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傅文甫 中國科學院博士生導師。男,1997年4月德國紐倫堡大學畢業(yè)并獲博士學位。1998年-2001年在香港大學化學系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F(xiàn)任云南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 1.磷光金屬有機材料的合成、結構與性質研究; 2. 無機-有機-金屬配合物復合光功能材料; 3. 人工模擬生物酶光催化; 4. 金屬有機化合物光敏劑的合成、激發(fā)態(tài)性質研究。
個人簡歷
1997年德國紐倫堡大學獲博士學位;國際純粹應用化學會會員;中國化學會會員;中國材料學會會員。主要從事水或脂溶性磷光金屬有機配合物功能材料的設計和制備、二氧化碳的人工模擬光催化還原;金屬有機配合物的光化學、光生物、光物理性質以及應用研究。自2000年以來,培養(yǎng)博士生9名,培養(yǎng)碩士生22名,講授了無機化學、金屬有機光化學等課程。承擔了國家和省研究項目7項,云南省無機化學省級重點學科建設1項,省院、省校合作共建無機化學省級重點學科1項。獲武達觀獎教金一等獎,國務院特殊津貼。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Angew. Chem., Eur. J . Chem., Chem. Commun., Organometallics, Inorg. Chem., J. Org. Chem., Chem. Soc. Dalton Trans.等上發(fā)表60余篇學術論文。現(xiàn)承擔國家基金委與香港研究資助局,生物醫(yī)學、光催化和有機光電子中具有應用前景的功能磷光金屬-有機材料一項;科技部重大基礎研究前期專項,光催化再生有機物新途徑的基礎研究一項;省院、省校合作共建無機化學省級重點學科一項;云南省無機化學省級重點學科建設一項。研究領域
1. 磷光金屬有機材料的合成、結構與性質研究:控制分子內或分子間金屬-金屬、配體-配體、配體-金屬之間的相互作用、合成具有特殊光功能性質的磷光金屬有機材料。
2. 無機-有機-金屬配合物復合光功能材料:改進傳統(tǒng)的無機-有機材料制備方法,制備得到兼有無機、有機、金屬配合物特性,具有太陽能轉存、催化等光功能特性的無機-有機-金屬配合物復合材料。
3. 人工模擬生物酶光催化:包含人工模擬生物酶和無機材料的光催化劑設計、合成,以及在光催化分解水制氫、二氧化碳光還原再生有機物的反應過程控制。
4. 金屬有機化合物光敏劑的合成、激發(fā)態(tài)性質研究:通過合成、鑒定、確定主要吸收在600 nm以后的金屬有機化合物光敏劑,探討電荷轉移躍遷最大吸收與中心體、配體空間構型的對應關系。通過光物理性質研究揭示其激發(fā)態(tài)結構、能量、動態(tài)性質。
代表論著
1. W. F. Fu, R. van Eldik, Organometallics, 1997, 16, 572.
2. W. F. Fu, H. Kisch, R. van Eldik, Organometallics, 1997, 16, 3439.
3. W. F. Fu, R. van Eldik, Inorg. Chem. 1998, 37, 1044.
4. W. F. Fu, K. C. Chan, V. M. Miskowski, Angew. Chem. Int. Ed. Engl. 1999, 38, 2783.
5. W. F. Fu, K. C. Chan, K. K. Cheung, C. M. Che, Chem. Eur. J. 2001, 7, 4656.
6. C. M. Che, W. F. Fu, S. W. Lai, Y. J. Hou, Y. L. Liu, Chem. commun. 2003, 118.
7. J. L. Zuo, W. F. Fu, C. M. Che, K. K. Cheung Eur. J. Inorg. Chem. 2003, 255.
8. W. F. Fu, X. Gan, C. M. Che, Q. Y. Cao, Z. Y. Zhou, N. Y. Zhu, Chem. Eur. J. 2004, 10, 2228.
9. W. F. Fu, X. Gan, J. Jiao, Y. Chen, Inorg. Chim. Acta 2007, 360, 2758.
10. Y. Chen, W. F. Fu, J. L. Li, X. J. Zhao, X. M. Ou, New J. Chem. 2007, 1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