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
裕謙墓位于北京市順義區(qū)后沙峪鎮(zhèn)吉祥莊。裕謙系蒙古鑲黃旗人,原名裕泰,字魯山、衣谷,號舒亭 博羅忒氏。鴉片戰(zhàn)爭時期出任兩江總督。英軍進攻鎮(zhèn)海,裕謙跳入泮池,以身殉國。咸豐帝為旌其忠烈,特撥銀為其修建墓地。裕謙墓原有享殿,石碑,石柱,望天吼,石羊等建筑,今已無存。
人物生平
從他出任知府至巡撫、總督的十余年間,為官清廉,體察民瘼,抑制豪強,講求吏治,熱心興修水利,賑濟災民,尤其對日益泛濫的鴉片流毒十分關注。他指出:“方今最為民害者,惟鴉片煙一項,流毒既廣,病民尤烈。”“鴉片煙上干國憲,下病民生,數(shù)十年來銀出外洋,毒流中國,患甚于洪水猛獸”。因而提出嚴厲查禁鴉片“尤為目前急務”①。
道光十三年(1833年),他早在荊州知府任上,就堅決實行嚴禁鴉片政策,曾發(fā)布告示,查禁官兵、差役、平民吸食鴉片,“有犯必獲,獲犯必懲”“良民不準株累一人,煙犯更不準縱漏一人”,而且,規(guī)定如有拿獲其衙門家丁一名者,即賞銀五十兩。在幾年內,共拿獲煙犯一千數(shù)百名。道光十八年(1838年)鴻臚寺卿黃爵滋上奏嚴禁鴉片,在清朝統(tǒng)治集團中引起激烈爭論。裕謙在江蘇按察使任內,堅決支持嚴禁派。他通告江蘇各地密訪查拿煙犯,嚴厲打擊興販、吸食;在城鄉(xiāng)廣貼文告,限期銷毀煙具,逾期不遵,從重懲辦。他堅持“懲一警百”方針,主張“嚴治販賣之罪,藉以懾吸食之心”②。由于上海是當時江蘇鴉片走私的主要入口口岸,他特地制定杜絕上海洋船夾帶煙土章程,并采取嚴禁漕船和內河各船走私的積極措施,取得明顯成效。從上海口岸到各府州縣破獲走私販賣煙案數(shù)百起,繳獲煙土數(shù)以萬兩計。道光十九年(1839年),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廣東雷厲風行開展禁煙,震撼中外。這年三月,裕謙署理江蘇巡撫,十二月實授。他在江蘇繼續(xù)大力禁煙,認真查辦煙案,打擊包庇煙販不法官員,積極配合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使江蘇成為僅次于廣東取得禁煙卓著成效的省份。
道光二十年(1840年)五月,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六月英軍強占定海,直接威脅江、浙。當時,裕謙以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他反對妥協(xié),堅持抵抗侵略。奏請?zhí)龛T火炮,建造炮臺,加強江蘇沿海防御,尤其重視寶山、上海的備戰(zhàn)。在寶山,調防營兵二千九百五十名,吳淞本營兵一千余名,鄉(xiāng)勇三百余名,火攻船四十只,大小炮二百四十余位,抬槍二百四十八桿,軍威雄壯;在上海,調防外營官兵一千一百名,提標本營兵七百余名,小炮三十二位,抬炮一百桿,鄉(xiāng)勇二百人,配船二十只,漁船四只,團練水勇一百名;而且,還在崇明地方駐兵三千三百余名,嚴密防守,枕戈以待。他常親臨駐軍,按營查驗,特別稱贊江南提督陳化成不分寒暑,與士卒同甘苦,治軍號令嚴明,訓練部屬演放炮位,皆能致遠有準。八月,英軍兵船環(huán)繞崇明,居心叵測,裕謙署兩江總督任內督率鎮(zhèn)將埋伏兵勇,兵民同心協(xié)力,持械以待,毫無懈志,“至三十日,該夷突至長安沙地方,欲圖搶占,兵勇居民齊心搏擊,陣斬逆夷數(shù)名,……轟擊落海者,不計其數(shù),又奪獲夷船一只”“從此逆夷即揚帆回浙,不敢再至江蘇洋面”。③
