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
日丹諾夫于1915年加入布爾什維克黨并在隨后連升數級。1934年基洛夫被暗殺后,日丹諾夫成為了列寧格勒市委書記。期間他強力推行藝術作品社會主義化。
1940年6月日丹諾夫前往蘇聯占領的愛沙尼亞,督導建立當地的蘇維埃附庸政權并促進波羅的海周邊國納入蘇聯統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日丹諾夫負責列寧格勒防衛(wèi)抵抗德軍。1944年9月4日他在莫斯科主持了蘇聯與芬蘭的停戰(zhàn)協定,并以盟軍戰(zhàn)勝國代表身份代管芬蘭政府,直到1947年巴黎和約簽訂后蘇聯退出芬蘭。
1946年起,斯大林派日丹諾夫負責蘇聯文化政策推動與制訂。他上任后的首項舉措是于1946年12月指使迫害蘇聯的異見文學家,如安娜·阿赫瑪托娃及米哈伊爾·左琴科。
1947年他組織蘇聯共產黨情報局,刻意團結聯絡歐洲各國共產黨。1948年2月起,他開始批判整肅音樂家,特別批判所謂音樂界作曲的“形式主義”(只為音樂而創(chuàng)作音樂)不服膺社會主義“為人民服務”理念的作風。肖斯塔科維奇、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阿拉姆·哈恰圖良都因此受到批判。
1948年他病逝于莫斯科;音樂家高薩契夫在自回憶錄里打趣說:“日丹諾夫再也不能管他喝多少酒,及監(jiān)視他一整天生活作息;也許斯大林應該阻止日丹諾夫喝多少酒、還是改喝果汁,日丹諾夫也許可以因此有益健康多活幾年”;蒙特費奧雷認為斯大林要對日丹諾夫的死負最大責任,原因是日丹諾夫無法接掌芬蘭共產黨的事業(yè)。斯大林曾經屬意日丹諾夫為他政治繼承人,但是日丹諾夫健康日壞,無法再承擔政務重任;再者貝利亞與馬林科夫也為爭奪斯大林權力寶座而排擠日丹諾夫。
他兒子尤里(1919-2006)于1949年娶了斯大林女兒阿麗露耶娃(SvetlanaAlliluyeva)因此結為兒女親家;卻因為信不同教便于1950年離婚,他們有個女兒名為“凱特”。
主義理念
直到50年代晚期,日丹諾夫的思想,被稱作日丹諾夫主義,成了蘇聯特有的文化產物。日丹諾夫試著建構起一個新的藝術哲學,他的主張大量減少了該域的文化,改以簡單、科學性的圖表或符號來象征某些道德價值。法國文學家羅蘭·巴特總結了日丹諾夫主義的核心理論說道:"美酒的好壞是客觀的,藝術家盡管去評論酒的“善良”,卻完全忽略了酒本身。"而日丹諾夫和他的同事試著消除蘇聯藝術圈中外國勢力的影響,認為不正確的藝術形式是一種思想轉移。到了50年代末,隨著日丹諾夫的去世,被打壓的蘇聯藝術界再次復蘇,產生了大量抽象與創(chuàng)造性的作品。
日丹諾夫市
他的出生地馬里烏波爾曾在斯大林的影響下改為日丹諾夫市,并在市中心廣場樹立紀念碑。直到1989年再度改回馬里烏波爾,而紀念碑則在1990年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