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信息
姓名:任得敬
性別:男
出生年月:不詳
國籍:中國
朝代:宋朝
籍貫:寧夏海原
民族:漢族
身份:政治人物
人物簡介
任得敬(?-1170) 西夏大臣。原為宋朝西安州(今寧夏海原縣西北西安州)通判。元德七年(1126年),夏出兵侵占北宋西安州,敬獻其女于夏崇宗,其女生李仁孝(后來的西夏仁宗)出降為靜州(今寧夏永寧縣東北)防御使。及其女立為后,升都統(tǒng)軍。仁宗即位,他率軍平蕭合達叛亂,因功封西平公大慶四年(1143年),復率軍鎮(zhèn)壓各部起義軍。天盛年(1149年)后,以外戚任尚書令、中書令。八年,進為國相,逐步獲取西夏軍政大權(quán)。乾祐元年(1170年),迫仁宗分夏國疆土之半歸其統(tǒng)治,是年八月,為仁宗計殺。
分國
任得敬原為北宋降臣,以獻女給夏崇宗而被擢為靜州防御使。后因平定蕭合達叛亂和鎮(zhèn)壓訛起 西夏事,封西平公。天盛二年(1150年),任得敬為國相,弟任得聰為殿前太尉,任得恭為興慶府尹,任氏兄弟遂擅夏政。隨后,任氏勢力不斷膨脹。任得敬進封為楚王,出入儀從與皇帝相仿。天盛十七年(1165年),任得敬于西平府(今寧夏靈武)興建宮殿,企圖將西平府、夏州作為其領(lǐng)地。乾元年(1170年),任得敬脅迫仁宗分國土之半歸其統(tǒng)治。夏仁宗被迫答允,分西南路及西平府、靈州羅龐嶺(今甘肅武威境)等地歸楚國。任得敬又迫使仁宗上表金國,要求對楚國予以承認,被金世宗拒絕。任得敬結(jié)怨于金,轉(zhuǎn)通南宋,約夾攻金國。后陰謀敗露,夏仁宗得金國支持,捕殺任氏兄弟。任得敬分國失敗。
人物事跡
夏大德五年(1139年),乾順病故,兒子仁孝繼位。新帝把自己的生母曹氏與任氏并立為皇太后。這期間適逢夏州統(tǒng)軍蕭合達叛亂,叛軍一直打到靈州城下,威脅到都城興慶府的安全,夏國朝野一片驚恐。蕭合達本來是遼國的官員,因護送成安公主下嫁西夏,被乾順留在夏國,后來因為立有戰(zhàn)功,升授夏州都統(tǒng)軍。任得敬認為自己立功上爬的機會到了,立即主動請纓,要求擔任剿滅叛軍的任務。經(jīng)仁孝批準,他采用智取的辦法,順利奪取夏州,并開倉賑濟,撫諭軍民,很快安定了夏州。蕭合達也在逃跑中被殺,一場動亂很快就被平息。任得敬立了大功,升任翔慶軍都統(tǒng)軍,封西平公。
任得敬自認為功勞很大,理應入朝參予最高決策層的工作,便于人慶四年(1147年)上表要求入朝,而御史大夫熱辣公濟告誡仁孝說:“從古外戚擅權(quán),國無不亂!卞跞手乙卜浅Y澩反蠓虻目捶,任得敬打進中央中樞圈的想法未能實現(xiàn)。任得敬見濮王仁忠不好對付,就轉(zhuǎn)而千方百計去拉攏晉王察歌,兩人臭味相投,一拍即合,成為好友。人慶五年(1148年)年底,濮王仁忠去世。任得敬乘此機會,加緊以金銀珠寶賄賂察哥。在察哥的推薦下,天盛元年(1149年)仁孝召任得敬入朝擔任尚書令。次年,又升為中書令,終于如愿掌握了夏國的朝政大權(quán)。天盛八年(1156年),晉王、察王又相繼病逝,仁孝在軍政方面原來都是依重于察哥的,現(xiàn)在只能依靠得敬一人了,便讓任得敬當了國相,F(xiàn)在,他所懼怕的濮王和晉王都死了,便開始肆無忌憚的一手專權(quán)。他先把3個弟弟中的一個,安置當上殿前太尉(任得聰),控制宮廷禁衛(wèi)大權(quán),另一個當上興慶府尹(任得恭),控制了京都地區(qū),還有一個任南院宣徽使(任得仁)與擔任樞密副都承旨的侄兒任純忠等,一同掌握著機要、轉(zhuǎn)遞和引見的特權(quán),把皇上與外界封鎖得水泄不通。
