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周少梅(1885—1938) ,中國二胡音樂的拓荒者。現(xiàn)代民族器樂演奏家、音樂教育家。1912年,他率先把民樂課帶進了省立無錫第三師范學校,成為最早的國樂教師、導師,那是一個視民樂為“賣唱琵琶”、“叫花胡琴”的年代。 他清醒地意識到,僅在一個把位上演奏,是二胡無法在舞臺上施展的癥結(jié)成在。于是,他成了上、中、下“周少梅三把頭(位)胡琴”演奏法的始作俑者。于是,他與制作二師傅共同對二胡進行了“配套”的改良,如:琴梗增長,選“瓜子蛇皮”為琴膜、配置軟弓等。
作為教育家,他收集整理民間樂曲、古琴曲,并改編了一些練習曲、獨奏曲、編撰教材,如:《樂曲集》、《戲曲譜》、《國樂譜》等等。
他祖籍江西盧陵,江陰顧山鎮(zhèn)人。其父是當?shù)亟z竹名手,三個哥哥亦擅長管弦,受熏陶,周少梅從小就學操二胡、琵琶,到了青年時期,由于酷愛民族民間音樂,曾辭去蘇州排須店的學徒生計,返鄉(xiāng)專心致志地研習二胡、琵琶等各種民族樂器的演奏技法。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演奏技巧日趨成熟,成為江南知名的絲竹能手,各地爭相邀請去演奏、教學。在20歲時被聘為“私立華氏鴻模高等小學!钡膰鴺分笇,以后又相繼被江蘇省立無錫第三師范學校、私立無錫中學、輔仁中學、江蘇省常州五中、武進女藝等近二十所學校聘任為正式音樂教員或國樂指導。并和音樂家劉天華交往密切。
周少梅虛心好學,從不保守,先后向常州中學校長童斐學習昆曲,向常熟的汪旭學習琵琶,也曾向他的學生劉天華學習過古琴演奏技法和二胡曲,他還經(jīng)常向江南一帶的民間藝人學習。為了使二胡演奏音域得到進一步擴大,更加豐富二胡表現(xiàn)力,通過反復的實踐,大膽地將二胡的琴桿增長至90厘米,同時還加大了琴筒的尺寸。他在《虞舜熏風曲》中用到了下把位,并加花演奏,使二胡音色更加豐滿,樂曲更加華麗。
為支持劉天華探索民族音樂改革,特在江陰成立“國樂研究會”。曾將二胡只在上把位演奏開創(chuàng)為上、中、下三把位演奏。編寫教材《國樂演奏》、《京劇曲譜》及一些二胡練習曲。整理、改編、創(chuàng)作了《虞舜熏風曲》、《顧山清明曲》、《劃龍船曲》、《苦中樂》、《苦中行》等二胡、琵琶獨奏曲。
周少梅在三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培養(yǎng)了許多有成就的學生。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在1917~1922年期間就向他學習二胡和琵琶,古琴家吳景略在年輕時也曾拜周少梅為師。他還刊印了三冊《國樂講義》,其中記錄了他收集整理的戲曲譜和器樂曲譜138首,給后人留下了珍貴的民族音樂資料。周少梅以精湛的技藝,深厚的藝德,贏得了人們的尊敬,成為我國著名的國樂先驅(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