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榮新江

    榮新江

    榮新江,男,1960年生于天津,F(xiàn)任北京大學(xué)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中國唐史研究會理事、副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xué)會常務(wù)理事!短蒲芯俊分骶、《敦煌吐魯番研究》編委、《中國學(xué)術(shù)》學(xué)術(shù)委員會委員。2013年受聘新疆師范大學(xué)“天山學(xué)者”計劃。


    簡介

    學(xué)習(xí)經(jīng)歷

    1978.9--1982.8北京大學(xué)歷史系本科 獲歷史學(xué)學(xué)士

    1982.9--1985.9 北京大學(xué)歷史系 碩士研究生 獲歷史學(xué)碩士

    工作經(jīng)歷

    1985.9--1987.9北京大學(xué)歷史系暨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 助教

    1987.9--1988.9 北京大學(xué)歷史系暨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 講師

    1988.9--1993.8 北京大學(xué)歷史系暨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 副教授

    榮新江

    1993.8--北京大學(xué)歷史系暨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 教授

    1998.8-- 北京大學(xué)歷史系暨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 博士生導(dǎo)師

    2010.3-- 北京大學(xué)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

    海外經(jīng)歷

    1984.9--1985.7 荷蘭萊頓大學(xué)漢學(xué)研究院(Sinological Institute,Leiden University)留學(xué)(合作培養(yǎng))并走訪英、法、東西德、丹麥、瑞典等國學(xué)術(shù)機構(gòu)

    1990.9--1991.2日本京都龍谷大學(xué)佛教文化研究所訪問學(xué)者

    1991.2--8 英國圖書館(The British Library)訪問學(xué)者并走訪法國和俄國

    1991.8 參加了香港大學(xué)舉辦的隋唐五代史國際研討會

    1992.11--1993.5香港中文大學(xué)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問學(xué)者

    1993.8 參加香港大學(xué)舉辦的第34屆亞洲與北非研究國際學(xué)術(shù)會議(3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Asian and North African Studies)

    1994.10-11日本京都大學(xué)人文科學(xué)研究所訪問學(xué)者

    1995.8 香港中文大學(xué)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問學(xué)者

    1996. 6-8德國柏林自由大學(xué)東亞研究所(OAS,F(xiàn)ree University Berlin)訪問教授

    1996.10-1997.1 美國耶魯大學(xué)東亞研究會(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Yale University)訪問學(xué)者

    1996.11 參加臺北第三屆唐代文化研討會并在中正、中興、成功等大學(xué)講演

    1997.6 法國高等實驗研究院(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訪問教授

    1997.7 參加英國圖書館(The British Library)舉辦的Forgeries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二十世紀初敦煌寫本偽卷學(xué)術(shù)討論會)并在倫敦大學(xué)亞非學(xué)院(SOAS,University of London)講演

    1998.7 參加美國耶魯大學(xué)舉辦的"第三屆絲綢之路學(xué)術(shù)研討會"

    1999. 2 參加夏威夷東海大學(xué)太平洋研究中心主辦的"首屆東亞對話年會:東亞的歷史保護與教育"

    2000.3 參加在圣迭戈舉行的第52屆美國亞洲學(xué)會年會(The 52n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 Studies)并在加州大學(xué)洛杉基分校(UCLA)藝術(shù)史系講演

    2000.5 特邀參加日本第45屆國際東方學(xué)者會議并在東京大學(xué)、東洋文庫、創(chuàng)價大學(xué)、大阪大學(xué)、神戶外國語大學(xué)講演

    2000.7 參加香港"紀念敦煌藏經(jīng)洞發(fā)現(xiàn)一百周年敦煌學(xué)國際研討會"

    學(xué)術(shù)兼職

    中國唐史研究會理事(1992-)、副會長(1998-)

    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理事(1994-)

    中國敦煌吐魯番學(xué)會常務(wù)理事(1995-)

    《唐研究》主編(1995-)

    《敦煌吐魯番研究》、《敦煌學(xué)輯刊》、《西域研究》編委(1995-)

    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委員會委員(1996-)Chinese Archaeology and Art Digest學(xué)術(shù)顧問(1996-)

    中國中亞文化研究會理事(1998-)

    北京大學(xué)古文獻研究中心兼職教授(1999-)

    敦煌研究院文獻研究所兼職研究員(1999-)

    浙江大學(xué)敦煌研究中心兼職教授(1999-)

    蘭州大學(xué)敦煌學(xué)研究所兼職教授(1999-)

    《歐亞學(xué)刊》學(xué)術(shù)顧問(1999-)

    北京市學(xué)位委員會第一屆學(xué)科評議組成員(1999-)

    南京大學(xué)敦煌學(xué)研究中心兼職教授(2000-)

    《中國學(xué)術(shù)》學(xué)術(shù)委員會委員(2000-)

    研究方向或?qū)W科專長:

    中西文化交流史、隋唐史、中亞史、敦煌學(xué)吐魯番文獻

    研究方向

    漢唐中西文化交流、唐五代西北民族史、西域史、敦煌吐魯番文書、敦煌古籍整理

    論著目錄

    篇名后所加 A、B、C、D、E、F、G者,已分別收入下列各書中:

    A=《于闐史叢考》(與張廣達合著),上海書店,1993.12。

    AA=《于闐史叢考》(增訂本)(與張廣達合著),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8.9。

    B =《海外敦煌吐魯番文獻知見錄》,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6。

    C =《歸義軍史研究──唐宋時代敦煌歷史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1。

    D =《鳴沙集──敦煌學(xué)學(xué)術(shù)史與方法論的探討》,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9.9。

    DD= 《辨?zhèn)闻c存真——敦煌學(xué)論集》(《鳴沙集》增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

    E =《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北京三聯(lián)書店, 2001.12。

    F =《敦煌學(xué)新論》,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 2002.11。

    G= 《中國中古史研究十論》,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 2005.11。

    H= 《隋唐長安:性別、記憶及其他》(三聯(lián)人文書系),香港三聯(lián)書店,2009.9;大陸簡體版,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10.9。

    I=《學(xué)術(shù)訓(xùn)練與學(xué)術(shù)規(guī)范:中國古代史研究入門》,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1.5。

    2000年

    1.摩尼教在高昌的初傳,劉東編《中國學(xué)術(shù)》 1,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0,158-171。(E)2.高昌王國與中西交通,余太山編《歐亞學(xué)刊》 2,中華書局,2000,73-83。(E)

    3.據(jù)史德語考(與段晴合撰),余太山編《中亞學(xué)刊》 5(1996),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9-21。

    4.法門寺與敦煌,《 '98法門寺唐文化國際學(xué)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12,66-75。(F)

    5.“The Nature of the Dunhuang Library Cave and the Reasons of Its Sealing”(tr. By Valerie Hansen),Cahiers d'Extreme-Asie,11 (Nouvelles etudes de Dunhuang),ed. J.-P. Drège,Paris/Kyoto 1999-2000,247-275.