任得敬家族幾乎完全控制了宮廷和整個都城,并把仁孝掌握在自己的手掌之中,這時他的野心更加膨脹,便產(chǎn)生了非分之想。天盛十二年(1160年),任得敬被進封為楚王以后,他出入宮禁的儀從,差不多同皇帝仁孝一樣。從天盛十七年(1165年)開始,他還在西平府靈州大興土木,重修城池,建造宮殿。滿朝文武大臣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仁孝也只有繼續(xù)給他加官進爵進行安撫。不久,加封他為太師上公、總領(lǐng)軍國重事、秦晉國王。期間,任得敬又兩次試探金國和宋國的態(tài)度,引起了金國的反感。乾佑元年(1170年),皇太后任氏病逝,他感到事情不能再拖延了,就向仁孝公開攤牌,要求把夏國的西南路和靈州一帶國土劃分給他自立為國。仁孝不得已,一面表示同意,一面向宗主國金朝上表,請求金國批準。金國看出這不是仁孝的真心實意,而是被任得敬所逼迫的無奈舉動,便回復夏國說:“事頗靡常,未知措意之由來,續(xù)當遣使以詢爾!比蔚镁纯闯鼋饑浅址磳B(tài)度的,只不過是在拖延時間,準備處置自己而已。此時他內(nèi)心非?謶郑阒挥兄\反一條路可走了。但是,仁孝和夏國文武大臣們在金國的堅決支持下,粉碎了任得敬的篡權(quán)陰謀,一場未遂政權(quán)被挫敗。任得敬被誅殺,任氏一族被滅門。
從任得敬分國到西夏滅亡
宋金戰(zhàn)爭開始,西夏乘機進攻宋朝沿邊州郡,西夏打到西安州(今寧夏海原)時,原州判任得敬以城歸降,夏崇宗讓他權(quán)知州事。大德三年(1137年),任得敬把女兒獻給崇宗為妃。這時,曹妃已為崇宗生下了兒子李仁孝。但任得敬打點大臣和朝貴,都說無論門第和才德,任妃為最。次年,任妃被立為皇后。崇宗死,仁孝即位,是為夏仁宗,同尊生母曹妃和任皇后為皇太后。
仁宗在位五十五年,在西夏列帝中統(tǒng)治時期最長,社會也相對繁榮穩(wěn)定,完成了封建化的過程。仁宗與皇后罔氏都仰慕儒家文明。人慶元年(1144年),仁宗令各州縣都建立學校,全國學生增至三千人;還在宮中設(shè)小學,七歲至十五歲的宗室子弟都須入學。次年,仿效宋朝建立太學,仁宗親自主持“釋奠”大禮。人慶三年,尊孔子為文宣王,并令全國州郡都建立孔廟。次年,參照宋制正式策試舉人,立唱名法;同時設(shè)立童子科。人慶五年,又建內(nèi)學,仁宗親選名儒主持。
天盛十三年(1161年),仁宗設(shè)立翰林學士院,任命學士,主管國史,領(lǐng)修《李氏實錄》。天盛年間(1149-1169年),仁宗還下令參考宋代政書體例,編纂成西夏文的政治法令匯編,名曰《天盛年改定律令》。傳世的西夏文重要典籍《圣立義!贰ⅰ段暮!泛汀掇瑵h合時掌中珠》,也多是仁宗時編著或印行的。仁宗在推動西夏接納漢文化上是有積極貢獻的。不過,在處理后族任得敬篡政問題上,仁宗實在稱不上有識斷。
仁宗即位不久,發(fā)生了夏州統(tǒng)軍蕭合達的叛亂,個別州郡的蕃部起義也此起彼伏,任得敬領(lǐng)兵鎮(zhèn)壓頗有戰(zhàn)功,也乘機擴大了軍事實力。其后,他恃功在鎮(zhèn)守的地方任意誅殺,并冀圖入朝參政。御史大夫熱辣公濟提醒仁宗說“外戚擅權(quán),國無不亂”,重臣濮王仁忠也表示反對。仁忠死后,得敬打點了另一重臣晉王察哥,天盛元年(1149年)得召入朝為尚書令,漸受仁宗尊崇,次年即被擢升中書令。
