之初,讀書中密,受異知于世廟。中遭權(quán)奸傾陷,竟不可得。后事穆廟,經(jīng)筵日講,箴誨慨切,先帝為之改容,至幸太學賜坐。蓋先生心志光明,豐神磊落以能感悟圣主,風動海內(nèi),嗚呼!此豈尋常之所可及也哉!先生當在庚戌,虜迫京城,而以宮坊挺身宣諭將帥。及己巳虜入大同,而以內(nèi)閣劾奏督撫之欺罔,正氣凜凜,迄今猶有生色。議復(fù)禁軍隸五府舊制,使分營操練,以強兵杜釁,有桑士之先謀。諫止非例考察,以愛惜言官,培養(yǎng)國脈,權(quán)宰陰為之奪氣。此立朝數(shù)事,皆可為后世法。至虜酋俺答乞貢市于朝,廷議下政府,群公相顧躊躇,賴先生立斷,以去就爭之然后決,其所為贊大謀而定國是有如此,世莫能盡知己。然而世之君子咸謂先生意氣慷慨激烈,不足于溫和,是以不能究其用。愚竊謂先生之才、之節(jié)、之學、之識,使伊周在列,必有同心斷金之利。假令獻可替否于一堂之上,謇謇諤諤,乃其所深取,而忍于排擯之耶?吾是以悲先生之不遇也。正直之道不諧于流俗久矣,非盡先生之過也。(《趙文肅先生文集序》)

    尹守衡:趙貞吉亦一瑰奇之士,讀其請求真儒一疏,睨視一代之朝紳,何英雄之欺人也!比及庚戌,追念往日告君之言,士有鷹揚之略,能斬胡酋之首,懸于太白之旗者,何人哉!赫赫天朝,不得借一管(仲)、樂(毅)于燕齊之小國,真可為之于邑。貞吉自顧其身,徒負請纓之志,且不免于荔浦之行,豈命也夫!迨至入?yún)⒚芪穑▌?wù)),總攝臺綱,已葉于商王夢賚之秋,所與共調(diào)商鼎者,乃在于剛愎自用之新鄭(指高拱),顧昧師濟之義,一以意氣相加,遺其去?酥C德讓之風亦已遠矣!往昔所稱休休有容之度,豈猶愧于一個臣乎!(《明史竊·列傳·趙貞吉》)

    高啟愚:公為人英邁豪杰,亢直不阿。起文學侍從,輒以經(jīng)世大業(yè)自喜,好講古黃石素書!纫詨K獨孤忠受知主上,憤人臣阿比成風,政體隳壞,懷私匿情,俗弊財殫,慨然欲以身振而新之。諸所擘畫天下大計,務(wù)在辟公羊之路,塞朋黨之門。海內(nèi)蒸蒸,想望風采;而同事者忌其英偉,復(fù)陽羨而陰擠之,使不得久于其位以去。乃至今薦紳大夫追語公當日事,猶撟舌不能下,以為天挺人豪,氣蓋一世,而不知其本有在也!畬W,淹貫群流,博綜千古,冥收逖覽,靡所不及。而尤深明出世之旨,于道簽禪宗,各晰其微言,以合于性命。故其學日益深,而神日益凝,淵淳海蓄,世莫得究其涯涘。一旦臨大事,神光所露,薄虹霓而亙云天,愈抑愈顯,至于百折曾不少衰。即以其士苴緒余,摛為文辭,亦莫不高朗雄健,射斗凌空,而不可向遏。何則?其所從來者有本也。而世徒與慷慨功名之士扼腕游談?wù)咛岷舛Z,渺之乎知公哉!(《趙文肅公文集序》)

    鄧林材:先生自沖年以至垂老,學術(shù)凡幾更歷:始焉求道于載籍,既而潛心于本體,既而顯設(shè)于事,為晚而加意于著作事,與年易道,與時遷,然而精神意向終始惟一而隨處自得:以性命了悟為宗也。故其論學,一洗陳言,直指本體,廓披圣途,誕登道岸,所謂愈真切愈易簡,愈易簡愈真切,在能者從之耳。有論先生之學者曰,以性命為根,文章其枝葉,以經(jīng)濟為用,以出處其蘧廬。(《趙文肅公年譜序》)

    袁宏道:蜀中,高士藪澤也。近代性命之學,始于趙文肅。嘗竊讀公書,出入禪儒,而去其膚,關(guān)、閔所未及也!秹酆捂诳上壬耸颉

    錢謙益評價道:

    剛忠英偉,稱其氣貌。議論慷慨,有孔文舉蘇子瞻之風。身任天下之重,百折不回。公為詩駿發(fā),突兀自放,一洗臺閣嬋媛鋪陳之習。其文章尤為雄快,殆千古豪杰之士,讀之猶想見眉宇! (《列朝詩集小傳·趙宮保貞吉》)

