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童恢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影響,發(fā)憤讀書,立志濟世。后來曾出任州郡小吏,因辦事干練,廉潔奉公,受到司徒楊賜的賞識,于公元182年(東漢光和五年)舉薦其任不其縣令。時值東漢末年,朝廷中宦官專權,地方上吏治腐敗,人民生活窮困不堪。童恢到任后,決心革除積弊,使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他執(zhí)法公平,賞罰分明,對于屬下和百姓違犯各種條規(guī)的,皆好言相勸,以理說服;對于秉公辦事的屬下和做了好事的百姓,則賜以酒肴,加以勉勵。同時,建立各種規(guī)章,鼓勵恢復和發(fā)展生產。時間不長,不其縣即男耕女織,“一境清平,牢獄連年無囚”,周圍縣的流民紛紛移居不其。當時,不其縣(今青島市內四區(qū)城陽區(qū)嶗山區(qū)即墨南部地區(qū))境內多山(嶗山),猛虎出沒,禍害百姓,童恢即組織吏民設檻捕虎,驅虎歸山以除虎害。這些舉措使其受到不其士民的擁戴,紛紛稱頌其是一位為民除害、造福一方的縣令。后童恢升任丹陽太守。為了紀念他,百姓于縣內建造童府君祠,塑像其中,四時供奉。被大家譽為“青島史上兩千年不倒"的清官童恢城陽當了7年縣令 牢獄無一罪犯為了感謝童恢對不其縣的貢獻,村民自冠發(fā)掏錢專門給他建了座廟,取名“童公祠”(后改名童真宮),里面還有童恢的衣冢。每年的正月十六和九月廿二(童恢的生日)這兩天,傅家埠的人便會集中到這里給童老爺燒香,擺上戲臺唱戲,請他保佑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