同年七月,道光帝任命伊里布為欽差大臣前往浙江籌辦進剿,收復定海,但伊里布懾于英軍船堅炮利,竭力散播悲觀論調,對收復定海遷延觀望,無所事事。十月,派家丁率員弁攜帶牛羊犒賞北上白河返回定海的英軍,甚至擅自與英軍頭目懿律簽訂浙江停戰(zhàn)協(xié)定,還通過侵略者與廣東琦善相勾搭。裕謙對伊里布遷延觀望,媚外賣國行徑,非常憤慨。他認為:“兵貴神速,必先收復定海,使之容身無地,水米無資,而后以克制之法,相機堵御,則英人欲進不能,欲守無藉,雖船堅炮利,無能為役矣”④,所以他提出:“各省皆可議守,而浙省必應議戰(zhàn),且必應速戰(zhàn)”。⑤于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一月十日,他向道光帝上奏《急宜乘時收復定海折》,一再陳述定海據七省洋面適中腹地,為江、浙兩省門戶,進而提出乘該夷大號兵船,正在與粵省官兵相持,其定海防守尚馳之機,督率鄉(xiāng)民,埋伏各澳,配合官兵,登舟潛渡,以出其不意,聚而殲洗。與此同時,他上書奏劾琦善“張皇欺飾”、“弛備損威”、“違制擅權”、“將就茍且”、“失體招釁”五大罪狀,揭露其“以撫誤戰(zhàn)”,“以該夷求撫為可恃,而以我兵嚴堵為非計”“惟務夸張外夷,以挾制中國”⑥的媚外賣國行徑;并嚴正駁斥琦善虛構軍情,制造所謂“我兵眾寡不敵”的謊言。他指出:“查粵中水師船炮,縱不如該夷之堅猛,至陸路官兵,則省城有駐防,有督標、撫標、提標,又有沿海水勇,以數(shù)萬計,視賊(指外國侵略者)何啻十倍?而賊之在粵者,不過數(shù)千人,其陸路夷兵,止有打央鬼船二只,約計不過千人。琦善果能調兵嚴防后路,何至夷賊千余,繞出山后,便稱眾寡不敵耶?”“試思琦善未到任之前,載余以來,即以粵省之兵,剿堵粵洋之夷,連得勝仗,屢燒夷船,賊望風不敢窺伺,并未調兵餉于外省,亦未聞有喪師挫銳之事。”⑦裕謙這種捍衛(wèi)民族利益,堅決抵抗外國侵略,并與當權的妥協(xié)、投降派作無情斗爭的精神,受到當時愛國士大夫的熱烈贊揚。
道光帝得到英軍乘琦善撤防發(fā)動進攻奏報,下令對英宣戰(zhàn),派皇侄奕山為靖逆將軍,以隆文、楊芳為參贊大臣,從各地調兵赴廣東進剿,并將琦善鎖拿解京問罪,隨后伊里布勾結琦善賣國罪行也被揭露,于是,道光帝便以裕謙取代伊里布為欽差大臣,赴浙江前線督辦軍務。閏三月,伊里布被革職,道光帝又授裕謙為兩江總督。
