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
張仲熊是宋代名臣張叔夜之子,張伯奮之弟。《宋史·張叔夜傳》中記載,靖康年間,金兵進攻汴京,在鄧州的張叔夜與張伯奮、張仲熊帶兵三萬,星夜兼程入京護衛(wèi)。途徑尉氏地方,便與入侵金兵遭遇,于是張叔夜率軍且戰(zhàn)且進,一路殺敵,于十一月底輾轉到達京都。而在《三朝北盟匯編》中也有此事的記載,但張氏父子所帶人馬數(shù)量有所出入。張仲熊也因為此功與父兄一同獲得朝廷封賞。
后來張叔夜不愿支持金人立異姓為帝。張仲熊與張叔夜一起被金人押往北方。張叔夜到北方后絕食而死。張仲熊在此時的舉動,史書沒有記載。但是到了公元1137年偽齊被滅后,張仲熊與其他一群偽齊官員又在金朝擔任職務,其中張仲熊為光祿寺丞。此事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和《續(xù)資治通鑒》中都有記載。由此可見,張仲熊不但沒有隨其父親張叔夜殉國,反而先后投靠了偽齊和金。
文學形象
在清朝俞萬春所著《水滸傳》續(xù)書小說《蕩寇志》中,張伯奮、張仲熊兄弟作為“雷將”中的兩員,與父親張叔夜一同征伐梁山。書中稱其為“雷聲普化天尊右侍者石雷將軍降生”,排名在雷部第三位,使厚背薄刃雁翎刀。曾與張伯奮協(xié)擒盧俊義。后被封為右神武大將軍、定國公。
《蕩寇志》相關原文:
且說張經(jīng)略領大兵直攻梁山內(nèi)寨前門,伯奮、仲熊兩馬當先。正遇盧俊義,挺著樸刀,把住門中。伯奮、仲熊大怒,一齊奔上前去。此時梁山大事已去,盧俊義也明知難活,只是不甘心白死,便挺樸刀直斗伯奮、仲熊。二子一齊大喝道:“賊子到此,還不下馬受縛!”盧俊義也無言回答,挺刀直砍過來。伯奮急用雙錘架住,仲熊已一刀溯入。盧俊義不慌不忙,輪轉刀來,敵住了仲熊。伯奮又一錘打進,盧俊義托地躍馬跳出圈子,展開了樸刀,重復殺進來。伯奮、仲熊一齊迎敵,三馬盤旋,大斗六十余合,不分勝負。張經(jīng)略、蓋天錫都在后面,看那伯奮、仲熊力戰(zhàn)盧俊義,殺氣飛騰,神威酣暢。盧俊義合死忘生,兀自轉戰(zhàn)不衰。 盧俊義已與伯奮、仲熊力戰(zhàn)到一百三十余合,忽見寨子已破,卻不慌亂,只顧死斗。伯奮心焦,想道:“只好誘他一誘!北阏归_雙錘,擺出那擎天按地的勢來。盧俊義如何不識得,便將計就計,一刀搠將進來,原想他一錘打下,便閃過去砍他背后。伯奮卻故意不打,托地退回數(shù)丈。仲熊眼明手快,便使個旋天轉地勢,一刀覷準盧俊義左肩砍來。盧俊義刀溯個空,急忙掉轉刀來,掃轉左三路,卻好將仲熊的刀架住。伯奮、仲熊立意要擒拿此賊,力戰(zhàn)不舍,盧俊義此時也拚出了性命,三騎馬不住的惡斗。背后鄧宗弼、辛從忠、張應雷、陶震霆已將三關上的游賊,都接提凈盡,押解了朱仝、雷橫及一切群盜,并無數(shù)首級,隨后上來。見伯奮、仲熊力戰(zhàn)盧俊義不下,便要一齊上前去幫。張公道:“無須也,看本帥親去擒這賊!北闾岜薏唏R,飛出垓心,取出左邊麒麟袋內(nèi)一張鐵胎樺皮寶雕弓,右手便去飛魚壺中抽出一枝修干雕翎狼牙箭。只看那伯奮、仲熊和盧俊義奔雷駭電廝殺,張公搭箭弦上,暗想:“若要射殺他不難,只是生擒正法為是!北闩e起雕弓,拽開來正似一輪滿月,端的右手如抱嬰兒,左手如托泰山,覷定了盧俊義,撒放過去。弓如霹靂鳴,箭如逸電飛,不偏不倚,正中著盧俊義右肩。盧俊義狂吼一聲,往后便倒。伯奮急忙下馬,奮勇按住,仲熊一同下來協(xié)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