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揚州八怪

    揚州八怪(清代)

    揚州八怪(揚州畫派)是中國清代中期活動于揚州地區(qū)一批風格相近的書畫家的總稱。他們的書畫風格異于常人,不落俗套,因此稱作“八怪”。

    揚州八怪較為公認指金農(nóng)、鄭燮、黃慎、李鱔、李方膺、汪士慎、羅聘、高翔八人,其他被稱為“揚州八怪”尚包括華嵒、邊壽民、楊法等。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憤世嫉俗了解民間疾苦,他們的畫題以花卉為主,也畫山水、人物,擺脫了保守派格遵清規(guī)戒律的影響,高度發(fā)揮了即景抒情的創(chuàng)造意志。


    基本介紹

    揚州八怪紀念館里的揚州八怪雕塑

    “揚州八怪”之說,由來已久。但8人的名字,其說互有出入。據(jù)李玉棻《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中的“八怪”為羅聘、李方膺、李鱓、金農(nóng)、黃慎、鄭燮、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書列名“八怪”的,尚有高鳳翰、華嵒、閔貞、邊壽民等,說法很不統(tǒng)一,今人取“八”之數(shù),多從李玉棻說。

    從康熙末年崛起,到嘉慶四年“八怪”中最年輕的畫家羅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們繪畫作品為數(shù)之多,流傳之廣,無可計量。僅據(jù)今人所編《揚州八怪現(xiàn)存畫目》記載,為國內(nèi)外200多個博物館、美術館及研究單位收藏的就有8000余幅。他們作為中國畫史上的杰出群體,已經(jīng)聞名世界,把徐渭的潑墨手法發(fā)揮到頂峰。

    揚州八怪生前即聲名遠播。李鱓、李方膺、高鳳翰、李勉,先后分別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見,或試畫,或授職。乾隆八年,弘歷見到鄭燮所作《櫻筍圖》,即鈐了“乾隆御覽之寶”朱文橢圓璽。乾隆十三年,弘歷南巡時,封鄭燮為“書畫史”。羅聘嘗三游都下,“一時王公卿尹,西園下士,東閣延賓,王符在門,倒屣恐晚;孟公驚座,覿面可知!

    揚州八怪

    揚州八怪大膽創(chuàng)新之風,不斷為后世畫家所傳承。近現(xiàn)代名畫家如王小梅、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任伯年、任渭長、王夢白、王雪濤、唐云、王一亭、陳師曾、齊白石、徐悲鴻、黃賓虹、潘天壽等,都各自在某些方面受“揚州八怪”的作品影響而自立門戶。他們中多數(shù)人對“揚州八怪”的作品作了高度評價。徐悲鴻曾在鄭燮的一幅《蘭竹》畫上題云:“板橋先生為中國近三百年最卓絕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書畫尤奇。觀其詩文及書畫,不但想見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為古今天才之難得者!

    在揚州當?shù)剡流傳這一種說法:“揚州八怪”是指揚州地區(qū)的“丑八怪”。由于揚州八怪的藝術風格不被當時所謂的正統(tǒng)畫派所認同,而且他們追求的就是自然,就是真實、現(xiàn)實,他們就把一些生活化,平民化的都搬到他們的書畫作品之中,甚至把社會的陰暗面揭露出來。這種行為使得統(tǒng)治者的利益受損,說他們都是畫壇上不入流的“丑八怪”,揚州八怪因此而得名。文藝理論家最后把“揚州八怪”歸納為15人。在揚州當?shù)赜屑o念館,就立著15人的雕像。

    形成因素

    揚州自隋唐以來,即以經(jīng)濟繁榮而著稱,雖經(jīng)歷代兵禍破壞,但由于地處要沖,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產(chǎn)豐富,戰(zhàn)亂之后,總是很快又恢復繁榮。進入清代,雖慘遭十日屠城破壞,但經(jīng)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發(fā)展,又呈繁榮景象,成為我國東南沿海一大都會和全國的重要貿(mào)易中心。富商大賈,四方云集,尤其以鹽業(yè)興盛,富甲東南。經(jīng)濟的繁榮,也促進文化藝術事業(yè)的興盛。各地文人名流,匯集揚州。在當?shù)毓賳T倡導下,經(jīng)常舉辦詩文酒會。詩文創(chuàng)作,載譽全國。有些鹽商,堪稱豪富,本身亦附庸風雅,對四方名士來揚州者,多延攬接待。揚州因而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許多名士,其中有不少詩人、作家、藝術家。所以,當時的揚州,不僅是東南的經(jīng)濟中心,也是文化藝術的中心。

    富商大賈為了滿足自己奢侈生活的需要,對物質(zhì)和精神上的產(chǎn)品也就大量地需求,如精美的工藝品、珍寶珠玉、鮮衣美食,在書畫方面更是著力搜求。流風所及,中產(chǎn)之家乃至平民中稍富有者,亦求書畫懸之室中,以示風雅,民諺有“家中無字畫,不是舊人家”之說。對字畫的大量需求,吸引和產(chǎn)生了大量的畫家。據(jù)《揚州畫舫錄》記載,本地畫家及各地來揚畫家稍具名氣者就有一百數(shù)十人之多,其中不少是當時的名家,“揚州八怪”也就是其中的聲名顯著者。

    以“揚州八怪”為代表的揚州畫派的作品,無論是取材立意,還是構(gòu)圖用筆,都有鮮明的個性。這種藝術風格的形成,與當時畫壇上的創(chuàng)新潮流和人們審美趣味的變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中國繪畫至明末清初受到保守思想的籠囿,以臨摹抄照為主流,畫壇缺乏生氣。這一萎靡之風激起有識之士和英才畫家的不滿,在揚州便出現(xiàn)了力主創(chuàng)新的大畫家石濤。石濤提出“筆墨當隨時代”、“無法而法”的口號,宛如空谷足音,震動畫壇。石濤的理論和實踐“開揚州一派”,稍后,終于孕育出了“揚州八怪”等一批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畫家群體。

    “揚州八怪”怪在哪里?