    《明神宗實錄》中評價趙貞吉:生平自負特操,不襲人后。身任天下,百挫不回。大都才雋而博,氣剛而忠,貞吉有焉。其學多本余姚而雜以二氏,蓋亦好高之過云。

    張岱:吾讀趙文肅奏議,未嘗不唏噓慨嘆,想見其為人。文肅剛忠英偉,宋之李綱、趙鼎不是過焉。雖受知于世廟,一阻于相嵩,且阻于相拱,名為見用,而實擯棄之。救時宰相乃屈為伴食,其肯靦顏在列乎?蚤賦歸來,聚徒講學,又豈得已也哉!巷有惡犬,沽酒者不至,余蓋重為朝廷惜之矣。(《石匱書》)

    王藩臣:吾蜀趙公文肅,以天挺豪杰之才,負直方不回之性。自起家至爰立,其功與節(jié)之著于世,烈矣,而猶不克盡行其志氣。公之志其在文乎!公為文無慮數(shù)十萬言,談之皆日星麗而江河流,云霞蒸而草木蔚,精采璀璨,致使人不敢逼視己;譏諷嘿思,則渾灝龐博,若元氣之胚,萬象莫測也。嗟乎!此豈當世修詞之士所可操觚而得其似者哉?公于文,蓋出氣者全也,方公在館閣時,虜寇三輔,獨發(fā)大議,力詛貢市,旋奉璽書勞諸軍。時戎馬載道,白刃充斥,瀕殆者屢而公色不變。至謗遐荒,沉下秩,磨幸相之牙,中含沙之毒,棲遲且數(shù)十年,而公志不變。既已遭明主,柄大政,毅然以破黨與振積怠為己任。首揆異意,謗議盈廷,公遂決去矣。其出處大節(jié)如此!非夫配義與道之氣充胸塞體,惡有常變不渝、初終彌厲、震蕩一世、赤幘千古者乎?宜其發(fā)文章雄偉不群如是!倘亦莊氏所謂怒者非歟!昔吾鄉(xiāng)蘇文忠(蘇軾)敘張樂全之文,比于漢世二公,謂北海志大而論高,英偉奇杰之氣,一時所宗,讀其書慨然有烈丈夫風。諸葛孔明不以文自明,至《出師表》簡而盡,直而必肆。大哉言乎!非秦以來以事君為悅者所能至也。文忠之論偉矣,樂全其克當之。今當之者,惟吾文肅公也。(《重刻大洲先生趙文肅公文集序》)

    黃宗羲:先生之學,李贄謂其得之徐波石!壬^“不足以害人”者,亦從彌近理而大亂真者學之。古來如大年、東坡、無垢、了翁一輩,皆出於此。若其遠理而失真者,則斷斷無一好人也。

    李樂:趙公,號大洲,為人峭直梗介,不阿隨。(《續(xù)見聞雜記》)

    查繼佐:跡文肅所著述,儒禪兼,以是為文成之學也,而不大見其用如文成。新鄭以褊忌故仵文肅,卻不能奪文肅,圣水寺固在也。在文成學擬禪,而不言禪;在文肅學擬禪之學,不必不言禪。此有同異微分處。(《罪惟錄》)

    張廷玉:貞吉負氣自高,然處傾軋之勢,即委蛇,庸得免乎?(《明史》)

    蔡東藩:夫俺答雖稱狡詐,而未嘗有入主中原之想,觀其大掠八日,飽飏而去,可知趙貞吉之主戰(zhàn),未嘗非策。果令宸衷獨斷,奮發(fā)有為,則豈竟不足卻敵?(《明史演義》)

    史料記載

    《明儒學案·卷三十三·泰州學案二》

    《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

    親屬成員

    輩分關(guān)系姓名簡介
    家世先祖趙雄字溫叔,南宋孝宗時宰相,封衛(wèi)國公。卒贈少師,謚號“文定”。
    祖父趙文杰字士英,號桂窩,舉人,官至云夢知縣,追贈尚書。
    父親趙勣號靜山主人,官贈翰林編修,追贈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世稱“資政公”。
    母親余氏初贈孺人,后贈夫人。
    ——原配陳氏封一品夫人。
    繼室李氏——
    側(cè)室郭氏封太恭人。
    同輩二弟趙蒙吉字仲通,號圭洲,少號小洲。貢士,官至國子監(jiān)學正。
    三弟趙頤吉字正甫,舉人,官歷唐縣令。曾隨兄于庚戌之變時奔赴前線軍營宣諭,散金犒軍。
    幼弟趙復(fù)吉——
    子輩長子趙鼎柱(趙臺鼎)字長玄,號金泉,于醫(yī)學頗有建樹,輯著有《脈望》,官歷蜀王府左長史。
    次子——質(zhì)美能詩文,早亡(《松窗夢語》載其溺死于沱江之中)。
    三子趙景柱字見泉,以父蔭中書舍人。
    孫輩孫子趙祖蔭鼎柱子,以祖蔭中書舍人,官歷云南尋甸軍民府知府。

    (家族成員參考資料)

    卒年爭議

    關(guān)于趙貞吉的卒年,《明神宗實錄》記載為萬歷四年十二月,《明史》記載為萬歷十年,二者相去五年有余。而有不少明末的史料顯示趙貞吉卒于萬歷四年(1576年),壽終于六十九歲。其證據(jù)在:

    一、黃宗羲在《明儒學案》中記載趙貞吉“萬歷四年三月十五日卒,年六十九,贈少保,謚文肅!

