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誘惑之源
1852年8月30日,范特霍夫出生于荷蘭的鹿特丹市,父親是當?shù)氐拿t(yī)。上中學時,范特霍夫的實驗興趣就表現(xiàn)出來了。看到老師在實驗室中做的各種變幻無窮的化學實驗,他的探索欲望被激發(fā)起來,他想探究這些實驗背后的奧秘。
可光是看著老師做實驗太不過癮了,范特霍夫很想親自動手做化學實驗,這成了他做夢都想做的事情。
一天,范特霍夫從化學實驗室的窗戶前走過,忍不住往里看了一眼。那排列得整整齊齊的實驗器皿,一瓶瓶的化學試劑,多么誘人啊!這些器材無異于整裝列隊的士兵,正等著總指揮范特霍夫的檢閱。他的雙腳不由停了下來,他在心里對自己拼命大喊:“沒有人看見,進去做個實驗吧!”“進去做個實驗”的聲音越來越響地在范特霍夫腦海里回蕩,讓他忘掉了學校的禁令,忘掉了犯禁后的嚴厲懲罰,他只想著一件事:進去做個實驗。
帝大概也想幫助范特霍夫,實驗室正好有一扇窗開著。小范特霍夫猶豫了片刻,縱身跳上窗臺,鉆進了實驗室?吹侥切﹥x器就擺在面前,他的每一根神經(jīng)都興奮起來了,支起鐵架臺,架起玻璃器皿,尋找試劑,范特霍夫像一位在實驗室里呆了多年的老教授,對一切都很熟悉。他全神貫注地看著那些藥品所引起的反應(yīng),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悅使他的臉上露出了笑容。“我成功了,成功了!”他在心里默默地說。
范特霍夫正專心致志地做實驗時,管理實驗室的老師來了,他被當場抓住。根據(jù)校規(guī),他要受到嚴厲的處罰。幸好這位老師知道范特霍夫平時是一個勤奮好學又尊敬老師的學生,因此并沒有向校長報告此事。同時,老師心里更清楚,是對化學實驗的濃厚興趣驅(qū)使這樣一個好學生違反了校規(guī)。范特霍夫因為自己的興趣換來了老師的一次“包庇”。實驗室的那扇窗,應(yīng)該是上帝為范特霍夫打開的,一個天才的化學家從那扇窗戶里誕生了。
范特霍夫?qū)瘜W實驗的狂熱保持了一輩子。有這樣一件事,最能證明他的實驗熱情。
深冬的清晨,德國柏林郊區(qū)的斯提立茲大街上,一輛馬車疾駛而過。趕馬車的人50來歲,多年來,他一直為這一帶的居民送鮮牛奶,無論春夏秋冬,無論刮風下雪,都準時不誤。人們早已熟悉了這位送奶人,他再平凡不過了,他在自己的牧場養(yǎng)了許多的奶牛,他每天早上的任務(wù)就是把牛奶送給居民喝。
碰巧的是,德國著名女畫家芙麗莎·班諾也住在這條大街上,她卻知道這位送奶人不一般!好幾個早晨,她都等在客廳里,只要聽見送奶馬車的聲音,就急忙打開房門,請送奶人來家里坐一小會兒,但是送奶人總是以不能耽誤送奶時間為由而拒絕邀請。
又是一天清晨,班諾一聽見馬蹄聲便沖了出去,上前一把拉住送奶人的衣袖,一定要為送奶人畫一張素描像。送奶人仍婉言謝絕。班諾大聲說:“您不要再u2018騙u2019我了,我知道您是個實驗迷,一送完奶就一頭鉆進化學實驗室,誰也甭想把您拉出來。這次您一定得讓我畫一張像。親愛的教授,請把您寶貴的時間分給我?guī)追昼姲!?br /> 送奶人?教授?范特霍夫?事情清楚了。但有一點人們怎么也沒有想到,有一天早上打開報紙的時候,一行引人注目的文字映入眼簾:“范特霍夫榮獲首屆諾貝爾化學獎!”整個版面都刊登了女畫家畫的素描像。
就這樣,送鮮奶的范特霍夫和化學家范特霍夫在人們心中合二為一,人們親切地稱范特霍夫為“牧場化學家”。
而范特霍夫心里惦記著的,永遠是他的實驗!