    6.“More on the Nature of the Tun-huang Treasures: Three Stages Monastery and the Library Cave”(Abastract),Transac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Eastern Studies,No.XLV,2000,Tokyo: The Toho Gakkai,91-93.

    7.王道士──敦煌藏經(jīng)洞的發(fā)現(xiàn)者(修訂稿),《敦煌研究》 2000:2,23-28。(F)

    8.北京大學(xué)與早期敦煌學(xué)研究,北京大學(xué)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編《文化的饋贈 ----[1998] 漢學(xué)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集·史學(xué)卷》,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8,333-340。(F)

    9.甘藏敦煌文獻知多少?《檔案》 2000:3,16-19。(F)

    10.敦煌文獻:新材料與新問題,《中國典籍與文化》 2000:1,16-17。(F) (G)

    11.敦煌學(xué):21世紀還是“學(xué)術(shù)新潮流”嗎?《辭海新知》No.5,2000.6,65-71。(F)(G)

    12.敦煌文獻整理研究瑣議,《光明日報》 2000.9.5。(F)

    13.敦煌學(xué)のきのう、きょう、ぁす,《人民中國》 2000:10,20-24。

    14.敦煌學(xué)百年:海外漢學(xué)的奉獻,《光明日報》 2000.10.20《歷史周刊》。(F)

    15.敦煌文獻與古籍整理,《慶祝吳其昱先生八秩華誕敦煌學(xué)特刊》,臺北文津出版社, 2000, 269-280。(F)

    16.敦煌地理文獻的價值與研究,《書品》 2000:3,33-40。(F)

    17.敦煌本《貞元十道錄》及其價值,《中華文史論叢》 63,2000,92-99。

    18.《英國圖書館藏敦煌漢文非佛教文獻殘卷目錄》補正,宋家鈺、劉忠編《英國收藏敦煌漢藏文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 2000.6,379-387。

    19.“[Chines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Western Regions: A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s” (tr. By Lin Yi),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2000,111-123.

    20.“Research on Zoroastrianism in China (1923-2000) ”(tr. by Bruce Doar),China Archaeology and Art Digest,Ⅳ.1: Zoroastrianism in China,December 2000,7-13.

    20.“The Migrations and Settlements of the Sogdians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Sui and Tang” (tr. by Bruce Doar),China Archaeology and Art Digest,Ⅳ.1: Zoroastrianism in China,December 2000,117-163.

    21.重讀《敦煌──偉大的文化寶藏》,《中華讀書報》 2000.3.22第20版。(F)

    22.《敦煌莫高窟北區(qū)石窟》(第一卷)評介,《敦煌研究》 2000:4,178-180。(F)

    23.《英藏敦煌文獻》定名商補,《文史》 52,2000,115-129。(F)

    24.評《敦煌學(xué)研究論著目錄(1908-1997)》,《漢學(xué)研究通訊》19:4,2000,649-651。(F)

    25.《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會生活》評介,《中國史研究》 2000:1,167-169。(F)

    26.書評:《漢文史料中的羅馬帝國》(The Roman Empire in Chinese Sources,by D.D.Leslie and K.H.J.Gardiner,Roma 1996),《北大史學(xué)》7,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328-332。(E)

    27.《唐研究》的編輯方針及其旨趣,《唐代史研究》 3,日本唐代史研究會,2000,54-58。(G)

    28.(主編)《唐研究》第 6卷,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526頁+8圖版。

    29.(翻譯)梅維恒《繪畫與表演──中國的看圖講故事和它的印度起源》(與王邦維、錢文忠合譯),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0年6月。

    2001年

    1.《敦煌學(xué)十八講》,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2001.8,11+373頁+110插圖+4地圖。

    2.《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北京三聯(lián)書店, 2001.12,ix+6+490頁。(=E)

    3.敦煌歸義軍曹氏統(tǒng)治者為粟特后裔說,《歷史研究》 2001:1,65-72。(E)

    4.敦煌歸義軍節(jié)度使曹氏出自考——ソグド后裔說をめぐって(張銘心、廣中智之日譯文),《內(nèi)陸ァジァ史研究》 16,東京早稻田大學(xué)大學(xué),2001.3,1-12。

    5.“The Relationship of Dunhuang with the Uighur Kingdom in Turfan in the Tenth Century”,De Dunhuang à Istanbul,Hommage à James Russel Hamilton(Silk Road StudiesV),ed. by Louis Bazin et Peter Zieme,Brepols 2001,275-298.

    6.隋及唐初并州的薩保府與粟特聚落,《文物》2001:4,84-89。(E)

    7.敦煌藏經(jīng)洞文物的早期流散,郝春文編《敦煌文獻論集——紀念敦煌藏經(jīng)洞發(fā)現(xiàn)一百周年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2001,1-21。

    8.唐蔡省風編《瑤池新詠》重研(與徐俊合撰),《唐研究》 7,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1,125-144。

    9.粟特祆教美術(shù)東傳過程中的轉(zhuǎn)化——從粟特到中國,巫鴻編《漢唐之間文化藝術(shù)的互動與交融》,文物出版社, 2001.9,51-72。(E)

    10.(整理)陳寅。骸抖鼗土闶啊吩,《敦煌吐魯番研究》 5,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1,1-12。(F)

    11.中國所藏敦煌吐魯番文獻整理刊布簡介,日本《唐代史研究》 4,2001,118-121。

    12.書評:《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法書大觀》第 11卷《晉唐寫經(jīng)·晉唐文書》、第12卷《戰(zhàn)國秦漢唐宋元墨跡》,《敦煌吐魯番研究》5,2001,332-337。(F)

    13.書評:《古本敦煌鄉(xiāng)土志八種箋證》,《敦煌吐魯番研究》 5,2001,418-422。(F)

    14.敦煌吐魯番研究的典范——《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譯釋》讀后,樂黛云編《季羨林與二十世紀中國學(xué)術(shù)·紀念季羨林教授九十壽辰》,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2001,42-46。(F)

    15.《新中國出土墓志·陜西》壹評介,《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 369,2001.11,21-24。16.華爾納《在中國漫長的古道上》中文本序,《在中國漫長的古道上》,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1,1-4。

    17.《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前言,《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二十世紀中國史學(xué)名著叢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11,1-10。(F)

    18.申國美編《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研究論著目錄索引》序,同書,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1.9, 1-2。(F)

    19.(主編)《唐研究》第 7卷,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1.12,599頁+8圖版。

    2002年

    1.《敦煌學(xué)新論》(敦煌學(xué)研究叢書),甘肅教育出版社, 2002.9。(=F

    2.(輯注)《倉石武四郎中國留學(xué)記》(與朱玉麒合作),北京中華書局, 2002.4,2+12+331頁+56圖。

    2.《釋迦降伏外道像》中的祆神密斯拉與祖爾萬,《華林》 2,中華書局,2002.1,201-213。(E)

    3.波斯與中國:兩種文化在唐朝的交融,劉東編《中國學(xué)術(shù)》 2002:4,商務(wù)印書館,2002.12,56-76。

    4.中亞、西亞、南亞、南海、歐洲、非洲關(guān)系,胡戟等編《二十世紀唐研究·政治卷》第九章,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 2002.1,260-287。(G)

    5.“The Li Shengduo Collection: Original or Forged Manuscripts?”Dunhuang Manuscript Forgeries(The British Library Studies in Conservation Science 3),ed. by Susan Whitfield,London: The British Library,2002,pp.62-83 + pl.1.

