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jīng)歷
1931年,出生于瑞典斯德哥爾摩。
1954年,特朗斯特羅姆出版第一本詩集《詩十七首》,引起瑞典詩壇轟動。
1965年,他與夫人和孩子一起搬到斯德哥爾摩以西40千米處的小城韋斯特羅斯。
1980年,特蘭斯特羅姆退休。
1985年,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和馬悅?cè)坏热嗽L問北京,這是北島和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的第一次見面。
1990年,患腦溢血使他的語言功能受到阻礙,但此后他又恢復(fù)過來了。
2002年,出席北大的《特朗斯特羅姆詩歌全集》發(fā)布研討會上。
2015年3月26日,因中風在醫(yī)院去世,享年83歲。
主要作品
年份? | 作品? |
---|---|
?1954年 | ?《十七首詩》 |
?1958年 | ?《路上的秘密》 |
?1962年 | ?《完成一半的天堂》 |
?1966年 | ?《鐘聲與轍跡》 |
?1970年 | ?《在黑暗中觀看》 |
?1973年 | ?《路徑》 |
?1978年 | ?《真理障礙物》 |
?1983年 | ?《狂野的市場》 |
?1989年 | ?《給生者與死者》 |
?1996年 | ?《悲哀的威尼斯平底船》 |
?1996年 | ?《悲傷吊籃》 |
獲得榮譽
2011年10月6日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
詩詞風格
托馬斯·特蘭斯特羅姆的詩非常緊密,他使用很少的字來表達非常強烈的感情。他使用許多聯(lián)想的手段。由于他用詞非常少,他在50年代就已經(jīng)達到了日本俳句的要求。在這里詞不是詩的組成部分,而是音節(jié)。
在結(jié)構(gòu)上特蘭斯特羅姆從一開始就使用大膽的比喻,自由的節(jié)奏和古詩的結(jié)構(gòu)。他的用語比較溫和,不強硬,他的風格簡單,但節(jié)奏性非常強,通過令人意外的詩句和聯(lián)想來吸引人。
在內(nèi)容上特蘭斯特羅姆很少描寫自然景象或抽象的哲學(xué)思考,他一般描寫對日常生活的反想。在這里他既不描寫對媒介報道的世界大事,也不描寫內(nèi)心的沖突,他集中在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瞬間。德國電臺評論他的詩“充滿了味道、顏色、振動和雜音”。
社會評價
美國詩人羅伯特·布萊曾將特朗斯特羅姆的詩比喻為“有如一個火車站,千里迢迢,南來北往的火車都在同一建筑物里做短暫停留,也許有一列火車的底架上仍然沾有俄國的殘雪,另一輛上地中海的鮮花正在車廂里怒放,還有一輛車的頂棚上布滿了魯爾的煤灰。
瑞典學(xué)院常任秘書彼得·恩隆德:“他所寫的是關(guān)于重大問題。他的作品探討死亡,探討歷史、回憶還有自然。”
從文學(xué)史的觀點上來看他與保爾·瓦萊里的“純詩”相近。他有點“為藝術(shù)而藝術(shù)”的味道,但超出了純粹的完美主義,而是“心理地、邏輯地自問”。他的詩無法歸入一個流派。 托馬斯·特蘭斯特羅姆,這是個用心去體味生活,用心去創(chuàng)作的瑞典詩人,他一生只寫了163首詩,但是每首詩都像北歐的天空那樣純凈。他的內(nèi)心如此寧靜,但是又如敏銳的鷹隼,一語中的地挖掘出人生宇宙間的寧靜與騷動,舉重若輕,簡潔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