堅持----成功之道
范特霍夫是一個有著堅韌不拔之志,能沿著自己選定的道路堅持不懈地走下去的人。1869年,范特霍夫從鹿特丹五年制中學畢業(yè)了。擺在他面前的一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就是,選擇什么樣的職業(yè)。范特霍夫深愛著化學,很想把化學研究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yè)。可父親是為了讓他多增加一些知識,才支持他做化學實驗的,如果要把化學研究作為一種職業(yè),父親就難以接受了。因為當時選擇化學研究作為職業(yè)是要冒風險的,從事化學研究的人,還要兼做其他工作才能夠維持生活。畢竟,活下去在哪個時代都是一條鐵的定律!圍繞這個問題,父子倆爭辯了多次,但都沒有結(jié)果。
授的指導(dǎo)下,堅持學習化學,一點也沒有放松。由于范特霍夫的努力,他僅用了2年時間就學完了一般人3年才能學完的課程。1最后一次,父親心平氣和地問范特霍夫:“中學畢業(yè)了,你打算上哪個學校?”很明顯,選擇學校也就是選擇職業(yè)!皩W習化學對我比較合適,爸爸,您說對嗎?”兒子說出了心里話。
父親最終還是沒有讓范特霍夫選擇化學,而是讓他進入了荷蘭的臺夫特工業(yè)?茖W校學習。這個學校雖然是專門學習工藝技術(shù)的,但講授化學課的奧德曼卻是一位很有水平的教授。他推理清晰,論述有序,很能激發(fā)起學生們對化學的興趣。范特霍夫在奧德曼教871年,范特霍夫畢業(yè)了,由于具備了謀生的必備本領(lǐng),到這個時候,他才說服了父母,開始全力進行化學研究。
對半路出家的范特霍夫來說,要打好基礎(chǔ),找準研究方向,就必須找到好的老師,拜師學藝。于是,他懷揣著自己的夢想,離開家鄉(xiāng),只身來到德國的波恩,拜當時世界著名的有機化學家佛萊德·凱庫勒為師。佛萊德·凱庫勒是個傳奇的化學家,他夢見蛇狂舞,首尾相接,靈感涌來,于是,根據(jù)夢境解決了苯環(huán)的結(jié)構(gòu)問題。范特霍夫跟隨著佛萊德·凱庫勒,在有機化學方面受到了良好的訓練,打下了扎實的基礎(chǔ)。隨后,他又前往法國巴黎向醫(yī)學化學家武茲請教,在武茲的指導(dǎo)下,范特霍夫與好友勒·貝爾一起學習,互相探討。后來,他們都成為新的立體化學學科的創(chuàng)立者。
范特霍夫把化學當成自己理想的棲居地,他的雙腳永遠為著自己的理想而奔走,有時雖有背離,但最終會回到這條道路上。正是因為范特霍夫的不懈追求,諾貝爾獎最終才會青睞于他。
堅持著,才會離成功越來越近。
尊重事實----第一規(guī)則
科學研究的鐵律就是尊重事實,但并不是所有的科學研究者都能恪守這一規(guī)則。范特霍夫卻能將尊重事實融化在自己的實驗生命里,事實是他心中的神,只有這尊神才能解開一切謎團。他能成功,是因為他尊重事實!過去的有機結(jié)構(gòu)理論認為有機分子中的原子都處在同一個平面內(nèi)。這一理論與很多現(xiàn)象是矛盾的,使很多現(xiàn)象都無法得到合理的解釋。范特霍夫通過多次精心的實驗,首先提出了碳的四面體結(jié)構(gòu)學說,與舊的有機結(jié)構(gòu)理論相抗衡。
以后的事實證明,范特霍夫的理論是正確的,他的分子立體結(jié)構(gòu)理論糾正了過去的錯誤,使人類對物質(zhì)結(jié)構(gòu)的認識向前跨了一大步。
但是,這一新的理論遭到了當時一些權(quán)威人士的反對,德國的有機化學家哈曼·柯爾比就是其中一個。這位老科學家有點倚老賣老,對新的理論很排斥。他根本沒有認真研究范特霍夫的四面體理論,就毫無根據(jù)地撰文把范特霍夫斥責了一頓。不僅如此,他還不遠千里,從德國來到荷蘭,要和范特霍夫一見高下。
當柯爾比氣勢洶洶地沖進范特霍夫的辦公室時,范特霍夫已經(jīng)恭恭敬敬地在等候他了,范特霍夫相信自己有足夠的事實證據(jù)使這位老先生信服他的理論。待柯爾比的火氣稍稍減退之后,范特霍夫平心靜氣地向他陳述了自己的觀點,條理清楚,論證有力。范特霍夫講完后,非常誠懇地請柯爾比用事實來批評自己的理論。
這位老權(quán)威暗暗吃了一驚,眼前這個年輕人不可小視,講述觀點時有條有理,論證時周密嚴謹,大家風范也就是如此。≈链,柯爾比完全被折服,剛來時的火氣完全消失了,他還力邀范特霍夫去普魯士科學院工作。
范特霍夫就是憑著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讓人們心悅誠服地接受他的理論。他永遠都注視著事實,他的視野里只有這一樣東西。
1911年3月1日,年僅59歲的范特霍夫由于長期超負荷工作,不幸逝世。一顆科學巨星隕落了,化學界為之震驚。為了永遠紀念他,范特霍夫的遺體火化后,人們將他的骨灰安放在柏林達萊姆公墓,供后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