    6.德藏吐魯番本“晉史毛伯成”詩卷校錄考證(與徐俊合撰),蔣寅、張伯偉編《中國詩學(xué)》 7,2002.6,1-13。

    7. 再論敦煌藏經(jīng)洞的寶藏──三界寺與藏經(jīng)洞,鄭炳林編《敦煌佛教藝術(shù)文化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蘭州大學(xué)出版社, 2002.7,14-29。(F)

    8.狩野直喜と王國維——初期敦煌學(xué)史の一美談,高田時雄編《草創(chuàng)期の敦煌學(xué)》,東京知泉書館, 2002.12,47-55。

    9.有關(guān)敦煌本《歷代法寶記》的新資料——積翠軒文庫舊藏“略出本”校錄,《戒幢佛學(xué)》2(中日敦煌佛教學(xué)術(shù)會議專輯),岳麓書社,2002.12,94-105。(DD)

    10.圣彼得堡藏和田出土漢文文書考釋(與張廣達合撰),《敦煌吐魯番研究》6,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2.8,221—241。(AA)

    11.近年于闐語及其文獻研究論著評介,潘悟云主編《東方語言與文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2002.3,360-372。(F)

    12.龔方震、晏可佳《祆教史》評介,余太山編《歐亞學(xué)刊》 3,中華書局,2002.4,288-292。(E)

    13.(書評)La Sérinde,terre d'échanges,《敦煌吐魯番研究》 6,2002.8,375-377。

    14.(書評)C.G.Mannerheim in Central Asia 1906-1908,《敦煌吐魯番研究》 6,2002.8,419-423。(G)

    15.21世紀敦煌學(xué)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紀要,《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2:3,17-20。(DD)

    17.才高四海,學(xué)貫八書——周一良先生與敦煌學(xué),《敦煌吐魯番研究》 6,2002.8,26-37。(F)

    18.大谷探險隊とその將來品,《本愿寺新報》 2002年12月20日第7版。

    19.(主編)《唐研究》第 8卷,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2.12,557頁+11圖版。

    2003年

    1. 海路還是陸路——佛教傳入漢代中國的途徑和流行區(qū)域研究述評,《北大史學(xué)》 9,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2003.1,320-342。(G)

    2. “The Illustrative Sequence on An Jia's Screen: A Depiction of the Daily Life of aSabao” (安伽石屏的圖像程序:一個薩保的日常生活畫卷),Orientations,February 2003,pp.32-35 + figs.1-7。

    3. Miho美術(shù)館粟特石棺屏風的圖像及其組合,《藝術(shù)史研究》 4,中山大學(xué)出版社,2002.12 (2003.7), 199-221。

    4. 于闐花氈與粟特銀盤——九、十世紀敦煌寺院的外來供養(yǎng),胡素馨編《佛教物質(zhì)文化寺院財富與世俗供養(yǎng)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12,246-260。

    5. 佛像還是祆神?——從于闐看絲路宗教的混同形態(tài),《九州學(xué)林》 1卷2期,香港城市大學(xué)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3冬季,93-115。

    6. 略談徐顯秀墓壁畫上的菩薩聯(lián)珠紋,《文物》 2003:10,66-68+封二圖版。

    7. 薩保與薩薄:北朝隋唐胡人聚落首領(lǐng)問題的爭論與辨析,葉奕良編《伊朗學(xué)在中國論文集》第3集,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3.11,128-143。

    8. 女扮男裝——唐代前期婦女的性別意識,鄧小南主編《唐宋婦女與社會》下 (《北京大學(xué)盛唐研究叢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8,723-750+圖1-15。

    9.(主編)《唐代宗教信仰與社會》 (《北京大學(xué)盛唐研究叢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8。

    10. 唐代的宗教信仰與社會:新問題與新探索,榮新江主編《唐代宗教信仰與社會》 (《北京大學(xué)盛唐研究叢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8,1-12。(G)

    11. 北朝隋唐胡人聚落的宗教信仰與祆祠的社會功能,榮新江主編《唐代宗教信仰與社會》 (《北京大學(xué)盛唐研究叢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8,385-412+圖1-9。

    12. 《北京大學(xué)盛唐研究叢書》總序,《北京大學(xué)盛唐研究叢書》第一輯每本書前,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3.8,1-2。

    13. 唐寫本中の《唐律》《唐禮》及びその他(森部豐譯),《東洋學(xué)報》 85:2,2003.9,1-17+圖1-4。

    14.盛唐長安:物質(zhì)文明閃爍之都,齊東方、申秦雁主編《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遺寶精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5,47-53。

    15. 關(guān)于隋唐長安研究的幾點思考,《唐研究》 9,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3.12,1-8。(G)

    16. 隋唐長安史地叢考·引言,《唐研究》 9,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3.12,235-236。

    17.隋唐長安史地叢考·三戟張氏,《唐研究》 9,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3.12,259。

    18.(主編)《唐研究》第9卷(“長安:社會生活空間與制度運作舞臺”研究專輯),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3.12,619頁+2彩版。

    19. 隋唐長安研究文獻目錄(與王靜合編),《中國唐史學(xué)會會刊》 22,2003.10,57-86。

    20. 唐代禪宗的西域流傳,《田中良昭博士古稀記念論集·禪學(xué)研究の諸相》,東京大東出版社,2003.3,59-68。

    21. 慧超所記唐代西域的漢化佛寺,《冉云華先生八秩華誕壽慶論文集》,臺北法光出版社,2003.3,399-407。

    22. 略談于闐對敦煌石窟的貢獻,敦煌研究院編《2000年敦煌學(xué)國際學(xué)術(shù)討論會文集·歷史文化卷》上,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3.9,67-82。

    23.狩野直喜與王國維——早期敦煌學(xué)史上的一段佳話,《敦煌學(xué)輯刊》2003:2,123-128。(DD)

    24. “Chinese Inscriptions on the Turfan Textiles in the Museum of Indian Art,Berlin ”,Appendix Ⅱ toCentral Asian Temple Banners in the Turfan Collection of the Museum für Indische Kunst,Berlin. Painted Textiles from the Northern Silk Route,by Chhaya Bhattacharya-Haesner,Berlin: Dietrich Reimer Verlag,2003,pp.475-476.