    坎坷波折的身世

    “揚州八怪”究竟“怪”在哪里,說法也不一。有人認為他們?yōu)槿斯,從實際看,并不如此。八怪本身,經(jīng)歷坎坷,他們有著不平之氣,有無限激憤,對貧民階層深表同情。他們憑著知識分子的敏銳洞察力和善良的同情心,對丑惡的事物和人,加以抨擊,或著于詩文,或表諸書畫。這類事在中國歷史上雖不少見,但也不是多見,人們以“怪”來看待,也就很自然的了。但他們的日常行為,都沒有超出當時禮教的范圍,并沒有晉代文人那樣放縱--裝癡作怪、哭笑無常。他們和官員名士交流,參加詩文酒會,表現(xiàn)都是一些正常人的人。所以,從他們生活行為中來認定他們的“怪”是沒有道理的,F(xiàn)在只有到他們的作品中,來加以研究。

    獨辟蹊徑的立意

    “八怪”(金農(nóng)、汪士慎、黃慎、李鱓、鄭燮、李方膺、高翔、羅聘)不愿走別人已開創(chuàng)的道路,而是要另辟蹊徑。他們要創(chuàng)造出“掀天揭地之文,震驚雷雨之字,呵神罵鬼之談,無古無今之畫”,來自立門戶,就是要不同于古人,不追隨時俗,風格獨創(chuàng)。他們的作品有違人們欣賞習慣,人們覺得新奇,也就感到有些“怪”了。正如鄭燮自己所說:“下筆別自成一家,長于詩文!痹谏钌洗蠖細v經(jīng)坎坷,最后走上了以賣畫為生的道路。他們雖然賣畫,卻是以畫寄情,在書畫藝術上有更高的追求,不愿流入一般畫工的行列。他們的學識、經(jīng)歷、藝術修養(yǎng)、深厚功力和立意創(chuàng)新的藝術追求,已不同于一般畫工,達到了立意新、構(gòu)圖新、技法新的境界。

    不落窠臼的技法

    中國繪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中文人畫自唐宋興盛起來,逐步豐富發(fā)展,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留下大量的作品,這是中國繪畫的驕傲。明清以來,中國各地出現(xiàn)了眾多的畫派,各具特色,爭雄于畫壇。影響最大的莫過于以“四王”為首的虞山、婁東畫派,而在揚州,則形成了以金農(nóng)、鄭燮為首的“揚州八怪”畫風。這些畫家都繼承和發(fā)揚了我國的繪畫傳統(tǒng),但他們對于繼承傳統(tǒng)和創(chuàng)作方法有著不同的見解。虞山、婁東等畫派,講求臨摹學習古人,以遵守古法為原則,以力振古法為己任,并以“正宗”自命。他們的創(chuàng)作方法,如“正宗”畫家王琿所說,作畫要“以元人筆直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他們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趨,作品多為仿古代名家之作( 當然在仿古中也有創(chuàng)造),形成一種僵化的局面,束縛了畫家的手腳。

    揮灑自如的筆鋒

    “揚州八怪”諸家也尊重傳統(tǒng),但他們與“正宗”不同。他們繼承了石濤、徐渭、朱耷等人的創(chuàng)作方法,“師其意不在跡象間”,不死守臨摹古法。如鄭板橋推崇石濤,他向石濤學習,也“撇一半,學一半未嘗全學”。石濤對“揚州八怪”藝術風格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他提出“師造化”、“用我法”,反對“泥古不化”,要求畫家到大自然中去吸收創(chuàng)作素材,強調(diào)作品要有強烈的個性。他認為“古人須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人肺腑,不能入我之腹腸。我自發(fā)我之肺腑,揭我之須眉”。石濤的繪畫思想,為“揚州八怪”的出現(xiàn),奠定了理論基礎,并為“揚州八怪”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揚州八怪”從大自然中去發(fā)掘靈感,從生活中去尋找題材,下筆自成一家,不愿與人相同,在當時是使人耳目一新的。人們常常把自己少見的東西,視為怪異,因而對“八怪”那種抒發(fā)自己心靈、縱橫馳騁的作品,感到新奇,稱之為怪。也有一些習慣于傳統(tǒng)的畫家,認為“八怪”的畫超出了法度,就對八怪加以貶抑,說他們是偏師,屬于旁門左道,說他們“示嶄新于一時,只盛行于百里”。贊賞者則夸他們的作品用筆奔放,揮灑自如,不受成法和古法的束縛,打破當時僵化局面,給中國繪畫帶來新的生機,影響和哺孕了后來像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徐悲鴻等藝術大師。

    特立高標的品行

    他們對當時盛行于官場的卑污、奸惡、趨炎附勢、奉承等作風深惡痛絕。八人中除鄭板橋、李方膺做過小小的知縣外,其他人均一生以“魯連”、“介之推”為楷模,至死不愿做官。就是做過官的鄭板橋也與常官不同。他到山東上任時,首先在舊官衙墻壁上挖了百十個孔,通到街上,說是“出前官惡俗氣”,表示要為官清廉。 “揚州八怪”一生的志趣大都融匯在詩文書畫之中,絕不粉飾太平。他們用詩畫反映民間疾苦、發(fā)泄內(nèi)心的積憤和苦悶、表達自己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鄭板橋的《悍類》、《撫孤行》、《逃荒行》就是如此。 “八怪”最喜歡畫梅、竹、石、蘭。他們以梅的高傲、石的堅冷、竹的清高、蘭的幽香表達自己的志趣。其中羅聘還愛畫鬼,他筆下的鬼形形色色,并解釋說“凡有人處皆有鬼”,鬼的特點是“遇富貴者,則循墻蛇行,遇貧賤者,則拊膺躡足,揶揄百端”。這哪是在畫鬼,分明是通過鬼態(tài)撕下了披在那些趨炎附勢、欺壓貧民的貪官污吏身上的人皮,還了他們的本來面目。 在封建制度極端殘酷又大興文字獄的時代,他們卻敢于與眾不同,標新立異,無怪乎當時一督撫搖頭直稱“怪哉、怪哉”。 鄧拓在詠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時曾寫道“歌吹揚州惹怪名,蘭香竹影伴書聲”,可以算作對他們“怪”之特點的總結(jié)吧。

    “揚州八怪”有哪些名家?

