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鄭珣瑜(738——805)唐代宰相。字元伯,河南滎澤(今鄭州市)人。少孤,值天寶亂,退耕陸渾山養(yǎng)母。代宗大歷中以諷諫主文科高第,授大理評事,累遷吏部侍郎,為河南尹,清靜惠下,頗有政績。進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順宗立,以王叔文,韋執(zhí)誼用事,憂憤而臥家七日不出。罷為吏部尚書,數月病卒,謚號文獻。
生平經歷
鄭珣瑜生于唐朝的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由于父親早亡,鄭珣瑜幼年的家庭生活非常艱難。唐朝天保年間,“安史之亂”爆發(fā),他在家一邊耕田,一邊發(fā)奮讀書,還要孝敬奉養(yǎng)母親。功夫不負有心人,鄭珣瑜學有所成,步入了仕途。為官之后,他剛直不阿,清正廉潔,而且直言善諫,是有名的清廉大臣。唐朝大歷年間,唐代宗下詔,命他主持文科高第科舉考試,并授予他大理評事一職。他曾經在京城任吏部侍郎,后來到故鄉(xiāng)河南任職,做了河南尹。他為人正直,不論在哪里為官,都懂得體恤民情,因此深受百姓的愛戴和敬仰,后又升遷為門下侍郎(皇帝侍從,地位接近宰相),并很快做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
據史籍記載,鄭珣瑜接到任河南尹的詔命,準備上任時,正趕上唐德宗過生日。當時,滿朝文武大臣紛紛給皇帝獻禮,祝賀生日。鄭珣瑜的下屬也勸他備禮祝壽,他卻說:“還沒到任就給皇上送禮祝壽,這不合情理,我不能這樣做!”在河南任職期間,他辦事公道,并大力減輕農民的賦稅,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當時有一個將軍韓全義曾寫信給他,想多得到一些軍餉,鄭珣瑜說:“國家沒有安排,軍餉按照國家的標準全額撥付,一點也不能多給!”回京出任宰相時,京兆尹李實派下屬給他送來金銀珠寶,想賄賂他,他氣憤地對李實說:“國家撥付給各級官府的錢財都有定數,你的這些金銀珠寶是從哪里來的?”李實無言以對。
唐德宗駕崩后,唐順宗李誦即位,起用王叔文為首輔宰相,總攬大權,鄭珣瑜和王叔文的政見不同,一氣之下,他辭去宰相一職,回到家鄉(xiāng)鄭州,閉門不出。68歲時,鄭珣瑜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