    二、李贄在《續(xù)藏書》卷十二《內(nèi)閣輔臣傳》記載:“少保趙文肅公,丙子(萬歷四年)三月薨,春秋六十九!

    三、傅維鱗的《明書》卷一百十五記載:“趙貞吉……萬歷四年丙子三月卒,年六十九!

    以上三書的成書年代都早于《明史》,其記載應(yīng)更為準確。因此,可以論證趙貞吉卒于萬歷四年(1576年)三月。

    墓葬紀念

    趙貞吉墓位于四川省內(nèi)江市市中區(qū)四合鄉(xiāng)三山村12組碑亭灣,于2008年8月中旬被發(fā)現(xiàn)。經(jīng)發(fā)掘勘測,墓葬為典型明代形制風格石室墓,由加工制作精細的條石、板石砌筑而成,再以封門石板封堵墓口、墓頂。

    墓室平面呈長方形,平頂,內(nèi)空最高1.63米。一前室橫貫靠前,兩端分別線刻文臣、武將站像,有鎮(zhèn)墓守護之意。后室分為三個棺室,前室一側(cè)對應(yīng)三個龕臺,作置放祭品或隨葬物之用。

    趙貞吉墓室由甬道、主室和兩側(cè)室組成。甬道左右兩側(cè)壁線刻文、武官員站立畫像;三后室居中為趙貞吉棺室,長2.78米,寬1.26米,主墓室石質(zhì)門框雕鑿楹聯(lián)一副:“三朝元老忠良墓,一代名儒理學塋!闭诳逃星逦朗陶邎D,豎行楷體書寫“明敕建少保趙文肅大洲墓”。左右兩側(cè)室的正壁也分別刻有“一品夫人陳氏墓”和“太恭人郭氏墓”。三室墓頂均為平頂,整個墓室面積為17平方米。經(jīng)考古人員隊初步發(fā)掘清理、拍攝、測繪、拓片等程序,并參考比對相關(guān)文史資料后確認,古墓主人為明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趙貞吉夫妻。

    趙貞吉主室左、右分別安葬兩夫人,古人左尊右卑,左棺室葬原配夫人,后壁正中題:“正德丙寅年七月十六日吉時生 一品夫人陳氏墓 嘉靖丁未年六月二十一日吉時卒”。右棺室葬側(cè)室,后壁正中題:“太恭人郭氏墓”。整座墓為趙貞吉夫妻合葬,面積約17平方米。相對于墓主人的官品等級身份,墓室規(guī)模面積并不為大。墓內(nèi)裝飾,并不浮華,堪稱簡約。

    發(fā)掘清理中,觀察到由于1952年的破壞性挖掘,三墓室中三具頭顱、遺骨基本完整。淤土中棺木腐蝕嚴重,尚可辨認。趙貞吉棺室后壁靈位上方圓形凹槽所嵌辟邪用銅鏡已被撬走。整個墓室有明顯擾亂翻動跡象。更為遺憾的是,按例墓中應(yīng)存的記述主人生平、德績的墓志銘和數(shù)量不詳?shù)碾S葬品皆無蹤影。從墓主趙貞吉1576年辭世下葬計算,至2008年考古人員進入墓內(nèi),已整整432年。

    自2008年底開始,趙貞吉墓園之修葺工程已展開,并于2009年4月4日在市中區(qū)四合鄉(xiāng)三山村舉行趙貞吉墓園落成、祭拜典禮。

    影視形象

    2007年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徐敏飾演趙貞吉。

    名人推薦
    • 陶安
      陶安(1315年~1368年)字主敬,當涂(今屬安徽)人。生于元仁宗延祐二年,卒于明太祖 洪武元年,年五十四歲。六歲喪父,矢志讀書,日記千言,敏悟...
    • 楊暕
      楊暕(585年―618年),字世朏,小字阿孩 ,隋煬帝楊廣次子,元德太子楊昭同母弟,皇后蕭氏(蕭皇后)。楊暕長相俊美,濃眉大眼。初封豫章王,仁壽...
    • 施天章
      施天章[清](一七o二至一七七四)字煥文,嘉定(今屬上海)人。工繪事,得馬、夏法。以刻竹石,巧若神工。雍正間織造使者,以所刻進,命供奉如意...
    • 張景和
      張景和,江蘇省徐州市豐縣華山鎮(zhèn)套樓村人,是徐州市的環(huán)衛(wèi)工人。2011年6月初,其用手捧著孫女的臉,兩人滿臉堆笑地進行鼻吻的場面,經(jīng)攝影愛好者金...
    • 蘇序
      蘇序出生于開寶六年(公元973)。從小性格比較頑皮,不喜讀書,略知大意而已。長大后容貌英偉,為人慷慨,樂善好施,不求報答。
    • 湯綱
      湯綱 1928年8月生,浙江諸暨市人。1960年畢業(yè)于復(fù)旦大學歷史系。1960年至1980年在南開大學明清史研究室任教。1980年到復(fù)旦大學歷史系任教,曾任復(fù)旦...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