    “揚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畫家,說法不盡一致。有人說是八個,有人說不止八個;有人說這八個,有人說另外八個。據(jù)各種著述記載,計有十五人之多。因清末李玉棻《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是記載“八怪”較早而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還是以李玉棻所提出的八人為準。即:汪士慎、鄭燮、高翔、金農(nóng)、李鱔、黃慎、李方膺、羅聘。至于有人提到的其它畫家,如阮元、華巖、閔貞、高鳳翰、李勉、陳撰、邊壽民、楊法等,因畫風接近,也可并入。因“八”字可看作數(shù)詞,也可看做約數(shù)。

    1.鄭燮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應鄭燮(鄭板橋)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有政聲以歲饑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作官前后,均居揚州, 以書畫營生。擅畫蘭、竹、石、松、菊等,而畫蘭竹五十余年,成就最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濤、八大山人,而自成家法,體貌疏朗,風格勁峭。工書法,用漢八分雜入楷行草,自稱六分半書。并將書法用筆融于繪畫之中。主張繼承傳統(tǒng)十分學七要拋三,不泥古法, 重視藝術的獨創(chuàng)性和風格的多樣化,所謂未畫之先,不立一格,既畫之后,不留一格,對今天仍有借鑒意義。詩文真摯風趣,為人民大眾所喜誦。亦能治印。有《鄭板橋全集》、《板橋先生印冊》等。

    他的代表作是《竹石圖》。板橋畫竹有“胸無成竹”的理論,他畫竹并無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針對蘇東坡“胸有成竹”的說法,板橋強調(diào)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無竹”。這兩個理論看似矛盾,實質(zhì)卻相通,同時強調(diào)構(gòu)思與熟練技巧的高度結(jié)合,但板橋的方法要“如雷霆霹靂,草木怒生”。 板橋這幅《竹石圖》,竹子畫得艱瘦挺拔,節(jié)節(jié)屹立而上,直沖云天,他的葉子,每一張葉子都有著不同的表情,墨色水靈,濃淡有致,逼真地表現(xiàn)竹的質(zhì)感。在構(gòu)圖上,板橋?qū)⒅、石的位置關系和題詩文字處理得十分協(xié)調(diào)。竹的纖細清颯的美更襯托了石的另一番風情。這種叢生植物成為板橋理想的幻影。板橋的竹子,連“揚州八怪”之一金農(nóng)都感嘆說,相較兩人的畫品,自己畫的竹子終不如板橋有林下風度啊。

    有“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板橋的書法, 自稱為“六分半書”,他以蘭草畫法入筆,極其瀟灑自然,參以篆、隸、草、楷的字形, 窮極變化。這幅“兩歇楊林東渡頭”行書,體現(xiàn)了鄭板橋書法藝術獨特的形式美,“桃花岸”三字提頓之間尤為明媚動人。鄭板橋別具一格的新書體,開創(chuàng)了書法歷史的先河。

    蘭石圖

    石壁蘭竹圖

    九畹蘭花圖

    2.高翔

    高翔高翔(1688--1753),字鳳崗,號西唐,又號樨堂,江蘇揚州人,清代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終身布衣。善畫山水花卉。其山水取法弘仁和石濤,所畫園林小景,多從 寫生中來,秀雅蒼潤,自成格局。畫梅〖皆疏枝瘦朵,全以韻勝!揭 善于寫真,金農(nóng)、汪士慎詩集開首印的小像,即系高翔手筆,線描簡練,神態(tài)逼真。精刻印,學程邃。亦善詩,有《西唐詩鈔》。

    晚年時由于右手殘廢,常以左手作畫。與石濤、金農(nóng)、汪士慎為友。清朝的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有過這樣的記載:“石濤死,西唐每歲春掃其墓,至死弗輟”。意思是說,石濤死后,高翔每年春天都去掃墓,直到死都沒有斷過。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友誼很深。高翔除擅長畫山水花卉外,也精于寫真和刻印。

    揚州即景圖一

    彈指閣圖二

    揚州即景圖二

    3.金農(nóng)

    金農(nóng)(1687—1764),字壽門,號金農(nóng)冬心,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揚州。平生 未做官,曾被薦舉博學鴻詞科,入京未試而返。他博學多才,五十歲后始作畫,終生貧困。他長于花鳥、山水、人物,尤擅墨梅。他的畫造型奇古、拙樸,布局考究,構(gòu)思別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圖》、《月花圖》等。他獨創(chuàng)一種隸書體,自謂“漆書”,另有意趣,又謂金農(nóng)體或冬心體,筆畫橫粗豎細,撇飄逸而捺厚重,字體多呈長方形,頭重腳輕,甚為好看!

    精篆刻、鑒定,善畫竹、梅、鞍馬、佛像、人物、山水 。尤精墨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機勃發(fā),還參以古拙的金石筆意 ,風格古雅拙樸,作品有《墨梅圖》、《月花圖》等。又長于題詠,"每畫畢,必有題記,一觸之感"。也擅長書法,取法于《天發(fā)神懺碑》、《國山碑》、《谷朗碑》。寫隸書古樸,楷書自創(chuàng)一格,號稱"漆書",另有意趣,又謂金農(nóng)體或冬心體,筆畫橫粗豎細,撇飄逸而捺厚重,字體多呈長方形,頭重腳輕,甚為好看。篆刻得秦漢法。詩文有《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雜著》,其書畫題跋被輯成有冬心畫竹、畫梅、畫馬、自寫真、雜畫題記等。

    墨梅斗方圖

    菊花圖

    高梧玉立圖

    4.李鱔

    李鱔(1686--1762),字宗揚,號復堂,又號懊道人,江蘇興化人 ?滴跷迨曛信e,五十三年以繪畫召為內(nèi)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統(tǒng)派畫風束縛而被排擠出來。乾隆三年以檢選出任山東滕縣知縣,以忤大吏罷歸。在兩革科名一貶官之后,至揚州賣畫為生。與鄭燮關系最為密切,故鄭有賣畫揚州,與李同老之說。他早年曾從同鄉(xiāng)魏凌蒼學畫山水,繼承黃公望一路,供奉內(nèi)廷時曾隨蔣廷學畫,畫法工致 ;后又向指頭畫大師高其佩求教,進而崇尚寫意。在揚州又從石濤筆法中得到啟發(fā),遂以破筆潑墨作畫,風格為之大變,形成自己任意揮灑,水墨融成奇趣的獨特風格,喜于畫上作長文題跋,字跡參差錯落,使畫面十分豐富,其作品對晚清花鳥畫有較大的影響。

