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履歷
1963年2月20日,王貽芳出生于江蘇南京,家住南京清涼山漢中門附近,小學(xué)就讀家門口的清涼山小學(xué),中學(xué)就近在南京市第四中學(xué)上學(xué)。1980年,考入了南京大學(xué)物理系原子核物理專業(yè)。
1984年獲南京大學(xué)物理系原子核物理專業(yè)學(xué)士學(xué)位,同年為丁肇中教授選中,赴其領(lǐng)導(dǎo)的L3實驗深造。
1992年獲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xué)博士學(xué)位。
1991年9月至1992年6月在意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所任Research Staff(研究人員)。
1992年6月至1996年3月在美國麻省理工學(xué)院核物理實驗室任Research Staff(研究人員)。
1996年4月至2001年2月在美國斯坦福大學(xué)物理系任Research Associate(助理研究員)。
2000年入選中國科學(xué)院“百人計劃”。
2001年12月,回到中國,擔(dān)任中國科學(xué)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2003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xué)基金資助。
2004年,入選“新世紀(jì)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2012年3月8日,王貽芳團隊實驗測得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該實驗曾入選2012年年末美國《科學(xué)》評選的“2012年十大科學(xué)進展”。
2013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杰出人才。
2015年7月31日,入選中國科學(xué)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2015年11月9日,王貽芳獲得基礎(chǔ)物理學(xué)突破獎(中國科學(xué)家首次獲得該獎項),單項獎金高達300萬美元。
現(xiàn)任中國科學(xué)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副主任,核探測與核電子學(xué)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物理學(xué)會高能物理分會副理事長,中國核學(xué)會核電子學(xué)與核探測技術(shù)分會理事長,亞洲未來加速器委員會副主席,國際未來加速器委員會委員,全球華人物理學(xué)會理事。
2017年1月10日,大亞灣反應(yīng)堆中微子實驗發(fā)現(xiàn)的中微子振蕩新模式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獎一等獎,王貽芳擔(dān)任主要完成人。
2017年11月,中國科學(xué)院大學(xué)核科學(xué)與技術(shù)學(xué)院院長。
2019年9月7日,第四屆未來科學(xué)大獎獲獎名單公布,2019未來科學(xué)大獎“物質(zhì)科學(xué)獎”揭曉:王貽芳。表彰他在實驗發(fā)現(xiàn)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為超出標(biāo)準(zhǔn)模型的新物理研究, 特別是解釋宇宙中物質(zhì)與反物質(zhì)不對稱性提供了可能。
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華僑委員會委員。
任免信息
2018年3月1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王貽芳當(dāng)選為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華僑委員會委員。
社會任職
編輯
時間 | 擔(dān)任職務(wù) |
---|---|
2012年4月-2016年4月 |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副主任、實驗物理中心主任 |
核探測與核電子學(xué)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 |
中國物理學(xué)會高能物理分會副理事長 | |
中國核學(xué)會核電子學(xué)與核探測技術(shù)分會理事長 | |
亞洲未來加速器委員會副主席 | |
國際未來加速器委員會委員 | |
全球華人物理學(xué)會理事 | |
2018年3月-2023年3月 |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
人物經(jīng)歷
師承丁肇中
