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履歷
1988年9月,到大同市政府辦公廳從事綜合秘書工作,歷任副科長、科長。
1997年12月任大同市紀委宣教科科長。
2002年4月后歷任山西云岡石窟文物研究所副所長、云岡石窟研究院副院長。
2006年10月任云岡石窟研究院院長。
山西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著作及文獻
著作《云岡石窟編年史》獲2006年度山西省社科聯“百部 (篇)工程”一等獎,山西省第五次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
承接山西省史志院《云岡石窟志》的撰寫任務;
連續(xù)在《中國文物報》上發(fā)表了《大同古代道路交通》、《隋煬帝與云岡石窟》、《鹿苑賦與云岡石窟》、《金元之際全真道入據云岡石窟》、《〈大金西京重修武州山石窟寺碑〉小議》、《“褒衣博帶”與云岡石窟》等六篇論文;
《云岡筑堡與古寺衰微》一文還被日本《佛教藝術》收錄。
《徐州高僧入主云岡石窟》一文被《文物世界》刊載后,受到中國文物考古界大家宿白先生的高度贊賞。
個人著作
基本信息
《云岡石窟編年史》
出版日期:2006-12-01
出版:文物出版社
圖書摘要
第一,取材廣泛。雖以云岡石窟為主線,但內容涉及中西文化交流史、佛教史和大同地方史;雖以正史、佛乘的記載為主,卻廣泛收集別史、野史、道藏、金石、 地理、小說、筆記、論著等相關內容。觀之,即可較為系統(tǒng)、全面地把握云岡石窟, 乃至中國宗教、大同地方的歷史脈絡。
第二,視野寬闊。該書的主題是石窟寺,但作者并未拘守一隅,而是廣開言聽, 登高望遠。以中國傳統(tǒng)為基點,放眼古印度、希臘、羅馬、西亞、中亞,探討云岡 藝術之源;以拓跋鮮卑的北魏政權為中心,瞭望新疆古國和江南六朝,考察其融通與發(fā)展。由歷史學人手,向佛學、考古、建筑、美術等多方面拓展;用全國政治、 佛教形勢、地方大事為網絡,來框定云岡石窟的興衰歷程。具有這樣的大視角、大 手筆,在當今學者中為數蓋寡。
第三,學問扎實。該書從平城(大同)始建、佛教始創(chuàng)開篇,到云岡發(fā)現、學術鼎盛告終。是一部完整的云岡石窟集史。其方法,遠祖乾嘉大儒,近襲國學宗風。正文采集,注重信史;注釋選擇,在存異說。廣征博引,鉤沉發(fā)微,國謂殫竭心智。往往于細微之處見功底,出語驚人,而持之有據;常常以舊材料得出新觀點,大膽假設,而小心求證,清人論良史,才、學、識舉,而以識為先,應該說,張焯具備了史學家的素質。
第四,貢獻突出,該書不僅是迄今為止第一部云岡石窟通史,也是目前大同地區(qū)最為周詳的一部古代史,同時還是一部言簡意賅、具體而策的中國佛教史,這本書的出版發(fā)行,對于云岡石窟的研究,大同歷史文化名城的研究,乃至國內外的石窟寺研究,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圖書目錄
前言
自序
編例說明
第一編 戰(zhàn)國秦漢紀事
第二編 魏晉紀事
第三編 北魏前期紀事
第四編 北魏太武帝時代紀事
第五編 北魏文成帝、獻文帝時代紀事
第六編 北魏孝文帝時代紀事
第七編 北魏后期、東魏北齊北周隋紀事
第八編唐代紀事
第九編五代遼朝紀事
第十編 金代紀事
第十一編 蒙古國元代紀事
第十二編明代紀事
第十三編清代紀事
第十四編 中華民國紀事
附錄 大同古代的道路交通
北魏平城京畿行政區(qū)劃的演變
《鹿苑賦》與云岡石窟
徐州高僧與云岡石窟
“褒衣博帶”與云岡石窟
隋煬帝與云岡石窟
《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小議
全真道與云岡石窟
云岡筑堡與古寺衰微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
云岡石窟研究院簡介
云岡石窟研究院是專門負責云岡石窟保護、研究與管理工作的機構,前身是1952年9月成立的“大同市古跡保養(yǎng)所”;1955年4月,原“大同市古跡保養(yǎng)所”更名為“山西云岡古跡保養(yǎng)所”,辦公地址遷至云岡石窟,其管理范圍共有六處,即上下華嚴寺、善化寺、九龍壁及觀音堂;1958年8月,機構更改為“山西云岡文物管理所”;1959年3月,更名為“山西云岡石窟文物管理所”;1964年5月,更名為“山西云岡石窟文物保管所”; 1989年9月,成立山西云岡石窟文物研究所,同時撤銷“山西云岡石窟文物保管所”;1998年11月,“山西云岡石窟文物研究所”機構規(guī)格由科級調整為正縣(處)級;2006年8月,正式成立“云岡石窟研究院”。
文物保護
為使云岡石窟的保護管理更加科學、合理,制定了《云岡石窟規(guī)劃》,頒布了《大同市云岡石窟保護管理條例》,這個條例是全國大型石窟寺第一個關于保護方面的地方性法規(guī)。