裕謙自二月七日,從上海抵鎮(zhèn)海軍營接受欽差大臣關防后,他一方面認真督辦浙江防務;一方面繼續(xù)和廣東的妥協(xié)、投降派斗爭。楊芳比奕山先來廣東,這個靠鎮(zhèn)壓人民起家的悍將,繼續(xù)推行琦善的對外妥協(xié)政策。為了討好侵略者,楊芳甚至提出撤防解散水師,奏請“改水師為陸路”,遭到裕謙的堅決反對。裕謙密奏道光帝,指出:“逆夷船堅炮大,馳逐于汪洋大海之中,是其所長。我兵承平日久,水務廢弛,船只又不甚堅大合用,不值與之海洋接仗。然止可為一時權宜之計,一俟夷務平定,必應簡練水師,講求船械,以為久安長治之圖”。如果將水師改為陸路,則“海中島嶼巡哨無人,幾同棄置”,這不但“示弱外夷”,而且必定會“任其占據”。因此,他對道光帝表示楊芳所議“斷不可行”⑧。但是,他對奕山、楊芳之流在廣東推行“防民甚于防寇”的反動方針卻抵制不力。這和他本身的階級局限有關。這個情況,也不能不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到他自己在浙江領導的反侵略斗爭。
盡管如此,裕謙仍不失為當時較為出色的抵抗派,他反對外國侵略非常堅定,而且相當重視總結以往定海失守的教訓和積極吸取林則徐在廣東任上嚴密備防的經驗。他總結上年定海失守的原因,在于“武備廢弛,守御無方”,因而提出:“自后當以粵東前兩載之嚴備,如法以迎”,并以“近日粵東之偶失疏防為戒”,而對侵略者“切不可任其投書求款,墮其詭計”⑨。對當時整個浙江戰(zhàn)場,他采取“以守為戰(zhàn),以御為剿”戰(zhàn)略,并且,親自制定定海撫恤設守章程。他一方面認真安撫定海難民,對住房被焚毀者由“官給價值,自行搭蓋”,對糊口艱難者一概給予三個月的口糧,整頓軍紀,嚴禁官兵騷擾民間,規(guī)定“如敢占住民房,擅取民間一草一木及奸淫搶奪,欺凌寡弱,即將滋事兵丁,就地正法”⑩,并鼓勵鄉(xiāng)民“團練勇壯,保守村莊”⑾;一方面采取積極措施,大力加強定海防務。他除原定海鎮(zhèn)總兵葛云飛之外,再將壽春鎮(zhèn)總兵王錫朋、處州鎮(zhèn)總兵鄭國鴻留守定海,定海當?shù)伛v兵也從原先三千人,陸續(xù)增至五千六百人,令各鎮(zhèn)擇要安營,固守城池。還從鎮(zhèn)海軍營撥調給定海一、二千斤至數(shù)百斤炮五十位,火藥、鐵彈各數(shù)百斤,而且,委派熟悉制炮的葛云飛監(jiān)督開局鑄造三千斤銅炮,至當年三月共鑄炮五十五位,其中二十位撥解定海,其余留守鎮(zhèn)?h城和招寶、金雞兩山,當時定海共有新舊炮七十位。為了有效增強定海設防,他又奏請從閩省調撥八千至六千斤大炮解赴定海,并在定海道頭建筑土城二百三十余丈,大力整修城垣炮臺。
三月六日,裕謙親抵定海察看地勢,并會同定海三鎮(zhèn)總兵,擬于東岳山筑炮城一座,計二十一丈,自青壘山至竹山腳筑土城一道,長一千四百丈,并在曉峰嶺、青壘山、無樣山、鎖山,各置了臺兵營,擇要安設炮位,以利于“寓守于戰(zhàn)”。同時,從岱山召募水勇三百名,定海四、五百名,石浦、鎮(zhèn)海四、五百名,此外,還從海島漁民和閩省船戶中,招募熟諳水性,技藝過人者,派委員弁,配領新造十六槳快船,還買雇漁船百余只,假扮網漁貿販,出洋巡哨,或密帶火器槍械,以便配合官兵,內外策應,相機焚剿、痛擊侵略者。裕謙還相當重視揭露侵略者強占定海“發(fā)掘墳墓,奸淫婦女,虐使良民,搶奪食物,占住民房廟宇,無惡不作”罪行,激發(fā)軍民的愛國義憤,同心殺敵;并盡力清除伊里布之流媚外賣國“開門揖盜”的余毒,他說:“前此定海之失陷,本屬開門而揖,以后廣東之被擾,更系自受其愚,并非該逆實有強兵猛將,實能略地爭城,至定海之遲久不復,坐待繳還,由于賞罰不明,機宜屢失,以致士氣不振,民心解體,并非無路進攻,不能制其死命”。