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神通
人物介紹
李神通(576—630年),名壽,唐高祖李淵從父弟,海州刺史李亮(李虎第八子)子。 鄭孝王李亮之子。
主要經(jīng)歷
李神通隋末在長安,高祖起兵后受連累,不得不跑到南山中避禍。山里的逃亡生活還是比較苦的,以至于他的兒子李道彥下山去討飯。當李淵的三女兒平陽公主到來之后,便舉兵以應李淵,自稱關(guān)中道行軍總管。 高祖占領(lǐng)長安后,拜宗正卿。武德元年(618年),拜右翊衛(wèi)大將軍,封永康王。尋改封淮安王,任山東道安撫大使,擊宇文化及軍于魏縣。竇建德奄有山東,神通退保黎陽。四年(621年),竇建德敗,授河北道行臺尚書左仆射。從李世民平劉黑闥,遷左武衛(wèi)大將軍。 武德后期李神通在兄弟之爭中是傾向于李世民的,武德九年(626年)的東宮中毒事件,就是李神通把李世民扶回了秦王府。
評價
李世民曾有一段話,基本上概括了李神通的功業(yè):“義旗初起,叔父雖首倡舉兵,蓋亦自營脫禍。及竇建德吞噬山東,叔父全軍覆沒;劉黑闥再合馀燼,叔父望風奔北!甯福瑖劣H,朕誠無所愛,但不可以私恩濫與勛臣同賞耳。”貞觀元年(627年),拜開府儀同三司食五百戶。四年(630年),薨于長安,享年五十四歲。謚靖。貞觀十四年,唐太宗詔淮安王李神通與河間王李孝恭、贈陜州大行臺右仆射鄖節(jié)公殷開山、贈民部尚書渝襄公劉政會配饗唐高祖李淵廟庭。今存貞觀初與太宗等《兩儀殿賦柏梁體》聯(lián)句詩,《全唐詩》卷一附收于太宗名下!杜f唐書》卷六○、《新唐書》卷七八有傳。
伯顏
人物介紹
伯顏(Bayan,1236年—1295年),蒙古八鄰部人。元朝大將。曾祖述律哥圖、祖阿刺從成吉思汗征戰(zhàn)有功,封為八鄰部左千戶及斷事官。
主要經(jīng)歷
生長于伊兒汗國。以深略善斷著稱,信奉也里可溫教(基督教)。1253年,跟隨旭烈兀(拖雷子)西征。1265年,受伊兒汗旭烈兀命出使大汗廷奏事,深得忽必烈賞識,留作侍臣 ,與謀國事。至元二年(1265),任中書左丞相,后遷中書右丞。七年(1270),改任同知樞密院事。1273年,忽必烈汗任命他為伐宋軍最高統(tǒng)帥。十一年(1274),復任左丞相,總兵分三路攻宋,與阿術(shù)統(tǒng)中路,取鄂州、漢陽等地,沿長江東下,次年取黃州、蘄州、江州、安慶、池州等地,大敗宋宰相賈似道軍于丁家洲,收降太平州、滁州,下建康(今南京),尋進中書右丞相。十一月,分兵三路進軍臨安(今杭州市),與右丞相-阿塔海取中道,節(jié)制諸軍并進。十三年(1276),陷臨安,俘宋帝、謝太后等北還,取宋地三十七府、一百二十八州、七百余縣。十四年,以宗王昔里吉等叛執(zhí)北平王那木罕,自阿力麻里東犯和林,奉命率師北上,大敗叛軍于斡耳寒河(今鄂爾渾河)。十八年(1281),從皇太子真金撫軍漠北,益藤州四千九百余戶為食邑。二十二年(1285),代宗王阿只吉總軍西北。二十四年(1287),從元世祖討平叛王乃顏之亂。二十六年(1289),任知樞密院事,分院和林。二十九年(1292),招降叛王明理鐵木兒,屢敗海都叛軍。因遭朝臣讒陷,被罷職,居大同。三十一年(1294),世祖卒,受顧命擁戴鐵穆耳即位,復任知樞密院事。同年十二月(1295年初)病卒。大德八年(1304),追封淮安王。至正四年(1344),追封淮王。有《丞相淮安忠武王碑》以志其功。應仁宗帝儒師王約的請求,元帝為伯顏在杭州建立祠堂(忠武王廟,即元丞相伯顏祠也)。姚靖《西湖志》:“方其統(tǒng)兵下臨安,駐節(jié)皋亭,俟宋出降,不嗜殺戮,杭民德之,為建此祠!薄对贰份d:u2018功臣之祠,惟故淮安忠武王立廟于杭,春秋二仲月次戊祀以少牢,用籩豆簠簋,行酌獻禮!u2019”。
后人評價
南宋汪元量有詩贊曰:
衣冠不改只如先,
關(guān)會通行滿塵廛。
北客南人成買賣,
京師依舊使銅錢。
伯顏丞相呂將軍,
收了江南不殺人。
昨日太皇請茶飯,
滿朝朱紫盡降臣。
元育
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被封為使持節(jié)、大將軍、大都督、淮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