1952年至今的50余年間,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云岡科學保護、石窟研究與遺產管理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1973年在周恩來總理關懷下進行的“三年維修工程”,使坍塌嚴重的石窟轉危為安;1992年被列為國家“八五”計劃的云岡維修保護系列工程,大大改善了石窟的保存環(huán)境;1998年109國道改道工程,改善了云岡地區(qū)的環(huán)境質量; 2001年云岡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各項工作轉向國際化機制;2002年啟動的“防水保護工程”,是針對水對云岡雕刻侵蝕進而風化的治理方案;2005年召開的云岡國際學術研討會,將云岡石窟科學保護與研究工作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和水平;2007年完成了西部窟區(qū)頂部防滲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文物考古研究
1993年,配合“八五”保護維修工程進行的窟前遺址發(fā)掘是繼敦煌莫高窟窟前殿堂遺址發(fā)掘之后又一次大型石窟寺窟前遺址發(fā)掘。經過近兩年艱苦細致的工作,共揭露遺址面積4000余平方米,清理出石砌河壩遺跡一道,建筑遺址4處,出土各類遺物2000多件。這次發(fā)掘初步探明云岡石窟窟前建筑遺址脈絡,再現了云岡石窟的歷史面貌,堪稱建國以來石窟寺窟前遺址考古的一次重大發(fā)現。其中第三窟遺址發(fā)掘成果被評為“93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之一。
近年來,研究院專業(yè)人員在各類專業(yè)雜志刊物上發(fā)表云岡石窟研究論文百余篇,與此同時,還系統(tǒng)出版了以下書籍:1988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國美術全集·云岡石窟雕刻》;1991年由文物出版社和日本平凡社出版《中國石窟·云岡石窟》;1996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型畫冊《云岡石窟》和《云岡石窟》說明書;2001年由重慶出版社出版《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云岡》;2006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云岡石窟編年史》、《2005年云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保護卷、研究卷)。
近年所獲榮譽
2001年1月,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4A級旅游區(qū)(點);
2001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2002年1月,被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評為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區(qū)”;
2002年9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國家旅游局評為“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qū)示范點”;
2002年12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國家文物局評為“全國文物系統(tǒng)先進集體”;
2004年2月,被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評為2002—2003年度山西省文明景區(qū);
2005年被大同市政府授予安全生產先進工作單位;
2006年3月,云岡石窟研究院被山西省人事局、山西省檔案局評為“十五”期間全省檔案工作先進集體;
2006年5月,被中國新聞社評價中心評為“中國最具人氣十大風景名勝區(qū)”;
2006年6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山西省文物保護模范單位”;
2006年8月,被中共大同市委、大同市人民政府評為“市級文明單位標兵”;
2006年9月,被首屆中國旅游勝地品牌推廣峰會評為“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2006年10月,被中國旅游電視協會評為“2006年中國最令人向往的地方”;