天盛八年,察哥去世,任得敬任國相,更無所顧忌,政由己出,全不把仁宗放在眼里。他讓兩個弟弟,一為殿前太尉,一為興慶府尹,控制軍隊和京城。天盛十九年,仁宗特地遣使金朝,請來良醫(yī)為任得敬治好了病。次年,仁宗派謝恩使赴金,任得敬旨在試探,僭越名分,也附表表示感謝,被金世宗退回。
這年七月,任得敬派遣密使攜帶帛書約四川宋軍相助,為夏軍截獲,但仁宗自己不做決斷,而將帛書密獻金朝。天盛二十一年,任得敬野心已路人皆知,熱辣公濟抗疏極論其擅作威福,請予罷斥。任得敬盛怒之下,準備找事殺了他,仁宗只得讓他罷官歸鄉(xiāng)。得敬恃權(quán)篡國,任太后深以為憂,曾予勸戒,他卻一意孤行。
乾祐元年(1170年)四月,任太后去世。僅隔一月,任得敬迫不及待脅迫仁宗分國之半歸他統(tǒng)治,仁宗被迫把西南路和靈州羅龐嶺劃給他。任得敬建號楚國,又強命仁宗遣使金朝為他求取封號。金世宗認定“此必權(quán)臣迫奪”,拒不承認楚國,并在給夏仁宗的詔書里,表明了金朝的支持。
任得敬見得不到金朝的認可,便與兩個兄弟商議對策,秘密與川陜宋軍聯(lián)系,宋四川宣撫使虞允文回派使者攜蠟丸書約攻金朝,被夏軍捕獲。仁宗既得金朝堅決的支持,又拿到了任得敬叛國的鐵證,便命族弟仁友在八月三十日設(shè)計捕殺了任得敬兄弟,盡誅其族黨。
夏國雖然避免了分裂割據(jù)的危機,但任得敬以漢人軍閥而權(quán)傾一時,表明了在漢化過程中,黨項統(tǒng)治集團也日趨文弱和保守。其后十余年間,仁宗起用文臣領(lǐng)袖斡道沖為國相,穩(wěn)定了統(tǒng)治,但直到仁宗去世,兵政卻從未見有所振作。遼、金、西夏,以及其前的北魏,其后的蒙元,這些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國家,他們封建化或漢化的過程,幾乎無一不是沿著這一軌轍滑行的,這是值得深思的現(xiàn)象。
乾祐二十四年(1193年),仁宗去世,皇后羅氏所生之子純佑即位,此即夏桓宗,尊她為皇太后。從桓宗起,西夏歷史進入晚期。、蒙古崛起大漠,已成為西夏的巨大威脅。在桓宗晚年,天慶十二年(1205年),鐵木真以追擊逃敵的借口率騎兵深入河西,劫掠瓜、沙諸州,西夏軍隊不知所措,一任蹂躪。
蒙古軍撤退以后,桓宗改首都興慶府為中興府,以表示西夏經(jīng)此大難必將中興。這種心虛的自慰,已昭示著西夏在將來蒙夏戰(zhàn)爭中的必然結(jié)局。而桓宗以后,西夏內(nèi)部一再發(fā)生的皇位篡奪,更無異于內(nèi)耗和自殺,使得西夏在蒙古鐵騎的強勢進攻前失去了號召力和戰(zhàn)斗力。
在仁宗解決任得敬分國問題時,皇族仁友有功,封為越王。天慶三年,仁友死,其子安全企望嗣爵襲封。但桓宗知其“天資暴狠,心術(shù)險鷙”,不但不許他承襲,反而將封他為鎮(zhèn)夷郡王。安全大為怨恨,就去走羅太后的門路,逐漸干預朝政。
而桓宗竟然會失愛于生母羅氏,以致在天慶十三年正月,安全倚仗著羅氏的支持,廢黜了桓宗,自立為帝,改元應天,是為襄宗。三月,桓宗在廢地暴卒。由于西夏史料語焉不詳,這一宮廷政變的真實原因和過程,尤其羅氏為什么把親生兒子趕下臺,只能成為千古疑案。