1984年5月,即將從南京大學(xué)畢業(yè)的王貽芳來到上海。在這里,他將參加丁肇中面向全國招收高能物理研究生的面試。
通過筆試進入面試的王貽芳第一次見到了影響他一生的導(dǎo)師——丁肇中教授。
“他當(dāng)時問了幾個問題,比如u2018波在海水中傳播,長波傳得遠還是短波傳得遠?u2019,這些問題用大學(xué)普通物理的知識就能解決,但考驗的是基礎(chǔ)牢不牢靠,能否靈活運用!蓖踬O芳對那次面試記憶猶新。
毫無疑問,王貽芳獲得了丁肇中的青睞。隨后11年,從1985年到1996年,他在丁肇中的指導(dǎo)下研究高能粒子,參與L3實驗。這為他以后從事中微子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丁肇中的L3實驗位于瑞士日內(nèi)瓦的歐洲核子中心,那里擁有世界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在L3實驗組,王貽芳展露了物理天賦:一年時間內(nèi)發(fā)表3篇論文;1990年出任“新粒子尋找組”組長,在所有L3實驗物理分析小組組長中,唯有他是一名學(xué)生;1991年,在被L3實驗組內(nèi)部認(rèn)為是不可能的情況下,精確測量出了陶輕子的極化。
緣結(jié)中微子
但在歐核中心待了10年,王貽芳感到:L3實驗匯聚了14國、30多所科研機構(gòu)的400多名科學(xué)家,年輕人在這樣一個大型項目里,起到的作用和影響有限。
同時,美國斯坦福大學(xué)一個尚在設(shè)計階段、只有20人、研究中微子的小項目吸引了他。
1996年,他向丁肇中請辭,并成為斯坦福大學(xué)項目里的骨干技術(shù)人員。
在這個小項目里,王貽芳什么都干,有時候甚至充當(dāng)電焊工。但正是什么都干,讓王貽芳了解了高能物理實驗的各個方面。
也正是這個實驗,中微子研究正式走進王貽芳的物理世界。盡管當(dāng)時中微子還并非研究熱門,但王貽芳樂在其中。
尋找θ13
隨著斯坦福項目的結(jié)束,王貽芳不知不覺在美國已待了6年。工作已穩(wěn)定,買了房子,兒子和女兒也相繼出生,家庭也和諧。但他卻做了一個決定:回國。
2000年,王貽芳入選中國科學(xué)院“引進國外杰出人才”,2001年12月他回到祖國,擔(dān)任中國科學(xué)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一名普通的研究員。
2003年冬天,王貽芳留意到:關(guān)于利用反應(yīng)堆中微子來測θ13已成為國際熱點,多個外國團隊正打算進行同類實驗。一場競爭激烈的賽跑悄然展開。王貽芳開始參與其中,設(shè)計了一個自己的實驗,并多方奔走,呼吁國內(nèi)也開展同類研究。
2006年底,在許多人的努力下,由中國主導(dǎo)、中美兩國合作、100多位科學(xué)家參與的大亞灣中微子國際項目正式啟動,這是美國能源部在基礎(chǔ)研究領(lǐng)域?qū)ν馔顿Y第二大的國際合作。2007年10月,大亞灣核反應(yīng)堆300米外中微子實驗室建設(shè)啟動。
經(jīng)過3年的建設(shè)、1年的安裝,2011年12月24日,大亞灣的探測器準(zhǔn)備就緒。但此時,中國已在這場尋找中微子的賽跑中落后許多:
早在2011年6月15日,日本T2K中微子實驗就發(fā)表了θ13的測量結(jié)果,但置信度只有2.5個標(biāo)準(zhǔn)偏差(按國際慣例,置信度在3個標(biāo)準(zhǔn)差以下的測量結(jié)果叫跡象,處于3—5個標(biāo)準(zhǔn)差之間的結(jié)果叫證據(jù),超過5個標(biāo)準(zhǔn)差的實驗結(jié)果才叫發(fā)現(xiàn))。盡管T2K的這個結(jié)果最多只能被稱作“跡象”,但這一研究仍被歐洲的《物理世界》列為當(dāng)年十大物理突破的第7位。隨后美國和法國的實驗也相繼宣布發(fā)現(xiàn)了1.7個標(biāo)準(zhǔn)偏差的跡象。韓國的實驗也在2011年8月開始運行。
但55天之后,王貽芳卻領(lǐng)先一步。2012年3月8日,大亞灣國際實驗測得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即θ13,其數(shù)值為8.8度,置信度有5.2個標(biāo)準(zhǔn)差,也就是可以被明確稱作“發(fā)現(xiàn)”。
“這是中國本土迄今為止最重要的物理學(xué)成果”,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成員、美國杰佛遜國家實驗室副主任羅伯特·麥克歐文這樣評價。
開始新征程
中微子的項目成果發(fā)布后,不少媒體直接將其同諾貝爾獎聯(lián)系在一起,理由是此前發(fā)現(xiàn)大氣中微子振蕩、太陽中微子振蕩的美國和日本科學(xué)家都獲得了這一殊榮。
2012年年末,美國《科學(xué)》評選的2012年十大科學(xué)進展準(zhǔn)時出爐。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成功入選。
面對贊揚,王貽芳很平靜:“過譽了。2002年中微子振蕩獲獎,是原創(chuàng)性的,證實了中微子振蕩的存在,我們只是在繼續(xù)推進而已!