    25. 入海遺編照眼明——潘重規(guī)《國立中央圖書館所藏敦煌卷子題記》讀后,項楚、鄭阿財主編《新世紀敦煌學(xué)論集》,巴蜀書社,2003.3,14-26。(DD)

    26. 《佛教物質(zhì)文化寺院財富與世俗供養(yǎng)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 后記,同書,463-464。

    27.(講演稿)敦煌學(xué)學(xué)術(shù)史與方法論,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敦煌吐魯番學(xué)資料研究中心編《敦煌與絲路文化學(xué)術(shù)講座》第1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9,64-88。

    28.(講演稿)海外敦煌吐魯番文獻收藏概況,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敦煌吐魯番學(xué)資料研究中心編《敦煌與絲路文化學(xué)術(shù)講座》第 1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9,89-111。

    29.歐洲學(xué)院的縮影——萊頓大學(xué)漢學(xué)院(海外書話1),《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1,45-49+2插圖+封二。

    30. 神圣的殿堂——萊頓大學(xué)圖書館東方寫本與圖書部(海外書話2),《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2,55-61。

    31. 學(xué)術(shù)精品的追求——萊頓的布瑞爾書店和它的出版物 (海外書話3),《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3,86-91。

    32. 萊頓的舊書——海外中國文化研究一瞥(海外書話4),《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4,43-48。

    33. 《佛教大詞典》的學(xué)術(shù)價值,《光明日報》 2003年7月15日B4版。

    34.跨越中國邊境的跨文化互動學(xué)術(shù)研討會(附:梅維恒教授敦煌研究論著目錄),《敦煌學(xué)國際聯(lián)絡(luò)委員會通訊》創(chuàng)刊號,北京中華書局, 2003.12 , 41-45。

    2004年

    1.(與李孝聰合編)《中外關(guān)系史:新史料與新問題》,科學(xué)出版社, 2004.1。

    2.漢唐中西關(guān)系史——對新舊史料的一個概觀,榮新江、李孝聰編《中外關(guān)系史:新史料與新問題》,科學(xué)出版社,2004.1,1-7。(G)

    3.絲綢之路上粟特聚落的日常生活 /Daily Life in Sogdian Colonies along the Silk Road/ ツルクロ—ドにおけるソグド人居住地の日常生活,《 MIHO MUSEUM 研究紀要》 4 ,滋賀:財團法人秀明文化財團, 2004.3,1-15。

    4.安史之亂后粟特胡人的動向,紀宗安、湯開建主編《暨南史學(xué)》2 ,暨南大學(xué)出版社, 2003.12 (2004.4), 102-123。

    5 (與張志清合編)《從撒馬爾干到長安:粟特人在中國的文化遺跡》,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4。

    6.從撒馬爾干到長安——中古時期粟特人的遷徙與入居 ,《從撒馬爾干到長安——粟特人在中國的文化遺跡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4.4,3-8。

    7.(圖版解說)安伽墓志等,《從撒馬爾干到長安——粟特人在中國的文化遺跡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4.4,66頁以下。

    8.ソグド祆教美術(shù)の東傳過程における轉(zhuǎn)化——ソグドから中國へ(西林孝浩譯),《美術(shù)研究》 384 ,東京文化財研究所, 2004.11 , 1-17。

    9.四海為家——粟特首領(lǐng)墓葬所見粟特人的多元文化,《上海文博》 2004 :4 , 85-91 +圖 1-11。

    10.“Land Route or Sea Route? Commentary on the study of the paths of transmission and areas in which Buddhism was disseminated during the Han period” (tr. by Xiuqin Zhou),Sino-Platonic Papers,ed. V. H. Mair,No.144,July 2004,1-32.

    11.中古中西交通史上的統(tǒng)萬城,陜西師范大學(xué)西北環(huán)發(fā)中心編《統(tǒng)萬城遺址綜合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7,29-33。

    12.韋述及其《兩京新記》 (與王靜合撰),《文獻》 2004.2,31-48。

    13.“Juqu Anzhou's Inscription and the Daliang Kingdom in Turfan” (tr. by Wang Yuanyuan) ,Turfan Revisited u2013 The First Century of Research into the Art and Cultures of the Silk Road,ed. by D. Durkin-Meisterernst et al.,Berlin: Dietrich Reimer Verlag,2004,268-275 + pls.1-3 + figs.1-2.

    14.“Official Life at Dunhuang in the Tenth Century: The Case of Cao Yuanzhong” (tr. by A. Morrison),The Silk Road: Trade,Travel,War and Faith,ed. by Susan Whitfield,London: The British Library,2004,57-62+fig.1-4.

    15.歷史時期的胡漢葬俗:吐魯番的例證,余太山編《歐亞學(xué)刊》4,中華書局,2004.6,177-181。

    16.驚沙撼大漠——向達的敦煌考察及其學(xué)術(shù)意義,《敦煌吐魯番研究》7,北京中華書局,2004.1,99-127。(DD)

    17.《史記》與《漢書》——吐魯番出土文獻札記之一,《新疆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 2004:1 , 41-43 頁 +4 圖。

    18.敦煌本邈真贊拾遺,《敦煌學(xué)》第 25輯(潘重規(guī)先生逝世周年紀念專輯),2004.9,459-463。

    19.首都博物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經(jīng)眼錄(與余欣、王素合撰),《首都博物館叢刊》 18,2004.10,166-174。

    20.沙州歸義軍史事系年示例(與余欣合撰),《華學(xué)》 7 (饒宗頤教授米壽志慶),中山大學(xué)出版社, 2004.12 , 223-233。

    21.(主編)《唐研究》第 10卷(創(chuàng)刊十周年紀念專號),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4.12,686頁+48圖版。

    22.《唐研究》創(chuàng)刊十周年紀念專號獻詞,《唐研究》第 10卷,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4.12,1-6。(G)

    23.書評:《岑仲勉著作集》,《唐研究》第 10卷,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4.12,581-584。

    24.孟憲實《漢唐文化與高昌歷史》序,同書,齊魯書社, 2004.6,1-2。

    25.書評:Sir Aurel Stein inThe Times ,《敦煌吐魯番研究》 7 , 北京中華書局, 2004.1 , 496-499。(G)

    26.書評:Handbook to the Stein Collections in the UK;Catalogue of the Collections of Sir Aurel Stein in the Library of the 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敦煌吐魯番研究》 7 , 北京中華書局, 2004.1 , 499-504。(G)

    27.評《上海圖書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研究所編《歷史文獻》第7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322-329。(G)(DD)

    2005年

    1.《中國中古史研究十論》(名家專題精講系列第五輯),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 2005 年 11 月。(=G)

    2.(主編) 《唐研究》第 11 卷(唐宋時期的社會流動與社會秩序研究專號),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2005 年 12 月。

    3.(與華瀾、張志清合編)《 粟特人在中國 ——歷史、考古、語言的新探索》 ,北京 ,中華書局, 2005 年 12 月。

    4.金樽美酒醉他鄉(xiāng)——從安伽墓看粟特物質(zhì)文化的東漸 ,《文物天地》 2005年第1期,88-91頁。

    5.北周史君墓石槨所見之粟特商隊,《文物》 2005年第3期,47-56頁+圖1-6。

    6.西域粟特移民聚落補考,《西域研究》 2005年第2期,1-11頁。

    7.“SabaoorSabo: Sogdian Caravan Leaders in the Wall-Paintings in Buddhist Caves”,Les Sogdiens en Chine,sous la direction de étienne de la Vaissiere et éric Trombert,Paris: école fran?aise d'Extrême-Orient,2005,pp.207-230.