⑿所以,他堅持“信賞必罰”原則,主張“殺賊立功者賞”,“通賊接濟者斬!睂η塬@英軍有功的包祖才,驗明正身,及時予以獎勵;對勾結侵略者無惡不作的漢奸布定邦等,則立即斬首示眾;并且,注意做漢奸的分化工作,加以區(qū)別對待,爭取脅從者回頭,允許他們在抗英斗爭中立功受獎。他發(fā)布曉諭,規(guī)定“或生擒夷官,捆解來獻,或殺死逆賊,割頭報功,或燒其大船,或獻其全船,無論何等漢奸,本大臣均即照格給賞!雹巡粌H允許奸夷殺敵請賞,而且還允許各國夷人“一體殺賊請賞”。于是,民眾“驟形踴躍”,紛紛設法殺敵、俘敵,以報官請賞,而“兵勇亦思愧奮,咸知用命!雹
同年閏三月,林則徐奉旨以四品卿銜赴浙。裕謙素來敬重林則徐,當他四月七日接到道光帝密諭,即奏請起用林則徐。他說:“該員向為兵民所悅服,逆夷所畏憚,其一切設施,亦能體用兼?zhèn),奴才素所深知!雹。因此,他推薦林則徐會同浙江提督余步云籌辦浙東沿海防務。當月下旬,林則徐抵鎮(zhèn)海軍營,便積極進行備戰(zhàn),直到五月下旬。他曾到沿海察看地勢,查驗軍營演炮、鑄炮和抗英的設防;并且,向裕謙“屢言定海孤懸,先朝棄地,重兵良將,守此絕島非策,請移三鎮(zhèn)于內地,用固門戶。”⒃但對夷情閉塞,缺乏戰(zhàn)略眼光的裕謙,過于自信,對林則徐的積極建議不予采納。
四月間,裕謙奏升定海為定海廳時,曾對原先防務部署加以落實,“部議皆從之”。于是葛云飛便組織人力,從小竹山至城東青壘頭,修筑土城一道,長達一千四百余丈,又在城東南關山,修建鎮(zhèn)遠城,周一百三十丈,即關山炮臺。其后,葛云飛為了增強定海防務,請求塞竹山門?,添筑西路曉峰嶺炮臺,南路五奎山和吉祥門、大渠門、毛港、虎頭頸諸島,亦增添炮臺,各置防守,互為犄角,裕謙以費繁不從。七月,當英軍侵擾廈門時,葛云飛認為土城守兵單薄,曉峰背負海,且有間道,又上書要求增炮和營船,以備水戰(zhàn),裕謙仍未重視,甚至禁議水戰(zhàn)。并且,下令將定海營船押過鎮(zhèn)海。同年八月十二日,英軍再次大舉來犯,受到定海三鎮(zhèn)總兵的頑強抵抗。在十分艱難的條件下,三鎮(zhèn)總兵率部與侵略軍血戰(zhàn)六晝夜,給侵略者沉痛打擊,英軍傷亡數(shù)百人。但是,當時駐軍鎮(zhèn)海兼管定海軍務的余步云拒不執(zhí)行裕謙“相機援應”命令;加上裕謙本人對當時敵軍充分集中優(yōu)勢兵力,強攻定海的嚴峻形勢,估計很不足,一味強調死守硬拚;尤其未能動員群眾,充分組織民力,采取誘敵深入策略,因而致使定海于十七日失守,三鎮(zhèn)總兵與陣地共存亡,壯烈殉國。裕謙之所以未能充分組織民力,和他本身比較濃厚的階級局限有相當關系。作為封建官吏本來和下層民眾就有距離,而裕謙對當時沿海勇于反侵略又敢于“劫富濟貧”的勞動人民的戒備心理特別重,把他們稱之為“洋盜”,他說:“洋盜則膽氣壯于逆夷,步履捷于逆夷,膂力技藝,勝于逆夷,道路情形,熟于逆夷,始則出海劫掠客商,繼將登陸滋擾郡縣,且逆夷異言異服,一望而知,洋盜則內地民人,無從辨識,隨處可以登岸,隨地可以溷跡。”⒄所以,他認為“逆夷尚不過疥癬之疾,洋盜幾可為心腹之患!雹秩绻敃r裕謙具有林則徐發(fā)動、組織“民力”的膽識和魄力,對活躍在定海一帶徐保獨立自主的抗英力量恰當加以團結,不僅定海不難堅守,而且對整個浙東戰(zhàn)局形勢,都很可能大為改觀的。但,英軍強占定海后,隨即策劃進攻鎮(zhèn)海。