2006年,大同市勞動競賽委員會為云岡石窟記消防安全“集體一等功”;
2007年1月,被亞太旅游協會等多家單位評為“中國魅力景區(qū)”;
2007年4月,被全國民族文化旅游十大品牌組委會評為“2006年度全國民族文化旅游十大品牌五十強”;
2007年5月8日,被全國旅游景區(qū)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為全國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
2007年6月11日,被大同市委宣傳部、大同報社等多家單位評為“大同市十大城市名片”首位;
2007年11月,被中國旅游論壇組委會授予“中國優(yōu)秀旅游景區(qū)”。
相關新聞
云岡人護云岡佛
香港文匯報駐山西記者:羅社管 于2008年1月7日刊登的報道
位于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其保護與研究亦深受世界矚目。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這一世界文化藝術瑰寶的背后,有一位學者默默致力于石窟的保護與研究,站在“搶救石窟”的第一線。他就是云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由他編撰的《云岡石窟編年史》一書,不僅是迄今首部云岡石窟通史,而且是一部言簡意賅、具體而微的中國佛教史。
采訪張焯很難,五次預約前往,四次無功而返。不是窟頂滲水、石壁裂變的搶修方案等著論證,就是窟檐建設、工程監(jiān)理現場亟待查勘,石窟的事在他的心中永遠是第一位。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這位平日難得靜心安坐辦公桌前的國家5A級景區(qū)大管家,倒有一份“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愜意。但只要談起石窟,他的表情語言都充滿了焦慮。
記者看到,十幾平方米的辦公室,除了鋪天蓋地的書籍、文件外,還堆放了一些大小不一的佛頭模具、尺寸各異的(景區(qū)規(guī)劃)效果圖版,所?臻g已非常狹小。張焯卻渾然不覺地將自己融在這“方寸”間。
談及云岡砂巖石上尊尊大佛的風化、裂隙、防水等一系列保護難題,張焯顯得激動難抑,語速超常:“這一切叫人心痛,太急迫了!必須趕在雨季之前解決問題”。“云岡石窟與甘肅敦煌石窟、河南龍門石窟、甚至與重慶大足石刻相比,在文物保護方面都有相當差距。這種差距對u2018云岡人u2019刺激很大!”張焯疾呼:“由于歷史原因造成的學術研究和文物保護方面欠賬太多,云岡不能再停步不前了。這已是良心問題,職業(yè)道德問題。我們現在能做的,還都僅僅屬于搶救性維修。”
周總理命修復30年未遂愿
張焯告訴記者,云岡石窟是山西省凝聚國際目光的一張“名片”,是“三代京華,兩朝重鎮(zhèn)”山西大同市的文化王牌。其所有核心價值的實現、延伸都離不開文物保護工作。云岡石窟歷經1,500多年得以保存,是歷朝歷代保護維修的結果。特別是遼代進行的大型維修工程,建立窟檐閣樓、補鑿佛像、泥塑補修,為后世維修樹立了成功的示范。唯有科學有效的保護,才是永保石窟千年魅力的活水源頭。
張焯說,1973年,周恩來總理陪同法國總統(tǒng)蓬皮杜參觀云岡,指示要用3年時間把云岡石窟修好。然而,30多年過去了,許多洞窟的巖石裂隙再行發(fā)育,破損、坍塌、懸石不斷出現,遼代以來的泥塑、壁畫也生成了大量病害,維修迫在眉睫。
防蝕防裂防水修護辟新路
景區(qū)西部的第21至45窟,小窟小龕眾多,屬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以后的作品。這一區(qū)域內的石窟內容豐富,雕刻精美,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捎捎诜N種原因,近十多年來頂部滲水加劇,許多石窟內的雕刻受到侵蝕,風化、剝落嚴重,治水工作緊迫而艱巨。幸近期對其實施了頂部護坡的防滲處理,并進行前立壁的加固,當前基本阻擋住滲水。針對11窟北壁巖石成片狀大面積脫落和泥塑壁畫殘塊、剝離、空鼓、起甲、昆蟲動物污染等病害,也進行了全面加固與修復。
張焯強調,“風化、石壁裂變的比例在逐年上升,不能把保護工作完全寄托于國家和專家的支持,文物保護必須結束光說不練的被動局面”。據悉,第11窟的加固修復是該院歷年來常規(guī)保護工作中進行得最徹底、最完善的一次,也是效果最佳一次。這使得多年停滯不前的防水保護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為云岡石窟今后的保護工作闖出一條新路。當前,第9、10窟前臨時性玻璃保護窟檐的設置也已完成,第12窟的維護已拉開帷幕。
學術貢獻60萬字編年史