    三陽開泰圖

    蕉鵝

    芭蕉萱石圖

    5.黃慎

    黃慎寫意人物

    黃慎(1687-1770后),字恭懋,躬懋,一字恭壽,菊壯,號癭瓢,東海布衣等,福建寧化人。擅長人物寫意,間作花鳥、山水,筆姿荒率,設色大膽。為“揚州八怪”中全才畫家之一。

    青年時,學習勤奮,因家境因難,便奇居蕭寺,"書為畫,夜無所得蠟,從佛殿光明燈讀書其下"。善畫人物,早年師法上官周工筆,后從唐代書法家懷素真跡中受到啟迪,以狂草筆法入畫, 變?yōu)榇止P寫意。

    黃慎的寫意人物,創(chuàng)造出將草書入畫的獨特風格。懷素草書到了黃慎那里,變?yōu)?quot;破毫禿穎",化聯(lián)綿不斷為時斷時續(xù),筆意更加跳蕩粗狂,風格更加豪宕奇肆。以這樣的狂草筆法入畫,行筆“揮灑迅疾如風,”氣象雄偉,點畫如風卷落葉。黃慎的人物畫,多取神仙故事,對歷史人物和現(xiàn)實生活中樵夫漁翁、流民乞丐等平民生活的描繪,給清代人物畫帶來了新氣息。 黃慎的人物冊頁《賞花仕女圖》刻畫一美麗女子對花的沉迷。而《西山招鶴圖》則取材于蘇軾《放鶴亭記》,畫面右側(cè)立一白鶴,老叟似在仰望空中飛翔之鶴,童子手挽花籃,卻自顧嘻嘻而樂。 “生平夢夢揚州路,來往空空白鶴歸”(黃慎《題林逋馴鶴圖》),黃慎兩次寓居揚州,先后17年,十里揚州,成為他一生的依戀。他的人物畫最具特色,有《絲綸圖》、《群乞圖》、《漁父圖》等。他的詩被同鄉(xiāng)人雷宏蛟湖詩抄》。

    抱琴人物圖

    鐘馗圖

    仕女抱瓶圖

    6.李方膺

    李方膺(1695~1755),中國清代詩畫家,字虬仲,號晴江,別號秋池,抑園,白衣山人等,通州(今江蘇南通)人。寓居金陵借園,自號借園主人。為“揚州八怪”之一。出身官宦之家,曾任樂安縣令、蘭山縣令、潛山縣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職,為官時"有惠政,人德之",后因遭誣告被罷官,去官后寓南京借園,自號借園主人,常往來揚州賣畫。與李鱓、金農(nóng)、鄭燮等往來,工詩文書畫,擅梅、蘭、竹、菊、松、魚等,注重師法傳統(tǒng)和師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畫筆法蒼勁老厚,剪裁簡潔,不拘形似,活潑生動。被列為揚州八怪之一。有《風竹圖》、《游魚圖》、《墨梅圖》等傳世。著《梅花樓詩鈔》。善畫松、竹、蘭、菊、梅、雜花及蟲 魚,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畫梅。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粗頭亂服 ,不拘繩墨,意在青藤、白陽、竹憨之間。畫梅以瘦硬見稱,老干新枝 ,欹側(cè)蟠曲。用間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題畫梅詩有〖不逢摧折不離奇〗之句。還喜歡畫狂風中的松竹。工書。能詩,后人輯有《梅花樓詩草》,僅二十六首,多數(shù)散見于畫上。

    風竹

    梅花圖

    秋菊圖

    李方膺既不是揚州人,又未如黃慎,金農(nóng)等久住揚州賣畫,何以得側(cè)身于“揚州八怪”之列?關于這個問題,《中華文史論叢》一九八○年第三輯所刊管勁丞遺稿《李方鷹敘傳》已經(jīng)作了考證,其要點為:、人品、畫品和其他七人(按指李鮮,江士慎、高翔、金農(nóng)、黃慎、鄭燮、羅聘)相當;、通州于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前,還只是一個屬于揚州府的散州,李方膺于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入學時,籍貫便是揚州府通州,所以他是廣義的揚州人。李方膺跟“揚州八怪”之翹楚鄭板橋的友誼,除從上面提到的幾人共同創(chuàng)作的《花卉圖》,《三友圖》已可略見一斑外,更有可述者。 首先,板橋?qū)罘解叩漠嬎嚇O為佩服,評價極高。墨竹是鄭板橋最拿手的絕技,但他《題李方膺墨竹冊》仍認為李的墨竹“東坡,與可畏之”連畫墨竹的圣手蘇軾,文同都“畏之”,可見其評價之高。至于對李方膺最擅長的墨梅,則論述更具體,評價更高,鄭板橋在李方膺逝世五年后所作的《題李方膺畫梅長卷》中說:

    "蘭竹畫,人人所為,不得好。梅花、舉世所不為,更不得好。惟俗己俗僧為之,每見其大段大炭撐拄吾目,真惡穢欲嘔也。睛江李四哥獨為于舉世不為之時,以難見工,以口口矣。故其畫梅,為天下先。日則凝視,夜則構(gòu)思,身忘于衣,口忘于味,然后領梅之神、達梅之性,挹梅之韻,吐梅之情,梅亦俯首就范,入其剪裁刻劃之中而不能出。夫所謂剪裁者,絕不剪裁,乃真剪裁也;所謂刻劃者,絕不刻畫,乃真刻畫。宜止曲行,不人盡天,復有莫知其然而然者,問之晴江,亦不自知,亦不能告人也,愚來通州、得睹此卷,精神浚發(fā),興致淋漓。此卷新枝古干,夾雜飛舞,令人莫得尋其起落,吾欲坐臥其下,作十日功課而后去耳。乾隆二十五年五月十三日板橋鄭燮漫題。"