    8.前言,《粟特人在中國——歷史、考古、語言的新探索》,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2 月, 3 - 8 頁。

    9.薩保與薩。悍鸾淌弑诋嬛械乃谔厣剃犑最I(lǐng), 《 粟特人在中國——歷史、考古、語言的新探索》,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2月,49-71頁。

    10.“ Khotanese Felt and Sogdian Silver: Foreign Gifts to Buddhist Monasteries in Ninth and Tenth-Century Dunhuang ”,Asia Major,XⅦ.1,2004[2005],pp.15-34.

    11.從《井真成墓志》看唐朝對日本遣唐使的禮遇,《西北大學(xué)學(xué)報》 2005年第4期,108-111頁。(2005-7-15出版)

    12.8世紀における東アジアの外交情勢と遣唐使による中日交流,《遣唐使と唐の美術(shù)》,東京國立博物館、朝日新聞社, 2005年7月,134-137頁。

    13.漢代から唐代における東西交涉史——新舊史料の概觀(西村陽子譯),《中國—社會と文化》第 20 號, 2005 年 6 月, 445-455 頁。

    14.唐代西域的漢化佛寺系統(tǒng),新疆龜茲學(xué)會編《龜茲文化研究》第 1輯,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5.6,130-137頁。

    15.丹丹烏里克的考古調(diào)查與唐代于闐杰謝鎮(zhèn),《新疆文物》2005年第3期,31-35頁。

    16.俄羅斯國家圖書館所見《西域水道記》校補本,《文史》2005年第4輯,245-256頁。

    17.中國敦煌學(xué)研究與國際視野,《歷史研究》 2005年第4期,165-175頁。(G)《新華文摘》2005年第21期,55-58頁摘要轉(zhuǎn)載。

    18.沙州歸義軍史事系年(大中六年—咸通二年)(與余欣合撰),《敦煌吐魯番研究》第8卷(慶祝饒宗頤先生米壽專號),中華書局,2005年1月,71-88頁。

    19.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部藏德國吐魯番文獻舊照片的學(xué)術(shù)價值,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敦煌吐魯番學(xué)資料研究中心編《敦煌學(xué)國 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5 年 3 月, 267-276 頁+圖 1-3。

    20.敦煌寫本真?zhèn)污蛣e示例——法成の講じた《瑜伽師地論》の學(xué)生による筆記を中心として(與余欣合撰),石冢晴通教授退職記念會編《日本學(xué)·敦煌學(xué)·漢文訓(xùn)讀の新展開》,東京汲古書院, 2005 年 5 月, 61-72 頁。

    21.敦煌寫本辨?zhèn)问纠阂苑ǔ芍v《瑜伽師地論》學(xué)生筆記為中心(與余欣合撰),《敦煌學(xué)·日本學(xué)——石冢晴通教授退職紀念論文集》,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12月,65-74頁。(DD)

    22.(講演稿)敦煌學(xué)與中外關(guān)系史研究,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敦煌吐魯番學(xué)資料研究中心編《敦煌與絲路文化學(xué)術(shù)講座》第2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1月,135-159頁。

    23.(講演稿)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敦煌吐魯番學(xué)資料研究中心編《敦煌與絲路文化學(xué)術(shù)講座》第 2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1月,223-248頁。

    24.古代中亞史研究,余太山編《內(nèi)陸歐亞古代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123-155頁。

    25.蒙曼《唐代前期北衙禁軍制度研究》序,同書,中央民族大學(xué)出版社, 2005.8,3-4頁。

    26.《唐研究》第 11 卷“唐宋時期的社會流動與社會秩序研究”專號序(與鄧小南合撰),《唐研究》第 11 卷,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2005 年 12 月, 1-3 頁。

    2006年

    1.粟特與突厥——粟特石棺圖像的新印證,周偉洲編《西北民族論叢》第 4輯,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6年3月,1-23頁。

    2.新出トゥルファン文書に見える ソグド と突厥,《環(huán)東アジア研究センタ-年報》第 1號,新澙大學(xué),2006年3月,5-15頁。

    3.“Sogdians around the Ancient Tarim Basin”,ērān ud Anērān. Studies Presented to Boris Il'i? Mar?ak on the Occasion of His 70th Birthday,eds. M. Compareti,P. Raffetta and G. Scarcia,Venezia: Libreria Editrice Cafoscarina,2006,513-524.

    4.俄藏 Дх.3558 唐代令式殘卷再研究(與史睿合撰),《敦煌吐魯番研究》第 9 卷,中華書局, 2006 年 5 月, 143-167 頁。

    5.“Zoroastrian deities on a Buddhist sculpture from Xi'an” (tr. by Wang Yuanyuan),古正美編《唐代佛教與佛教藝術(shù)》 /Buddhism and Buddhist Art of the Tang,新竹:覺風佛教藝術(shù)文化基金會, 2006 年 6 月, 253-261 頁。

    6.沙州歸義軍史事系年(咸通三年-六年)(與余欣合撰),白化文主編《周紹良先生紀念文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6年8月,333-342頁。

    7.敦煌歷史上的曹元忠時代,《敦煌研究》 2006 年第 6 期, 92-96 頁+圖 1-5。

    8.歐美所藏吐魯番出土漢文文獻:研究現(xiàn)狀與評介,新疆吐魯番地區(qū)文物局編《吐魯番學(xué)研究:第二屆吐魯番學(xué)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6.10 , 37-41 頁。

    9.西域——摩尼教最后的樂園,《尋根》 2006年第1期,4-9頁。

    10.余欣《神道人心——唐宋之際敦煌民生宗教社會史研究》序,本書,中華書局, 2006年3月,1-2頁。

    11.中華古籍特藏保護展覽隨想,國家圖書館編《文明的守望——古籍保護的歷史與探索》,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6年5月,7-10頁。

    12.(講演稿)談?wù)勚问穼W(xué)的方法(附討論記錄),張柏春、李成智主編《技術(shù)史研究十二講》,北京理工大學(xué)出版社, 2006年4月,13-28頁。

    13.書評:王冀青《斯坦因與日本敦煌學(xué)》,《敦煌吐魯番研究》第9卷,中華書局,2006年5月,512-518頁。(DD)

    14.(評介)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倉修良主編《中國史學(xué)名著評介》第 5卷,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75-82頁。

    15.《粟特人在中國》編后感言,《書品》 2006年第4期,14-18頁。

    16.“ New Light on Sogdian Colonies along the Silk Road . Recent Archaeological Finds in Northern China”,Berlin-Brandenburg ischeA kadem ie der Wissenschaften. Berichte und Abhandlungen,Band 10,Berlin: Akademie Verlag,Oktober 2006,147-160 .