六月,羅氏特派使者赴金,強調(diào)桓宗“不能嗣守”,因而與大臣改立安全,并請金朝對他冊封;蛟S因為桓宗已死,襄宗即位已成事實,這次金朝沒有像處理任得敬分國那樣,而是冊封襄宗為夏國王。
成吉思汗已把消滅西夏定為首選目標,應天四年(1209年),蒙古大軍先后攻破黑水城(在今內(nèi)蒙古額濟納旗境內(nèi),二十世紀上半葉因出土大量西夏文獻而聞名于世)和兀剌海城,七月進攻西夏首都中興府的北面屏障克夷門。西夏大將嵬名令公率兵五萬堅守兩月,最后中了蒙古軍伏兵誘戰(zhàn)之計,兵敗被俘,寧死不降。九月,克夷門既破,蒙古軍兵臨城下,筑堤遏迫黃河水倒灌中興府,城中一片汪洋。
襄宗向金朝求援。金衛(wèi)紹王不顧唇亡齒寒之義,只想坐收鷸蚌相爭之利,揚言“敵人相攻,吾國之!,拒不出兵相救。所幸三個月的水灌,中興府固然岌岌可危,而蒙古軍圍筑的堤壩率先潰決,蒙古大營也成了水鄉(xiāng)澤國,難以再戰(zhàn)。于是,成吉思汗在退兵以前先遣使招降,襄宗正走投無路,便獻女求和,蒙古也放還了嵬名令公。
次年,襄宗對金朝見死不救十分惱怒,派兵攻金,兩國交惡。夏金兩個弱國倘若聯(lián)手,或許還能抵抗蒙古這一共同的強敵,而今兩國交攻,互耗有限的實力,反而讓蒙古撿盡了便宜;式ǘ辏1211年)七月,西夏再次政變,襄宗被齊王遵頊廢黜,一個月后也不明不白而死。遵頊自立為帝,改元光定,此即夏神宗。
神宗乃宗室之子,還是桓宗天慶十年(1203年)廷試進士第一,但治國實在不敢恭維。在對金、蒙的關(guān)系上,他出爾反爾,全無見識。神宗首先是獨立攻金,以報前怨;光定四年(1214年)起,他又聯(lián)盟侵金,一面為成吉思汗火中取栗,一面還受蒙古軍的征調(diào)役使,弄得民怨沸騰。光定七年,蒙古遠征花剌子模,向西夏征兵,西夏不堪負擔,拒絕出兵。蒙古軍馬上翻臉,歲末再圍中興府。神宗嚇破了膽,命太子德任留守,自個兒倉皇出奔西涼府。
蒙古軍撤退后,神宗似乎才認清誰是最可怕的敵人,他試圖再次聯(lián)金,但遭到同樣短視的金宣宗的拒絕,他又轉(zhuǎn)而執(zhí)行聯(lián)宋侵金的錯誤決策。光定十年,西夏接到四川宋軍約期夾攻金軍的答復,而金朝與宋朝在兩淮和荊襄戰(zhàn)事正酣,遣使向西夏求和,神宗也斷然拒絕。但這年秋天,宋夏夾攻金朝鞏州(今甘肅臨洮)的戰(zhàn)役,并未得手。而與四川宋軍聯(lián)系,因中間橫亙著金朝,很難暢通和及時。且不說聯(lián)宋侵金是三國內(nèi)耗,即從當時通訊聯(lián)絡(luò)角度而言,也缺乏可行性。
次年,木華黎率蒙古軍從東勝州(今內(nèi)蒙古托克托)渡過黃河,西夏守將一路望風披靡。在大軍壓境的情勢下,神宗再次回到降蒙侵金的路線上來。這種幾近自殺的策略,連太子德任也看不下去,對神宗說:“金朝兵勢尚強,不如與其約和。”
神宗錯誤借鑒了夏崇宗附金擴地的成功經(jīng)驗,而沒有看到金朝當時取代遼朝以后,與宋朝是主要對手,因而西夏可能在夾縫里求生存乃至討便宜;而蒙古實際上已把西夏選為第一打擊的對象,金、宋則是依次其后的目標。因而他剛愎自用,認為此非太子所知,當太子力諫無效,愿意避位為僧時,神宗便把他禁閉在靈州,不顧國破民弊繼續(xù)傾國攻金。
