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顧沅,家住蘇州浦橋西街(今鳳凰街),清道光年間人,系國學生,曾官教諭、敘布政使。稟性好學,讀書過目成誦,雖出生世代簪纓之家,但“不求仕進,不以科舉之學為好學”,故鄙棄官場,歸隱里門。父兄都在外地為官,他則在蘇州侍養(yǎng)母親。
顧沅襟懷淡泊,卻熱心于故里慈善事業(yè)。凡是在蘇州的名人祠墓已淪沒于荒煙蔓草者,他必斥資“搜剔整頓”;又以宋代范仲淹為榜樣,捐田千畝,建立“義莊”,收容資助貧困者;還刻印了幾部勸人為善的圖書,廣泛贈送。為此,受到來蘇為官的名臣如陶澍、林則徐等人的器重,并與之訂交。
個人成就
藏書
顧沅生活簡樸,卻把錢財都用在購書、刻書等方面,收藏了不少古書,尤以收藏宋版元刻有古籍而出名,為當時江南首屈一指的大收藏家。據(jù)《吳縣志》載:“顧沅圖書之富,甲于東南”,“收藏舊籍及金石文家甲于三吳”。他還搜集研究金石、碑刻,收藏歷代古錢,從春秋戰(zhàn)國始,至清代,有布帛、刀幣、斧幣、元寶、紙幣、銅錢等。藏有《秦東門關》、《漢東海廟碑》、《梁館壇碑》等珍稀碑帖。他的藏書十分豐富,分藏書、刻書、抄本三類。藏書多為古版珍貴書籍,如《周易旁箋》、《建炎復辟記》、《樊川集》、《文泉子集》、《沈下賢集》等等二千多種?虝鵀轭欍渥约鹤珜懖⒖逃 3緸橘I不到而設法借來,雇好手以佳紙優(yōu)墨抄寫并經(jīng)顧沅校對。抄書經(jīng)史子集分類,有周孔汲《子思子》八卷、漢黃石公《黃石公三略》13卷、唐劉禹錫《劉賓客文集》30卷和外集10卷等二百余種。楊仲羲稱“藝海樓”不及四庫者六百余種,而四庫未及者達二千余種。咸豐十年(1860)藏書盡為丁日昌所收購,丁日昌《持靜齋書目》中所著錄之書,大半是他的舊藏。
清著名藏書家。字湘舟,號澧蘭,別署倉浪漁父。長洲(今江蘇蘇州)人。道光間官至教諭。喜收藏,藏書、金石甲于三吳。先后歷經(jīng)20余年,建藏書樓為“懷古書屋”、“藝海樓”、“辟疆園”、“賜硯堂”、“秘香閣”等,藏秘本、善本頗多。學者楊仲羲在評價顧氏的“藝海樓”藏書時,稱其“不及四庫者600余種,而四庫未及者2000余種”。計得書10萬余卷,其中宋元版和名人評校本十居一二,明版和傳抄本十居三四;碑刻4000余種,書畫千余家,鄉(xiāng)人子弟有愿意學習者,允許登書樓看書,并相與考證經(jīng)史,討論古今。先后和錢泰吉等著名學者交誼頗深。咸豐十年(1860),由于家境日益貧寒,被迫出售藏書,被富商官員丁日昌所收購,丁日昌在《持靜齋書目》中所著錄之書,大半是他的舊藏。藏書印有“彭城仲子審定”、“湘舟過眼”、“古吳武陵叔子湘舟氏珍藏”、“顧沅湘奏氏”、“武陵懷古書屋收藏”、“澧蘭又號湘舟”、“臣沅之印”、“秘香閣收藏”等。嘉慶十八年(1813)輯《賜硯堂叢書》和《賜硯堂叢書新編》,道光十年(1830)開雕,所輯皆清人名流著述,收書近百種。輯刻《吳郡名賢圖傳贊》20卷,收錄吳郡名賢像570余幅,著《游山小草》、《古圣賢傳略》、《昆山志》、《滄浪亭志》、《焦山志》、《然松書屋詩抄》等10余種。
文學
顧沅是個學者,善詩,有《聽漏吟》、《游山小草》、《然松書屋詩鈔》若干卷。熱衷于地方史志的整理和研究,手輯并刻印有《吳郡名賢圖傳贊》、《賜研堂叢書》、《婁東文略》等。他非常敬仰歷來的忠臣義士,曾花了相當大功夫,收集上自周秦,下迄元明的忠義之士的詩篇,編輯刻印成《乾坤正氣詩集》。另輯有《吳郡文編》,收錄了散見于歷代志乘、碑刻及書冊中的吳地重要文獻,卷帙浩繁,內(nèi)容豐富,是一部價值連城的蘇州史料匯編。