2013年,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二期項目即將啟動,王貽芳開始了新征程,繼續(xù)研究中微子,這種生活方式,一成不變。
研究成果
曾參加L3,AMS,Palo Verde和KamLand等實驗,在中微子物理、e+e- 對撞物理、宇宙線與天體物理、探測器設(shè)計與建造、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等方面發(fā)表了二百多篇文章。首次提出“Swap Method” 以解決時間不對稱信號中的時間對稱本底問題,對低本底中微子實驗具有重要意義;首次完整地計算出宇宙線引致的中子產(chǎn)額及能譜,掃除了國際上圍繞這一問題二十多年的混亂,對低本底中微子實驗、質(zhì)子衰變、雙b衰變、暗物質(zhì)尋找等均有重要意義。在國外領(lǐng)導(dǎo)完成了多項實驗工作,如負責(zé)Palo Verde 中微子實驗的電子學(xué)、觸發(fā)、數(shù)據(jù)獲取、離線軟件以及物理分析;AMS 與 KamLAND 實驗的蒙特卡羅模擬與設(shè)計等。曾先后擔(dān)任 L3 實驗的新粒子尋找組組長與多光子態(tài)物理分析組組長,在新粒子尋找,tau物理,QCD等方面有多篇以L3合作組名義發(fā)表的文章。
自加入高能所以來,主要從事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擔(dān)任了北京譜儀總體(BESIII)主任,成功領(lǐng)導(dǎo)了新北京譜儀的設(shè)計、建造,現(xiàn)任BESIII國際合作組發(fā)言人,領(lǐng)導(dǎo)BESIII的科學(xué)研究。另一個是中微子物理與探測器的研制。提出了在大亞灣核電站用反應(yīng)堆中微子測量中微子混合角sin22q13的完整實驗計劃,包括探測器的設(shè)計,本底的估計,誤差分析和解決辦法,最佳實驗點的選取等,F(xiàn)任大亞灣實驗國際合作組發(fā)言人和工程經(jīng)理,領(lǐng)導(dǎo)了實驗的設(shè)計、建設(shè)和科學(xué)研究。
人才培養(yǎng)
2014年4月,南京大學(xué)和王貽芳所在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聯(lián)合主辦了“粒子與核物理英才班”,共同培養(yǎng)對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理論物理、同步輻射、粒子天體物理、宇宙學(xué)等學(xué)科感興趣,有志于從事相關(guān)領(lǐng)域方向研究的本科生。王貽芳還不定期回到南大,給“粒子與核物理英才班”的學(xué)生們開講座。
主要著作
學(xué)術(shù)論文
1、*Ablikim, M.; Achasov, M. N.; Albayrak, O.; Ambrose, D. J.; An, F. F.; An, Q.; Bai, J. Z.; Ferroli, R. Baldini;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Partial wave analysis of psi(2S) -> p(p)over-bar eta,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8(3), 2013/8/26.
2、*Ablikim, M.; Achasov, M. N.; Albayrak, O.; Ambrose, D. J.; An, F. F.; An, Q.; Bai, J. Z.; Ferroli, R. Baldini;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Precision measurements of B[psi(3686) -> pi(+)pi(-)J/psi] and B[J/psi -> l(+)l(-)],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8(3), 2013/8/12.
3、*Zhang ShuHua;Wang YiFang; Ye Mei; Li XiaoNan; Zhang YinHong; Xu Jun; Min Jian; Du XiaoFeng; Zeng Lei,Detector control system for Daya Bay Reactor Neutrino Experiment,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56(8), pp 1966-1973, 2013/8.
4、*Li, Yu-Feng; Cao, Jun;Wang, Yifang; Zhan, Liang,Unambiguous determination of the neutrino mass hierarchy using reactor neutrinos,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8(1), 2013/7/16.