    在這幅畫上,他還題了一首四言詩;

    梅根嚙嚙,梅苔燁燁,

    幾瓣冰魂,千秋古雪。

    據(jù)鄭板橋在同一時間所作《題黃慎畫丁有煜象卷》(《板橋書畫拓片集》,原件藏南通博物館)的跋語“郝香山,晴江李公之侍人也,寶其主之筆墨如拱壁,而索題跋于板橋老人!蔽覀冎类嵃鍢蛟谇《迥(一七六○)初夏他六十八歲時曾第二次來通州,李方膺的侍人郝香山拿出他所訪藏的主人的畫,請鄭板橋題辭。鄭有感于他與李方膺原來的深厚情誼和郝香山對其主人的一片忠義,便欣然命筆,寫了上引題跋和詩,鄭板橋這次來通州,住在城北二十余里的秦灶, “寓保培基井谷園”(金榜《海曲拾遺》),并去游狼山,在他的集子中,留下了《游白狼山》七絕兩首。

    這篇題跋先批判俗工俗僧所畫梅花之令人作嘔;接著稱贊李虧膺所畫梅花“以難見工”,“為天下先”并具體敘述其畫梅時以不剪裁為剪裁,不刻劃為刻劃,順乎梅之天性,不見人工雕琢的藝術經(jīng)驗;最后表示對這幅梅畫的“新枝古干,夾雜飛舞”十分傾倒,愿意“坐臥其下,做十日功課而后去”。這篇題跋寫得如此具體深刻、充滿感情,也反映了鄭板橋跟李云膺結(jié)交已久,接觸甚多,知之甚深,是他們深厚友誼的重要見證。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冬,李方膺解任合肥知縣后,在南京借寓項氏花園,題名借園,從此定居下來,直至二十年(一七五五)秋因病回通州,其間整整四年時間,常與當時文壇泰斗袁枚,畫家沈鳳過從,談詩論畫,關系十分密切。乾隆二十年乙亥(一七五五)初春,李方膺曾回通州一次,袁枚有詩相送。詩集卷十一收了《送李晴江還通州》三首,第一首有句云:“才送梅花雪滿衣,畫梅人又逐飛。一燈對酒春何淡,四海論交影更稀!彼鶎懘_為初春景象,并明點“春” 字。李方膺喜畫風竹。他的《瀟湘風竹圖》畫一方丑石,幾竿湘竹,竹梢彎曲,竹葉向一個方向飄動,顯示出狂風大作的情景。

    畫上小題詩:

    畫史從來不畫風,我于難處奪天工。

    請看尺幅瀟湘竹,滿耳丁東萬玉空。

    李方膺畫風竹是有深刻寓意的,他在另一首題《風竹圖》中寫道:

    波濤宦海幾飄蓬,種竹關門學畫工。

    自笑一身渾是膽,揮毫依舊愛狂風。

    他當?shù)胤焦偃,遭受過幾次沉重的打擊。雍正八年(一七三○)他在樂安知縣任上,因開倉賑災來不及請示上司,而受到了彈劾雍正十年(一七三二)他在蘭山知縣任上,總督王士俊盲目地下令開荒,官員們乘機勒索鄉(xiāng)民,他堅決抵制,竟被投進監(jiān)獄,吃了一年冤枉官司,最后是乾隆十四年(一七四九)在合肥知縣任上,因抵忤上司竟被安上“貪贓枉法”的罪名而罷官。凡此種種,就是他所說的“波濤宦海幾飄蓬”。官場太黑暗了,他便棄官去學畫竹,當了“畫工”,他的性格依然未變,“自笑一身渾是膽”,蔑視傳統(tǒng),蔑視權(quán)威,愛畫狂風,以此寄托自己與惡劣環(huán)境堅決斗爭的不屈精神。李方膺的筆下,狂風固然是不屈精神的象征,但這僅是畫家性格的一個方面,體現(xiàn)了他跟惡勢力斗爭的一面;他的性格的另一方面,即對下層人民的關懷和同情,則促使他筆下的風化為使萬物欣欣向榮的春風,使勞苦大眾得到溫暖的和風。他在《題畫梅》詩中寫道:

    揮筆落紙墨痕新,幾點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風吹得遠,家家門巷盡成春。

    他希望天風把可愛的梅花吹到每家每戶,讓家家戶戶都能享受到梅花的清香,讓家家戶戶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溫暖。這天風便是與狂風完全不同的暖風、和風。由此可見、李方膺的愛寫風畫風,正是他鮮明個性的充分體現(xiàn)。

    蒼松怪石圖題詩

    (清)李方膺

    君不見,歲之寒,

    何處求芳草。

    又不見,松之喬,

    青青復矯矯。

    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

    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

    飽歷冰與霜,千年方未已。

    擁護天闕高且堅,

    迥干春風碧云里。

    這首詩描繪了蒼松的堅強質(zhì)樸,表現(xiàn)了作者不屈從權(quán)貴,耿直廉潔的錚錚鐵骨。又通過了怪石的聳立、不屈不撓,體現(xiàn)了詩人特立獨行的高尚品格。

    7.汪士慎

    汪士慎(1686--1759),字近汪士慎人,號巢林,別號溪東外史、晚春老人等,原籍安徽歙縣,居揚州以賣畫為生。工花卉,隨意點筆,清妙多姿。尤擅畫梅,常到揚州城外梅花嶺賞梅、寫梅。所作梅花,以密蕊繁 枝見稱,清淡秀雅,金農(nóng)說;畫梅之妙,在廣陵得二友焉,汪巢林畫 繁枝,高西唐畫疏枝。(《畫梅題記》)但從他存世畫梅作品看,并 非全是繁枝,也常畫疏枝。不論繁簡,都有空裹疏香,風雪山林之趣。 五十四歲時左眼病盲,仍能畫梅,工妙騰于示瞽時,刻印曰:左盲生、尚留一目著梅花。六十七歲時雙目俱瞽,但仍能揮寫狂草大字,署款心觀,所謂盲于目,不盲于心。善詩,著有《巢林詩集》。