鎮(zhèn)海是寧波的門戶,而鎮(zhèn)海又以招寶山和金雞山為門戶。狼牙鎮(zhèn)總兵謝朝恩駐守金雞山,游擊張從龍駐守招寶山上,浙江提督余步云帶兵駐守招寶山下東岳宮,而東岳宮西,由衢州鎮(zhèn)總兵李廷揚駐守,其攔口埠炮臺,正對口岸,與金雞、招寶兩山互為犄角。當時鎮(zhèn)海防兵,加上定海三鎮(zhèn)退兵,共有四千余人。同時,還部署兩岸密排火攻水勇船只,凡是可爬越偷渡的地方,皆分駐兵勇,排挖暗溝,密布蒺藜,防其水陸并進,并組織一定城鄉(xiāng)士民,按戶出丁,以協(xié)同守御。
裕謙自赴浙督辦軍務以來,深感浙江提督余步云難資得力,對其以往伙同伊里布對外妥協(xié)劣跡是清楚的,而對侵略者暗訹余步云牽制他的情況并未覺察,所以沒有將余步云及時撤換。當七月十日廈門失守,英艦沿海北上,裕謙得報,便集兵鎮(zhèn)海,舉行莊嚴的盟神誓師,申明“受命專討,義在必克,文武將佐,敢有受夷一紙書,去鎮(zhèn)海一步者,明正典刑,幽遭神殛!雹籽栽~慷慨,聞者振奮。而余步云則首鼠兩端,假托足疾,不予行禮。八月初,鎮(zhèn)海童生陳在鎬前來裕謙軍營獻策,裕謙聞其“有通夷情事”,曾與義律有四次往來,立即將他押發(fā)鎮(zhèn)海縣收管,并“恐有漢奸溷跡”⒇,便通飭各屬,于十一日宣告封港。十七日,定海再度失守,裕謙更是“不禁眥裂發(fā)指!”他預料“定海既陷,虜必揚(舟+宗)深入”,侵占鎮(zhèn)海,因而更加“激厲將士,憑城固守。”一當時,鎮(zhèn)海兵力單弱,而且援兵又未集,裕謙臨危不懼,誓死報國,堅定守衛(wèi)鎮(zhèn)海,他決心“城存與存”,絕不退縮。他從容召集幕客叮囑,說:“明日將戰(zhàn),今先有言,凡軍中諭旨奏疏及他文簿,置行館中!倍,又交待將其所存奏稿代為刊刻,與前刊《勉益齋偶存稿》,一并交其弟裕恒,存于祠堂,“朝廷有所推問,以此進”。三并且,希望他們臨陣時速出城,探聽消息,“勝,則代草露布;敗,則為辦后事;并諭眾家人會于馀姚,勿殯我”。八月二十六日凌晨,英軍數(shù)千人,分路進犯金雞、招寶兩山。裕謙“親援枹鼓”,督戰(zhàn)威遠城。當日自辰至午,金雞山官兵奮力抵抗,擊斃英軍數(shù)百人,戰(zhàn)斗非常激烈!皶r金雞山、招寶山前后及北城后海等處,炮聲齊發(fā),彼此轟擊,煙火漫天!蔽遑澤滤赖臄☆愑嗖皆凭谷慌R陣不命令士兵開炮,甚至單騎上城,謁見裕謙,以“保全數(shù)百萬生靈”為詞,請派外委陳志剛前往英艦求和,以“暫事羈縻”。裕謙指責他“茍且旦夕,況有傷國體”。后來,余步云又登城向裕謙哀求:“以伊一人身死,分所宜然,但家中妻子兒女三十余口,實屬可憐!”裕謙對他說:“兒女情長,英雄不免,但忠義事大,此志不可奪。”六余步云眼見英軍欲登招寶山,便丟棄炮臺逃走,裕謙在城上鳴炮制止,但士兵繞轉山后,仍紛紛跟著余步云潰逃。這時,裕謙便改“分路迎敵”,為“扼要合擊”,派協(xié)守黃冕傳令謝朝恩,撤浹港鄉(xiāng)勇,移至沙蟹嶺,與官兵配合,從半山下壓擊英軍。