    17.關(guān)于北大所藏常書鴻致胡適的一封信,敦煌研究院編《2004年石窟研究國際學(xué)術(shù)會議論文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85-91頁。(DD)

    18.新發(fā)見の中國中世史,紀平英作、吉本道雅編《京都と北京——日中を結(jié)ぶ知の架橋》,角川學(xué)藝出版, 2006 年 12 月, 191-207 頁。

    19.有關(guān)北周同州薩保安伽墓的幾個問題,張慶捷等編《 4~6世紀的北中國與歐亞大陸》,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6年12月,126-139頁。

    20.“The Sogdian Caravan as Depicted in the Relieves of the Stone Sarcophagus from Shi's Tomb of the Northern Zhou”,Chinese Archaeology(中國考古學(xué)),vol.6,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2006.12,181-185+figs.1-4.

    21.(主編)《唐研究》第 12 卷,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2006 年 12 月。

    2007

    1.新獲吐魯番出土文獻概說(與孟憲實、李肖合撰),《文物》 2007年第2期,41-49頁,圖1-圖8。

    2.新獲トゥルフィン出土文獻概說(與孟憲實、李肖合撰,張娜麗譯) ,《 西北出土文獻研究 》 4 , 2007.2 , 5 - 15 頁。

    3.唐代の佛·道二教から見た的外道——景教徒(高田時雄譯),京都大學(xué)人文科學(xué)研究所編《中國宗教文獻研究》,京都,臨川書店, 2007 年 2 月, 427 - 445 頁。

    4.金樽美酒醉他鄉(xiāng)——從安伽墓看粟特物質(zhì)文化的東漸(增訂稿),趙豐編《絲綢之路:藝術(shù)與生活》,香港,藝紗堂 / 服飾出版, 2007 年 3 月, 19-24 頁。

    5.一張廢紙上的中亞歷史脈動,《光明日報》 2007 年 3 月 19 日第 9 版(史學(xué)版)。

    6.劉進寶《歸義軍經(jīng)濟史研究》序,《敦煌研究》 2007 年第 1 期, 114 頁。

    7.闞氏高昌王國與柔然、西域的關(guān)系,《歷史研究》2007年第2期,4-14頁+圖1(封三)。

    8.盛唐長安與敦煌——從俄藏《開元廿九年(741)授戒牒》談起,《浙江大學(xué)學(xué)報》第37卷第3期,2007年5月,15-25頁。

    9.《俄藏敦煌文獻》中的黑水城文獻,《黑水城人文與環(huán)境研究——黑水城人文與環(huán)境國際學(xué)術(shù)討論會文集》,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4月,534-548頁。(DD)

    10.北朝隋唐粟特人之遷徙及其聚落補考,《歐亞學(xué)刊》第6輯,中華書局,2007年6月,165-178頁。

    11.シルクロードの新出土文書──吐魯番新出文書の整理と研究(西村陽子譯),《東洋學(xué)報》第89卷第2號,2007年9月,59-77。

    12.吐魯番新出送使文書與闞氏高昌王國的郡縣城鎮(zhèn),《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21-41頁。

    13.書評:《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佛經(jīng)選粹》,《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409-413頁。

    14.書評:Chinese Buddhist Texts from the Berlin Turfan Collections,3,《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226-430頁。

    15.(主編)《吐魯番文書總目(歐美收藏卷)》,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9月。

    16.《王重民向達先生所攝敦煌西域文獻照片合集》序,《敦煌學(xué)輯刊》2007年第3期,2007.9,169-170頁。

    17.新出吐魯番文書所見的粟特人,《吐魯番學(xué)研究》2007年第1期,28-35頁。

    18.吐魯番學(xué)研究:回顧與展望(與孟憲實合撰),《西域研究》2007年第4期,2007.10,51-62頁。

    19.首都博物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經(jīng)眼錄(續(xù))(與王素、余欣合撰),《首都博物館叢刊》第21期,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10月,126-137頁。

    20.追尋最后的寶藏——李盛鐸舊藏敦煌文獻調(diào)查記,劉進寶、高田時雄主編《轉(zhuǎn)型期的敦煌學(xu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15-32頁。(DD)

    21.吐魯番新出《前秦建元二十年籍》研究,《中華文史論叢》2007年第4輯,1-30頁。

    22.池田溫《敦煌文書的世界》序,《敦煌研究》2007年第4期,107-108頁;池田溫《敦煌文書的世界》(張銘心、郝軼君譯),中華書局,2007年12月,1-3頁。

    23.唐代于闐の歷史的環(huán)境,日中共同ダンダンウイリク遺跡學(xué)術(shù)調(diào)查隊編《日中/中日共同丹丹烏里克遺跡學(xué)術(shù)調(diào)查報告書》,京都,2007年12月,13-40頁。

    24.ダンダンウイリクの考古學(xué)調(diào)的調(diào)查と研究(1896-2002),日中共同ダンダンウイリク遺跡學(xué)術(shù)調(diào)查隊編《日中/中日共同丹丹烏里克遺跡學(xué)術(shù)調(diào)查報告書》,京都,2007年12月,41-60頁。

    25.吐魯番出土《金光明經(jīng)》寫本題記與祆教初傳高昌問題,《西域文史》第2輯,科學(xué)出版社,2007年12月,1-13頁+圖版1。

    26.新出吐魯番文書所見唐龍朔年間哥邏祿部落破散問題,《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科學(xué)出版社,2007.12,12-44頁。

    27.(主編)《唐研究》第13卷(從漢魏到隋唐:變遷與延續(xù)研究專號),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12月,7+669頁。

    28.「井真成墓志」からみた唐朝の日本遣唐使に對する禮遇について(會田大輔譯),《明大アジア史論集》第11號,2007年3月,1-13頁。

    29.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流寓南方的粟特人,韓升編《古代中國:社會轉(zhuǎn)型與多元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138-152頁。

    30. 紀念馬爾沙克——兼談他對粟特研究的貢獻,《藝術(shù)史研究》第9輯,中山大學(xué)岀版社,2007年12月,451-460頁。

    2008

    1.《于闐史叢考》(增訂本)(與張廣達合著)(西域歷史語言研究叢書),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8年9月,6+421頁。

    2.《華戎交匯——敦煌民族與中西交通》(走近敦煌叢書),甘肅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3+2+178頁+108圖。