    風雪梅花圖

    白桃花圖

    春風泄香圖

    8.羅聘

    羅聘

    羅聘(1733-1799),字遁夫,號兩峰,又號衣云、別號花之寺僧、金牛山人、 洲漁父、師蓮老人。清代著名畫家,為“揚州八怪”之一。祖籍安徽歙縣,后寓居揚州,曾住在彩衣街彌陀巷內(nèi),自稱住處謂“朱草詩林”。為金農(nóng)入室弟子,未做官,好游歷。畫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蘭、竹等,無所不工。筆調(diào)奇創(chuàng),超逸不群,別具一格。他又善畫《鬼趣圖》,描寫形形色色的丑惡鬼態(tài),無不極盡其妙,藉以諷刺當時社會的丑態(tài)。兼能詩,著有《香葉草堂集》。亦善刻印,著有《廣印人傳》。金農(nóng)死後,他搜羅遺稿,出資刻版,使金農(nóng)的著作得以傳于後世。其妻方婉儀,字白蓮,亦擅畫梅蘭竹石,并工于詩。子允紹、允纘,均善畫梅,人稱“羅家梅派”。其代表作有:《物外風標圖》(冊頁)、《兩峰蓑笠圖》、《丹桂秋高圖》、《成陰障日圖》、《 谷清吟圖》、《畫竹有聲圖》等。

    馴雀圖

    指頭畫葫蘆圖

    指頭畫仕女圖

    “揚州八怪”作品的市場行情

    “揚州八怪”是清代中期活躍在揚州地區(qū)的一批畫家,他們的藝術個性鮮明、風格怪異,在藝術市場中尤以鄭燮、金農(nóng)等為代表!鞍斯帧钡拇媸雷髌份^多,在藝術市場中的流通量較大。但以歷史的眼光而言,其整體市場走勢并非十分強勁。原因在于,清中期的揚州八怪介入市場較深,商業(yè)氣息較為濃重,這樣一者作品本身的質(zhì)量良莠不齊,一者作品保存的境況各異,一些作品更因長年張掛而破損嚴重,品相不佳。因而該板塊在市場中的價格分化日趨明顯,名家精品的價格穩(wěn)定而高企,而一般性的作品則處于較低的價位。

    在“揚州八怪”中,鄭燮的作品存世量較多,不論從成交量來講還是從成交額來說都在八怪中占有較多的份額,一直處于市場的前端。自2003年之后,不但鄭燮的作品價格漲幅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其他幾位“八怪”的作品價格也得到抬升,真正帶動了整個板塊的上揚。2004年度在拍賣市場中該板塊成交價的分化趨勢漸趨明顯,鄭燮、金農(nóng)的價格漲幅居前,八怪中其他畫家的精品尚能創(chuàng)出較好成績,但一般性的作品則價格平平。從鄭燮個人作品成交指數(shù)走勢圖來看,其價格從2004年底開始急速攀升,至2005年又有所漲幅,精品價格基本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上。至2006年,鄭燮的作品價位又抬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作品的上拍量為133件,成交量為68件,成交率為51%,總成交金額為3651.235萬元。成交價達百萬元以上的拍品達11件,其中北京嘉寶春季拍賣推出的《幽壑蘭泉圖》鏡心成交價達836萬元,創(chuàng)鄭燮作品歷史價格的最高紀錄。

    金農(nóng)算得上是一位高產(chǎn)書畫家。雖然金農(nóng)的市場上拍作品較多,但其書畫作品的價格一向不是很高。從2005年起,金農(nóng)的精品就很受追捧,中國嘉德推出的楷書《金牛巖故事》立軸(1745年作)成交價為187萬元。在2006年的拍賣市場中,成交量和成交額都有較大的增長。具體到作品而言,上海道明推出的《絲綸圖》立軸成交價高達528萬元,創(chuàng)金農(nóng)作品成交價格新高。

    其他的“八怪”書畫家如華喦、李鱓等的書畫作品也在市場中的交易也較為活躍。華喦的《欲系紅香倩柳絲》立軸在北京榮寶2006年拍賣中的成交價為319萬元,同場拍賣的李鱔《山水花鳥果品精冊》成交價為148.5萬元,羅聘的《香雪圖》鏡心在香港佳士得的成交價也為139.92萬元,黃慎的《麻姑獻壽》立軸在天津文物也以119.9萬元成交。

    由此可見“揚州八怪”的名家精品在市場上的受追捧程度!皳P州八怪”作品在拍賣市場上的整體特征是交易十分活躍,其中精品的價格漲幅十分明顯,成交紀錄連連打破,在高端價位的基礎上又顯現(xiàn)出上浮的傾向,而一般性作品的成交價格則表現(xiàn)平平,價格分化日趨明顯。

    揚州八怪紀念館

    簡介 “揚州八怪”是清代活躍在揚州畫壇上的一批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畫家。

    揚州八怪紀念館

    揚州八怪紀念館是宣傳和弘揚揚州八怪藝術成就的專業(yè)紀念館。紀念館占地4452平方米。現(xiàn)存古建筑明代的楠木大殿,今辟為主展廳,展示十八世紀揚州的風土人情,便利的交通,繁榮的經(jīng)濟……“八怪”因此孕育而生。東西廊房及珍品陳列廳,陳列有"八怪"書畫及揚州書畫家代表作,供游客品賞。還有金農(nóng)寄居室復原陳列,展現(xiàn)“八怪”書畫創(chuàng)作生活的歷史氛圍。館內(nèi)保存有千年古樹,增設了假山水池,綠草如茵,潔凈清幽,是揚州獨具特色的參觀游覽景點。 揚州八怪紀念館是宣揚和弘揚揚州八怪藝術成就的專業(yè)紀念館。揚州八怪紀念館東鄰揚州繁華的文昌商業(yè)圈,西接著名的揚州蜀岡風景區(qū),是利用“揚州八怪”之一金農(nóng)曾寄居的西方寺古建筑群而建。700年前的楠木大殿,現(xiàn)為揚州八怪紀念館主展廳,集中展示揚州八怪的成因及藝術成就;東西廊房陳列有揚州八怪書畫,表現(xiàn)每位書畫家的個性創(chuàng)作;金農(nóng)寄居的方丈室恢復原貌,展現(xiàn)金農(nóng)晚年創(chuàng)作生活的情境;精品陳列室陳列“揚州八怪”傳人李亞如的畫作精品;近六十幅的“揚州八怪”書畫刻石,再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碑刻的神韻。“千年銀杏”“鶴池窺冰”“蓮池映月”“竹泉幽境”等。