關于《吳郡文編》,還需要作個說明。 《吳郡文編》總約400萬字,計246卷,分裝80冊。因篇幅浩重而未能出版。咸豐庚申之役時,顧沅已經(jīng)過世,嗣孫顧康如尚年幼,倉皇出城,留在蘇州城的《吳郡文編》不及轉移,流失于戰(zhàn)亂中。半個多世紀后,民國七年(1918),有人在上海見到該書,告訴顧沅的曾孫顧浩成,&127;遂以五百金購歸,藏于蘇州辟疆園藝海小筑內(nèi)。顧浩成逝世后,其子顧翼東悉心護持高祖遺著。 “九·一八”事變后,儲于定做的鐵函內(nèi)。蘇州淪陷前,即將它們寄存無錫蕩口鎮(zhèn)親戚處,第二年,又親自押運至上海,又三易其地,最后藏于復旦大學圖書館內(nèi)。1958年,顧翼東教授得知:當時在蘇州博物館工作的范煙橋先生,正四處打聽《吳郡文編》的下落,便于1960年慨然將書移送蘇州博物館保存。“十年動亂”后,顧翼東還專程來蘇探詢過《吳郡文編》的保存情況,得知書籍完好無損,十分欣慰。當然,這些都是后話了。
園藝
顧沅對園林藝術也頗有研究,道光二十年(1840),他在“甫橋西街”(今鳳凰街北段)建成了著名的“辟疆小筑”,更為蘇州園林添上了光彩的一頁。
辟疆小筑占地并不大,但具“城市山林之致”。主要建筑有“思無邪齋”、“不系舟”、“心妙軒”、“據(jù)梧樓”、“金粟草堂”、“如蘭館”、“白云深處”、“古泉精舍”、“不滿亭”、“得月先樓”、“藝海樓”、“傳硯堂”等。其中“思無邪齋”地勢高曠,湖石壁立,喬木干云,名花環(huán)繞,是園中最勝處。紀念蘇東坡的“蘇文忠公祠”就在齋前,祠中有“蘇亭”、“蘇軒”、“嘯軒”、“雪浪軒”等,竹樹森森?偠教珍鵀橹}匾曰:“心境奇絕”,巡撫林則徐書聯(lián)“嶺海答傳書,七百年佛地因緣,不僅高樓鄰白伎;岷峨回遠夢,四千里仙蹤游戲,尚留名剎配黃州”。思無邪齋東南,即是“壽寧寺”的雙塔,此處“借景”甚妙,被稱作“雙塔夭矯,如天外飛來,搖搖欲墜幾席間,尤勝絕也”!鞍自粕钐帯笔且蝗簶鞘摇昂晟罹珴崱钡淖≌瑓^(qū),為顧沅“奉母頤養(yǎng)”之所。而“藝海樓”,樓上縱橫環(huán)立三十六櫥,貯書十萬卷,樓下為“吉金樂石齋”,收藏商彝、周鼎、晉帖、唐碑之屬。
辟疆小筑內(nèi)的建筑,多名人題辭!氨俳≈彼淖譃橄鄧钤}并書,太史嚴保庸撰《辟疆小筑記》;“藝海樓”陶澍題,“吉金樂石之齋”,姚元之題并書;“傳硯堂”,林則徐書并跋。由于該園風景秀麗,且常為名流文宴之所,傳為盛事。據(jù)顧氏后裔顧翼東教授回憶,三十年代,顧氏故宅中,尚存?zhèn)鞒幪、藝海樓、白云深處、?jù)梧樓、不滿亭、金粟草堂、如蘭館等,1956年后漸失舊觀,一度為合成晶體材料廠占用,現(xiàn)為市職業(yè)技術培訓中心。
顧沅的“辟疆小筑”,又稱“辟疆園”,人們經(jīng)常將它與晉代吳中名園“辟疆園”相混淆。晉代顧辟疆的園林,當時號稱“吳中第一名園”,《世說新語》曾記載官至中書令的王獻之游此園的事。唐代時,辟疆園仍在,后來為任晦所有,又加以修葺,人稱“任晦園池”,宋代人仍稱“任氏園池”(《吳郡志》中有記載),明時廢為民居。況鐘為蘇州太守后,在今西美巷中掘得晉代石刻,考證得當?shù)亍拔屣@王廟”遺址實是原辟疆園,于是立“辟疆館記碑”,今亦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