成吉思汗對他的出爾反爾也大為不滿,好幾次遣使命他讓位。光定十三年歲暮,他被迫讓位給次子德旺,做上了西夏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太上皇,三年以后壽終正寢。但他在位的十余年間,面對蒙古勃興的歷史大變局,對金朝發(fā)動自殺性的連年戰(zhàn)爭,措置乖張,自耗實力,坐視時機,對西夏滅亡是難辭其咎的。
德旺繼位,此即夏獻宗。他改變國策,遣使奉表與金重修舊好,實行聯(lián)金抗蒙的方針。乾定三年(1225年),兩國達成和約:金、夏為兄弟之國,西夏以兄事金;各用本國年號;雙方有難互相支援。但一切為時已晚。當時的金朝已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而獻宗卻只把希望押在金朝一方,聯(lián)金抗蒙成了恃金抗蒙。
成吉思汗這時已決心解決西夏。次年春天,他親率十萬大軍再下黑水城;夏天連破肅州(今甘肅酒泉)、甘州(今甘肅張掖);秋天攻克西涼府。就在蒙古鐵騎勢如破竹席卷河西之時,乾定四年七月,獻宗回天無力,在驚憂中發(fā)病而死,其弟之子南平王李睍被擁立為帝,史稱夏末帝。
當年冬天,蒙古軍從東西兩翼進攻,東路大軍攻克夏州(今內(nèi)蒙古烏審旗南),西路則由成吉思汗從西涼府進軍,扼黃河九渡,直下應理(今寧夏中衛(wèi))等縣,完成了對中興府和靈州的戰(zhàn)略包圍。
十一月,蒙古大軍渡過黃河直取靈州。西夏大將嵬名令公率兵十萬殊死抵抗,戰(zhàn)斗激烈是蒙古軍歷次征戰(zhàn)中所罕見的,但靈州終于失守。十二月,蒙古大軍把中興府團團圍住,逼迫其投降。中興府被圍達半年之久,保衛(wèi)戰(zhàn)也是夠悲壯的。
次年閏五月,成吉思汗到六盤山避暑,派使者到城中勸降,被末帝拒絕。六月,西夏發(fā)生強烈地震,中興府城中疾病蔓延,糧盡援絕,夏末帝只得向蒙古請降,但要求寬限一個月前往謁見成吉思汗。
這時,成吉思汗因重病正駐蹕清水(今屬甘肅)養(yǎng)病,七月,他在臨死前交代:死后密不發(fā)喪,以待夏末帝獻城納降。當月,夏末帝出降,蒙古軍大肆屠城;他與皇室大臣被押解去見成吉思汗,在薩里川被殺害。立國一百九十年的西夏至此滅亡。
篡權(quán)分裂的失敗
任得敬原是宋西安州州判。乾順破西安州時投降夏國。他為了得到乾順的重用,于夏元德三年(公元1137年)四月,將十七歲的女兒送給乾順,被提升為靜州防御使。任氏立為后,又擢任靜州都統(tǒng)軍。仁孝初即位,任得敬以鎮(zhèn)壓哆訛等領(lǐng)導的部落起義有功,授翔慶軍都統(tǒng)軍,封西平公。
夏人慶四年(公元1147年)五月,任得敬上表請求由西平府入朝。御史大夫熱辣公濟向仁孝進諫說:“任得敬請求入朝,是想干預國政。自古外戚擅權(quán),國無不亂。得敬雖屬皇親,但終究不是皇族,能保證他沒有異心嗎?”中書令、濮王仁忠也極力反對,因而仁孝沒有允許任得敬入朝。仁忠死后,任得敬用金銀珠寶賄賂晉王察哥。察哥便向仁孝進言,請召任得敬入朝。夏天盛元年(公元1149年)七月,任得敬入朝為尚書令。翌年十月,又為中書令。
天盛八年(公元1156年),察哥死,任得敬進為國相。濮王、晉王在朝時,任得敬篡權(quán)的野心還不敢過于暴露。察哥一死,他便無所顧忌,專橫由己,舉朝為之側(cè)目。第二年六月,任得敬以其弟任得聰為殿前太尉,任得恭為興慶尹。以后又以侄任純忠為樞密副都承旨,族弟任得仁為南院宣徽使。這些人倚仗任得敬的權(quán)勢,濫用職權(quán),賄賂公行、網(wǎng)羅親黨。引起群臣不滿。秘書監(jiān)王舉對他們提出彈劾,并棄官而去。