5、*Ablikim, M.; Achasov, M. N.; Albayrak, O.; Ambrose, D. J.; An, F. F.; An, Qi; Bai, J. Z.; Ferroli, R. Baldini;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Search for baryonic decays of c psi(3770) and psi(4040),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7(11), 2013/6/21.
6、*Ablikim, M.; Achasov, M. N.; Ai, X. C.; Albayrak, O.; Ambrose, D. J.; An, F. F.; An, Q.; Bai, J. Z.; Ferroli, R. Baldini;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Observation of a Charged Charmoniumlike Structure in e(+)e(-) -> pi(+)pi(-) J/psi at root s=4.26 GeV,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10(25), 2013/6/17.
7、*Ablikim, M.; Achasov, M. N.; Albayrak, O.; Ambrose, D. J.; An, F. F.; An, Q.; Bai, J. Z.; Ferroli, R. Baldini;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Search for the lepton flavor violation process J/psi -> e mu at BESIII,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7(11), 2013/6/17.
8、*Ablikim, M.; Achasov, M. N.; Albayrak, O.; Ambrose, D. J.; An, F. F.; An, Q.; Bai, J. Z.; Ferroli, R. Baldini;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Study of J/psi -> omega p(p)over-bar at BESIII,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7(11), 2013/6/3.
9、*Ablikim, M.; Achasov, M. N.; Albayrak, O.; Ambrose, D. J.; An, F. F.; An, Q.; Bai, J. Z.;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ger, N.;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 Bondarenko, O.……,Determination of the number of psi ' events at BESIII, Chinese Physics C, 37(6), 2013/6.
10、*Ablikim, M.; Achasov, M. N.; Albayrak, O.; Ambrose, D. J.; An, F. F.; An, Q.; Bai, J. Z.; Ferroli, R. Baldini;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Measurement of eta ' -> pi(+)pi(-)e(+)e(-) and eta ' -> pi(+)pi(-)mu(+)mu(-),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7(9), 2013/5/28.
11、*Ablikim, M.; Achasov, M. N.; Albayrak, O.; Ambrose, D. J.; An, F. F.; An, Q.; Bai, J. Z.; Ferroli, R. Baldini;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ger, N.;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Partial wave analysis of J/psi -> gamma eta eta,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7(9), 2013/5/21.
12、*Ablikim, M.; Achasov, M. N.; Albayrak, O.; Ambrose, D. J.; An, F. F.; An, Q.; Bai, J. Z.; Ferroli, R. Baldini;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Study of c (3686) -> omega K(K)over-bar pi decays,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7(9), 2013/5/20.
13、*Ablikim, M.; Achasov, M. N.; Albayrak, O.; Ambrose, D. J.; An, F. F.; An, Q.; Bai, J. Z.;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 Bondarenko, O.; Boyko, I.……,Measurements of the branching fractions for J/psi and psi ' -> Lambda(Lambda)over-bar pi(0) and Lambda(Lambda)over-bar eta,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7(5), 2013/3/5.
14、*Ablikim, M.; Achasov, M. N.; Albayrak, O.; Ambrose, D. J.; An, F. F.; An, Q.; Bai, J. Z.; Ferroli, R. Baldini;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Evidence for eta(c)(2S) in psi(3686) -> gamma(KSK +/-)-K-0 pi(-/+)pi(+)pi(-),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7(5), 2013/3/4.
15、*Ablikim, M.; Achasov, M. N.; Albayrak, O.; Ambrose, D. J.; An, F. F.; An, Q.; Bai, J. Z.;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 Bondarenko, O.; Boyko, I.……,Study of the near-threshold omega phi mass enhancement in doubly OZI-suppressed J/psi -> gamma omega phi decays,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7(3), 2013/2/22.
16、*Ablikim, M.; Achasov, M. N.; Albayrak, O.; Ambrose, D. J.; An, F. F.; An, Q.; Bai, J. Z.;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 Bondarenko, O.; Boyko, I.……,Measurements of baryon pair decays of chi(cJ) mesons,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7(3), 2013/2/15.
