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傳記
汲黯字長孺,濮陽人也。其行有寵于古之衛(wèi)君也。至黯十世,世為卿大夫。以父任,孝景時為太子洗馬,以嚴見憚。
武帝即位,黯為謁者。東粵相攻,上使黯往視之。至吳而還,報曰:“粵人相攻,固其俗,不足以辱天子使者。”河內(nèi)失火,燒千余家,上使黯往視之。還報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燒,不足憂。臣過河內(nèi),河內(nèi)貧人傷水旱萬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謹以便宜,持節(jié)發(fā)河內(nèi)倉粟以振貧民。請歸節(jié),伏矯制罰!鄙腺t而釋之,遷為滎陽令。黯恥為令,稱疾歸田里。上聞,乃召為中大夫。以數(shù)切諫,不得久留內(nèi),遷為東海太守。
黯學黃、老言,治官民,好清靜,擇丞史任之,責大指而已,不細苛。黯多病,臥閣內(nèi)不出。歲余,東海大治,稱之。上聞,召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治務(wù)在無為而已,引大體,不拘文法。
為人性倨,少禮,面折,不能容人之過。合己者善待之,不合者弗能忍見,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游俠,任氣節(jié),行修潔。其諫,犯主之顏色。常慕傅伯、爰盎之為人。善灌夫、鄭當時及宗正劉棄疾。亦以數(shù)直諫,不得久居位。
是時,太后弟武安侯田蚡為丞相,中二千石拜謁,蚡弗為禮。黯見蚡,未嘗拜,揖之。上方招文學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默對曰:“陛下內(nèi)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怒,變色而罷朝。公卿皆為黯懼。上退,謂人曰:“甚矣,汲黯之戇心!”群臣或數(shù)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輔弼之臣,寧令從諛承意,陷主于不誼乎?且已在其位,縱愛身,奈辱朝廷何!”
黯多病,病且滿三月,上常賜告者數(shù),終不愈。最后,嚴助為請告。上曰:“汲黯何如人也?”曰:“使黯任職居官,亡以愈人,然至其輔少主守成,雖自謂賁、育弗能奪也!鄙显唬骸叭。古有社稷之臣,至如汲黯,近之矣!”
大將軍青侍中,上踞廁視之。丞相弘宴見,上或時不冠。至如見黯,不冠不見也。上嘗坐武帳,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見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其見敬禮如此。
張湯以更定律令為廷尉,黯質(zhì)責湯于上前,曰:“公為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業(yè),下不能化天下之邪心,安國富民,使囹圄空虛,何空取高皇帝約束紛更之為?而公以此無種矣!”黯時與湯論議,湯辯常在文深小苛,黯憤發(fā),罵曰:“天下謂刀筆吏不可為公卿,果然。必湯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仄目而視矣!”
是時,漢方征匈奴,招懷四夷。黯務(wù)少事,間常言與胡和親,毋起兵。上方鄉(xiāng)儒術(shù),尊公孫弘,及事益多,吏民巧。上分別文法,湯等數(shù)奏決讞以幸。而黯常毀儒,面觸弘等徒懷詐飾智以阿人主取容,而刀筆之吏專深文巧詆,陷人于罔,以自為功。上愈益貴弘、湯,弘、湯心疾黯,雖上亦不說也,欲誅之以事。弘為丞相,乃言上曰:“右內(nèi)史界部中多貴人宗室,難治,非素重臣弗能任,請徙黯!睘橛覂(nèi)史數(shù)歲,官事不廢。
大將軍青既益尊,姊為皇后,然黯與亢禮。或說黯曰:“自天子欲令群臣下大將軍,大將軍尊貴,誠重,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將軍有揖客,反不重耶?”大將軍聞,愈賢黯,數(shù)請問以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淮南王謀反,憚黯,曰:“黯好直諫,守節(jié)死義;至說公孫弘等,如發(fā)蒙耳!
