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弗蘭克·邁考特, 1930年生于 美國 紐約,四歲即舉家遷往 愛爾蘭,在 貧民窟長大。13歲輟學(xué)。19歲只身回到 美國。
1996年出版自傳體小說 《安琪拉的灰燼》,一舉獲得 普利策文學(xué)獎、全美書評獎、 洛杉磯時報圖書獎、 美國年度好書獎等,曾連續(xù)117周雄踞 《紐約時報》 暢銷書榜,一年重印47次,印數(shù)高達150萬冊,創(chuàng)下了一連串的出版奇跡。本書現(xiàn)已譯成25種語言全球發(fā)行,并由 派拉蒙公司改編成同名 電影,令數(shù)億計的 讀者深深感動。 2009年 7月19日其在 曼哈頓去世, 享年78歲。
個人童年
“當(dāng)我回首 童年,我總奇怪自己竟然活了下來!备ヌm克·邁考特寫道,“當(dāng)然,那是一個 悲慘的 童年, 幸福的童年是不值得在這兒浪費口水的。比一般的 悲慘 童年更不幸的,是 愛爾蘭人的悲慘童年;比愛爾蘭人的悲慘童年更不幸的,是愛爾蘭 天主教徒的童年! 1930年 8月19日,弗蘭克生于 紐約 布魯克林,是家中七子女的老大。他的酒鬼爸爸和絕望的媽媽原本是渴求脫離孤島苦海的 愛爾蘭 移民,在 紐約相識成婚,趕上大蕭條,小女兒病死,不得不帶著剩下的兩個兒子返回愛爾蘭老家,棲息于寒冷潮濕的 利默里克 貧民窟,后來生下的三個兒子中,又有兩個先后死于貧病。大戰(zhàn)爆發(fā)后,丈夫去了 英國打工, 杳無音信。母親安琪拉獨自拉扯三個孩子,沒 錢,沒 食物,沒柴火,只好去救濟站討要,甚至站在教士門口乞食剩飯。一家人終被房東趕出,安琪拉不得不以半賣身的方式 寄人籬下,甚至為此挨了小弗蘭克——她兒子給她的一記耳光。
成長經(jīng)歷
弗蘭克13歲輟學(xué),當(dāng)上了跑腿的電報童,內(nèi)心的愿望卻日益堅定——去 美國。他終于在19歲成行,邊打工邊重拾學(xué)業(yè),28歲那年謀得第一份 中學(xué)教職。 1996年,《 安琪拉的灰燼》出版,以無名作者的處女作亮相,竟迅速成為《 紐約時報》 暢銷書榜的 冠軍,并在榜長逾兩年,銷出數(shù)百萬冊。 中國內(nèi)地出版過此書多個譯本。弗蘭克亦因此書獲頒 1996年的 美國全國書評人協(xié)會獎和1997年的普利策獎。
書中沒有革命故事的狂野 浪漫,沒有 揭竿而起的尋仇少年,甚至鮮見對赤貧生活的 抱怨。相反,弗蘭克以一種 不動聲色的 幽默復(fù)述自己的 童年。在本書的后段,他寫到自己的兩種饑渴,對 食物,以及對性。他曾舔食沾有 薯條油漬的報紙,弄得滿臉墨跡,日后又在床頭拿著“新教徒的報紙”,一遍遍地舔上面的泳裝女郎和內(nèi)衣廣告。他愛過的兩個女孩,都在須臾間死去。一個是在傳染病院隔墻誦詩的白喉少女,他從未見過她的容貌;另一個是肺結(jié)核重患,他冒著生命危險,在她死前,應(yīng)邀與她大享云雨之歡。
這些偶爾現(xiàn)出的亮色,涂抹在死灰般的生活之上,和早晨的父愛(沒有酒精作祟)、友誼,以及 莎士比亞的詩文一起,支撐著他那顆幼小的心。他明白平凡即力量,生活需要忍耐。他的人生從未 蹉跎,夢想和熱情至今猶在。他用一生去感悟,時刻不讓幽默缺席。 淚水中的笑聲似乎渾然天成。弗蘭克有一次告訴 記者:“我認為 愛爾蘭人的經(jīng)驗中是有些東西的——我們必須具備幽默感,不然就會死。這種東西撐著我們活下去——一種荒謬的感覺,甚于幽默。這真的很有用,因為有時候你會感到絕望。我養(yǎng)成了習(xí)慣,總是對自己說:u2018噢,行了。u2019”
他接著說:“我要是很慘的時候,就對自己說:u2018行了,總有一天你會覺得這也挺好玩的。u2019而我的另一半腦袋會說:u2018不,你不會的——你永遠也不會覺得這好玩。這是你這輩子最慘的經(jīng)歷。u2019可過后你再回頭看,就會說:u2018真好玩,真可笑啊。u2019”
1999年,大導(dǎo)演 艾倫·帕克將《 安琪拉的灰燼》搬上銀幕。這是非常忠實于原作的改編,好演員 羅伯特·卡萊爾和艾米莉·沃森分飾父母,亦有出色表現(xiàn)。
