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山鷹之歌(El Cóndor Pasa),是一首秘魯歌曲,由作曲家Daniel Alomía Robles于1913年按照 安第斯山區(qū)民謠譜寫而成,作為同名音樂劇的主題曲。1970年,著名音樂組合西蒙和 加芬克爾在其專輯《憂愁河上的金橋》中演唱了這首歌曲,保羅·西蒙重新進(jìn)行了填詞,使之成為 世界名曲。背景
《El condor pasa》( 老鷹之歌)是一首反抗西班牙殖民者的南美秘魯一帶的印地安民歌.El Condor Pasa的原版據(jù)傳是基于秘魯自由戰(zhàn)士Tupac Amaro的故事。1780年,他在領(lǐng)導(dǎo)一場反抗 西班牙人的起義中被害,死后變成一只Condor,永遠(yuǎn)翱翔于安第斯山上。 秘魯人民暨此體現(xiàn)對自由的追求不息,而歌名的直譯就是"雄鷹在飛"。 《老鷹之歌》原本是同名 說唱?jiǎng)〉慕Y(jié)尾部分,由3段組成,分別是一段亞拉維情歌(一種悲傷的印加 古曲)、一段帕薩卡耶舞曲(一種歡快的街頭節(jié)日舞曲)和一段秘魯瓜伊紐舞曲(一種優(yōu)雅的 集體舞)。歌詞
該曲最早的歌詞以 克丘亞語寫成:
Yaw kuntur llaqtay urqupi tiyaq maymantam qawamuwachkanki, kuntur, kuntur apall away llaqtanchikman, wasinchikman chay chiri urqupi, kutiytam munani, kuntur, kuntur. Qusqu llaqtapim plazachallanpim suyaykamullaway, Machu Piqchupi Wayna Piqchupi purikunanchikpaq.
Daniel Alomía Robles為其填上了西班牙語歌詞:
Oh majestuoso Cóndor de los Andes, llévame, a mi hogar, en los Andes, Oh Cóndor. Quiero volver a mi tierra querida y vivir con mis hermanos Incas, que es lo que más añoro oh Cóndor. En el Cusco, en la plaza principal, espérame para que a Machu Picchu y Huayna Picchu vayamos a pasear.
譯文如下:
噢!雄壯的 禿鷹的 安第斯山脈, 帶我到我的家里,在安第斯山脈, 哦!禿鷹── 我要回到我心愛的土地和生活 與 我的兄弟 印加人,這正是我最想念 哦!禿鷹。 在庫斯科,在那廣場, 等待── 就這樣,在 馬丘比丘和 可蘭比丘 去散步。
Paul Simon 保羅西蒙&加芬克爾 改編成英文
I’d rather be a sparrow than a snail
Yes I would, if I could, I surely would, hm-m
I’d rather be a hammer than a nail
Yes I would, if I only could, I surely would, hm-m
Away, I’d rather sail away
Like a swan that’s here and gone
A man gets tied up to the ground
He gives the world its saddest sound
Its saddest sound
I’d rather be a forest than a street
Yes I would, if I could, I surely would
I’d rather feel the earth beneath my feet
Yes I would, if I only could, I surely wou
譯文如下:
我寧愿是一只麻雀而不愿是一只蝸牛
是的,我寧愿如此.
如果我能,我當(dāng)然愿意
我寧愿是一把鐵錘而不愿是根釘子
是的,我寧愿如此.
如果我只能這樣,我當(dāng)然愿意
遠(yuǎn)遠(yuǎn)地,我寧愿飛向遠(yuǎn)方,
就象一只天鵝,四處悠游
人被地面束縛著,
在世界發(fā)出悲哀的聲音,
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
我寧愿是一片森林而不愿是一條街
是的,我寧愿如此.
如果我能,我當(dāng)然愿意
我寧愿體驗(yàn)地球在我腳下的感覺
是的,我寧愿如此.
如果我只能這樣,我當(dāng)然愿意.
家喻戶曉
《老鷹之歌》真正在世界范圍內(nèi)家喻戶曉要?dú)w功于美國民謠歌手保羅·西蒙。1965年,他和搭檔阿特·加芬克爾在巴黎一家劇院演出時(shí),遇上了秘魯?shù)摹坝〖尤?Los Incas)”樂隊(duì)。西蒙被樂隊(duì)的安第斯 音樂風(fēng)格和阿洛米亞·羅布萊斯的作品深深吸引,于是,他在第二年邀請“印加人”樂隊(duì)錄制了《老鷹之歌》的器樂部分,并為它填上了英語歌詞,改名為《老鷹之歌(如果我能夠)》,收錄在他的著名專輯《 憂愁河上的金橋》中。由西蒙和加芬克爾合唱的這首歌曲一躍成為世界 流行音樂排行榜上的熱門金曲。此后,又有許多音樂人將其改編成搖滾、流行、爵士,甚至 拉丁舞曲等多種風(fēng)格演唱,《老鷹之歌》由此傳遍世界,成為 歐美國家介紹 安第斯音樂的標(biāo)牌樂曲。1980年,它在德國 多特蒙德歐洲音樂節(jié)上被評(píng)為“世界上最美的歌曲”。然而,在南美安第斯國家,人們并不接受保羅·西蒙填詞的英語版本。許多當(dāng)?shù)貥逢?duì)翻唱的這首歌曲,用的全都是原版歌詞的古印加凱楚亞語版或者西班牙語版。他們認(rèn)為,這才真正代表了《老鷹之歌》的精神。
世界文化遺產(chǎn)
享譽(yù)世界的秘魯名歌《老鷹之歌》以其悠遠(yuǎn)、神秘的旋律和古樸、獨(dú)特的 安第斯山區(qū) 民族樂器編曲令無數(shù)人對南美 印第安文化心馳神往。近日,秘魯政府將作曲家達(dá)尼埃爾·阿洛米亞·羅布萊斯(DanieL alomia robles)于1913年創(chuàng)作的這首名曲宣布為該國的國家 文化遺產(chǎn)。
秘魯國家文化研究院的學(xué)者認(rèn)為,《老鷹之歌》中濃郁安第斯民族特色的音樂和奔放不羈的歌詞使它具有了喚醒秘魯民族認(rèn)同感、反抗 殖民主義的政治意義。長久以來,秘魯 民族主義者都認(rèn)為,秘魯不是屬于白人和外國人的,而是屬于安第斯山東麓的 印第安人的!独销椫琛返脑~曲作者當(dāng)年正是在安第斯山礦區(qū)目睹了秘魯勞工反抗外國 企業(yè)主壓榨的血淚斗爭之后,寫下了這部說唱?jiǎng)〉。?0多年前,把這樣的主題搬上戲劇舞臺(tái),無疑是一個(gè)巨大的創(chuàng)新,因此受到了觀眾的 熱烈歡迎。僅在利馬著名的 馬奇劇院,這部說唱?jiǎng)?年內(nèi),就演出了3000余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