17、*Ablikim, M.; Achasov, M. N.; Albayrak, O.; Ambrose, D. J.; An, F. F.; An, Q.; Bai, J. Z.; Ferroli, R. Baldini;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Search for eta and eta ' -> pi(+)e(-)(v)over-bar(e) + c.c. decays in J/psi -> phi eta and phi eta ',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7(3), 2013/2/15.
18、*Ablikim, M.; Achasov, M. N.; Ambrose, D. J.; An, F. F.; An, Q.; An, Z. H.; Bai, J. Z.;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 Bondarenko, O.; Boyko, I.……,Evidence for eta(c) -> gamma gamma and measurement of J/psi -> 3 gamma,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7(3), 2013/2/8.
19、*Ablikim, M.; Achasov, M. N.; Albayrak, O.; Ambrose, D. J.; An, F. F.; An, Q.; Bai, J. Z.;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 Bondarenko, O.; Boyko, I.……,Search for eta and eta '; invisible decays in J/psi -> phi eta and phi eta ';,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7(1), 2013/1/24.
20、*Ablikim, M.; Achasov, M. N.; Albayrak, O.; Ambrose, D. J.; An, F. F.; An, Q.; Bai, J. Z.; Ban, Y.; Becker, J.; Bennett, J. V.; Bertani, M.; Bian, J. M.; Boger, E.; Bondarenko, O.; Boyko, I.……,Measurements of psi '; -> (p)over-barK(+)Sigma(0) and chi(cJ) -> (p)over-barK(+) Lambda,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7(1), 2013/1/18.
榮譽記錄
2012年,CCTV十大科技創(chuàng)新人物
2012年12月14日,“十佳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
2013年5月25日,周光召基金會第六屆科技獎“基礎(chǔ)科學(xué)獎”。
2014年4月,潘諾夫斯基實驗粒子物理學(xué)獎(首位中國科學(xué)家)
2015年7月31日,入選中國科學(xué)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2015年11月9日,獲得基礎(chǔ)物理學(xué)突破獎(中國科學(xué)家首次獲得該獎項)。
2015年12月7日,中國科學(xué)院院士
2016年6月21日,英國著名學(xué)術(shù)期刊《自然》評選出十位中國“科學(xué)之星”,其中包括王貽芳。
2016年12月22日,王貽芳上榜“2016年度中國留學(xué)人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50人榜單”。
2017年1月10日,大亞灣反應(yīng)堆中微子實驗發(fā)現(xiàn)的中微子振蕩新模式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獎一等獎,王貽芳擔(dān)任主要完成人。
2017年2月,獲龐蒂科夫獎。
2018年10月11日,獲意大利共和國指揮官勛章。
2018年12月15日,王貽芳在中國新聞周刊雜志社主辦的“影響中國”2018年度人物榮譽盛典中,獲得“年度科技人物”榮譽稱號。
2019年9月7日,王貽芳榮獲2019未來科學(xué)大獎“物質(zhì)科學(xué)”獎。
人物評價
王貽芳領(lǐng)導(dǎo)的中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團隊因中微子振蕩的基礎(chǔ)性發(fā)現(xiàn)和研究,揭示了超越標(biāo)準(zhǔn)模型的新前沿? 。(2016年基礎(chǔ)物理學(xué)突破獎評)
王貽芳領(lǐng)導(dǎo)的中國大亞灣反應(yīng)堆中微子實驗團隊首次精確測量了其振蕩幅度sin22θ13,開啟了未來中微子發(fā)展的大門。?(2016年布魯諾·龐蒂科夫獎評)
王貽芳在實驗發(fā)現(xiàn)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為超出標(biāo)準(zhǔn)模型的新物理研究, 特別是解釋宇宙中物質(zhì)與反物質(zhì)不對稱性提供了可能。(2019年未來科學(xué)大獎“物質(zhì)科學(xué)獎”評)
個人生活
王貽芳有一子一女,女兒從小到大的物理學(xué)習(xí),身為物理科研工作者的王貽芳卻從沒插過手,女兒在國內(nèi)讀完高中后申請美國高校,專業(yè)選擇時咨詢過王貽芳的意見,王貽芳沒有表露半點希望孩子“子承父業(yè)”學(xué)物理的想法,給女兒充分的自主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