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杜庠(xiáng)生卒年不詳,字公序,號西湖醉老。明代蘇州人,從 昆山張和讀書,以詩名于景泰年間。 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年)進士。曾任攸縣知縣,自負才高,不得志,棄官游歷于江湖間,自稱“西湖醉老”。每過赤壁就題濤,時人稱其為“杜赤壁”。詩作賞析
原文
【 赤壁】
水軍東下本雄圖,千里長江隘舳艫。
諸葛心中空有漢,曹瞞③眼里已無吳。
兵銷炬影東風猛,夢斷簫聲夜月孤。
過此不堪回首處,荒磯鷗鳥滿煙蕪。
賞析
這是作者經(jīng)過赤壁時,回憶起一千二百年前發(fā)生在這里的一場大戰(zhàn)而寫出的一首懷古詩。赤壁古戰(zhàn)場在今湖北蒲圻縣西北三十六公里處,長江南岸。而杜庠所詠的赤壁大約是另一處,即黃州(今湖北黃岡縣)的赤壁。黃州赤壁一名赤鼻磯,斷崖臨江,截然如壁,而呈赤色,故名。因蘇軾游此作有前、后《赤壁賦》和《赤壁懷古·念奴嬌》詞,后人亦稱“東坡赤壁”。其實,不管詩人所詠是蒲圻赤壁也好,還是黃州赤壁也罷,都不過是借題發(fā)揮,抒寫自己的“思古之幽情”。誠如清代詩人朱日睿所說:“赤壁何必問出處,東坡本是借山川”。詩人登山臨江,思接千載,縱覽古今,遂有此傳誦一時之佳作。
詩的前五句,作者以巨匠之手,舉重若輕地把一場歷史的風雷任意驅(qū)遣于筆底,并從一定角度對當年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給予評價。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在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作用的一次重大戰(zhàn)役。其結(jié)果,處于劣勢的孫、劉聯(lián)軍一舉破曹,因此也就成為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例。這自然留下了很多啟發(fā)人思考、令人感慨的東西。
首聯(lián)“水軍東下本雄圖,千里長江隘舟由艫”,詩人以驚人的藝術(shù)腕力寫出了曹軍以泰山壓卵之勢順長江東下、睥睨一切的氣焰和威勢。當時,曹操大軍破荊州,下江陵,戰(zhàn)船連接千里,旌旗蔽空,投鞭斷流,其志在必欲一舉擊碎東吳,席卷天下,并吞八荒,成就帝王之業(yè)。然而,句中著一“本”字,則明白暗示了其驕兵必敗,“雄圖”終將化為泡影的歷史結(jié)局。
頷聯(lián)“諸葛心中空有漢,曹滿眼里已無吳”,分述諸葛亮和曹操兩個歷史人物。“心中空有漢”是說,漢朝國祚將亡,諸葛亮縱然逞其才智,終究也是枉費心機。對句寫曹操的狂妄輕敵。
頸聯(lián)出句“兵銷炬影東風猛”,寫曹軍的失敗。接下來的對句“夢斷簫聲夜月孤”,則出現(xiàn)一個大跨度的跳躍、轉(zhuǎn)折,作者移宮換羽,詩筆一揮越過八、九百年,聯(lián)想到大蘇泛赤壁的遺事,一種虛空悵惘的情緒隨之升騰起來,詩境也由粗放轉(zhuǎn)為凄清。句中“夢斷”、“簫聲”、“夜月”的意象,全由蘇軾《前赤壁賦》一文化出。這一聯(lián)的兩句詩對比強烈,出句尚是千帆爭渡,煙焰張?zhí)斓膽?zhàn)爭場景,對句卻繪出一幅清幽的長江月夜聽簫圖,讀者如聞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的洞簫聲在耳畔索回飄蕩,令人黯然銷魂。
尾聯(lián)詩人從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使他感興趣的眼前風物上來:“過此不堪回首處,荒磯鷗鳥滿煙蕪。”不堪回首是傷感于歷史的變遷和現(xiàn)實的荒涼。那些三國時代的英雄人物——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雄姿英發(fā)的周郎,“而今安在哉”!就連那月夜泛舟,臨風吹簫、放言宏論的蘇軾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黃鶴。面對荒磯鷗鳥、哀草寒煙,多情善感的詩人撫今追昔,念往思來,能不感慨萬端!更兼那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坎坷,命運的乖舛……一腔憂思愁緒向誰傾?末句以景結(jié)情,作者的百般感觸盡在不言中,也給全詩籠上了一層由歷史的滄桑感、宇宙的蒼涼感和人生短暫渺小的感喟相交織而成的凄愴意緒。
這首詩寫得縱橫逸宕,氣勢雄豪,蘊涵著沉郁的情感,讀來如聞鐵板琵琶,忽而轉(zhuǎn)為悠悠清鐘。據(jù)說當年曾廣為流傳,作者亦因之被呼為“杜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