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明正德進(jìn)士,官都察院右御史,歷任 安慶、蘇州知府,山東、河南巡撫,為官廉潔,政績 卓然。 任安慶知府時(shí),興利除弊,大興教育之風(fēng),改建 皖山書院,移修山谷書院,興水利開吳塘、烏石工程,于三祖寺建三高亭,并撰記,于安慶建天柱閣,以便眺望天柱山。擅詩文,是繼宋代名相王安石之后,賦詩題刻最多名人。
生平
胡纘宗,他的祖父兩代曾任過縣官。父親胡士濟(jì)是一位學(xué)識淵博的儒生,長期在四川雙流(今四川省雙流縣)任縣學(xué)教諭,署雙流縣事。胡綴宗從小在父親的熏陶下,刻苦讀書。幼年時(shí),繼母虐待,深夜讀書苦乏油,他的姐姐就用口銜油供他讀書,時(shí)常苦讀至三更方才就寢。他博文通經(jīng),日有進(jìn)步。明孝宗 弘治十四年(1501)中舉人;正德三年(1508)中進(jìn)士,殿試對策擬一甲,有權(quán)宰私庇子,擬置三甲一名。 李東陽憐其才,同一甲 傳臚,即授 翰林院檢討。
胡纘宗任檢討后,參與編纂了《世宗實(shí)錄》。在嘉靖六年(1527),升山東布政使司左政參,后調(diào)任浙江、山西布政使司左參政。他同樣“至能稱職”,政績頗顯。嘉靖十五年(1536),升河南左布政司。同年十二月,升山東巡撫右副都御史。在山東時(shí),魯王橫恣,他上疏彈劾,并修建萊河,便民灌溉。嘉靖十七年(1538),調(diào)總理河道,開考城(今河南蘭考縣)黃河支流,以減輕歸德(今河南商丘縣)、雎州(今河南雎縣)的水患。嘉靖十八年(1539)三月,任河南巡撫右副都御史。河南遭了饑荒,他向朝廷請得救災(zāi)銀款20萬兩救濟(jì)災(zāi)民。十二月,因官署失火事件而被免官。從此胡贊宗結(jié)束了仕宦生涯。 胡纘宗罷官歸里后,“開閣著書”,集中精力從事寫作。他文學(xué)造詣深,善詩歌,導(dǎo)源于六經(jīng),肆以秦漢。著書甚富,有《鳥鼠山人集》18卷,《擬漢樂府》2卷、《擬古樂府》2卷、《胡氏詩識》2卷、《愿學(xué)編》2卷、《近取編》2卷、《河嵩集》2卷、《歸田集》2卷!洞呵锉玖x》12卷、《議禮集注》25卷、《安慶府志》《蘇州府志》《鞏郡記》《秦州志》《秦安志》《漢中府志》《羲臺(tái)志》。此外,還編有《秦漢文》《唐雅》《雍音》及《胡氏家譜》等。其中《明史?藝文志》中著錄9種,有《胡氏詩識》《議禮集注》《春秋本義》《安慶府志》《秦州志》《漢中府志》《鞏郡記》《鳥鼠山人集》《擬古樂府》。胡綴宗還擅長書法,師法 顏真卿,書體剛健遒勁,酣暢淋漓,名山名寺多見其墨跡。天水 伏羲廟門有“與天地準(zhǔn)”,江蘇 鎮(zhèn)江焦山迎客照壁上鑲嵌有“海不揚(yáng)波”,蘇州虎丘有篆書“千人坐”,山東濟(jì)南有“豹突泉”,曲阜孔廟下面第一坊至今懸掛著他書寫的巨匾“金聲玉振”。他的墨跡代表木刻板《早朝詩》七律四首,民間至今流傳頗廣。其詩歌諷喻朝廷,吟民疾苦,激昂悲壯,自然不俗,頗近秦聲。他的確是明代有影響的人物。正如長安人何棟為他作的《墓志銘》中所說的:“經(jīng)濟(jì)弘偉,功業(yè)垂于當(dāng)年;學(xué)海淵涵,著作傳于今日!奔尉溉拍(1560)九月初三日卒于家中,享年81歲。
評價(jià)
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中說到孝思”人謂孝思意氣,殆不減蘇長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