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朱熠成年就離開了 故鄉(xiāng),以武學上舍生的身份寄居臨安。 理宗端平二年,右科武舉第一,他這時四十三歲,授秉議即,遷 周門舍人(掌朝會議禮的武職宦,宋代可參與政事),差知沅州(今湖南阮陵縣治、橫州(今廣西橫縣),復為周門舍人,后來又到雷州(今廣東 ?悼h)等地做過幾年地方官。任職期間,辦事公正廉明。不久調(diào)京,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里,他替某嬪妃的弟弟寫了一份婚啟書,內(nèi)有句云: “舍妹夫人十年陪風輦,霓裳猶粲朝霞,水流紅葉之無心,琴續(xù)朱弦而有托。瓊臺不怕雪,甫歌采鸞之詩,玉杵曾壽霜,辱聘云英之詠!
人物仕途
文辭雅典華麗,深得 理宗皇帝 賞識,從而青云直上。先持旨授 帶御器械,兼干辦 皇城司,差知興國軍(今湖北 陽新縣),繼遷度支 郎官。拜 監(jiān)察御史,兼 崇政殿說書。 寶祐元年至四年,擢右正言,遷 殿中侍御史兼侍講,左 諫議大夫。 寶祐六年, 丁大全拜 右丞相兼樞密使,朱熠升 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事(按: 樞密院為宋代最高軍事機關(guān),與中將分掌軍政大權(quán),其長官為樞密使或知 樞密院事,副長宮為樞密副使或同知樞密院事。)數(shù)月進同知 樞密院事,兼權(quán) 參知政事,特授中大、開慶元年,拜參知政事,時元兵渡江攻 鄂州(今湖北武昌),破廣西、湖南, 丁大全以隱瞞軍情被罷相,朱熠仍舊職,兼權(quán)知樞密院事, 景定元年, 左丞相 吳潛被 賈似道驅(qū)逐下放,皇帝下詔與權(quán)參政戴慶燈輪日判事,大政共議,名聲大振。不久。 賈似道入相,朱熠拜知樞密院事兼 參知政事,又兼東官賓客。那年秋天,皇太子 度宗 趙禥受冊禮成,進爵一秩,明年上《經(jīng)武要略》、《孝宗、光宗實錄》,再進二秩,他為官三十年,都是一帆風順,一度集軍政大權(quán)于一身,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宋代平陽 武科在朝廷中最大的官。但自 度宗登基以后, 賈似道獨攬大權(quán),排除異己,一些人趁機挾嫌報復,連章交劾,把朱熠排斥出京師,先后知建寧府、 平江府,最后一任是慶元府兼沿海 制置使。 咸淳四年,終于在監(jiān)察御使胡用虎,常懋、 中書舍人 馬廷鸞等相繼彈劾下,落職送 處州居住,不久又被迫還鄉(xiāng),次年死在老家, 享年七十二歲。
人物相關(guān)
朱熠做了一輩子的官,歷經(jīng)寧、理、 度宗三朝,但當時宋室偏安隅,幾個皇帝都沒有多大作為。朝相 史彌遠、 丁大全弄權(quán),兵將不振,邊防虛弱,加上連年災害,人民陷于水深火熱。寶祐初年,朱熠擔任 右正言,揭發(fā)了邊防軍,勾結(jié)官吏。盜竊庫財經(jīng)商牟利的違法行為,要求嚴予懲辦。他眼看國用日益不足,前線饋餉缺乏,又上疏說,真宗仁宗時,全國只有一萬多官員,現(xiàn)在卻增到二萬四千余人,“境土蹙而賦斂繁”,提出“欲寬民力,”必汰冗員”,獲得一些朝臣的支持,亦為 理宗所贊許,但沒有果敢實施。寶祐五年,沿海地區(qū)出現(xiàn)壟斷鹽源的官商,對國家與人發(fā)危害極大,他再上了“請措置浮鹽”的奏疏,說,“貪墨無恥之士大夫,知朝廷住買浮鹽,壟斷而籠其利,累累灶戶,籍銖兩之鹽,以延旦夕之命,今商賈不得私販,朝廷又不與收買,則是絕其衣食之源矣!八J為政府應采取高于正鹽(公鹽)的價格,收購浮鹽(私鹽),使鹽民樂于把浮鹽賣給國家!八名}息經(jīng)輸朝廷,一則可以絕戎爭利之風,二則可以續(xù)鍋戶烹煎之利!边@些主張切中時弊,可惜沒有堅決執(zhí)行。
人物評價
朱熠 立朝剛正不阿,不避權(quán)貴,不謀私利,不營私結(jié)黨,在擔任監(jiān)察御史時,一些名士如 中書舍人 馬廷鸞(后為右丞相)、 資政殿大學士徐清瘦,端明殿大學士馬天驥、翰林學士尤育(累官至禮部尚書正少卿 姚希得、秘書中 呂中、都受到他的彈劾,他得罪了許多人,因而有人攻擊他是個人狂人。
朱熠晚年,眼見政事日非,危機四伏,又羞與專橫跋扈的 賈似道一伙人為伍,曾三次乞歸田里,都得不到恩許,這是大臣 馬廷鸞等從中阻撓的緣故。
今其家鄉(xiāng)有朱熠墓,在浙江平陽縣水頭鎮(zhèn)北岙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