    優(yōu)美的園林景觀與深厚的文化底蘊交相輝映。揚州八怪紀念館是揚州獨具特色的旅游景點。

    布局結(jié)構(gòu)

    揚州八怪紀念館內(nèi)部構(gòu)造:現(xiàn)存古建筑明代的楠木大殿,今辟 揚州八怪紀念館為主展廳。大殿構(gòu)架多為楠木制成,其梁架很有特色。大殿內(nèi)彩繪在揚州地區(qū)少見,因揚州梁架都精于雕鏤,少施彩繪,但大殿內(nèi)卻遍施彩繪于梁架之上,甚至不用藻井,而以五彩遍裝,從僅存的小片彩繪分明看出,梁檁枋的彩繪為宋代風格。而大片保存完好的則是明代早期彩繪風格:構(gòu)圖鮮明,多用連枝圖案,花紋輪廓簡單,色彩多用青綠及黃白互相襯托,表現(xiàn)花紋和底色。東西廊房及珍品陳列廳,陳列有“八怪”書畫及揚州書畫家代表作,供游客品賞。還有金農(nóng)寄居室復原陳列,展現(xiàn)“八怪”書畫創(chuàng)作生活的歷史氛圍。館內(nèi)保存有千年古樹,增設了假山水池,綠草如茵,潔凈清幽,是揚州獨具特色的參觀游覽景點。

    八怪介紹

    揚州八怪包括:鄭燮、羅聘、黃慎、李方膺、高翔、金農(nóng)、李鱓、汪士慎八位畫家。他們是清代活躍在揚州畫壇上的一批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畫家!鞍斯帧弊钕矚g畫梅、竹、石、蘭。他們以梅的高傲、石的堅冷、竹的清高、蘭的幽香表達自己的志趣。其中羅聘還喜畫鬼,他筆下的鬼形形色色。

    揚州八怪生前即聲名遠播。李鱓、李方膺、高鳳翰、李勉,先后分別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見,或試畫,或授職。乾隆八年,弘歷見到鄭燮所作《櫻筍圖》,即鈐了"乾隆御覽之寶"朱文橢圓璽。乾隆十三年,弘歷東巡時,封鄭燮為“書畫史”。羅聘嘗三游都下,“一時王公卿尹,西園下士,東閣延賓,王符在門,倒屣恐晚;孟公驚座,覿面可知。”

    文化傳承

    揚州八怪大膽創(chuàng)新之風,不斷為后世畫家所傳承。近現(xiàn)代名畫家如王小梅、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任伯年、任渭長、王夢白、王雪濤、唐云、王一亭、陳師曾、齊白石、徐悲鴻、黃賓虹、潘天壽等,都各自在某些方面受"揚州八怪"的作品影響而自立門戶。他們中多數(shù)人對“揚州八怪”的作品作了高度評價。徐悲鴻曾在鄭燮的一幅《蘭竹》畫上題云:“板橋先生為中國近三百年最卓絕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書畫尤奇。觀其詩文及書畫,不但想見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為古今天才之難得者!

    景觀游覽

    飲食:翡翠燒賣、野鴨菜包、揚州餅、蟹殼黃、雞絲卷等 。

    交通:乘公交4、18路均可到達。

    住宿:揚州天緣賓館、天揚州紫藤園賓館、揚州國緣賓館、揚州賓館、揚州瑞春園大酒店等。

    購物:瓊花露酒、雙黃鴨蛋、秦郵董糖、界首茶干、寶應藕粉、江都方酥、玉器等。

    小貼士:紀念館門票價格15元/人,學生憑學生證則半票,70歲以上老人免票。

    軼聞遺事

    鄭燮的《難得糊涂

     鄭燮受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影響,要求自己“第一要明理作個好人”,出仕作官,要“立功天地,字養(yǎng)生民”。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也主張“理必歸于圣賢,文必切于日用”,“作主子文章,不可作奴才文章”。他的詩歌,很多是描繪窮苦人民生活,揭露富豪和胥吏的殘暴貪婪。在繪畫和書法上,他深感“以區(qū)區(qū)筆墨供人玩好”是可恥的“俗事”,而提出:“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他在創(chuàng)作中盡力使自己的作品具有倫理道德的教育意義。對待傳統(tǒng)和前人成法,主張“學一半,搬一半”,“師其意不在跡象間”。即“不泥古法,不執(zhí)己見,唯活而已”。重視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不肯從人俯仰”。他十分注重對自然的直接觀察,以真切的感受來萌發(fā)畫意,曾說:“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主張“胸無成竹”的創(chuàng)作方法,指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詳盡敘述了從觀察感受、構(gòu)思醞釀,到落筆定型的創(chuàng)作過程,見解獨到,為前人所未道。

    他的許多創(chuàng)作感受與經(jīng)驗體會,見之于題跋、題詩,如“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等,都是很有價值的美學觀點。