上既數(shù)征匈奴有功,黯言益不用。
始黯列九卿矣,而公孫弘、張湯為小吏。及弘、湯稍貴,與黯同位,黯又非毀弘、湯。已而弘至丞相,封侯,湯御史大夫,黯時丞史皆與同列,或尊用過之。黯褊心,不能無少望,見上,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后來者居上!摈隽T,上曰:“人果不可以無學,觀汲黯之言,日益甚矣!
居無何,匈奴渾邪王帥眾來降,漢發(fā)車二萬乘。縣官亡錢,從民貰馬。民或匿馬,馬不具。上怒,欲斬長安令。黯曰:“長安令亡罪,獨斬臣黯,民乃肯出馬。且匈奴畔其主而降漢,徐以縣次傳之,何至令天下騷動,罷中國,甘心夷狄之人乎!”上默然。后渾邪王至,賈人與市者,坐當死五百余人。黯入,請間,見高門,曰:“夫匈奴攻當路塞,絕和親,中國舉兵誅之,死傷不可勝計,而費以巨萬百數(shù)。臣愚以為陛下得胡人,皆以為奴婢,賜從軍死者家;鹵獲,因與之,以謝天下,塞百姓之心。今縱不能,渾邪帥數(shù)萬之眾來,虛府庫賞賜,發(fā)良民侍養(yǎng),若奉驕子。愚民安知市買長安中而文吏繩以為闌出財物如邊關(guān)乎?陛下縱不能得匈奴之贏以謝天下,又以微文殺無知者五百余人,臣竊為陛下弗取也!鄙细ピS,曰:“吾久不聞汲黯之言,今又復妄發(fā)矣!焙髷(shù)月,黯坐小法,會赦,免官。于是黯隱于田園者數(shù)年。
會更立五銖錢,民多盜鑄錢者,楚地尤甚。上以為淮陽,楚地之郊也,召黯拜為淮陽太守。黯伏謝不受印綬,詔數(shù)強予,然后奉詔。召上殿,黯泣曰:“臣自以為填溝壑,不復見陛下,不意陛下復收之。臣常有狗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臣愿為中郎,出入禁闥,補過拾遺,臣之愿也!鄙显唬骸熬』搓栃埃课峤裾倬。顧淮陽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重,臥而治之!摈黾绒o,過大行李息,曰:“黯棄逐居郡,不得與朝廷議矣。然御史大夫湯智足以距諫,詐足以飾非,非肯正為天下言,專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毀之;主意所欲,因而譽之。好興事,舞文法,內(nèi)懷詐以御主心,外挾賊吏以為重。公列九卿不早言之何?公與之俱受其戮矣!”息畏湯,終不敢言。黯居郡如其故治,淮陽政清。
后張湯敗,上聞黯與息言,抵息罪。令黯以諸侯相秩居淮陽。居淮陽十歲而卒。卒后,上以黯故,官其弟仁至九卿,子偃至諸侯相。黯姊子司馬安亦少與黯為太子洗馬。安文深巧善宦,四至九卿,以河南太守卒。昆弟以安故,同時至二千石十人。濮陽段宏始事蓋侯信,信任宏,官亦再至九卿。然衛(wèi)人仕者皆嚴憚汲黯,出其下。
典籍記載
《史記》汲鄭列傳第六十
《漢書》張馮汲鄭傳第二十
汲黯墓地
目前有兩地稱發(fā)現(xiàn)汲黯墓,分別位于山東鄄城和河南鄲城。
汲黯墓位于河南省鄲城縣汲冢鎮(zhèn)十字街西500米路北, 1963年6月,被省文化局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此鎮(zhèn)名皆因"汲黯"之名而命名。 在汲黯墓遺址東側(cè)原有石碑一塊,上書“漢淮陽太守汲黯之墓”。
另一處汲黯墓在河南省滑縣留古鎮(zhèn)東尖莊村東約半公里處。墓為圓形土丘,高約7米,占地548平方米。墓地保存完好,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