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任職務
現(xiàn)擔任國際巖石力學學會教育委員會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地礦油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金屬學會常務理事兼采礦分會會長、 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主要研究
在巖石力學與工程、采礦工程優(yōu)化和安全高效開采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針對地應力對采礦工程的極端重要性和地應力測量難度大,我國地應力測量起步較晚,地應力資料缺乏并嚴重制約采礦工程技術水平提高的狀況,從上世紀80年代留學澳大利亞起,致力于地應力測量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建立了符合工程巖體特性的地應力測量分析理論,發(fā)明了一種高精度的地應力測量方法和裝置,完成了15個礦山和地下工程的地應力現(xiàn)場。相關成果在本領域國際權威刊物發(fā)表論文多篇,得到國際知名專家的高度評價,并被他們多次引用和介紹。
針對金屬礦床的形成過程和開采穩(wěn)定性均受地應力控制的特點,提出了以地應力為切入點,根據(jù)礦山的實際工程地質和開采技術條件,通過科學的定量計算和分析,選擇最合理的采礦方法,確定最佳的開采總體布置、采場結構參數(shù)、開采順序和支護加固措施的金屬礦采礦優(yōu)化理論,并在實際工程中得到成功應用。
所獲獎勵
“實現(xiàn)完全溫度補償并考慮巖體非線性的地應力解除測量技術及其應用”獲1999年度國家技術發(fā)明三等獎(排名第一);
“高陡邊坡工程及計算機管理技術研究”(國家“八五”攻關項目專題)獲199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深部開采動力災害預測及其危害性評價與防治研究”獲200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新城金礦復雜條件礦床采礦方法研究”(國家“九五”攻關項目專題)獲200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大型深凹露天礦高效運輸系統(tǒng)及強化開采技術研究”(國家“十五”攻關項目課題)獲2004年度中國冶金礦山企業(yè)協(xié)會科學技術特等獎;
“大型深凹露天礦安全高效開采關鍵技術研究”獲200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十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巖石力學與工程》,該教材2004年被評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獲2004年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高等教育)一等獎,獲2005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第四屆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
專著及論文
出版學術專著4部,其中,《地應力測量原理和技術》是國內外第一部系統(tǒng)介紹地應力測量方法和實踐的專著,被我校和其它很多礦業(yè)、土木和地質類院校用作巖石力學課程的重要參考教材。《巖石力學與工程》等
發(fā)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錄100余篇(包括發(fā)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等國際權威刊物上的論文20余篇)。培養(yǎng)出博士39名、碩士39名,指導博士后1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