天盛十二年(公元1160年)三月,任得敬進爵為楚王。出入儀從,幾乎和仁孝一樣。熱辣公濟上疏彈劾,任得敬隱而不報。十月,任得敬請仁孝廢學校,企圖廢棄科舉取士,以便任意擢用親信,仁孝不予采納。天盛十七年(公元1165年)五月,任得敬篡權(quán)分國的野心越來越大,準備把仁孝置于瓜、沙諸州,自己竊據(jù)靈、興地區(qū)。于是征發(fā)民夫十萬,大筑靈州城、在他所駐的翔慶軍司,修建宮殿。
任得敬利用仁孝重文輕武的機會,領(lǐng)兵二十多年,逐漸掌握了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準備實現(xiàn)其篡權(quán)的野心。天盛二十年(公元1168年)五月,他派使入四川,約南宋出兵攻吐蕃,妄圖以進攻吐蕃為借口,將靈、興周圍的兵力調(diào)離。七月,任得敬又派人攜帶帛書去四川,和南宋秘密聯(lián)絡(luò),被巡邏土兵俘獲,仁孝蔣帛書獻于金。
任得敬在朝,飛揚跋扈,恣意妄為,朝廷大臣稍有對其不滿,便被撤職罷官,因而群臣多不敢言。惟熱辣公濟、焦景顏、斡道沖等老臣不屈淫威,敢于和他爭辯。天盛二十一年(公元1169年)二月,御史中丞熱辣公濟再次上疏,斥責任得敬“為國懿親,擅權(quán)寵,作威!,要求罷斥。任得敬大怒,借故要殺熱辣公濟。仁孝怕熱辣公濟受害,讓他辭職歸鄉(xiāng)。
乾佑元年(公元1170年)五月,任得敬要挾國主仁孝分國,并欺凌宗親、誅鋤異己。仁孝無力制止,被迫將西南路及靈州羅龐嶺分歸任得敬,讓他另立為國,任得敬又脅迫仁宗派左樞密使浪訛進忠、翰林學士焦景顏去金國,請求冊封。金世宗與大臣商議說:“有國之主,豈肯無故分國與人!此事必然是權(quán)臣迫奪,非夏主本意。況且夏國稱藩已久,一旦屈服于賊臣,朕為四海之主,豈能容忍?倘若夏主無力自理,我們就應當出兵滅賊臣!庇谑,拒絕了冊封的要求。八月,任得敬因遭到金國的反對,便與南宋秘密聯(lián)絡(luò),謀約合攻金朝。宋四川宣撫使虞允文派人以密書回報,被夏兵俘獲。任得敬與任得仁、任得聰?shù)汝幹\政變,仁孝在金朝的支持和援助下,誅殺任得敬,滅任氏黨族,一舉粉碎了任得敬篡權(quán)分國的陰謀。
乾佑二十四年(公元1193年)九月,國主仁孝卒,年七十,謚曰圣祖皇帝,廟號仁宗,墓號壽陵。子純佑立。
夏天慶元年(公元1194年)正月,金朝派使至夏國,冊封純佑為夏國主,時年十七年。
桓宗純佑基本上還能奉行仁孝時期的政治方針和外交政策,對內(nèi)安國養(yǎng)民,對外附金和宋。但隨著國家的安定和封建關(guān)系的發(fā)展,黨項族地主階級開始貪圖安逸,日益腐朽墮落。從盛到衰已成為西夏社會不可逆轉(zhuǎn)的趨勢。同時,桓宗純佑統(tǒng)治時期,正是蒙古興起并日漸強大的時期,來自蒙古的嚴重威脅加速了夏國由盛而衰的歷史進程。
天慶三年(公元1196年)十二月,仁孝弟越王仁友卒。其子安全上表宣耀先世功績,要求承襲越王爵位,純佑不許,降封他為鎮(zhèn)夷郡王,安全極為不滿,遂萌篡奪皇位之心。
天慶十三年(公元1206年)正月,安全與純佑母羅氏合謀,廢純佑,自立為帝,改元應天。三月,純佑暴卒,年三十。謚日昭簡皇帝,廟號桓宗,墓號莊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