匯總“云岡學” 2002年夏初,懷揣中國古代史研究生文憑的張焯,結束了14載的政府機關行政工作,輾轉來到云岡石窟研究(所)院,避開外界喧囂、遠離繁雜干擾、孜孜不倦、潛心向學,一頭扎進了浩如煙海的石窟佛國文化世界,綴輯年表,采石諸山,專致于故史堆中尋知覓識的營生。用他的話講,“心中甚喜,20多年的學習積淀終于派上了用場”,“文物保護要有大動作,學術研究也需要有大動作”。
歷史專業(yè)出身挑起學術重擔
“云岡學在日本”,曾是學界的共識。自1970年始,以北京大學宿白教授的云岡系列文章為標志,國內對云岡局部問題的研究已超過了日本。但張焯仍然倍感內疚,他說:“這些年始終是云岡以外的一批人在研究云岡,這對云岡石窟研究院而言,深感慚愧!我們必須加倍努力、改善體制、創(chuàng)新環(huán)境、營造學術氛圍,調動人才積極性,達到學術研究的新高度”。
作為一位學者型的領導,張焯身兼研究院科研學術工作的帶頭人,在學術研究方面,積極承接山西省史志院《云岡石窟志》的撰寫任務,給業(yè)務人員分任務、壓擔子。為提高全院的研究水平,擴大云岡的知名度,針對云岡石窟百年來尚無一部基礎性史料總匯,他夜以繼日地編撰了《云岡石窟編年史》一書,洋洋灑灑60余萬字。將佛教史、大同地方史與中西文化交流史很好融合,以正史、佛乘的記載為主,廣泛收集別史、野史、道藏、金石、地理、小說、筆記、散論等相關內容。不僅較全面系統(tǒng)地把握了云岡石窟的脈絡,還就當前學術界存有爭議的問題與云岡歷史上的空白點,形成一些獨到見解,使得云岡歷史上未發(fā)現的諸多問題逐漸清晰起來。
事繁不輟筆耕著述廣獲贊譽
張焯抵云岡工作4年間,繁雜的行政事務之余,筆耕不輟,連續(xù)在《中國文物報》上發(fā)表了《大同古代道路交通》、《隋煬帝與云岡石窟》、《鹿苑賦與云岡石窟》、《金元之際全真道入據云岡石窟》、《〈大金西京重修武州山石窟寺碑〉小議》、《“褒衣博帶”與云岡石窟》等六篇論文;另外,《云岡筑堡與古寺衰微》一文還被日本《佛教藝術》收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徐州高僧入主云岡石窟》一文被《文物世界》刊載后,受到中國文物考古界大家宿白先生的高度贊賞。
談及這些學術成果,張焯顯得十分淡然,“這一切,為的是讓云岡石窟這顆璀璨的明珠永放光芒,讓更多的人、讓我們的子孫后代共享世界遺產”。
景區(qū)重構人性化布局 帝王家氣象
作為中國最負盛名的文物古跡之一,云岡石窟既是海外眾多游客來華旅游首選目的地,又是以首都北京為主要客源地的國內游客出行目的地。佇立大佛腳下,仰視依山開鑿的石雕珍品,無論何人都會被其“大”所折服、所震撼。致力于云岡石窟研究開發(fā)與保護工作的張焯,無疑比任何人更能體味其博大精深、氣勢恢宏的氣魄。
綜合開發(fā)人文寶庫
張焯正式任職云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后,即主抓石窟科學維修保護工程,力爭把云岡景區(qū)做大做強,再現當年皇家石窟的輝煌。記者翻閱他案幾上擺放的《云岡石窟大景區(qū)實施方案》,這是張焯心血凝聚的結晶:2007年、2008年,完成核心景區(qū)的民居拆遷與石窟紅墻內的園林化改造;完成云岡峪礦工棚戶區(qū)、采煤沉陷區(qū)的搬遷改造和荒山綠化。2009年、2010年,全面進行云岡核心景區(qū)的道路、場館、服務設施、山頂游覽項目建設;分別進行沿途景點設計、招商、開發(fā)等工程。張焯說,由于歷史原因,云岡石窟在文物保護、旅游開發(fā)、自然環(huán)境等方面都存在諸多不足,這也正是我們推行云岡石窟大景區(qū)建設的工作重心及動力所在。為了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更好地感受云岡石窟這一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形象之美、文化之美、歷史之美,他們已恢復了康熙皇帝御書的“莊嚴法相”牌匾,矗立了考古學泰斗宿白先生題寫的“曇曜五窟”巨石,第一、二窟前方添置了“石鼓寒泉”巨石等,使景區(qū)內的人文氣息更加濃厚,又與石窟整體環(huán)境和諧統(tǒng)一、渾然一體,成為眾多游客駐足觀賞、攝影留念的“亮點”。
游客逗留時間延長
另外,石窟景區(qū)還添置許多人性化設施。在林蔭小道上,為游客休憩之便專門設置了石凳、木椅,既可緩解旅途勞頓,又能讓游客在歇腳之余遠距離觀賞千年大佛的風姿。
張焯坦陳,云岡石窟是祖先賜予后人的珍奇瑰寶,是人文資源的寶庫,需要潛心研究,深入挖掘,才能讓寶藏放射其固有的光芒。一年來,通過對云岡石窟人文資源重新挖掘與包裝,游客在景區(qū)駐足游覽,已由原來的四五十分鐘增加到了一個半小時。
獲得榮譽
2018年6月5日,張焯被評選為“2016-2017綠色中國年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