個人作品
1999年和 2005年,邁考特先生先后出版了兩部續(xù)作:《 然也》(Tis)和《教書匠》(Teacher Man),分別講述自己在 美國的奮斗經(jīng)歷和教學(xué)生涯,皆成 暢銷書。 在《教書匠》中,他回憶自己當(dāng)上老師的頭一個禮拜,就有個搗蛋學(xué)生將家里帶來的 三明治摜在教室地上,這一浪費糧食的無恥惡行讓邁考特先生大為震驚,他以“藝術(shù)鑒賞家的目光”打量了一番地上的爛三明治,然后把它撮起來,吃了。
弗蘭克·邁考特
他教書很有一套,曾從學(xué)生寫的各種檢查中找到靈感,遂讓他們以 亞當(dāng)或 夏娃的口吻給 上帝寫檢查,并闡述自己為什么不該因為偷吃 蘋果而受罰。
他的成功甚至帶動了弟弟小馬拉奇,后者于 1998年和 2000年出版了自己的兩本回憶錄《和尚游泳》(A Monk Swimming)和《給他唱我的歌》(Singing Him My Song)。小馬拉奇的兒子康納·邁考特也制作了兩部電視紀錄片:《利默里克的邁考特一家》和《 紐約的邁考特一家》。
弗蘭克·邁考特
然而在 愛爾蘭,《 安琪拉的灰燼》引起的反響是 復(fù)雜的!斑@本書在 愛爾蘭出版時,山頭、布道壇和酒吧高腳凳上的人都來埋汰我!备ヌm克·邁考特2007年告訴網(wǎng)絡(luò)雜志《Slate》,“有些人說我玷污了 利默里克的美名,說我攻擊教會,說我讓我媽蒙羞,還說要是我回利默里克,肯定得把我吊死在電線桿子上”。
他當(dāng)然未被處以私刑,而是榮歸故里。利默里克大學(xué)授予他榮譽 博士學(xué)位,該市亦常見好奇的游客,手持一卷《 安琪拉的灰燼》在城中游蕩。
弗蘭克·邁考特的媽媽安琪拉死于1981年,爸爸老馬拉奇1985年去世。邁考特先生有女兒麥琪,孫輩三人。他以前結(jié)過兩次婚,都離了,1994年又娶愛琳·弗琳,遂歡度晚年。
個人語錄
1.我們在物質(zhì)上極端貧窮,但我們總是很快樂,有很多渴望,很多夢想,很多激情,我們感覺很富有。——《安琪拉的灰燼》
2.我看見謊言正在你的牙縫里潰爛!栋茬骼幕覡a》
3.你們必須得研究和學(xué)習(xí),自我判斷歷史和其他東西,不過如果大腦空空的話,你們什么事也沒法做決定。把你們的大腦充實起來吧,把你們的大腦充實起來吧。大腦是你們的寶庫,世界上沒有人能夠干涉得了它。要是你賭贏愛爾蘭賽馬,買下一套房子,房子需要家具,你會往里面塞些亂七八糟的垃圾嗎?你們的大腦就是你們的房子,要是往里面塞從電影院看到的那些垃圾,你們的頭腦便會腐爛。你可能是個窮人,你的鞋子是破的,但你的大腦卻是座宮殿。——《安琪拉的灰燼》
4.為什么你不去美國?各種各樣的廢物在那兒都能找到位置。——《安琪拉的灰燼》
5.但是我有同樣的問題,瑪吉也有;橐銎屏蚜。貧民窟里長大的愛爾蘭天主教徒和新英格蘭地區(qū)的好女孩沒有共同之處。她們真臥室窗戶上掛小窗簾,戴齊肘的白手套,和好男孩們?nèi)⒓游钑,跟法國嬤嬤們學(xué)習(xí)禮節(jié)。她們被告知:女孩們,你們的節(jié)操就像是一個跌落的花瓶,你可以修復(fù)裂痕,但是裂痕會永遠存在。貧民窟里長大的愛爾蘭天主教徒可能會回想起他父親說過的話:填飽肚子后,一切才會有詩意。
那個愛爾蘭老人曾對我說過,我母親也曾經(jīng)警告過我:和自己人待在一起。和自己人結(jié)婚。熟悉的魔鬼比不熟悉的魔鬼好。——《紐約,我來了!》
6.我也許正穿著西服,看著《紐約時報》,找來羨慕的目光,但每天還是情不自禁要犯一樁大罪:忌妒。我看見大學(xué)生。他們手里拿的書皮上寫著哥倫比亞大學(xué)、福德姆大學(xué)、紐約大學(xué)、城市學(xué)院。想到自己永遠也不能成為他們中的一員,我心里就空落落的。我想走進一家書店,買些可以在地鐵上炫耀的大學(xué)書皮,只是知道自己會被人發(fā)現(xiàn),讓人笑話!都~約,我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