英軍以猛烈炮火掩護,從金雞、招寶兩山背小港口強行登陸,由金雞山后奪占山梁,并從招寶山后繞到山前,配合艦隊炮擊,構成三面夾攻,環(huán)擊沙蟹嶺,謝朝恩力戰(zhàn)陣亡。招寶、金雞兩山失守,守兵潰散。英軍占領威遠城,以大炮俯轟鎮(zhèn)海,掩護軍隊從東門緣梯攀城。“隔岸攔江埠炮臺俱被擊壞,東門炮聲尤烈。其招寶山后身,亦被夷炮攻打,城垛營盤,悉被毀壞,藥庫復被火箭焚燒,我兵猶開炮奪擊,詎逆船四面環(huán)繞,炮如雨墮,我兵勢不能支!铣嵌Ψ校裰晌鏖T而出者,勢如山傾”。七裕謙看到大勢已去,知城不可守,便懷著失地辱國義憤,跳沉泮池,以身殉國。后被搶救,護送出城,次日至余姚氣絕,殮于杭州。
裕謙作為鴉片戰(zhàn)爭時期堅決抵抗外國侵略的愛國者,是應當充分肯定的。他督戰(zhàn)鎮(zhèn)海,臨危不懼,以身報國,浩氣凜然,與貪生怕死,臨陣潰逃的民族敗類余步云形成了鮮明對照,尤其他與外國侵略者斗爭其立場之堅定,與國內妥協(xié)、投降派斗爭其態(tài)度之堅決,在當時滿蒙族的封疆大吏中更屬鳳毛麟角的人物。所以,后人評論他在鴉片戰(zhàn)爭中的歷史地位,僅次于民族英雄林則徐,是有道理的。其遺著有《勉益齋偶存稿》、《勉益齋續(xù)存稿》、《裕靖節(jié)公遺書》等,刊行于世。
①裕謙:《勉益齋續(xù)存稿》,卷12、卷13、卷15。
、谠Vt:《勉益齋續(xù)存稿》,卷12。
、邸而f片戰(zhàn)爭》,神州國光社,第4冊,第225-226頁。
、芡,第6冊,第363頁。
、萃,第364頁。
、尥希3冊,第322、516頁。
、摺而f片戰(zhàn)爭》,第3冊,第515頁。
、嗤希486、487頁。
⑨《鴉片戰(zhàn)爭》,第3冊,第323頁。
⑩同上,第4冊,第224頁。
、贤,第225頁。
、小而f片戰(zhàn)爭》,第4冊,第227頁。
、淹,第233頁。
⒁梁廷枬:《夷氛聞記》,中華書局,第95頁。
⒂《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中華書局,第2冊,第1040頁。
、浴而f片戰(zhàn)爭》,第4冊,第382頁。
、闸帧而f片戰(zhàn)爭》,第3冊,第487頁。
、住而f片戰(zhàn)爭》,第6冊,第368頁。
、亍痘I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中華書局,第3冊,第1529頁。
一《鴉片戰(zhàn)爭》,第8冊,第369頁。
二三同上,第2冊,第630頁。
四同上,第4冊,第656頁。
五《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中華書局,第3冊,第1366頁。
六《鴉片戰(zhàn)爭》,第4冊,第656頁。
七《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第3冊,第1366頁。
"《鴉片戰(zhàn)爭人物傳》"
(1)《天朝的崩潰:鴉片戰(zhàn)爭再研究》,第4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