    3.(主編)《走近敦煌叢書》(與柴劍虹合編),12冊,甘肅教育岀版社,2008年。

    4.(主編)《新獲吐魯番出土文獻》(與李肖、孟憲實合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4月。

    5.(主編)《唐研究》第14卷(《天圣令》及所反映的唐宋制度與社會研究專號),北京大學(xué)岀版社,2008年12月。

    6.新獲吐魯番出土文獻概說(增訂本)(與李肖、孟憲實合撰),《吐魯番學(xué)研究》2008年第1期,1-11頁。

    7.新出吐魯番文書に見える唐龍朔年間の哥邏祿部落破散問題(西村陽子譯),《內(nèi)陸アジア言語の研究》XⅫI(森安孝夫教授還歷記念特集號),2008.7,151-185頁+pls.Ⅻ-XX。

    8.再談德藏吐魯番出土漢文典籍與文書,《華學(xué)》第9、10輯(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854-877頁。

    9.從王宅到寺觀:唐代長安公共空間的擴大與社會變遷,《基調(diào)與變奏:七至二十世紀的中國》①《社會·思想》,臺北市,政治大學(xué)歷史系等,2008年7月,101-117頁。(H)

    10.碑志與隋唐長安研究,《紀念西安碑林九百二十周年華誕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08.10,46-54頁。(H)

    11.《清明上河圖》為何千漢一胡,北京大學(xué)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編《鄧廣銘教授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中華書局,2008年11月,658-666頁。(H)

    12.卷首語(與劉後濱合撰),《唐研究》第14卷(《天圣令》及所反映的唐宋制度與社會研究專號),北京大學(xué)岀版社,2008年12月,1-7頁。

    13.唐代佛道二教眼中的外道——景教徒,程恭讓主編《天問》丁亥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12月出版),107-121頁。

    14.何謂胡人?——隋唐時期胡人族屬的自認與他認,《乾陵文化研究》(四)《絲路胡人與唐代文化交流學(xué)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樊英峰主編,三秦出版社,2008年12月,3-9頁。

    15.絲綢之路與古代新疆,祁小山、王博編《絲綢之路·新疆古代文化》,新疆人民岀版社,2008年4月,298-303頁。

    16.從圖像看歷史——新發(fā)現(xiàn)的粟特圖像及其解釋,清華大學(xué)歷史系、三聯(lián)書店編輯部合編《清華歷史講堂續(xù)編》,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8年7月,158-174頁。

    17.再談絲綢之路上宗教的混同形態(tài)——于闐佛寺壁畫的新探索,《新疆文物》2008年1-2期,29-34頁。(收入中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佛教大學(xué)尼雅遺址學(xué)術(shù)研究機構(gòu)編著《丹丹烏里克遺址——中日共同考察研究報告》第一章第三節(jié),文物出版社,2009年11月,201-207頁。)

    18.2008年和田考察行程日志(與朱玉麒、姚崇新合撰),《西域文史》第3輯,科學(xué)岀版社,2008.12,127-151頁。

    19.(翻譯)有關(guān)和田出土8-9世紀于闐語世俗文書的札記(二)(吉田豐撰,與廣中智之合譯),《西域文史》第3輯,科學(xué)岀版社,2008.12,97-108頁。

    20.盛唐長安と敦煌──俄蔵「開元廿九年(741)授戒牒」から(西村陽子譯),《池田雄一教授古稀記念ァジァ史論叢》(《中央大學(xué)ァジァ史研究》第32號),2008年3月,241-264頁。

    21.沙州歸義軍史事系年(咸通七年-十三年)(與余欣合撰),編委會編《慶祝寧可先生八十華誕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8.10,271-295頁。

    22.沙州歸義軍史事系年(咸通十四年-中和四年)(與余欣合撰),南華大學(xué)敦煌學(xué)研究中心編《敦煌學(xué)》第27輯(柳存仁先生九十華誕祝壽專輯),臺北樂學(xué)書局,2008年2月,255-273頁。

    23.中國の敦煌學(xué)研究と國際的視野(廣中智之譯),《シルクロード研究》第5號,創(chuàng)價大學(xué)シルクロード研究センタ-,2008年3月,114-129頁。

    24.“Russian Expeditions and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in 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in Russian and English),Russian Expeditions to Central Asia at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ed. by I. F. Popova,St. Petersburg: Slavia,2008,pp.219-226+3figs. (DD)

    25.考據(jù)與義理的相互為用——張廣達先生《文本、圖像與文化流傳》讀后,《中國圖書評論》2008年第11期,82-86頁。

    26.郝春文《中古時期社邑研究》評介,《敦煌學(xué)輯刊》2008年第1期,2008年3月,163-166頁。(DD)

    27. 疾病史與世界歷史的書寫——《劍橋世界人類疾病史》中譯本評介(與陳昊合撰),《自然科學(xué)史研究》第27卷第3期,2008年,388-390頁。

    2009年

    1.絲綢之路上的粟特商人與粟特文化,鄭培凱主編《西域:中外文明交流的中轉(zhuǎn)站》(中國文化中心講座系列),香港城市大學(xué)岀版社,2009年,75-89頁。

    2.“Further Remarks on Sogdians in the Western Regions”,Exegisti monumenta.Festschrift in Honour of Nicholas Sims-Williams(Iranica 17),eds. Werner Sundermann,Almut Hintze and Francois de Blois,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2009,pp.399-416.

    3.何家村窖藏與唐長安的物質(zhì)文化,《都市と環(huán)境の歷史學(xué)》第2集,中央大學(xué)文學(xué)部東洋是學(xué)研究室,2009.3,402-412頁。(H)

    4.從聚落到鄉(xiāng)里——敦煌等地胡人集團的社會變遷,高田時雄主編《敦煌寫本研究年報》第3號,京都大學(xué),2009.3,25-36頁。

    5.吐魯番新出前秦建元二十年籍的淵源,土肥義和編《敦煌·吐魯番出土漢文文書の新研究》,東京:東洋文庫,2009年3月,201-212頁。

    6.吐魯番新出前秦建元二十年籍の淵源(西村陽子譯),同上,213-225頁。

    7.從巴黎拍賣圓明園文物想到的(編者改名:愛國情緒以外,還須沉著對弈),《明報》2009年2月28日D4版“副刊世紀:人文·關(guān)懷·視野”。

    8.從王宅到寺觀:唐代長安“公共空間”的擴大與社會變遷,《光明日報》2009年4月21日第12版《史學(xué)》。

    9.雷聞《郊廟之外——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序,同書,三聯(lián)書店,2009.5,1-2頁。

    10.《西州回鶻某年造仏塔功德記》小考(植松知博日譯),《西北岀土文獻研究》第7號(呉震先生追悼吐魯番學(xué)特集),2008年3月,1-18頁。

    11.哭季先生,香港《明報》2009年7月15日。

    12.“SabaoandSabo: On the Problem of the Leader of Sogdian Colonies during the Northern Dynasties,Sui and Tang Period”,Collection of Papers onIranian Studies in China,ed.,by Ye Yilia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9.5,pp. 148-162.

