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朱悼(1086—1163)字漢章,閩縣(今福州市區(qū))人。精《易》理。宋史注有朱悼傳。宋宣和五年(1123年)進士,授常州宜興縣主簿,賑災有力,薦任廣東茶鹽司干辦官;不久,改任檢察福建、廣東、廣西財用所屬官。紹興七年(1137年)召對,高宗嘉納,特授左議郎。因與宰相秦檜相忤,外放越州教授;經(jīng)浙江制置使梁汝嘉奏請,改為參謀官。他積極協(xié)助梁汝嘉審辦饑民案件。后又召入任王宮教授,終因忤逆秦檜,被誣陷免官。家居福州10余年,親自點校家藏書籍數(shù)萬卷。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出任南劍州(今南平市)通判,以平息農(nóng)民起義升知惠州;后改任右正言。以抗疏彈劾公正,于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升任侍御史。同年冬,升御史中丞,上疏開言路、薦人才、興利除弊及積極備戰(zhàn)等奏章數(shù)千條。紹興三十年(1160年),奉派知貢舉;又密奏高宗立太子事,同年二月,高宗詔授參知政事。次年,加左通奉大夫,任尚書右仆射同平章事,進封開國公。此時,金主完顏亮率重兵南下,朱倬提出戰(zhàn)(主動出戰(zhàn))、備(積極防守)、應(迎戰(zhàn))三策,高宗稱“所言三策,甚當。朕書于座右,朝夕思之”。于是,御駕親征,進駐鎮(zhèn)江,他亦隨行,取得“采石大捷”。高宗返回臨安后,想傳位給太子趙眘,朱倬認為不可;但高宗主意已定,朱倬便辭去相位。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改任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江州(今江西南昌)太平興國宮。孝宗即位,知其反對禪位事,降為資政殿學士。朱倬回到福州,住太平公輔坊(今三牧坊)。后隱居瑯岐龍臺,病卒。孝宗得知朱悼病故,內(nèi)心十分愧疚,下詔復其原職,照宰相恤典辦理,加贈特進,謚“文靖”。葬于福州祭酒嶺五里梅亭。大儒魏了翁作神道碑文`墓現(xiàn)存。生前知人善任,所推薦人物如虔允文.史浩.王淮.陳俊郎.等均是國家棟梁`在后來抗擊金兵斗爭中`為朝廷立下了大功`
悼公二十四世裔孫朱本龍著