    羅聘與《鬼趣圖》

     名動京師金農(nóng)去世后,羅聘開始獨立賣畫為生。乾隆三十六年(1771),羅聘第一次進京。羅聘當時在畫壇的知名度并不高,進入京城,且以畫謀生,難度是相當大的。但早已涉足生意場中的羅聘,是知道要利用老師金農(nóng)的名氣來做一點“人情生意”的。因此,他進京后,首先拜訪的,就是老師金農(nóng)生前的舊友和名流。 憑著自己“怪怪”的脾氣,羅聘進京后的際遇,是不難想象的。官場上的虛偽狡詐,附庸風雅,以及人情的冷暖莫測,等等,無異于給這位恃才傲世的“怪人”當頭一瓢涼水。處處碰壁、遭人白眼的境地,給這位“古怪畫家”帶來豐富而強烈的創(chuàng)作靈感。在這種背景下,一組不朽的作品——《鬼趣圖》誕生了。《鬼趣圖》一共8幅。第一幅,是在一片彌漫的煙霧中,隱隱約約可以看見一些離奇的面目和肢體,似真似幻。那虛無飄渺的形象,就是“鬼”;第二幅,畫面上是兩個鬼:一前一后,疾速前行。后面跟著的鬼,頭戴纓帽,很瘦,有人認為畫的是一對主仆;第三幅,畫的是一個穿著華麗而面目可憎的“闊鬼”,它手拿蘭花,貼近一個女鬼說悄悄話,旁邊還有一個鬼在竊聽;第四幅,畫的是一個矮鬼,拄著拐杖,一個紅衣小鬼為他捧著酒缽;第五幅是一個綠頭發(fā)鬼,腳和手臂都很長,在作捉拿狀;第六幅是一個大頭鬼,正追趕著跑在前面的兩個小鬼。兩個小鬼一邊奔跑,一邊慌慌張張地回頭看;第七幅中,一共畫了4個鬼。一個鬼打著傘在風雨中疾行,緊緊地跟在前面的一個鬼后。還有兩個小鬼,頭出現(xiàn)在傘旁,沒有身子;第八幅,畫的是兩具白骨骷髏,一男一女,站在樹叢中的一座古墓旁說話。 這些看了使人恐懼又發(fā)笑的《鬼趣圖》,刻畫的到底是誰?是不是針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象?羅聘說都不是,他說他畫的是他親眼所見,因為他“有一雙藍眼睛,能夠白日見鬼”。《鬼趣圖》一出,羅聘果然在京城博得了不小的名聲。用現(xiàn)在的話說,《鬼趣圖》可謂是羅聘投向社會腐朽一面的一柄匕首或標槍。當然,這自然會招來部分人的嫉恨,所以當時就有一位羅聘的老鄉(xiāng)、大鹽商出身的程晉芳勸他:“斯圖即奇特,洗手勿輕試!闭f掩飾得再巧妙,終究會弄出麻煩來的,于是勸羅聘金盆洗手,趕緊回家。當年秋,羅聘就打點行頭,南下回鄉(xiāng)。

    窮困名人回到家鄉(xiāng),羅聘依舊干他的老本行——賣畫。其間,他經(jīng)常抽空遠游,中原地帶,他幾乎跑了個遍。家中之事,他似乎從來不關心。乾隆四十四年(1779)5月初,羅聘第二次進京。臨行時,他的妻子方婉儀正患病臥床,但這位畫家還是動身了。“怪人”就是“怪人”,羅聘一路走,一路玩,直到8月才進京。這時,他從一個由家鄉(xiāng)來京的老鄉(xiāng)處得知,他的妻子方婉儀已于5月19日在揚州病逝了。 羅聘的行為怪異,但他的內(nèi)心卻是善良的。妻子方婉儀是他“藝術上的同道伴侶,生活上的貧賤夫妻”,跟著他一輩子,一直過著清貧艱苦的日子。如今,突然撒手而去,讓身在外地的羅聘又悲又愧。當時羅聘正身居古廟,身無分文,欲回不能。百般無奈時,他親手抄錄了妻子寫的一首詩,然后送給一名當朝顯貴,希望能博得他的一點施舍,但事與愿違,他無法弄到回家的路費。又挨了幾個月,羅聘終于凄涼地回到揚州。 這一場人間冷暖的切身體會,使得羅聘對他的《鬼趣圖》主題認識更深刻了。他也從此不再畫鬼,而改畫佛了。10年后,年近花甲的羅聘三上京城。這時,他已是畫界知名的大師了。他剛剛住定,一些風雅的士大夫便登門不歇,求索畫作,甚至一些在京的朝鮮人也攜重金來買他的畫。收入多了,他的豪興也隨之而生,游名勝,買古董,揮金如土。8年后,他帶著小兒子準備回鄉(xiāng)時,居然又沒了路費!有人知道他要回鄉(xiāng),便上門來討債,原來,他不僅把賣畫掙來的大把鈔票給花了,還欠了一些債務。沒辦法,羅聘只好賣衣服,但衣服賣盡了,債務還償不清!直到嘉慶三年(1798),揚州一位做鹽運使的朋友聞訊,才資助羅聘的大兒子趕到京城,把父親和弟弟接回揚州。

    回到揚州的第二年,這位“畫名甚高而生活甚苦”的畫家與世長辭,享年67歲。

    TAGS: 揚州八怪 名人 繪畫
    名人推薦
    • 蒙古四獒
      蒙古四獒分別為速不臺、者勒蔑、哲別、忽必來四人。速不臺:(1176~1248)蒙古軍大將。者勒蔑:又作哲里麥。蒙古國大將,開國功臣。哲別:(?——約1224年)蒙古大將。...
    • 梁天云
      梁天云,女,1990年出生于中國湖北,是一位中國前籃球運動員,司職中鋒,曾效力于中國少年籃球隊。梁天云小學畢業(yè)后就被選拔到武漢市體校,開始籃球生涯,現(xiàn)已退役。因...
    • 夢石
      人物簡介  夢石,原名保慶華,1964年生,屬龍,號騰龍齋主,江蘇通州人,F(xiàn)為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成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詩酒協(xié)會詩書畫院理事,北京市清華民...
    • 潘深亮
      潘深亮,1937年8月17日(農(nóng)歷丁丑七月十七日)出生在湖南省瀏陽縣官橋鄉(xiāng),任北京故宮博物院保管部秘書,書畫組組長,F(xiàn)聘于故宮博物院古書畫部,為北京市中國書畫收藏家..
    • 文生
      文生,演員。2018年6月27日,參演電視劇《飛鳥集》。8月2日,參加騰訊推出的籃球比賽類節(jié)目《超級企鵝聯(lián)盟Super3》。11月24日,參演的電視劇《我的惡魔少爺》播出。2018..
    • 羅原
      羅原,1964年5月生于成都,大專。齋號為“若水齋”,著名花鳥畫家,工寫兼能。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