    13.《隋唐長安:性別、記憶及其他》(三聯(lián)人文書系),香港三聯(lián)書店,2009年9月,260頁。

    14.和田出土文獻刊布與研究的新進展,《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9月,1-9頁。

    15.和田新出漢語-于闐語雙語木簡考釋(與文欣合撰),《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9月,45-69頁。

    16.(翻譯)有關(guān)和田出土8-9世紀于闐語世俗文書的札記(一)(吉田豐撰,廣中智之譯,榮新江校),《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9月,147-182頁。

    17.唐寫本《唐律》《唐禮》及其他(增訂本),《文獻》2009年第4期,3-10頁+封2圖版。

    18.期盼“吐魯番學(xué)”與“敦煌學(xué)”比翼齊飛,《中國史研究》2009年第3期,109-112頁。

    19.唐代于闐史概說,中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佛教大學(xué)尼雅遺址學(xué)術(shù)研究機構(gòu)編著《丹丹烏里克遺址——中日共同考察研究報告》第一章第二節(jié),文物出版社,2009年11月,5-31頁。

    20.丹丹烏里克的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1896-2002年),中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佛教大學(xué)尼雅遺址學(xué)術(shù)研究機構(gòu)編著《丹丹烏里克遺址——中日共同考察研究報告》第一章第三節(jié),文物出版社,2009年11月,32-50頁。

    21.《西州回鶻某年造佛塔功德記》小考,張定京、阿不都熱西提·亞庫甫編《突厥語文學(xué)研究——耿世民教授80華誕紀念文集》,中央民族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11月,182-190頁。

    22.(主編)《國際漢學(xué)研究通訊》(試刊號),中華書局,2009.12。

    23.斯卡奇科夫所獲漢籍管窺,《國際漢學(xué)研究通訊》(試刊號),中華書局,2009.12,131-141頁。

    24. “Newly Discovered Chinese-Khotanese Bilingual Tallies” (with Wen Xin),Journal of Inner Asian Art and Archaeology,Ⅲ,ed. J. Lerner and L. Russel-Smith,2009,pp. 99-118.

    25.“On the Dating of Khotanese Documents from Khotan Area” (with Zhang Guangda),Journal of Inner Asian Art and Archaeology,Ⅲ,ed. J. Lerner and L. Russel-Smith,2009,pp. 149-156.

    26.髙樓對紫陌,甲第連青山——唐長安城的甲第及其象徴意義,《中華文史論叢》2009年第4期,1-39頁。

    27.卷首語,《唐研究》第15卷“長安學(xué)”研究專號,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9.12,1-2頁。

    28.隋唐長安的寺觀與環(huán)境,《唐研究》第15卷“長安學(xué)”研究專號,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9.12,3-20頁。

    29.(主編)《唐研究》第15卷“長安學(xué)”研究專號,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9.12。

    30. “The Name of So-called u2018Tumshuqeseu2019”,Bulletin of the Asia Institute19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Oktor Skjaervou2019s 65th birthday),Dec. 2009,pp. 121-129.

    2010年

    1.《辨?zhèn)闻c存真——敦煌學(xué)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3月。

    2.(編)《向達先生敦煌遺墨》,中華書局,2010年3月。

    3.《隋唐長安:性別、記憶及其它》(簡體字本),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10年9月。

    4.(主編)《新獲吐魯番出土文獻研究論集》(與李肖、孟憲實合編),西域歷史語言研究叢書,中國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

    5.(主編)《唐研究》第16卷“唐代邊疆與文化交流研究專號”,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0年12月。

    6.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考察隊與中國新疆官府,朱玉麒主編《西域文史》第4輯,科學(xué)出版社,2009.12,294-301頁。

    7.唐代北庭都護府與絲綢之路,《文史知識》2010年第2期昌吉歷史文化專號,25-31頁。

    8.沙畹著作在中國的接受,《國際漢學(xué)》第19輯,大象岀版社,2010.1,54-56頁。

    9.林世田《敦煌遺書研究論集》序,同書,中國藏學(xué)出版社,2010.3,1-2頁。

    10.九、十世紀西域北道的粟特人,新疆吐魯番學(xué)研究院編《第三屆吐魯番學(xué)暨歐亞游牧民族的起源與遷徙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449-458頁。

    11.唐代龜茲地區(qū)流傳的漢文典籍——以德藏“吐魯番收集品”為中心,中國人民大學(xué)國學(xué)院編《國學(xué)學(xué)刊》2010年第4期,77-83頁。

    12.“Further Remarks on the Migrations and Settlements of the Sogdians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Sui and Tang”,Eurasia Studies,vol. I,ed. Yu Taishan,2010,pp. 120-140.

    13.安祿山叛亂的種族與宗教背景,黃正建主編《隋唐遼宋金元史論叢》創(chuàng)刊號,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14.喚起廢墟遺址中酣睡的文化性靈──張師廣達先生《文書、典籍與西域史地》讀后,《張廣達先生八十華誕祝壽論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9月,1315-1332頁

    名人推薦
    • 湯姆·羅吉奇
      湯姆·羅吉奇(Tom Rogic,1992年12月16日-)澳大利亞足球運動員 ,司職中場,2011年從NIKE足球訓(xùn)練營中脫穎而出,后加盟中央海岸水手,年僅19歲的羅吉奇已經(jīng)成為了中央..
    • 布蘭登·奧尼爾
      布蘭登·奧尼爾(B. O'Neill),男,澳大利亞足球運動員,出生于1994年4月12日,位置中場,現(xiàn)效力于浦項制鐵足球俱樂部。
    • 林子琦
      林子琦,女,1988年出生,臺灣新北市人,中華臺北隊舉重運動員。曾在2004年的亞洲青少年舉重錦標賽獲得銀牌。2014年9月23日,在仁川亞運會女子舉重63公斤級的比賽中,打..
    • 約蘇亞·里斯登
      約蘇亞·里斯登,澳大利亞男子足球運動員,效力于西部聯(lián)足球俱樂部。2018年12月20日,入選澳大利亞國家隊參加2019年阿聯(lián)酋亞洲杯的23人大名單。
    • 戈德利
      戈德利是澳大利亞一名職業(yè)足球運動員,曾效力球隊:豐沙爾國民足球俱樂部。
    • 米卡埃爾·盧斯蒂格
      米卡埃爾·盧斯蒂格(Mikael Lustig)出生于1986年12月13日,瑞典足球運動員,司職后衛(wèi),現(xiàn)在效力于AIK索爾納足球俱樂部,曾效力于羅森博格足球俱樂部,松茲瓦爾足球俱...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