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他在《紐約時報》上的專欄《在街上》始于1978年,堪稱紐約城的浮世繪,記錄了最近幾十年以來紐約的整部視覺史。正因于此,他還有另一個頭銜——“時尚歷史學家”。
憑借著他數(shù)十年來積攢下來的、對時尚潮流的洞察力,比爾贏得了時尚圈的至高敬意。法國文化部曾為他頒發(fā)藝術及文學騎士勛章,所有的時裝秀都會早早地給他送去請柬,紐約高檔百貨公司波道夫·古德曼還曾以他的作品為主題裝點櫥窗,向他致敬。美國版《Vogue》主編、“時尚女魔頭”安娜·溫圖爾出席一個表彰典禮時曾說過:“我們精心梳妝來到,全為了Cunningham!边@句話更足以說明Bill在時尚界的意義。
個人生活
不崇尚名流與品牌的時尚
比爾對時尚有著嚴酷的鑒別標準和有如時裝百科全書的知識庫,但他對于街頭涌現(xiàn)的衣裝風格卻保持著一種民主的態(tài)度。風格對他來說,與名流、金錢和品牌標簽都無關,它只與衣服穿著和搭配的方式相關。
他心目中的時尚沒有高低貴賤,沒有地位階層的分別。當年他從《女裝日報》憤然辭職,就是因為報社沒有按他的意思,將各樣人物所穿衣物所代表的共性體現(xiàn)出來。Bill Cunningham認為鏡頭下的每一樣裝束都是代表當下社會的思路和潮流,而報社的視野僅僅局限在上流社會的名流人物。
有一次在巴黎時裝周上,當著名法國影星Catherine Deneuve現(xiàn)身Dior發(fā)布會現(xiàn)場時,閃光燈絡繹不絕。Bill卻無動于衷,相機動也不動。因為在他看來,“她穿得毫無特色可言”。
Bill說:“時尚是最私人的事情。無論你穿著得好與壞,都是在表達著你自己的感覺!痹谒壑兄挥袝r裝,只有別具個人風格的裝束——他對鏡頭中人物和他們相應的社會地位,完全不予考慮。
Bill Cunningham說,他關注的不只是錦衣華服,更多的是裝束背后的民眾心態(tài)和社會變遷。他不偏好名人和漂亮面孔,卻專程坐幾個小時的火車到華盛頓拍攝參加奧巴馬就職典禮的普羅大眾。
他用鏡頭記錄下的,還有首次同性戀游行、上世紀60年代中央公園年青嬉皮士的集會等等。
擁有巨大聲望卻生活低調(diào)簡樸
在時尚圈巨大的聲望并沒有為他帶來財富,他在Carnegie Hall住了將近六十年的單間公寓小得像鴿子籠,不帶廚房,連一桌一椅也沒有。洗手間是合用的,在走廊盡頭。他身無長物。屋子里有無數(shù)金屬檔案柜,盛載他幾十年來所拍攝的照片。有一兩個用做衣柜,裝他那幾件深藍淺藍的衣物。
每一季去巴黎看秀,Bill Cunngham都自掏腰包。別人住奢侈五星級酒店,出入有司機專車;他住郊外的小旅館,搭地鐵去秀場。
對于生活上的窘迫,Bill Cunngham全不介意,因為他的生活遠遠超出這個范疇。他的生活圍繞著用鏡頭捕捉時尚百態(tài)及其所代表的社會變遷,這也是他最心愛的事。其余的,通通簡化到幾乎忽略不計?吹接幸馑嫉娘L景,他的眼睛像孩子一樣睜得圓圓的,閃著興奮的光芒。
他對名利完全無動于衷。接受法國文化部頒發(fā)的藝術及文學軍官勛章時,他照樣穿著他的深藍夾克,在人群中伺機拍片。
當比爾專注地記錄著過往行人身上的時尚細節(jié)時,他的工作也被人記錄了下來。因為比爾固執(zhí)的低調(diào),紀錄片《街拍鼻祖比爾》的導演Richard Press等人用了整整8年,才讓他同意參加影片演出。事實上,從2001年開始,攝像師就開始在街頭、時裝周等場合“偷拍”Bill,積累了無數(shù)影像。
機會在2008年來臨:比爾被授予紐約榮譽市民稱號,勉強同意出席頒獎,普列斯抓住了這個時機,將影像匯集剪輯成一段短片,在典禮上放映!八˙ill)看起來很高興,覺得我們把他捕捉到了,”Press說,這次老人終于對攝制組點了頭,同意他們遠距離跟拍。
至此,這位被稱為紐約“最懂時尚的老頭”的時尚人生才第一次展現(xiàn)在普通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